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对二滩水电站8种新垦土壤钾的固定和释放研究表明,新垦土壤全钾、有效钾(除园园土外)低,浸泡后大部分土壤有效钾含量提高,土壤对钾的固定量随钾平衡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固定率随平衡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红壤,菜园土,水稻土钾含量高,土壤固钾能力弱,而漂灰土,荒地土,旱坡土,砂质新改土和重壤质新改土钾含量低,土壤固钾能力强,释放率反映土壤固定钾的活性,红壤,菜园土,水稻土固定钾的有效性高,而漂灰土,荒地上  相似文献   

2.
山东主要土壤对水溶性磷肥的固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山东主要土类———潮土、褐土、砂姜黑土、棕壤共 13个土壤样品对水溶性磷肥的固定。结果表明 ,土壤的固磷量与水溶性磷肥施入量有很好的直线关系 ,相关系数均在 0 96以上。土壤的固磷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供试土壤对水溶性磷肥的固定主要表现为含碳酸钙的石灰性潮土、褐土、砂姜黑土与非石灰性的棕壤之间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天津几种潮土吸磷和解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四个代表性土样为研究对象,应用磷的等温吸附、解吸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土样的吸磷特性与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都有很好的相关性,尤以Freundlich方程最好;供试土壤对磷的最大吸附量在250—460mg·kg~(-1),土壤磷的吸附量与粘粒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吸附态磷的解吸率在38.7—48.2%之间;供试土壤的供磷能力普遍较低,需施用磷肥才能维持作物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4.
磷肥在土壤中易被固定是磷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为研究施肥次数对磷肥有效性的影响,依托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长期施肥试验基地,采集3个不同有效磷(Olsen-P)水平(19.4、24.2、49.7 mg·kg-1)的褐土,将等量的磷肥(磷酸二氢钾)1次与分3次分别添加到不同Olsen-P水平的土壤中,恒温培养90 d,间隔取样11次测定土壤Olsen-P含量,培养结束后测定土壤磷形态,分析施肥次数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固磷率和磷形态的影响,解析不同施肥次数下磷肥有效性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施肥90 d后,磷肥分3次施用的土壤Olsen-P含量比1次施用显著增加,在3个Olsen-P水平增加率依次为21.0%、13.5%和9.4%;而磷肥固定率则显著降低,在3个Olsen-P水平降低率依次为8.0%、6.8%和10.5%。米氏方程能更好地拟合土壤对磷的固定过程,磷肥1次施用的最大固磷率大于分3次施用,但达到最大固磷率50%的时间短于分3次施用。磷肥1次施用下,磷的固定率随Olsen-P水平增加而降低;分3次施用下,在高Olsen-P水平(49.7 mg·kg-1)的土壤上,磷的固定率比低Olsen...  相似文献   

5.
作物吸收土壤中的磷素,不仅受到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而且与土壤磷酸吸收系数关系密切。本研究采集13个县(市)九大土类的30种土壤进行盆栽和室内培养,研究各类土壤的供磷特性。结果表明:乌泥田、灰泥田、莱园土供磷能力较大。黄泥田、黄泥砂田、耕种红壤供磷较弱。而红壤、红色石灰土、紫色土的供磷能力普遍较低。有机质含量高的黄壤、山地草甸土以及含盐高的海涂土壤,供磷能力很差。试验得出,作物吸磷量与土壤有效磷和磷酸吸收系数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14和r=-0.6340。试验还表明,在磷酸吸收系数和有效磷含量不同的土壤上,作物吸收土壤磷和肥料磷的比例不同。当土壤磷酸吸收系数大于700mg时,不论有效磷含量高或低,作物吸收的磷有60~80%来自土壤,而磷酸吸收系数小于400mg、有效磷含量低于5ppm时,作物吸收的磷素有70~80%是来自肥料。小麦植株含磷量与其生长关系密切。根据小麦体内含磷量的回归方程及其生长形态特征,初步定出磷肥施用效果的临界指标,供合理施用磷肥参考。  相似文献   

6.
