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植被建设在改善黄河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面对黄河上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河道断流,河床不断抬高,以及沙尘暴的肆虐等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资料,分析了本区生态演替规律,论述了营建草(灌)植被在改善黄河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地位及草地对防止本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作用,提出了治理黄河的关键是要抓好这一地区的林草植被恢复,应本着种草起步、草灌先行、草灌乔结合的原则进行治理开发,这是黄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河床不抬高目标实现的首选措施,同时提出了种草起步应采取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以高陡边坡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对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以期为高陡边坡水土流失的治理及恢复提供参考。通过定点径流小区观测的方法,设置4种植被配置模式,每种模式设置3次重复,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各模式的产流产沙差异,对比分析各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1)观测期总降雨量为955.6 mm,总降雨历时为1 037.8 h,观测期内降雨量较大,历时较长,但月际分布不均;2)草本、花草、灌草及乔草模式的产流量分别为16.32±1.27 m~3、25.67±3.32 m~3、21.8±5.76 m~3、15.1±2.47 m~3,花草模式产流量最大,乔草产流量最小;3)草本、花草、灌草及乔草模式的产沙量分别为48.95±6.58 kg、63.33±15.00 kg、69.95±20.00 kg、30.37±3.09 kg,灌草模式产沙量最大,乔草产沙量最小;4)草本、花草、灌草及乔草模式的产流量分别为978.91±131.68 t/km~2、1 266.67±301.4 t/km~2、1 399.03±364.9 t/km~2、607.49±261.8 t/km~2,灌草模式的土壤侵蚀量最大,乔草模式的最小。乔草模式、草本模式的产流量、产沙量、土壤侵蚀量小于花草模式、灌草模式,说明乔草模式和草本混合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更优,尤以乔草模式最优。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黄河上中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黄河安澜的治本之策。改革开放40年来,黄河上中游地区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结合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提出了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对1999年以来黄河上中游地区生态建设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结合当前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各种内外部条件,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以此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两个可持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应进一步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加强水土流失区的坡改梯建设;实施好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重视制定生态修复的配套政策,确保其顺利推进;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注重水土保持社会参与和激励机制、项目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以及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做好“十一五”规划、水土流失监测评价等水土保持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5.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3种草本、3种灌木、3种乔木、1种农田共计10种植被类型径流小区进行径流和侵蚀泥沙观测,并分别分析其养分含量,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水土保持功能及养分流失效应。结果表明,乔、灌、草植被类型的水土保持功能相对农田较好,在径流和土壤养分流失方面相对农田较少。因此,该地区要注意建设和恢复草、灌植被,使之尽快起到水土保持作用,近而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6.
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经验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突出抓好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坚持预防为主、依法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坚持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建设水土保持大示范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水土流失量大面广、侵蚀严重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搞好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应突出搞好淤地坝建设,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工程前期工作,确保规划设计科学合理;二是加强工程建设的领导与协调,加快淤地坝建设步伐;三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四是加强淤地坝建后管护,确保工程发挥效益。  相似文献   

7.
新常态下,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工作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为推进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我们要结合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精神,着力推进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战略任务;二要把握好依法防治这个关键引领;三要把握好深化改革这个基本动力;四要把握好顶层设计这个总体抓手;五要把握好综合治理这个原则遵循;六要把握好能力建设这个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
<正> 1 1996年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进展1996年第三次会议后,国家计委和水利部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落实了3000万元的治理经费,启动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开展了56个水土保持重点县建设.这批新上的重点县连同近年来陆续实施的世界银行贷款项  相似文献   

9.
搞好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 ,以节约保护、综合治理、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 ,恢复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以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为重点 ,以县为单位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 ,适应新形势 ,进一步优化水土保持措施配置 ,加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实现群众脱贫致富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减少江河泥沙 ,为大江大河治理服务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关系黄河治理战略全局,对其进行回顾和展望,可为目前开展的黄河综合规划修编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1960—1984年,平均每年拦蓄泥沙约5亿t,其中干流水库1.0亿t(19.6%)、支流水库1.2亿t(23.5%)、灌溉引沙0.6亿t(11.8%)、淤地坝拦沙2.0亿t(39.16%)、梯田拦沙0.3亿t(5.9%);到20世纪80和90年代,这种减沙构成略有变化,总体来看,水利措施减沙比例变化不大,而水土保持措施拦沙比例有所减小;70—90年代,黄河中游年均减沙3亿t左右,目前,水利水土保持措施现状减沙约3.5亿~4.5亿t。展望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后认为: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暴雨强度较小,实测来沙量资料不能作为黄河综合规划修编中水土保持现状减沙效果计算的主要依据;由于未来黄河中游来沙量变化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组合,因此,对未来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应持慎重和偏于安全的态度,并作为今后长期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措施对黄河减水减沙作用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泾河、北洛河、渭河 ,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土壤侵蚀模数达 5 0 0 0~ 15 0 0 0t/km2 。采用“水保法”、“水文法”分析计算 ,1970~ 1996年 ,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水 5 45 6亿m3,年均减沙 2 2 3 8亿t ,每年可为黄河下游减少泥沙淤积 1 5 7亿t。水土保持措施是实现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的治本之举。  相似文献   

