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通过运用E-S模型与C-D生产函数,利用2004~2016年我国玉米三大优势区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年际变化、发展阶段和区域差异等3个层面,对我国玉米生产的主导技术进步模式进行分析与研判。结果表明,机械投入对劳动投入的替代作用日渐增强,生物化学投入对玉米生产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现阶段我国玉米生产是以机械型技术进步为主。三大玉米优势区之间的技术进步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机械投入弹性系数要明显高于西南玉米区,北方春玉米区的生物化学投入弹性系数要相对低于黄淮海夏玉米区和西南玉米区。  相似文献   

2.
玉米主产区实际单产与区域试验单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实际单产和区域试验单产,并对两个区域实际单产和区试单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北方春玉米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并且以区域试验中的优势更加明显;黄淮海夏玉米实际产量与区试产量差距相对较小。2001~2007年,北方春玉米的实际单产和区域试验单产分别为55300、94600kg/hm2,黄淮海夏玉米的实际单产和区域试验单产分别为53900、82400kg/hm2。区试单产和实际单产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尤其在黄淮海区二者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区域试验能够通过品种更新和推广、生产示范等促进实际单产的提高,但其带动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地区性差异和滞后性。  相似文献   

3.
玉米抗蚜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危害玉米的蚜虫主要是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近年来在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玉米蚜虫的危害呈上升趋势。玉米抗玉米蚜种质资源不丰富,迄今未发现对玉米蚜完全免疫的玉米材料。玉米对玉米蚜虫的抗性遗传机制比较复杂,多表现为隐性遗传,由1对基因、两对基因、两对互补基因和多基因控制。目前仅定位了少数抗蚜性位点,对玉米抗蚜性产生的生理生化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国家黄淮海玉米品种考察见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作英 《杂粮作物》2004,24(1):61-61
2003年9月9日~15日,笔者作为国家东华北春玉米区域试验抗病(虫)鉴定负责人,参加了国家农业部良繁处组织的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试考察会.考察的省份有山东、河北、河南三省,考察试点共10个,山东省有4个试点,分别为潍坊市国家区试站、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高密市泉星种业、济南长清种业;河北省考察了国营大曹庄农场、永年县农作物研究所、邯郸市第一原种场3个试验点;河南省有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华泰玉米研究所3个试点.考察试验内容:国家新品种示范和国家展示;黄淮海夏玉米生产试验;黄淮海夏玉米和鲜食甜糯玉米区域试验、品种筛选试验以及三省本省的区域试验和新品种展示情况等.  相似文献   

5.
2015~2017年在黄淮海南部的河南省武陟、南阳、滑县等12个县市开展19个点/次的玉米机械粒收研究工作,分析玉米机械子粒收获技术在黄淮海南部的应用现状和前景。235组有效样本的子粒含水率平均为26.68%,且品种间整体差异较大;子粒破碎率均值为8.89%,大于5%的国家标准《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GBT-21962—2008)》要求。分析显示,玉米子粒含水率与破碎率、杂质率总体呈极显著的相关性,降低收获期子粒含水量是提高该区域玉米机械子粒收获质量的主要问题。目前的生产模式下,研究区域的夏玉米生长季节可利用热量条件基本能够满足玉米机械子粒收获技术的需求,是推广应用该项技术的适宜区域。  相似文献   

6.
北京郊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冬梅  刘瑞涵 《玉米科学》2016,24(6):160-164
对北京地区玉米生产经营成本收益等情况实地调研,获得2013~2014年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Frontier 4.1软件拟合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总体上较高,且夏玉米略高于春玉米。生产投入中,增加机械投入对玉米产出增量的贡献率最高。提出促进玉米产出效率提升的途径来帮助生产者提高要素使用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7.
对2002~2004年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漯单9号属高产、稳产型玉米新杂交种,广泛适宜于黄淮海夏玉米区推广种植。由于其子粒品质优良,推广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8.
中国核心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效率增长及其分解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参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利用2001~2008年的玉米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中国核心产区的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一期间核心产区玉米生产率增长比较明显,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核心产区玉米单产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源泉,为单产增长贡献了69.3%的份额,其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贡献了60.7%。东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效率提高的作用,黄淮海优势区和西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审玉米新杂交种濮单6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濮单6号于1997年由河南省濮阳农科所育成,组合为P97×9444.2000~2002年在国家西南玉米区、西北春玉米区、东华北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区试及生产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早熟、多抗,较对照农大108增产显著.适宜在我国西南、西北、东华北和黄淮海(河南、安徽、陕西等)玉米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区夏玉米高产稳产规范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是全国最大的玉米集中产区,根据该区玉米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构成因素等形成与发展过程,围绕高产稳产形成的群体特征,综合运用调控技术,规范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为黄淮海区夏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玉米新品种豫玉31的丰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1997~1999年河南省玉米区试、生产试验结果分析表明,豫玉31属高产、稳产型玉米新杂交种,广泛适宜于黄淮海夏玉米区推广种植.由于其子粒品质优良,推广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2.
品种改良与新品种推广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生产实践中,新品种能否被农民选用受制于许多因素.为明确中国北方春大豆区、黄淮海夏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农民采用大豆新品种的影响因素,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于2008-2010年,在上述三个大豆主产区共22个省份,对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务农时间长短、家庭人口数量等社会经济特征以及他们对大豆新品种性状的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民大豆品种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北方春大豆区、黄淮海夏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受访农户的新品种采用率分别是99.45%、93.40%和37.55%;在北方春大豆区和黄淮海夏大豆区,农民对改良品种的高产、稳产、抗倒和抗病性等特点的认可程度超过地方品种,而在南方地区,农民对地方品种的稳产、抗病、抗逆、加工品质、熟期、株高等品种特点认可度更高;在北方春大豆区,从事农业生产年限和非农劳动力数量是影响农民选择改良品种的主要因素,而在黄淮海夏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除了农户的社会经济特征以及高产目标外,影响农民选择改良品种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早熟和抗倒性.研究结果可为分区制定区域品种选育和推广策略,推动中国大豆生产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华北平原不同种植模式的水氮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2009年在河北省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进行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3个种植模式,分别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常规模式、春玉米一熟优化管理模式和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优化管理模式,探讨在华北地区通过调整种植模式的途径实现农业节水减氮的潜力。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常规模式(对照)具有显著产量优势,但水分利用率和氮肥利用率均较低,水氮浪费较为严重,不利于华北平原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对照相比,春玉米一熟模式水氮消耗量最小,水氮利用率均显著提高,具有良好的环境效应,但其产量降低较多,不适宜在生产中单独推广;两年三熟模式两年总灌溉用水量降低了63%,氮肥用量降低了75%,产量降低了21%,节水减氮效果明显,水氮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该模式进一步完善后可适当推广。  相似文献   

