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蓄水保墒配套技术措施 土类蓄水保墒措施。土内蓄水保墒是通过土壤结构的改良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抵抗集中径流水的水平与垂直扩散运动及土壤表层蒸发损失的综合技术措施。存深整地、疏松土壤的基础上,改艮土壤结构及保水能力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的材料有绿肥、锯末、厩肥、各种土壤改良剂、过磷酸钙等。经过实践证明,在每一株树穴施入厩肥10公斤加锯末10公斤、厩肥1O公斤加锯末10公斤再加土壤改良剂0.5公斤、绿肥20公斤锯末10公斤3种配方,具有明锓的效果,可以使土壤团聚体含量(〉0.25毫米)提高9%~29%,春季可更高。  相似文献   

2.
水分是影响林木生长的主要因子。通过表面覆盖薄膜、砂石、秸秆等方法进行保水试验,通过添加锯末子、农家厩肥、生物炭等方法进行保墒试验,分别测定各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林木成活率、林木高生长量、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在提高土壤含水率上,8种处理方法由多到少依次为添加生物炭薄膜覆盖添加锯末子秸秆覆盖砂石覆盖添加农家厩肥对照;在提高林木成活率上,8种处理方法由多到少依次为添加生物炭添加农家厩肥薄膜覆盖添加锯末子秸秆覆盖砂石覆盖对照;在林木年高生长量上,8种处理方法从高到低依次为添加生物炭添加农家厩肥薄膜覆盖添加锯末子砂石覆盖秸秆覆盖对照,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以添加生物炭为最佳。因此,干旱地区土壤添加生物炭在土壤蓄水保墒、促进养分吸收利用、改良土壤结构方面效果最佳,对干旱地区的蓄水保墒造林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无灌溉条件的半干旱坡地油橄榄园进行覆盖和深翻试验,研究了不同保水措施下油橄榄园土壤含水量、新梢生长量及深翻后根系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不同保水措施间存在差异,覆盖提高了园地土壤含水量,以薄膜最高,秸秆覆盖最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不同覆盖处理之间土壤水分含量具有差异性。深翻则改变了土壤结构,改善持水能力,修剪根系,促进树体健壮生长。  相似文献   

4.
对造林地进行深沟秸秆覆盖,可降低土壤蒸发量,增加土壤蓄水空间和能力,提高降水的利用率,是缓解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水分匮乏的有效措施。在位于干旱区的塔城盆地老风口生态区,进行了造林地深沟覆盖秸秆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条件比未覆盖的土壤蒸发量明显降低,含水率显著增高,随着深沟加深和覆盖厚度的增加,抑制土壤蒸发、蓄水保墒的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5.
蓄水保墒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首先要解决水分问题。因此,一系列土壤蓄水、保墒、抗旱造林技术应运而生,集水技术、覆盖保墒技术、土壤结构改良剂蓄水保墒技术、保水剂蓄水技术、固体水种植技术、应用蓄水渗膜抗旱造林技术,这些技术为荒漠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造林地的整地是人为地改善环境条件,使其适合于林木生长的一种特殊手段,它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而且是蓄水保墒、保持水土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深度整地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的生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穴耕这一物理机械作用,使土壤表面形成一定的皱折,从而疏松土壤,截留天然降水,增强土壤水分的下渗能力,阻碍地表径流,达到蓄水保墒目的。同时地面植被基本不受破坏,是天然草场改良较为简单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所谓抗旱保水就是要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水分是决定植物生长好坏的重要因素,也是抗旱造林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之一。土壤的蓄水保墒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正>枯落物层是森林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森林地表的一个重要覆盖层和保护层,它对林地的土壤水热状况和林地水文生态特性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具有防止雨滴激溅土壤、维持土壤结构、拦蓄渗透降水、分散滞缓减少地表径流和覆盖地表减少表层土壤的水分蒸发等直接作用,而且还通过影响土壤的形成和性状及林木生长对森林水文发生间接影响(程积民,李香兰,1992;薛立等,2005)。甚至有人认为枯落物层在山地森林水文作用中具有头等的重  相似文献   

10.
果园冬灌及覆盖技术杨庆仙果树冬灌,蓄水于土,既能防冻防旱,又能冬水春用,促进根系生长。冬后在果园盖草,既可防冻保墒,又能培肥改良土壤。一、冬灌技术1.适期冬灌:灌冬水以表土日消夜冻时最合适,过早,气温尚高,蒸发大,不利于蓄水防冻;过晚,气温过低,土壤...  相似文献   

