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起王传耀,杭州盆景界怕是没有不知道的。他的扬名得益于他40余载在盆景界的摸爬滚打和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2.
在我的印象中,赵庆泉大师作为盆景界的泰斗,是专攻水旱盆景的。他的水旱盆景无疑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充满诗情画意。然而,  相似文献   

3.
日前,盆景界存在着对盆景树种分优劣的现象,认为松拍类是阳春白雪,杂木类是下里巴人,只有松柏才能表现高雅情趣,登大雅之堂。笔者以为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不利于中国盆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北方盆景界频频出现“南热北冷”的议论和慨叹。 不容否认,在盆景人口、盆景市场、经典作品诸多方面,北方较之南方的差距日趋拉大,可谓“南热北冷”。作为身处北方的一位盆景工作者,就此浅谈一二,望业界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5.
《中国花卉盆景》2013,(12):58-61
2013年9月25—27日,第七届世界盆景友好联盟大会暨第十二届亚太盆景赏石大会,在江苏金坛茅山宝盛同盆景园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盆景(盆栽)艺术家、爱好者与盆景(盆栽)收藏家,参加了此次世界盆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相似文献   

6.
2014年9月20日晚,第10届(东莞)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览会开幕式暨颁奖典礼在东莞举行。博览会以“一盆一世界,十全十美”为主题拉开序幕。出席开幕式的省市领导有陈俊光、刘树基、邝明子、朱伍坤等人。参加开幕式的嘉宾有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中国地区委员会主席陈昌、国际盆景协会中国地区委员会主席吴成发、台湾盆景大师梁悦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秘书长陈秋幽、广东省盆景协会会长曾安昌、东莞市盆景协会会长黎德坚和粤港澳台及其他省市的盆景界人士。  相似文献   

7.
注重盆景的自然美,是盆景界的永恒潮流。现在中国盆景界基本摒弃了"规则式"造型,正向着自然式造型迅猛发展。国外盆景的情况也是这样。本文举一件日本真柏盆景为例,就能说明这一问题。这件作品(见图1,来自《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第1期彩页)曾荣获日本盆景最高奖项——"国风大奖"。它极为苍古,仍  相似文献   

8.
他们,是当今国内盆景界众多名手中的几位代表人物。之所以再次谈及,是因为他们以各自的作品和实践,昭示了今日中国盆景的坚强实力和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探索,已经对当前国内盆景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02年10月1日,一批由新加坡盆景界鼻祖莫泽熙先生捐赠的热带盆景珍品——水梅,亮相在“沪港盆景赏石展”上。这些远涉重洋落户上海植物园的水梅盆景,挂满白花,清香四溢,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浓厚兴趣,新加坡著名媒介甚至因此引发了一场“罕见珍品走宝上海令人扼腕,上海植物园慧眼识宝让人倾羡”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盆景界,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盆景不好,盆景不应有流派等等。对此,笔者实难苟同!现就盆景流派等问题,阐述我的观点,请盆景界同仁评判。第一,中国传统盆景问题。中国传统盆景,尽管有一些地方风格和流派,但缺乏论述这些地方风格和流派的理论著作。近几年有些盆景工作者编写的一些地方风格和流派的著作,也不  相似文献   

11.
时下,在盆景界尤其是盆景经营者中,嗜大之风甚炽。日前笔者走访了一位盆景收藏族的朋友,见满园所贮的尽是庞然大物,便建议多收藏一些精美的中小型盆景。他嗤之以鼻曰:"小型盆景再美,也值不了几个钱。"这种见解,很能反映盆景界中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艺术品市场化已成为  相似文献   

12.
2014年6月14日。我与同事张策前往浙江温州地区丽水、龙泉、柳市、七里港等地考察盆景园。民间盆景界藏龙卧虎,很多高手都悄无声息地活动在盆景圈的边缘。他们甚至赏玩盆景数十年而未曾参展。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秋,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与台湾中华盆栽艺术总会于尧塘公路花园召开座谈会。与会人士就双方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并就进一步推动两岸盆景界的合作与交流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4.
崇义县位于江西省西南边陲,地处湘、粤、赣交界处,是“中国竹子之乡”和全国林业先进县。近几年来,崇义盆景人立足本地,潜心创作,取得骄人成绩,先后荣获罔家级金奖8个、省级金奖2个。一个在盆景界默默无闻的山区小县,缘何异军突起?笔者认为,崇义盆景的迅速发展,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相似文献   

15.
1998年10月在北京出席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会期间,陈庆惠先生受“厦门盆景花卉协会”委托,赠与我《厦门盆景》一书。捧着这本书不能不让我想起厦门盆景界的元老——为弘扬我国盆景艺术贡献了毕生精力的耐翁先生。耐翁是当代中国盆景界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之一。他潜心研究盆景凡70年,对盆景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贡献。早在10多年前,我就拜读过他  相似文献   

16.
沈冶民先生现年70岁,是我国盆景界知名度较高的老一辈盆景艺术家。1982年,他编写的《五针松盆景》一书,曾引导过无数盆景爱好者走上盆景艺术家的道路。沈冶民先生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温州市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  相似文献   

17.
用盆景艺术向世界宣传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是海派树石盆景《浦江源头》的创作初衷。早在2006中国陈村世界盆景赏石博览会上,《浦江源头》就赢得了中外盆景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赞赏。美籍国际盆景雅石协会(BCI)和世界盆栽友好联盟(WBFF)领导人琳达布兰特颇为欣赏地与《浦江源头》合影留念。《浦江源头》能在大展上引起震撼,不仅让人领略了海派盆景的魅力,而且向世界展现了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举办地的母亲河——黄浦江源头的神韵美境。  相似文献   

18.
盆景在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给广大盆景人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许多盆景界的元老以及中坚力量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盆景该向何处去?"盆景不能满足现状。"这是大家共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贵州紫袍玉带石,经贵州盆景界人士开发进入盆景创作领域以来,由第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备受冷遇,到第二届博览会获奖及1993年香港花展深受欢迎,现已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注目。德国盆景界人士前往贵州作参观交流并与之结为友好协会。笔者拙作挂壁《天接云涛千帆舞》(92年第5期《中国花卉盆景》彩页)和本期彩页的山水盆景就是以紫袍玉带石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20.
黄明山的《出》,以其潇洒的身姿、张扬的个性和独特的风韵亮相后,盆景界各种各样的品评和争论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