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导入普通野生稻DNA的水稻变异种质的耐盐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旨在研究导入普通野生稻DNA的水稻后代的耐盐性,从中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材料,为水稻耐盐育种提供种质资源。以普通野生稻DNA导入到宁夏栽培水稻‘宁粳23号’中获得的10份变异后代为材料,研究各材料在盐胁迫下的发芽特性和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170 mmol/L NaCl处理下,材料D42、D5-54、D5-27、D-10、D102、DJ18和D68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较高,相对盐害率较低,在盐浓度为120 mmol/L时,材料D5-27、DJ18、D5-54和D-10的耐盐性为强,地上和地下鲜、干重的盐处理与非盐处理的比值较高,材料D5-27、DJ18、D5-54和D-10的可溶性糖积累量高于其受体。材料D42、D5-54、D5-27、D-10、D102、DJ18和D68的芽期耐盐性较强,材料D5-27、DJ18、D5-54和D-10属于苗期较耐盐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普通野生稻抗旱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以普通野生稻六个居群(海南琼海居群,万宁居群,儋州居群,文昌居群,乐东居群,长雄野生稻)为材料,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分别测定其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三个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各居群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不同;叶绿素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脯氨酸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上升。综合三项生理指标及干旱条件下对各居群的实际观察情况,初步认为它们的抗旱性大小顺序如下:琼海居群>长雄野生稻>万宁居群>儋州居群>乐东居群>文昌居群。  相似文献   

4.
茶陵普通野生稻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高产或高产栽培稻两优培九、汕优63、威优46和93-11为对照,测定了湖南茶陵普通野生稻抽穗开花期1 d中不同时间点的净光合速率(Pn)以及Pn对不同光强、不同CO2浓度与不同温度的响应曲线。结果表明,茶陵普通野生稻的Pn在下午极显著高于对照,在高温(40℃,45℃)胁迫下也是如此;光补偿点为22.3 µmol photons m-2 s-1,与对照差异不显著(20.1~23.7 µmol photons m-2 s-1),光饱和点为1 810 µmol photons m-2 s-1,与对照93-11无显著差异,但极显著高于其他对照材料(1 530~1 628 µmol photons m-2 s-1),表观量子效率(AQY)与对照无显著差异;CO2补偿点(52.7 μmol mol-1)稍高于对照(42.7~50.1 μmol mol-1),而饱和点(644.5 μmol mol-1)则明显高于对照(521.1~581.3 μmol mol-1),羧化效率(0.1511 mol m-2 s-1)显著高于对照(0.1277~0.1384 mol m-2 s-1);叶绿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说明茶陵普通野生稻的光合性能强于超高产或高产对照栽培稻,且在高温下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普通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宝贵资源,但柱头外露,异交结实率高,因此普通野生稻多数是杂合体,对研究与利用比较困难。通过花药培养植株,可以获得纯合体,这样就可以从中筛选出具有某一特性的对育种科研  相似文献   

6.
普通野生稻南宁晚季平均始穗期在9月29日或30日,在不同年度间较稳定。在早季,普通野生稻的抽穗率和始穗期在不同年度间差异较大,抽穗率变化在24.4%至68.7%之间,始穗期差异4至15天,一般早季较迟抽穗的类型晚季平均始穗期略早;遗传纯合性较高的群体早季抽穗率较低或不抽穗,其晚季始穗期也较趋于一致。植株形态为匍匐的类型晚季始穗期比倾斜、半直立和直立类型迟,来源于纬度较高地区的群体,其平均始穗期较早。  相似文献   

7.
对普通野生稻195株花粉植株的H_1代和少数H_2代进行的形态学、育性、倍性、遗传性、抗病性、耐冷性和外观品质等多种特性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育性正常的二倍体花粉植株H_1代占总数的85.6%;全不育的占14.4%,其部分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n=12的单倍体或12和18的异数体。有一部分花粉植株具有宝贵的可供利用的性状和特性。本研究还获得了4个抗白叶枯病的H_2纯系。这批新质源对水稻育种、生物技术及稻作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普通野生稻异位保护取样策略。结果表明:以采集的样本遗传多样性占居群总遗传多样性的90%为临界值,则最佳取样数量为25株;若采集的样本遗传多样性达到居群总遗传多样性的95%,最佳取样数量应增加至30株。  相似文献   

9.
东乡普通野生稻发现于江西省东乡县东源公社,地处北纬28°14′,东径116°36′,拔海45.8米。1978年江西省樟树农校邬柏梁等对东乡普通野生稻进行了考察,1980年在第二次全国品种资源会议上曾展出过种  相似文献   

