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是植物栽培技术和造型艺术的巧妙结合。它是用植物、山石等材料,经过艺术加工,种植或布置于盆中,模仿大自然优美景色的一种陈设品。我国是盆景艺术的创始国,远在东晋就有关于盆景的记载了。结构精巧、造型优美的盆景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有机结合。它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它顺乎自然之理而巧夺自然之功。它是诗,却寓意于丘壑林泉之中;它是画,却又不断生长、变化,故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之美称。优美的盆景一定是富于诗情画意的,它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2.
盆景是我国传统园林艺术之一,是用植物、山石及其附件等,经过艺术构思,合理布局,通过浓缩于盆中创造自然优美的景色来表达人们情感的一种造型艺术。盆景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故人们常把它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凝固的音乐,有生命的艺雕”。我们在谈及盆景创作和艺术欣赏时,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盆景艺术美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标准,因为盆景艺术的意境表达过程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有机结合的过程。美的意境自然应该成为盆景艺术创作中自觉追求的目标。“意境”这个概念源出于中国传统美学,是艺术美一个重要的范畴。意境…  相似文献   

3.
盆景,是用山石、水、植物(木本或草本)做配件:经过艺术加工,种植和布置于盆盘之中的陈设品。它是大自然的缩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有生命的雕塑,盆景分树庄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树庄盆景又称庄景,它是选取姿态优美的木本植物(老树庄或幼树苗),经过假植,培养成活后移栽于特制的小盆之中,经过精心培植,吊扎,修剪,控制发育,而形成的一种造型独特、有生命的艺术品。山水盆景,又称水石盆景,它是将小石,经过腐蚀,雕琢,拼接等艺术处理,布置于特制的浅盆之中,再点缀以亭、榭、舟、桥,配植小树、青苔等,构成自然的山水景观。盆景艺术,是一门模仿大自然的造型艺术,它同园艺艺术,山水画艺术同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盆景作品,是室内外理想的陈设品,随着生产发展,社会前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盆景艺术的观赏能力和需求量,也会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盆景是诗画、园艺、美学、雕塑、制陶等学科和技艺高度交融而成的一门造景艺术,是自然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它以“缩龙成寸”、“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里之峻”等手法。艺术地表现自然,升华自然,堪称“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凝固的音乐,有生命的艺雕”。盆景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但能否更好地展示盆景的艺术美,则取决于盆景的陈设。一、盆景几座,琴瑟相合盆景可使室内增添情趣,一只造型优美、工艺考究、韵味古雅的几座配上一盆相得益彰的盆景,犹如一位少女穿着一件美丽得体的衣服一样漂亮,几座是盆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5.
盆景是我国独特的一颗艺术明珠。他取材于植物、山石,再配制素雅的盆座,经过艺术加工后,使人能在咫尺的范围内,穷观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天然神奇景色。有人给盆景艺术下的评语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力的艺术品”。我国的盆景艺术历史,有据可考的已有一千三百年左右的历史。一九七一年,陕西文物工作者在唐代章怀太子李贤的乾陵墓中,发现了一幅侍女手  相似文献   

6.
岭南盆景以岭南特有的植物为材料,通过独特的技巧和培育方法,把自然景观,诗情画意寓于盆景中。文章介绍了岭南盆景的特色及盆景类型;盆景植物的选择、栽培、造型等技术。  相似文献   

7.
插花的种类     
瓶式插花又叫瓶花,是比较古老而普通的一种插花方式。剪取适时的花枝配上红果绿叶,插于瓶中布置室内。这种插花要求花瓶瓶身高、瓶口小,不需要花泥,将花枝插入即可。盆式插花又称盆花,即利用水盆或利用其他类似于水盆的浅口器皿进行插花。由于容器较浅,需要借助花砧、泡沫、卵石等固定物才能完成作品,需先造型,然后再根据造型,安插花枝和配叶。盆景式插花利用浅水盆创作的一种艺术插花形式。采用盆景艺术的布局方法,使插花作品形似植物盆景。这种插花是利用使插花作品形似植物盆景。这种插花是利用插花树枝制作而成。制作时可在水盆中放置些…  相似文献   

8.
山水盆景被称为立体的山水画,移山缩水,小中见大,其意境深远,给以“盆中有景,景中有画”的艺术感染一般情况下,都是选用石料来制作,有的时候,由于石料不足,或是更能近山水画的意境,利用高岭土取代石制作山水盆景将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且,高岭土具有粘性强,易造型,吸水强,易种植植物等特点。其制作方法下:一、晒土拌料选取高岭土纯度比较高的地方土,以白磁泥为最好,然后将其打细于太阳下暴晒,晒干后拌入少量的碱,用水拌匀,和成泥团。二、立意雕刻制作山水盆景,首先要进行艺术思,同画家作画一样,要“搜尽奇峰打稿”,谓…  相似文献   