12.
定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坡耕地作为对照,通过自然降水条件下径流小区连续14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人工乔、灌、草植被和自然草地的水土流失差异,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的减水减沙效果: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具有不同的产流、产沙量,年产流值具有显著性差异,坡耕地、牧草地和乔木林地间年产流没有显著性差异,自然草地与灌木林地间年产流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各类径流小区年产沙量具有显著性差异,牧草地与乔木林地、自然草地与灌木林地间的产沙量无显著性差异,坡耕地、牧草地和乔木林地的产沙量明显大于自然草地和灌木林地;乔木林地比自然草地、灌木林地有更高的土壤侵蚀强度及频率。在定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控制水土流失的基本措施是保护好现有的自然植被,实行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人工植被应实行"灌木为主,草灌优先,草灌乔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黄河生态系统特征及生态保护目标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和环境状况,对黄河流域进行了生态分区,并阐述了各生态区的特征。在黄河河道湿地研究和黄河水体内顶级物种(鱼类)的调查分析基础上,确定了黄河不同类型生态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目标:从流域角度而言,黄河上游的主要生态保护目标是植被和水源涵养林;中游应以水土保持为主,主要是恢复和保护植被;下游以保护湿地类型和维持湿地面积为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重要鸟类资源。黄河水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保护物种应是珍贵经济鱼类北方铜鱼、河口洄游鱼类刀鱼、鲤鱼等,主要保护的生态区包括库区湿地、河口湿地、河道湿地以及景观娱乐水域等。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利水保措施蓄水拦沙作用分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利水保措施的蓄水拦沙作用分析的结果表明,现阶段水保措施年均蓄水量为10亿m~3,年均拦沙量3亿t,支流水库和淤地坝的拦沙量占水保措施拦沙量的77.8%。这种蓄水拦沙作用是在80、90年代降雨量减少的情况下得出的,由于前期积累、隐蔽、潜伏着许多泥沙问题,某些支流遇到较大暴雨产沙量激增,这对黄河下游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当前应当把更多的精力和投资放在沟道的整治和利用上,大力修建控制性的大型骨干水库或淤地坝。  相似文献   

15.
全国八片重点治理的巨大成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经国务院批准,从1983年开始,在黄河流域、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选择了八片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开展重点治理,这是我国开展最早的一项国家级水上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十几年来,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和水土保持部门的共同艰苦奋斗,全国八片重点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治理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八片治理的成功,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十分英明上确的,也际志着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开始从分散治理走上有计划、大规模治理的新阶段,这对于全面推动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柳河上游流域面积4257.4km2,水土流失面积3766.7km2,年平均侵蚀模数5000~10000t/km2。重点治理前,柳河上游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强烈的水土流失使柳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造成下游河段淤积严重。重点治理后,柳河上游现治理程度达60.7%。1994年7月13日柳河流域平均降雨量255.7mm,达到百生一遇暴雨标准。由于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这次降雨所产生的洪峰、洪量尚不足20年一遇标准。在这次降雨中,水土保持措施巨大的蓄水保土作用可减少直接经济损失5.71亿元,减少的洪水灾害损失可达数十亿元。  相似文献   

17.
重新认识黄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要研究黄河下游治理方向,首先需要重新认识黄河。黄河现在的特点是干旱年份上中游一些支流径流量减少幅度大于降水量减少的幅度,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植被用水量在增加,入黄泥沙减少的同时径流量也减少。对于今后黄河的治理,需要研究下游的年均水量及汛期水量的可能变化,减沙量与减水量的变化幅度和增加下游汛期水量的可行性。按照“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总结了黄河流域治理开发以及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基本教训。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中游水保措施保存面积的核实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面积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保存面积进行核实是分析计算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的基础。笔者通过应用土地详查成果,对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晋西北14县及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陇东8县(市)进行了梯田、坝地、造林、种草措施保存面积的核实,得出了黄河中游两个不同类型区的大面积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保存率,并用晋西典型调查进行验证,为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上游地区,横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其土壤保持服务是黄河流域防止水土流失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趋势线法和本文定义的因子影响度等指标方法,使用遥感、降水等数据,识别了黄河上游地区2001—2015年间土壤保持服务变化分区,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探寻了主导影响因子并量化了影响度。结果表明:(1)土壤保持服务下降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东北部的半干旱、干旱气候区,集中分布在积石峡至河口村的黄河沿岸,上升区主要位于研究区西部、南部的半干旱、半湿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集中分布在山地和高原。(2)降水是影响下降区土壤保持服务的主导因子,植被覆盖和降水分别是明显和略微上升区的主导因子。(3)面对未来降水的不确定性,提高植被覆盖度是提升土壤保持服务的根本策略,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主导因子影响强度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制定分区分类策略措施提升土壤保持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