14.
品种改良与新品种推广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生产实践中,新品种能否被农民选用受制于许多因素。为明确中国北方春大豆区、黄淮海夏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农民采用大豆新品种的影响因素,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于2008-2010年,在上述三个大豆主产区共22个省份,对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务农时间长短、家庭人口数量等社会经济特征以及他们对大豆新品种性状的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民大豆品种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北方春大豆区、黄淮海夏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受访农户的新品种采用率分别是99.45%、93.40%和37.55%;在北方春大豆区和黄淮海夏大豆区,农民对改良品种的高产、稳产、抗倒和抗病性等特点的认可程度超过地方品种,而在南方地区,农民对地方品种的稳产、抗病、抗逆、加工品质、熟期、株高等品种特点认可度更高;在北方春大豆区,从事农业生产年限和非农劳动力数量是影响农民选择改良品种的主要因素,而在黄淮海夏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除了农户的社会经济特征以及高产目标外,影响农民选择改良品种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早熟和抗倒性。研究结果可为分区制定区域品种选育和推广策略,推动中国大豆生产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玉米种植业技术效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园  李波  郝艳睿 《玉米科学》2019,27(4):181-188
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利用我国15个玉米主产区的2007~2016年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分类测算玉米种植技术效率、时序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我国玉米主产区省份的生产种植技术效率水平较高,且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3年达到最大值后趋于稳定。在玉米种植业中,增加劳动力的投入与直接物资与服务投入、提高种植规模达到适度规模水平对玉米产量的增加具有正向效应,传统玉米种植大省技术效率优势并不显著,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玉米生产种植技术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但差距逐渐缩小,具有趋同的趋势。技术进步在玉米种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现有投入要素增加以及对现有技术的推广扩散来提高生产效率的空间已经不大,玉米生产必须要转换新的增长动能,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生产经营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应加强农业灾害的监测预警等工作。  相似文献   

16.
李旻  郭芳齐  谭晓婷 《玉米科学》2021,29(3):183-190
利用辽宁省铁岭市蔡牛镇玉米生产农户2018~2019年连续跟踪实地调研数据,对春玉米条带耕作密植高产技术的应用经济效果进行分析,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农户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有较大生产规模、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大、户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更倾向于应用技术,普通农户应用技术比例较低。不论是灾害年还是正常年,春玉米条带耕作密植高产技术显著提高了玉米生产农户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率,与正常年份比,在灾害年份更能发挥提高经济效益、技术效率的优势。政府应加大对该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专业素质,鼓励农户规模化经营,加大技术补贴力度,以提高春玉米条带耕作密植高产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济单94-2是河南省济源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4年以自育系济533为母本,外引系选京0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属中秆大穗中熟品种,1997~2001年在河南省、国家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等特点。一般产量在7500kg/hm^2以上,适宜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和西北春玉米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脲酶及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区试验方法,研究底肥+人工追肥、底肥+机械中耕追肥、缓释肥一次性底施3种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脲酶和春玉米光合速率、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点均表现为缓释肥处理0~40 cm土壤脲酶活性最高,抽雄期与灌浆期缓释肥处理均显著高于机械追肥、人工追肥处理,机械追肥、人工追肥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成熟期3个处理0~40 cm土壤脲酶差异均不显著。缓释肥处理显著增加春玉米株高、净光合速率和穂长、穗粒数,从而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与机械追肥、人工追肥相比,缓释肥处理春玉米产量分别增加22.48%和17.03%。  相似文献   

19.
不同玉米自交系氮效率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试验在4个氮处理水平上对8个玉米自交系的氮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在产量、生物量和氮累积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据氮效率分析,黄C属低氮、高氮处理下产量均较高的双高效型,340属低氮高效型自交系,00冬属高氮高效型自交系,C8605属低氮、高氮处理下产量均较低的双低效型自交系。通径分析表明,在3个施氮处理中氮吸收效率对氮效率的作用均大于氮利用效率对氮效率的作用,且低氮下吸收效率对氮效率的作用大,高氮下利用效率对氮效率的作用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20个夏玉米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灌水和氮肥对产量性状、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灌水对产量及其构成、收获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大于品种和氮肥,氮肥对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影响最大。夏玉米品种在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方面均存在差异,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最大。灌水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施用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降低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综合灌水和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影响,在总施氮量为150 kg/hm2,分别在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按75 mm灌溉量进行灌溉可获得最佳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