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则东  王华忠 《中国糖料》2012,(4):16-17,21
通过对航天诱变甜菜SP1代变异株及对照在生殖生长期叶片、未开放花蕾、开放花蕾还原糖含量的测定以及花粉粒萌发孔和叶片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的观察,研究卫星搭载对甜菜SP1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卫星搭载的4个品系还原糖的含量和对照相比均有所变化,但只有3个品系在4个取样点变化显著,而且变异的方向存在差异。卫星搭载的四倍体甜菜变异株花粉粒萌发孔的数目和大小与对照相比有较大差异;而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中的叶绿体数与对照相比则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甜菜航天诱变SP3代育种材料不同时期同工酶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辉  王华忠 《中国糖料》2011,(1):31-33,35
以我国第一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搭载的5份二倍体、四倍体和单粒种甜菜衍生的SP3代及其对照为试验材料,测定其二年生材料盛花期、抽薹期的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同工酶谱.结果表明:(1)甜菜航天诱变SP3代二年生材料在盛花期、抽薹期的EST、POD同工酶谱分析中,各个品系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航天诱变材料...  相似文献   

3.
吴则东  王华忠  韩英 《中国糖料》2006,(4):16-18,23
以两对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为材料,利用间接酶联免疫(ELISA)检测技术,对生殖生长阶段花蕾组织中的细胞分裂素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甜菜生殖生长阶段,花蕾中DHZR、IPA的含量表现为保持系高于其同型不育系,ZR的含量表现为不育系高于其保持系,两对不育系和保持系表现了相同的规律,因此可以认为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变化与甜菜雄性不育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框栽和田间条件下研究了ABT5号增产灵浸种处理和叶喷处理对甜菜农艺性状及对甜菜叶片和根系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BT5号处理明显增加根中赤毒素(GA_(1、3、4、7))、生长素(IAA)含量。明显增加根及叶中细胞分裂素(DHZR_S)含量,降低脱落酸(ABA)含量,导致刺激生长的激素(DHZR_S GA_(1、3、4、7) IAA)与抑制生长激素(ABA)的比例在根组织中表现出浸种处理>叶喷处理>CK的结果。这是ABT5号处理后甜菜块根增产的生理机制之一。本实验证实,ABT5号处理仅促进主根生长,不形成簇状叉根。浸种处理在框栽和田间试验中分别比对照增产12.58%和13.10%,叶喷处理比对照增产9.85%和10.67%,ABT5号处理对块根含糖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周芹 《中国糖料》2005,(2):20-21,27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甜菜生长发育期内源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在甜菜根尖和幼叶中的含量,分析了这些内源激素含量对甜菜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甜菜生长发育过程中,根尖和幼叶,均是GA3的含量高于IAA和ABA。幼叶与幼根中IAA比值为11-29,表明甜菜IAA源于幼叶中,IAA含量提高,可促进叶丛快速生长。在糖分积累期,新叶继生时IAA含量迅速提高。随生育进程,幼根中GA3与幼叶中IAA的比值逐渐下降,与叶丛生长速度比较,表现了同步下降的关系。ABA主要存在于幼叶中,是幼根的1.6~17.4倍,随生育进程,幼根中ABA变化较小,有逐步下降趋势,而幼苗中ABA含量在生育后期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6.
棉花航天诱变试验初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航天诱变处理材料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方面的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株高、生育进程、倒4叶宽、结铃性、铃重、衣分等方面,株型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是广谱的,从中可能选育出具有特殊性状的优良育种材料或品种。  相似文献   

7.
我国甜菜诱变育种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近年来国内在甜菜诱变育种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综述,列举了4种诱变育种方法,即秋水仙碱诱变多倍体、γ射线辐射诱变、离子束诱变、航天诱变.并且根据诱变育种在农作物上的应用研究,对甜菜诱变育种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外源亚精胺是否具有缓解甜菜盐害作用,采用霍兰营养液室内水培方法,测定了280mmol/L NaCl胁迫条件下,喷施0.25 mmol/L外源亚精胺后,耐盐‘T510’和盐敏感‘210’甜菜品系幼苗生长、生理及其体内N、P、K养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盐胁迫下(Na处理),除MDA和P素含量升高外,两品系甜菜幼苗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幼苗生物量及N、K养分含量指标均明显降低;与Na处理比,喷施亚精胺的盐胁迫处理,除MDA和P素含量降低外,其它指标明显增加,两品系甜菜幼苗生长和养分吸收状况明显改善;外源亚精胺对耐盐‘T510’品系的调节作用大于‘210’品系。因此外源亚精胺能有效缓解盐胁迫对甜菜生长的伤害,对耐盐品系的调节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内源激素在高秆和矮秆芝麻株高建成中的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株高生长速率间的关系,以株高差异显著的2个高秆和2个矮秆芝麻为材料,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相同种植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茎尖和倒三叶内3种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含量。分析发现:从3对真叶期到终花期高/矮秆芝麻株高持续增高,但高秆基因型日均生长速率始终高于矮秆基因型;高/矮秆芝麻株高构建的不同发育阶段,叶片IAA和茎尖GA3含量变化具有较明显差异;ABA含量在高/矮秆芝麻间无明显规律,但在矮秆基因型ZZM2748中表现出一个明显特征,即叶片和茎尖中均在初花后20d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基因型。从3种内源激素与生长速率相关性分析看出,茎尖中GA3含量与株高生长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不同时间、浓度梯度的EMS诱变处理甜菜二倍体授粉系材料SN9807种子,探讨不同EMS诱变处理对甜菜种子发芽致死率的影响,以确定甜菜(种子)EMS适宜诱变剂量。  相似文献   