10.
海南普通野生稻居群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摸清海南岛现存普通野生稻原生境植被物种的数量和种类,探究其植被群落物种特征,分析普通野生稻原生境伴生物种的特征特性,对海南岛境内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原生境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调查,记录样地生境信息、野生稻居群大小,统计不同样点普通野生稻伴生物种种数。结果表明:海南岛普通野生稻原生境共记录植物119种,属28科。普通野生稻原生境的植被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进行分类,乔木共计5种,分属5科;灌木层共计13种,分属9科;草本层共计101种,分属14科。原生境中物种数总体表现为:乔木层极少、灌木层较少,草本层为主的特征,其中草本层又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生境中外来入侵种成功入侵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共同构成了影响海南岛普通野生稻原位保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野生稻居群异位保护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取样才能使采集的样本遗传多样性能够代表居群总遗传多样性。为了确定普通野生稻居群异位保护最佳取样数量,笔者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以海南文昌东路普通野生稻居群为试验材料,研究普通野生稻异位保护最佳取样数量。结果表明:以采集的样本遗传多样性占居群总遗传多样性的90%为临界值,则最佳取样数量为26株;若采集的样本遗传多样性达到居群总遗传多样性的95%,最佳取样数量应增加至31株。  相似文献   

12.
东乡普通野生稻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利用组合R974//东野/R974 BC1F5 BIL群体,设水分胁迫和非胁迫两种处理,在全生育期测定了株高、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千粒重、结实率、单株产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卷叶级别等12个与抗旱相关的形态及生理性状,其中单株产量对水分胁迫影响最敏感。通过各性状旱、水相对值对抗旱系数分别进行单因素逐步回归、通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叶片相对含水量、单株分蘖数、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等6个性状与水稻抗旱性相关显著,可作为全生育期抗旱鉴定指标。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入选性状的抗旱D值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更表明上述性状作为水稻全生育期的抗旱鉴定指标是可行的。同时对5种抗旱性评价方法进行比较指出,抗旱指数是最合适的抗旱性直接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东乡普通野生稻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乡普通野生稻发现于江西省东乡县,地处北纬28°14′,迄今为止是世界上普通野生稻分布的北限。利用同工酶分析技术,从酯酶同工酶谱带来研究其和栽培稻的亲缘关系以及普通野生稻的地位问题,这对查清我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海南普通野生稻分布减失。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宝贵遗传资源,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院士利用在三亚市郊区发现的普通野生稻不育株,开展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著名水稻专  相似文献   

15.
叙述1996年赴南昆铁路沿线广西段考察收集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Grif)(下称普野)的概况,介绍了该地区普野的地理分布、生态学、生物学等特性。普野具有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其生境受到严重破坏,建议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庆文  黄娟 《作物学报》2013,39(4):580-588
普通野生稻是亚洲栽培稻的祖先,中国作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普通野生稻资源。为了揭示中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状况,探索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规律、居群遗传结构以及演化途径等,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进化研究、品种改良和普通野生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普通野生稻开展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本文分别从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普通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比较、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措施和栽培稻基因渗入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主要特征,提出了未来我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了解高州普通野生稻群体及其居群间的表型变异情况,为这一宝贵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奠定良好基础。【方法】考察包括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表型性状共计22个,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表型变异,并结合SPSS和DPS软件进行表型相关、聚类和方差分析。【结果】高州普通野生稻在表型性状上存在丰富的变异,众多重要性状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所聚类的7类高州普通野生稻植株群体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居群材料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没有种的变异,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具有各自的特点,高州普通野生稻的表型变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高州普通野生稻表型多样性丰富,在水稻育种中具有重大利用价值,亟待对其进行更深入系统的发掘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何福泉 《科学种养》2012,(11):13-13
野生稻是现代栽培稻的始祖。人类通过漫长的生产活动,逐步将野生稻培育成现代栽培稻。水稻生产要满足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的要求,野生稻可开发的潜力最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我们未来的粮食安全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对野生稻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我国野生稻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开发利用野生稻资源最早、最成功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对6省(区)的3733份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若干性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生长习性分有直立、半直立、倾斜、匍匐型等四种,匍匐型占52.59%;茎基部叶鞘色有淡紫、紫、紫条和绿色,淡紫的占58%;花药较长,4~6mm的占77.24%;柱头全外露而紫色的占91.25%。抽穗期一般在9~10月间,并与分布纬度高低有关。3021份材料抗稻瘟病鉴定,抗的占4.24%,中抗的35.5%。1745份材料抗白叶枯病鉴定结果,抗的2.18%,中抗的19.71%。  相似文献   

20.
水稻种子休眠性是关系到稻米品质和稻种质量的一个重要农艺性状。研究水稻种子休眠性遗传及分子机制对培育具有适度休眠性的优良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籼稻品种9311为受体、普通野生稻为供体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为材料,在后熟不同时间检测群体种子休眠性,对控制种子休眠性的QTL进行定位分析,共定位到14个QTL,分布在第3、第4、第5、第6、第7、第10、第11、第12染色体上。筛选休眠性显著强于背景亲本9311的家系,分析这些家系携带的QTL数目,表明携带的位点越多,休眠性越强。进一步利用家系Q14与9311的F2群体验证了第7染色体标记RM180和RM21323之间存在一个效应较大的QTL qSD-7-2,该位点LOD值为18.49,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33.53%,表明该位点是一个控制普通野生稻种子休眠性的主效QTL,且能稳定遗传。本研究为野生稻种子休眠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奠定了基础,且为培育强休眠性籼稻品种提供了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