11.
作物秸杆覆盖技术是一种造林中抗旱保水的有效措施,利用作物秸杆在林木树盘内覆盖一层,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蓄水保墒,在夏季可能降低地表温度10℃左右,防止高温灼伤,还可抑制树盘内的杂草生长,为了充分证实秸杆覆盖的作用,我对本县杏林李坡村的退耕还林地块栽植的核桃、杨树进行了试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秸杆覆盖可以促进树木的生长量,对加快成林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昭林杨开展灌溉与不同覆盖保墒措施试验,探讨灌溉与覆盖保墒措施对昭林杨生长的影响,为内蒙古半干旱地区林木生产经营降低生产耗水、促进林木生长提供探索.本试验采取灌溉次数与覆盖保墒措施2因素4水平试验设计.结果表明:灌溉次数、覆盖保墒措施对昭林杨的生长存在显著差异(P<0.05),灌溉次数以6次·a-1最好,覆盖保墒措施以...  相似文献   

13.
贡嘎山冷杉纯林枯落物储量及其持水特性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林下枯落物是指覆盖在林地土壤表面的未分解、半分解植物凋落物 ,它是森林植物地上各器官的枯死、脱落物总称 (陈奇伯等 ,1 994)。林下枯落物的存在 ,不仅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 ,而且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方面具有较大作用。因此 ,研究林下枯落物储量及其持水特性就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国内外许多学者在不同区域对多种森林类型下的枯落物特性作了研究 ,在枯落物的凋落量、凋落动态、分解速度、对土壤结构的改变、对养分元素循环的影响、截持降水、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增强土壤入渗、影响地表径流和土壤侵…  相似文献   

14.
干旱地区林木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几乎全靠天然降水,能否通过蓄水保墒措施,使有限的天然降水得到充分利用,是黄土高原植树造林成败的关键。近年来,我省黄土高原的蒲城、合阳、岐山、耀县、澄城等县,在川塬“四旁”绿化中改过去的挖坑植树为开沟植树,在蓄水保墒、促进林木生长方面收到了显  相似文献   

15.
造林和种农作物一样,必须精耕细作,创造适于幼苗生长发育的土壤水分、空气、养分、温度等环境,才能保证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健壮。因此,造林前,必须抓好整地这一重要工作。整地的作用,主要在于疏松土壤,消灭杂草,改善土壤物理特性,有效地截持大气降水,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水分的蒸发和蒸腾,从而达到蓄水保墒,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变干旱状况。在比较水湿的地方,整地又可以排除过多的土壤水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程度。整地的另一作用,在于改善土壤通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辽西油松林休眠期不同地表覆盖后土壤含水量及温度的变化,在油松林内开展休眠期覆盖地膜试验,结果表明,油松林休眠期地表覆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中的含水量及温度,与对照有显著差异,起到很好的蓄水保墒增温效果,尤以覆盖黑膜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沙棘的价值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中国林业》2010,(20):43-43
沙棘为广生态幅植物,是一种少有的适应能力很强的灌木或小乔木。沙棘为喜光树种,耐大气干旱,适应多种贫瘠土壤。沙棘根系含水量和持水能力较强,这种特征使得这种中生植物具有一定的土壤耐碱性。沙棘根系萌蘖能力很强,一旦种植于地表,迅速向四周扩展,覆盖裸露地表;具有根瘤,固氮能力也很强,故具有很好的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整地要以能够全部或基本拦截住地表径流,蓄水保墒为目的整地方式和季节直接关系到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影响着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山区平地以穴状为主;坡地以鱼鳞坑为主。将挖出的土堆在坑四周作梗,坑内回填表层土壤或混入有机粪肥,鱼鳞坑要品字形排列,以达到最大的拦截蓄水能力。整地一定要在雨季前完成。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云南植胶区温度偏高、地表蒸发强烈、废弃物资源丰富和生物降解迅速的优势,研究利用当地可资源化利用的废弃物,通过废弃物交错分层覆盖发挥防旱保墒作用,并持续供给植株充足养分。试验在2年生橡胶林下布置了有机覆盖Ⅰ、有机覆盖Ⅱ、防草席覆盖和不覆盖(常规对照)共4种处理,观测比较分析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环境状况和橡胶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常规对照,有机覆盖Ⅰ和有机覆盖Ⅱ处理明显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防草席覆盖处理减少了水分蒸发,抑制了杂草生长,但改善土壤有机质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土壤水分是干旱山地造林中,影响成活率和林木生长诸因素中的主导生态因素,即限制性因子。为此,人们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整地蓄水保墒,在大气不太干燥的情况下还是很有效的,但在严重的干旱山区,土壤水分蒸发还是大于蓄积。造林后,因土壤缺水,使幼树失去生理平衡,形成栽的多,活的少,甚至全部死亡。国外一些林业发达的国家,为了解决干旱造林成活难的问题,采用高分子聚合物——树脂、橡胶、塑料水乳液和塑料布等措施进行保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在我国塑料工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农业上先行一步,棉花、蔬菜、果树等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发展很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