石灰性土壤吸磷差异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等温吸附法研究了24个农田石灰性土壤和4个石灰性生土的磷吸附能力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而采用通径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了影响供试石灰性土壤吸附固磷能力的主要土壤性质。研究结果表明:28个供试石灰性土壤的磷等温吸附曲线都很好地拟合了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最大吸磷量(Xm)以4个石灰性生土最大;其次为7个大田褐土性土,9个大田石灰性褐土;8个蔬菜大棚石灰性褐土最小。土壤pH值、CaCO3、活性钙、活性镁、活性铝和小于0.002 mm的土粒均与最大吸磷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0.2~2.0 mm的土粒均与最大吸磷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经通径分析和反向逐步回归分析可知,影响供试石灰性土壤吸附固磷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有机质,其次为速效磷和活性钙,土壤有机质、速效磷、活性钙和小于0.002 mm土粒共同决定了供试石灰性土壤95%的最大吸磷量。供试土壤中,8个蔬菜大棚石灰性褐土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对较高,而吸附固磷能力相对较弱。连年大量有机和无机肥料的投入不仅导致磷在土壤中大量积累,而且由于土壤肥力的逐步提高,其吸附固磷能力下降,土壤中累积的磷素迁移性增强,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7.
余杭区新垦耕地土壤理化性状调查及培肥改良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全面掌握余杭区新垦耕地土壤肥力状况,结合垦造耕地质量评价,选择耕层质地、容重、酸碱度、水溶性盐总量、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对余杭区2012—2014年487.94 hm~2新垦耕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2的新垦耕地耕层土壤砂质化、容重较大,大部分新垦土地盐含量较低、阳离子交换量不高、有机质含量偏低、有效磷含量极低、速效钾含量差异极大。据此建议综合采用酸化调整、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增加耕层厚度等措施,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试验考察了红壤丘岗地不同绿肥作物与油茶幼林套种模式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值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绿肥对土壤pH值影响不大;但能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尤以套种箭舌豌豆最高;由于新垦油茶幼林在套种绿肥的同时增施了磷肥,各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都较高,土壤供磷能力较强;各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都不高,在新垦油茶林上应增加钾肥的施用。新垦油茶幼林套种黑麦草、套种紫云英与肥田萝卜混播以及套种毛叶苕子与肥田萝卜混播3种模式在不影响油茶幼林生长的同时,能获得较高的绿肥产量,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增产增收的较好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设置室内土柱淋洗试验,探究施用不同的脱硫石膏(FGD-Gypsum,简称FGDG)对不同土壤中磷的迁移变化规律及影响。2种FGDG(1号、2号)分别与2种土壤(A土、B土)均匀混合,石膏施用质量分数为0%、1%、2.5%、5%。结果表明,FGDG的施入能明显改善土壤的渗透性,其导水速率比对照组提高65%~91%。土壤固磷率随着FGDG施加量的增加而相应上升,A土施加FGDG组的固磷率比对照组提高了95.6%,B土平均提高47.0%;对2种石膏磷吸附动力学分析表明,2号FGDG的固磷率比1号高43.6%,这与石膏的溶出率和杂质Cl-含量有关。与A土相比,B土的粒度偏小,黏粒比例高48.4百分点,导水速率下降98.1%,B土中有效磷减少程度较A土高40%左右。由结果可见,FGDG有望成为新的高效控磷方法,能明显减少磷向水体排放量;固磷率既受土壤自身粒度特征、导水性、磷本底值影响,也与FGDG溶解后的Ca2+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几种水稻土对磷的吸附及解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土对磷的吸附曲线与简单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基本吻合,土壤对磷的吸附及解吸能力主要受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及土壤活性铁、活性铝含量的影响,而与土壤本身有效磷含量无关。同一种水稻土随吸附磷量的增加,其解吸率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山西平朔露天矿区复垦农用地表层土壤质量差异对比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以复垦农用地为研究对象,以原地貌未受损农用地和排土场未复垦地作为对照,共选择18个样地,对比研究复垦农用地、未复垦地及原地貌未受损农用地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差异,揭示复垦农用地土壤重构的过程及变异的规律。结果表明:(1)复垦农用地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值、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均值都略高于未受损农用地;而复垦农用地有机质、全氮的均值都略低于未受损农用地。(2)复垦农用地和未受损农用地在0~10 cm的土壤容重及pH值均略低于10~20 cm土层;0~10 cm的土壤肥力指标均值略高于10~20 cm土层。(3)在0~10 cm土层,复垦耕地和复垦林地的相关土壤理化性质要优于未受损耕地;在10~20 cm,复垦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基本上优于未受损耕地。(4)复垦13年的耕地土壤容重、速效钾与未受损耕地差异不显著;复垦22年林地的单个土壤理化指标基本上优于复垦19年林地,复垦19年林地的单个土壤理化指标基本上优于未受损林地。  相似文献   

12.
