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论述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及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其科学内涵,阐述其实现路径和面临的挑战,继而从林草产业体系建设、林草生态体系建设、林草文化体系建设、林草治理体系建设、林草经营体系建设等5个方面,论述了林草部门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5个路径和方向,最后针对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探讨了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生态振兴、经济振兴的关系,以及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产生的社会效益,以期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米建梅 《山西林业》2023,(5):6-7+56
做强林草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是助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介绍了山西林草产业类型、发展现状、优势所在,分析了结构、产品、示范等方面制约因素,提出了观念、思路、模式、路径转型对策。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与基础是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帮助贫困群众增收的一项长远重大战略措施。从昌都市林草扶贫产业建设原则入手,重点介绍了林草扶贫产业现状,客观分析了林草产业发展过程存在立地条件较差、总体规模较小、科技支撑不足、发展链条短等问题,随后分别从强化技术服务,巩固建设成果;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品牌效应;加强经营管理,确保持续发展;承接乡村振兴,永续增收致富等方面为突破口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挥农业科技驱动、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部署。林草专家们认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重视发挥林草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支撑作用。浙江农林大学副校长、国家林草局香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家胜教授说,林草院校是林草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一是要加紧培育农业创新拔尖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破解农业发展“卡脖子”难题,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要推动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双线联动”。聚焦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  相似文献   

6.
消除绝对贫困后,我国进入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推进,如何发挥地方院校教育优势资源助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广受社会关注。以渝东北地区为例,从高校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要求出发,结合高校扶贫实践,经分析发现高校在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相对贫困群体识别不精准、巩固脱贫成果方式扁平化、信息化投入高等现实挑战,通过搭建多元化智能服务平台、探索多元化帮扶模式、转变高校师生帮扶理念等实践路径,有助于推动乡村教育、乡村产业和乡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绿文 《国土绿化》2019,(9):46-49
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是贯彻落实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系列的具体行动,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先手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就是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绿色产业新业态发展,弘扬乡村优良传统生态文化和淳朴民风。就是要通过以绿治脏、以绿治乱、以绿美境、以绿兴产,盘活自然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要素,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带动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特色林草产品等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广大农民共享绿化成果,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综合分析大理州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为合理利用林下土地和空间,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发展对策,建成高效、高产、优质和持续的林草产业体系,以期提升林下经济高效发展水平和质量,增加单位面积品种数量、质量和经营模式,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助力林农增产增收,拓宽山区群众脱贫攻坚成果渠道,力促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国家林草局2018年8月启动"寻找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活动,旨在选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林草科技推广先进典型,弘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精神,激发广大林草科技推广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林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经申报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等环节。  相似文献   

10.
<正>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2月3日公布后,在广大林草领域专家中引发热议。专家们结合林草实际和研究实践畅谈学习体会,为进一步做好林草工作提出建议。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出了“路线图”,也给林草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国家林草局公布了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此次公布的国家森林乡村3612个,至此国家森林乡村总数达到7559个。国家森林乡村建设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持续推进森林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具体举措。根据《国家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办法(试行)》,在各地县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推荐、省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评审公示的基础上,国家林草局评价认定了两批国家森林乡村。  相似文献   

12.
声音     
正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林业和草原工作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夯实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中的基础地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林草产业新发展格局,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守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林草系统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实施各类林业生态工程、强化经济林建设和聘用贫困护林员等形式,实现了产业与脱贫攻坚的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发展林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态扶贫之路,实现了生态造林绿化和贫困群众增收双赢。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邯郸市把加快林草种业创新发展作为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的基础保障,扎实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良种和优势特色品种培育、种业治理能力提升等林草种苗工作,为林草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科学规划布局,加强政策引导。邯郸市高度重视林草种苗发展,出台《邯郸市林草十四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有力助推林草种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乡村振兴是“国之大者”,底线任务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地处山区农村前沿的林业高职教育,在山区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最直接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开发山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是林业高职教育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16.
“十四五”提出坚守脱贫攻坚成果,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巩固脱贫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连接起来。新疆南疆四地州持续贯彻落实“四个不摘”政策,脱离贫困后政府依然要履行责任、贯彻政策,加大帮助扶持和监管力度,但由于南疆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生存条件相对较差等原因,要巩固扶贫的效果困难。经过梳理新疆南疆四地州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路径的相关政策、产业集群等理论和产业发展数据,研究发现南疆林下食用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有效的巩固脱贫成效办法,并提出多元化主体参与推广、优化产业布局、汇聚多层次人才、健全推广服务体系、培育精深加工本地产业、完善产业链、提高生产标准、建设特色品牌的建议,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以巩固扶贫的成果,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村特色民宿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乡村民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也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引擎。结合当前乡村特色民宿业发展面临的产业业态单一、同质竞争与潮汐现象突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不足和标准评价体系不明晰等问题,应发挥好政策引导和顶层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新部署,吹响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奋斗号角,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方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德昌县大力推动林下药材种植,提高林地综合经营效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造林下药材示范基地,保护农户发展林草产业的信心和积极性,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助农增收,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大力发展林草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此同时,河南省林草产业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如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弱等。详细阐述了河南省“十三五”时期林草产业的发展情况,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思路和路径,提出构建“一轴两带六区多点”的林草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以期为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益良好的河南省林草产业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吴斌 《绿色科技》2022,(1):125-128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背景下,乡村振兴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对乡村的振兴,也是平衡好城乡关系的一种方式.乡村振兴不仅可提高村庄内部人民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也对城市输出本土有优势的价值内容,故乡村振兴是统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以者湾村灾后重建景观规划为例,从宏观及微观层面深入分析了者湾村的特色文化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