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校企合作——机电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电专业是很多学校的品牌专业,如何使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技能人才,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重要课题之一;而校企合作可以达到教学互动,使学生人人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特长获得发挥,创新能力获得培养;联办厂也及时发掘人才,为企业输送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人才,达到了校企"双赢"的良好效果.因此,校企合作是机电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校企技术合作,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提高了教师的工程技术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优秀教师团队,培养飞机机电维修专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3.
中职学校主要为社会企业培养一线技术人员。对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操作非常重要。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夯实基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文章主要对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以及如果推行校企合作教学管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朱光耀  张澧生  付军 《南方农机》2017,(13):120-121
校企深度合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南省工程机械行业海外业务发展强劲,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海外服务高技能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战略协同、文化嵌入和共同治理三大支撑维度,构建了"双主体,四融合,五共同"的校企合作机制,促成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和校企合作主体协同创新,实现了校企生多方共赢、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任佑平 《南方农机》2019,(12):98-98
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高职教育重视践行校企合作育人,理实一体教学,知识与技能融合,手脑并用,专业课教师与企业一线人员相结合。高职院校始终坚持“产教融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行知合一”的基本办学原则,构建“园区、企业、学校”和“协会、企业、学校”两个三位一体,实施“分级、分段、分岗、工学交替的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弘扬工匠精神。其是我国制造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源泉,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呼唤。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文章对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刘湘琼 《湖南农机》2016,(12):100-101
为了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印刷技术系和机电工程系根据专业对应职业能力需求和学院实际情况,并利用特有的地理优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印刷技术专业采取"订单培养模式"和"四共校企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融合,机电系"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优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优化高职院校资源配置的同时,还能使在校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通过介绍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介绍了一些优秀的校企合作案例,并分析了校企合作的科学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它要求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培育人才,合作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为了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和服务本地经济的水平,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山西多立恒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了深入广泛的合作,对高职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的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大部分院校的机电专业都缺少"双师双能型"的专业教师,而校企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的培养效率及质量。文章分析了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机电专业"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培养现状,提出了更好地对"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进行培养的有效策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敬  乔晓光  马峰柏 《农业工程》2014,4(3):129-130
大学生就业难是这些年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就业环境等客观条件影响的同时,高校应努力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以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企业在校外合作建立机电专业“厂中校”实训基地,以及引进企业开办“校中厂”实训基地为例,阐述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盛勇 《南方农机》2019,(7):243-243
"现代学徒制"把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协同合作培养行业适用、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文立足现代学徒制,基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准员工培养的全过程,结合本校机电专业实际,探索与实施校企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彭凯 《南方农机》2019,(13):180-180
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来看,能够做到“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同时,提升教育中人才的利用情况。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情形来看,将校企合作模式运用到专业的发展与建设中,对学生以及院校的发展都十分有利。故此,文章就计算机专业的特性以及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意义、方向、内容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望能为企业输送计算机专业人才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培养实战型高技能人才,达到与岗位要求无缝对接。北京现代汽车沧州教育中心实行校企深度合作,引入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岗位技能为教学内容,制定培训方案,践行精准培训模式,提升了教师的执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为企业员工提供了规范化培训,促进了汽车相关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应是基于创新理念下培养高素质的劳动技能型人才。文章对目前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基于创新理念下的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期望为校企进一步有效合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产学脱节、理论脱离实际和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分析产学合作在机械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对机电工程学院近五年机械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提出在产学合作的框架下,应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把机械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贯彻到机械专业学生培养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办学机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各个环节中,使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产学合作中紧扣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实现培养优秀机械人才的目标。实践表明,产学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可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与双创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关注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师徒手艺传授方式结合的新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职业院校机械机电课程教学改革直接影响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视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在机械机电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产教融合、产业与专业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教室与车间融合,增进人才的实训操作能力;师傅与教师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课程与岗位对接,打造特色课程内容等。推进职业教育机械机电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杨梦勤  黎丹 《南方农机》2023,(13):189-191
【目的】“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加强校企的产学研合作,探索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育人路径与合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法】课题组以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融合路径与融合机制,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等方法,基于企业精益管理的车间教学方式,构建“双融双创”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结果与结论】该教学新模式引导学生结合企业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方法,增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人才培养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满足了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8.
高职的专业设定,依据的是该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实行校企合作则是最好的体现形式,专业课程建设也要结合企业需求共同开发。课程“模块化”是校企合作下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框架。模块化的构建应以生产流程为基础,提炼不同类型企业的共性特点,融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学校新教材、新教案、新思政元素。农机专业核心课模块化,可快速地找到校企双方需求平衡点。通过课程模块化实现企业对人才定位的落地,指导学校执行人才培养的具体行动,达到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一味地运用课堂授课的模式难以满足现阶段培育人才的需要。为此,高职院校应跟企业展开友好的协作,特别是服装设计专业,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培育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文章对校企合作的基本含义和巨大价值进行阐述,同时对现阶段实际情况深层剖析,为构建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是培养时代所需技能人才的摇篮,"订单式"教学模式是企业参与下高职院校经管类各专业教学模式之一,是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结合点.这种模式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导向,以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为主要载体,根据企业对经管类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方法,使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