几种粉煤灰的特性及其硅、磷的农业化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采自湖南省的几种粉煤灰特性及其硅、磷农业化学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颗粒组成以砂粒(1~0.05 mm)和粗粉粒(0.05~0.01 mm)为主,平均分别占34.37 % 和38.56 %。容重较小,仅为土壤的1/2~1/3,除采自长沙电厂的粉煤灰外,pH一般大于10.0,可以用作粘质酸性土壤改良剂。粉煤灰水溶性硅和有效硅含量与土壤相差不明显,不能把粉煤灰直接作硅肥使用。粉煤灰的全钾含量和土壤大致相同,但其游离态铁比土壤低3 ~ 4倍。粉煤灰中硅的释放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以用Elovich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较好的描述,其相应的参数b和k反映了硅的释放能力,b、k值越大,硅释放能力越强。不同来源粉煤灰的b、k值不同,其大小顺序为:湘潭电厂(1539.3,2139.3)、岳阳纸厂(1602.4,1274.0)>华能电厂(1325.7,1181.6)>长沙电厂(1250.6,915.9)>洞庭氮肥厂(751.9,565.6)>株洲电厂(555.5,454.4);粉煤灰中硅在100 h内释放量比土壤高3.0~25.0倍,能为作物提供一定数量的硅营养,故可把粉煤灰作为一种硅肥添加剂,其中以湘潭电厂和岳阳纸厂的粉煤灰为好。粉煤灰的全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一般比土壤高,它对磷的吸附量随着加入溶液磷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吸附率随着加入溶液磷的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粉煤灰的吸磷率比土壤高,但其解吸率低。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都能很好地拟合粉煤灰对磷的吸附,其相应的参数Xm、a和k2都可以表征粉煤灰对磷的吸附能力。粉煤灰对磷的吸附主要是专性吸附和化学沉淀反应,所以在施用粉煤灰改良土壤或利用粉煤灰作添加剂制造复混肥时,必须考虑粉煤灰对磷的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湘中地区的耕型第四纪红土壤进行不同稻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旱改水及不同稻作制对土壤铜的化学行为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旱地改水田10年后,土壤对铜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强,土壤有效铜含量也明显提高。三种稻作制比较,稻稻冬泡土壤对铜的吸附能力和土壤有效铜含量明显高于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土壤。供试土壤铜主要以有机态铜,无定形铁态铜,晶形铁态铜和残留态铜四种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4.
玉米根分泌物对喀斯特地区土壤吸附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磷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必要养分,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中碳酸钙是主要的磷吸附基质,使得喀斯特土壤中可利用的磷含量低。农作物根的分泌物在活化磷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利用平衡法模拟喀斯特地区土壤在有根分泌物存在时的磷吸附反应。结果表明,玉米根分泌物能抑制土壤对磷的吸附,即使得土壤中可供作物利用的磷增加。土壤对磷的等温吸附反应能被Freundlich方程很好地拟合,拟二级速率方程是描述土壤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的最优方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盐栽经验、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甘肃省河东地区主要耕作土攘中的钾素状况和钾肥肥效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河东地区四种耕作土壤中黄僵土,大黑土,黑垆土钾素供应潜力属高水平,而黄绵土属中上水平。2.钾素在不同土壤粒级中的分布以物理性粘粒含量最高。几类土壤均随<0.01 mm 的物理性粘粒含量增加,其供钾容量增大。3.黑垆土上施用钾不论单施或配合氮磷肥施用都有增产效果,而黄僵土上单施无效,配合氮、磷肥时有增产效果,这可能和该土壤氮,磷养分不足有关。4.通过黄绵土和黑垆土小麦幼苗吸钾模拟试验看出,黄绵土不施肥时土壤释放钾量很低,作物吸钾量也很少,施肥后能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效钾含量和对作物的供钾量,所以在黄绵土上种植高产和喜钾作物时,应重视钾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选取岷江上游典型土壤类型褐土、黄棕壤、暗棕壤和亚高山草甸土,分析其磷组分特征及固磷能力,以期了解土壤磷的迁移特性。结果表明,H_2O-P和Na HCO3-P含量分别在3.39~10.91 mg·kg~(-1)和5.70~51.97 mg·kg~(-1)之间,这类磷易随土壤侵蚀而流失。褐土和黄棕壤以HCl-P为主,暗棕壤和亚高山草甸土则以Na H-P为主,其占全磷的比例分别为71.36%、24.75%、62.16%和53.04%。因此,当NaOH-P或HCl-P随土壤颗粒进入水体后,它们向水体迁移释放磷的能力较强。该区域土壤磷的最大吸附量、最大缓冲量和吸持指数表明,褐土和黄棕壤的磷素向液相释放迁移的风险高于暗棕壤和亚高山草甸土。磷素零点吸附平衡浓度介于19.44~24.08 mg·L~(-1)之间,均大于水体富营养化临界值0.35 mg·L~(-1)。综上,岷江上游土壤磷素迁移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7.