9.
盆景,分中之景,它是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珍品。盆景取材于植物、山石,配以素雅的盆座,经过艺术构思和技术造型,能在咫尺之内展现旷野林木之美,再呈奇峰异石之趣。盆景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小中见大”、“缩龙成寸”的艺术手法,可以把大自然的优美景色浓缩于咫尺之中,聚名山大川的花果幽草于一盆,  相似文献   

10.
盆景的用盆     
盆景,顾名思义就是盆中之景。盆钵对于盆景来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其作用远远不止是作为栽种植物和盛放山石的器具,而是整个盆景造型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划定了景物的构图范围,与景物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离开盆钵,就不存在盆景。  相似文献   

11.
盆景是我国传统的优秀园林艺术珍品,也是植物栽培技术和园林艺术的巧妙结合。菊花盆景,顾名思义,就是运用菊花与山石、桩根等素材,结合艺术加工,在盆中塑造出一种活的观赏陈列品,一盆上乘的盆景菊,无论山石桩根菊树,风姿神态,纹理轮廓和疏密虚实都配合得体,恰到好处,它意境高雅清新,气韵生动,富有诗情画意而妙趣横生,再配上立意含蓄的命题,即成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艺雕”,故令人百看不厌。品种的选择制作盆景菊的种类以小菊为主,故人们亦有习惯称之为“小菊盆景”。要选择茎杆粗壮、坚韧、叶小节密、花朵…  相似文献   

12.
引言 盆景是诗、书、画、园艺、美学、雕塑等学科和技术交融结合而成的一门造型艺术。它起源于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一种艺术。盆景是将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之美称。  相似文献   

13.
中州盆景是中国盆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选材优势、造型风格、艺术品位等方面都自成风格,成为对中国盆景界有重要影响的一个流派。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州树木盆景的选材、造型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无声诗立体画盆景是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之一,它是用植物、山石等材料经过艺术加工,布置在盆盘之中,模仿大自然优美景色的一种陈设品。我国的盆景艺术在六朝时期即已出现,明清两代是它的兴盛时期,“盆景”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始于明代。盆景艺术讲究诗情画意,它效法自然...  相似文献   

15.
盆景培养土的配制盐城教育学院生化系董必慧盆景是人们以山石、花草、树木为素材,经过艺术造型和精心培育而制成的艺术品。盆景运用“飓尺千里”、“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在盆盎中,集中而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的风貌,具有百货而不厌的艺术效果,因此被人们...  相似文献   

16.
微型树木盆景是盆景中一个特别小的类型 ,植株标准高度一般限制在 10cm以内 ,又称掌上盆景或袖珍盆景。微型树木盆景小、精、绿、雅和短时间成形的特点 ,搏得了人们的喜爱。1 制作微型树木盆景所用的植株一是较强的生命力。由于它的盆很小 ,提供的条件刻薄 ,所用的植物材料必须对环境适应性强。二是叶小、枝干易弯曲造型。微型盆景以微为贵 ,必须选用叶小的植物 ,叶表面光泽 ,具革质则更好 ,枝干容易整形。三是节间距离短萌芽力强。便于修剪和造型 ,达到矮化、枝条回缩 ,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造型的目的。2 微型盆景中植株的获得2 .1 扦插…  相似文献   

17.
盆景是以大自然的山石、植物为素材,经过人们的艺术加工,予以高度概括,缩小在咫尺之中,形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立体画。我国盆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已有盆景制作的记载和赞颂盆景的诗篇,至明清两代更为盛行。我国盆景造型优美、技术精湛、风格独特,千百年来,一直深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欣赏盆景,犹如置身于名川大山之中,林泉旷野之间,使人神驰意远,浮想联  相似文献   

18.
盆景是由诗、画、园艺、美学、雕塑、制陶等学科技艺交融而成的一门造型艺术。盆景是将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之美称。盆景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来美化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那么怎样去欣赏树桩盆景呢?  相似文献   

19.
盆景是大自然景物的缩影,是集园林栽培、文学、绘画等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造型艺术。盆艺者运用创作技巧,在各种各样的盆中培育出具有一定艺术造型的树木花草。或经艺术加工的各种山石,使之构成一幅摹仿大自然的景色,并超越山野原状的理想立体画面。盆景艺术在历史的沿革过程中,形成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树木盆景以木本植物为主要素材,是活的生命体,其制作技术较为复杂,大致有挖掘、种植、整形、攀扎、修剪、上盆、养护等步骤。艺术上则要求具有老_T虬枝,清奇古雅,生机勃勃,意韵深远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搜集、整理了盆景技艺等相关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了盆景艺术的创作原则及艺术表现特点,探讨了盆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手法,使盆景这"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给人以更为丰富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