11.
试验对4个太空诱变株系及5个对照(1个统一对照,4个母系对照)进行田间对比试验,并对其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含糖做差异性比较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二倍体诱变株系JT7503-36528 SP2含糖率比统一对照高2.68度,比母系高1.84度,并达到5%的显著水平;四倍体诱变株系JT334-3 SP2产量及含糖均超母系对照,产糖量超母系对照14.3%,这2份诱变材料入选株系超亲性状显著,证明甜菜太空诱变后代返地育种试验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2.
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甜菜3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为材料,对营养生长阶段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甜菜营养生长阶段的4个时期中,脯氨酸含量基本表现为保持系高于不育系.说明不育系和保持系在营养生长阶段生理生化代谢上已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钠胁迫下甜菜不同品种(系)种子发芽率和营养液培养幼苗生长的差异。以相对发芽率和幼苗干物质量来判断甜菜不同品种的相对耐盐能力,氯化钠胁迫适宜浓度为280mmol/L。甜菜不同品种(系)幼苗相对生长量和种子相对发芽率均存在较大差异,且两者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用种子相对发芽率评价甜菜耐盐能力应统一种子繁育年份;通过营养液培养法用幼苗相对生长量评价甜菜耐盐能力准确可靠。采用上述方法,初步筛选出耐盐较强、中间型和盐敏感品种(系)各10余份。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钾水平下甜菜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在不同施钾水平下对甜菜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甜菜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钾水平提高而增加。干物质分配则随施钾水平的提高呈现生育前期冠/根比减小,生育中期增大,而生育后期又降低的规律。表明甜菜施用钾肥后促进了干物质生产及向各生育时期生长中心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甜菜单胚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及小孢子发育的超微结构差异,以自育的甜菜单胚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系)TB9-CMS和保持系(O型系)TB9-O为试验材料,在甜菜花芽分化、现蕾初期、开花初期分别进行4次花蕾取样,电子显微镜观察花药及小孢子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差异。结果表明,甜菜单胚CMS系与O型系花药和小孢子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甜菜单胚CMS系花药壁产生初始期与O型系相似,但小孢子母细胞的数量较少,液泡化明显;绒毡层发育初期也形成乌氏体原始颗粒,但仅维持初始状态而停止发育;绒毡层在四分体期收缩离位,瓦解内移;小孢子母细胞形成四分体后,胼胝质壁较厚,小孢子逐渐变异开始退化。观察还发现,甜菜绒毡层细胞间以及形成四分体的胼胝质壁间有胞间连丝结构。  相似文献   

16.
近年甜菜单粒品种在包头地区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内蒙古包头地区春季风沙大、气温低,土壤干旱、盐碱地较多,甜菜直播(或地膜)种植很难一次性抓全苗问题,通过3年在不同气候下的单粒品种纸筒育苗移栽试验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总结了目前在甜菜产区使用的多个国外品种的特性,充分说明品种使用必须重视区域性布局,与良法相配套方可发挥品种的最大潜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我国航天诱变技术在育种应用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航天诱变技术机理,指出了航天诱变育种变异源丰富、育种周期短的特点,详尽介绍了航天诱变育种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甜菜抗丛根病机理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长魁  陈晓军 《中国糖料》2005,(3):32-34,38
研究结果表明:甜菜抗丛根病类型品种与感病类型品种在发育的前、中、后期传毒介体多粘菌的含量差异均达极豆著水平(t〉0.01),而在同一抗性类型的品种间,甜菜在同一或不同的发育阶段,多粘菌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多粘菌的含量与甜菜抗丛根病性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初步认为:通过对甜菜多粘菌含量的分析,可以作为甜菜抗丛根病特性鉴定和品种选育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