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福建海岛亚热带灌丛的极点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极点排序法对福建海岛灌丛群落样地进行排序,排序结果与聚类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了极点排序法可以揭示灌丛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群落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灌落的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2.
甘肃文县珙桐群落的二维极点排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二维极点排序法定量地将不同地段的6个珙桐群落样地划分为3组,即碧峰沟上源珙桐群落、竹园沟珙桐群落以及石磨河上源珙桐群落。这3个组合与土壤湿度及厚度的梯度变化相一致,表明植物群落与环境密切相关。极点排序图直观地表明了这6个样地的生态分布,且反映出生境的梯度变化,排序图还可反映群落优势种在样地上的定量分布,表明植物种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两种除草剂影响下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群落组成相似性分析法和极点排序法研究了克无踪(A)和高效盖草能(B)两种除草剂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间动态的影响.结果显示,全调查期(6月17日-8月26日)A-CK的相似系数与B-CK的相似系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灭生性除草剂的影响大于选择性除草剂;棉花花蕾期和结铃早期(6月17日-8月12日)地面系统植食性亚群落处理间差异极显著;棉花结铃中后期的差异不显著;总的趋势是对地面系统的影响大于棉株系统,植食亚群落大于肉食亚群落;极点排序呈现一致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极点排序(PO)法、主分量分析(PCA)法和模糊聚类分析(FGA)法,对11种不同稻型的昆虫群落进行排序比较。模糊聚类分析为作者首次用于群落的排序,结果表明比另外两种方法的排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阿勒泰地区有代表性的10种类型草场上昆虫群落利用极点排序法、主分量分析法和模糊聚类法进行了排序研究。结果表明:草场昆虫群落与草场类型、草场植被丰富度和生境湿度有一定的关系。并讨论了草场昆虫群落与草场退化、草场害虫治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城市园林与夏季鸟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路线调查法以保定市为例,研究了城市园林不同植被中夏季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及群落间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城市园林不同植被夏季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排序为:阔叶林>水边草地>针叶林>灌丛。均匀性排序为:水边草地>灌丛>针叶林>阔叶林,不同植被夏季鸟类群落组成差异显著。并对城市园林林木配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门头沟区煤矿废弃地自然恢复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53块样方资料,对门头沟区煤矿废弃地自然恢复植被进行了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DC-CA排序。结果显示:由TWINSPAN数量分类可将该区自然恢复植被划分为11个群落类型;以TWINSPAN数量分类为基础的DCA二维排序图将样方分为4个生态类型,反映了门头沟区煤矿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规律,即草本群落→灌丛群落→灌丛向乔木群落过渡→乔木群落;DCCA排序较好地揭示了该区自然恢复植被的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关系:第一排序轴表达了朝植被自然演替方向的一个综合梯度,第二轴主要表现出自然恢复植被的坡度、坡向的变化趋势,即水分和温度;DCA排序反映了群落在主要环境梯度上的分布,而DCCA排序进一步表明了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8.
宁夏香山荒漠草原区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及数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在样地调查的数据基础上,对群落分布及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香山山地荒漠草原区植被主要为灌丛植被和草本群落植被,符合干旱环境下具有长期放牧史的山地植被发育特征。由于山体岛屿化结构明显、生境碎化严重,植被景观斑块状明显,植被在山体内垂直分布格局不明显,受海拔因素影响较小。灌丛和草本植物群落分布主要受水分梯度差异的影响,不同群落类型的群落多样性有差异,灌丛群落多样性较高。群落数量排序、分类结果与植被生态地理分布以及物种组成分析相吻合。数量分类易于生境解释,因此在群落分布生境分析上有重要意义。灌丛植被在该山地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是生态功能维持的主要因子。所以,在本地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该重点放在灌丛植被。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稻型、水稻生育期及防治措施29个群落的田间系统调查,运用极点排序法和模糊聚类法进行群落分析。结果表明,对稻田害虫和天敌群落的影响,总体上防治措施>稻型>生育期,不同稻型和水稻生育期害虫和天敌自身的特点,对不同防治措施对群落作用的效果有重要影响;早稻分蘖期和中稻分蘖期节肢动物群落具备自我调节能力,中稻乳熟期群落稳定性极差,需要人为防治措施,晚稻田群落稳定性较高。试验结果对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与指导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群落梯度与环境梯度综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紫杉种群所在的群落结构特性,进行环境梯度分析时所选取的因子是群落内的光照度、林下土壤的pH、容重、速效氯、速效磷、速效钾以及土壤有机质,分析了群落内各主要树木种群的重要值沿环境梯度的分布状况及其成因,运用群落相似性指数(SI)计算了紫杉所在群落中各样带间的相似程度,然后运用极点排序法(PO)进行了三维排序,最后分析了三维立体模型的生态学机理。  相似文献   

11.