紫色水稻土对镉吸附解吸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斌  赵秀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139-8142
[目的]了解紫色水稻土对镉吸附解吸特性,为紫色水稻土中镉的归趋阐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次平衡法进行酸性、中性和石灰性紫色水稻土对镉的吸附解吸试验,用吸附等温方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并考察吸附能力和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3种土壤对镉吸附量均随平衡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能力以石灰性土最高,酸性与中性土相近,且吸附等温线均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很好地拟合。3种土壤镉解吸量和解吸率均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石灰性土的解吸率最低,而酸性和中性土的解吸率均高于50%。吸附能力与土壤性质有明显关系,其中pH为重要因素,非晶质铁锰氧化物和黏粒等对土壤镉吸附解吸的影响并不明显。[结论]3种土壤中,石灰性土壤对镉的固持和缓冲能力最强,而外源镉进入酸性和中性土壤后的环境风险较高。土壤性质对镉的吸附和固定有重要影响,其中pH为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用一次平衡法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附铅、镉的等温线均符合于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用Temkin方程处理可将吸附量与化学位或结合能沟通起来。三种土壤吸附铅的量及结合能为:黄泥巴>黑垆土>红油土;吸附镉的量及结合能为:红油土>黑垆土>黄泥巴。温度升高,吸附量增大,吸附热均为正值。当pH值分别为4.0和5.0时,铅、镉吸附量分别突增。土壤去有机质后,铅吸附量变化不大,而镉吸附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土壤养分变化及碳积累过程是评价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演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西北干旱区自然荒漠开垦为灌溉农田后该指标的变化,揭示干旱区新垦农田土壤发育及演变规律,为新垦沙地持续利用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河西走廊中段临泽边缘绿洲0—46年开垦时间序列的沙地农田,取样分析0—60 cm土壤剖面的物理、化学性状变化及碳积累特征,通过比较2008年与2014年的耕层土壤(0—20 cm)测定结果,分析近几年土壤性状的变化。【结果】耕层土壤砂粒含量随开垦利用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开垦16年后的农田,且最近10年土壤粒级组成变化不明显;在沙地开垦后的最初20年,耕层土壤有机碳(SOC)及全氮含量呈线性增加,20年后增加趋势减缓。开垦46年后,SOC、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9.0倍、6.3倍、6.3倍和13.5倍,耕层土壤无机碳(SIC)含量增加了77.1%;速效钾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先降低而后增加的趋势。20—40 cm和40—60 cm土层SOC及氮、磷、钾养分含量随开垦年限延长而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小于耕层土壤。2008—2014年的6年间,不同开垦年限的同一地块耕层土壤粒级组成未发生变化,但SOC及氮、磷、钾养分有明显的积累。沙地开垦46年后0—60 cm土层SOC、SIC和全碳的年平均固存量分别为0.75、0.79和1.47 kg·hm-2·a-1;SOC的积累主要发生在0—20 cm耕作层,而SIC的积累在40—60 cm土层。荒漠沙地转变为灌溉农田后有巨大的碳固存潜力;土壤黏粉粒增加对SOC及养分的积累和保持起重要作用。【结论】沙地开垦为灌溉农田后,随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肥力显著改善,但开垦46年后土壤肥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对新垦沙地农田,要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力持续提高,须采取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的农田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