自组织神经影射网络排序及其在植物群落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组织神经影射网络(SOFM)对复杂问题和非线性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功能,其特征完全适合植物群落的排序研究。该文介绍了SOFM的基本原理和排序分析过程及方法,并应用SOFM网络排序对太行山中段植物群落进行了排序分析。其计算过程在Matlab 65神经网络工具箱中实现。结果将68个样方排列在SOFM拓扑空间,排序轴反映了明确的生态梯度,能够反映植物群落间的生态关系,生态意义明确,符合植被实际,表明SOFM网络是有效的植物群落排序方法。在SOFM排序过程中也很容易进行聚类,有利于群落分类和排序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退化喀斯特生态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微节肢动物的变化特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茂兰自然保护区内的草地、灌木丛、灌木林和原森林4种不同演替过程的典型样地,采集土壤样品并分离鉴定土壤动物,分析退化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恢复过程中土壤微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共获得土壤微节肢动物121只,隶属2纲3目9科,土壤微节肢动物群落丰富,其中隐气门亚目螨、捕食性螨在不同的恢复阶段处于优势群落的地位。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铵态氮、易氧化碳对土壤微节肢动物营养功能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除均匀度指数)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表明,退化喀斯特生态环境恢复过程对土壤微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性均产生了极显著影响(P≤0.01),对于土壤微节肢动物微食物网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给植被生态保护和植物群落后期的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选择贵州茅台水源功能区典型植物群落样方57个,采用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对茅台水源区植物群落分类、植物群落、物种与环境间的生态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TWINSPAN分类将57个样方划分为11个群丛,并在样方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2)群落样方DCA排序表明,土壤水分和坡向是贵州茅台水源功能区植物群落分布的主导因子。3)物种DCA排序表明,土壤水分和光照对植物分布起关键作用,排序轴对角线反映群落中物种在各群落类型中的替代关系。群落样方、物种DCA的排序结果揭示了物种的分布格局和群落的分布格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区昆虫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季节对金沙江干热河谷鹤庆段4种类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昆虫群落采用样带调查法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7351号,158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地和灌草丛昆虫多样性较低,灌木林和针阔混交次生林昆虫多样性较高.4种类型退化生态系统雨季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干季,优势度指数低于干季.不同类型退化生态系统在不同季节昆虫群落优势类群和优势种存在差异.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昆虫物种多样性受到群落植被组成与受干扰程度影响.某些优势昆虫类群可能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有一定阻碍作用.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营造灌木林,对于保护昆虫物种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澜港红树林植被类型数量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中亮  杨小波  李东海  黄运峰  农寿千  陈玉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659-16661,16663
通过对研究地区的路线调查和样地调查、Cluster Analysis聚类、NMDS排序,分析海南岛清澜港潮间带植被类型及群落的空间分布,研究潮间带植被群落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Cluster Analysis聚类、NMDS排序的结果显示,可将清澜港地区51个样地划分为1个植被类型组、1个植被类型、2个群系组和7个群系,不同群系在物种组成和立地条件上均有差异;②从排序的结果可以看出群落和环境的关系,NMDS排序轴的第一轴上呈现清澜港植被群落在潮间带上的水平带状分布特征,在排序轴的第二轴上呈现植被群落受潮位控制,在空间上成规律的梯度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6.
弓运泽  周大迈  任仕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63-17965,17969
[目的]对太行山石灰岩区主要植被群落特征进行研究,为进一步进行立地条件改善以及科学的选育石灰岩地区恢复山场的植被奠定基础。[方法]对河北省满城县北水峪大青山流域内经过治理的试验区和封禁区不同植被群落和未经治理的荒坡地进行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和综合评分法得出治理区、禁封区和未治理荒坡的差异性,并对治理区和封禁区植被群落模式进行比较,选出石灰岩区的优势乔灌草种。[结果]在相似的立地条件下,治理区和封禁区土壤养分含量和物理性质优于未经治理的荒坡,其中在治理区内柿树林土壤养分含量和物理性质优于侧柏林;治理区和封禁区土壤持水性能和枯落物性质比未治理的荒坡有明显改善,其中封禁区灌草丛土壤持水性能和枯落物性质最优,其次是治理区的侧柏林和柿树林;治理区和封禁区内植被群落的生物量和覆盖率高于未经治理的荒坡,其中封禁区的灌草丛生物量和覆盖率高于草丛,治理区柿树林高于侧柏林;在乔灌草种的选择上,主要通过综合评分法得出了优势种。[结论]治理区和禁封区在土壤养分和物理性质、土壤持水性和枯落物性质以及植被生物量、郁闭度、盖度等方面都优于未经治理的荒坡地,且当地乔灌草种的选择做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