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源海藻糖对家蚕的生长和茧丝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家蚕品种菁松×皓月进行添食试验,研究添加海藻糖对家蚕的生长和茧丝品质的影响。[结果]添加海藻糖后家蚕上蔟更为整齐,茧丝纤度降低,而生存率、体重、4龄结茧率、普茧率、解舒率、粒茧丝长和解舒丝长都增加。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添加20 mmol/L海藻糖的家蚕成绩最优。[结论]外源性海藻糖对提高家蚕生长和茧丝品质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RAPD技术对家蚕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研究,分析了各供试品种材料之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RAPD能反映各基因组之间丰富的多态性,聚类分析所得的各供试品种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常规遗传分析的结论相一致。因此,认为RAPD可以作为家蚕分类及系统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家蚕品种间吐平面丝性状的遗传性差异,对现行夏秋用蚕品种薪杭、丰1、白云、54A以及育成的适合吐平面丝的ZAU2号等5个品种进行了折蔟营茧和吐平面丝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ZAU2号的平面丝吐出率与对照相仿,薪杭等4品种则分别为对照的70%一90%左右,通过对蛹期生命率及产卵性状的调查表明,残存在蚕体内的丝物质使正常代谢紊乱,造成化蛹率和羽化率低,造卵数和产卵数减少。  相似文献   

4.
家蚕平面丝均匀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平面丝产品的质量.为探明家蚕品种间平面丝均匀度的遗传性差异,用单位面积丝重量的变异系数对菁松等14个春用、夏秋用蚕品种以及薪杭×科明等8个一代杂交种吐成的平面丝的均匀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面丝均匀度在蚕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一代杂交种的平面丝均匀度在不同的杂交组合及同一杂交组合的正反交之间均有差异,其遗传有母体影响较大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家蚕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是制约现代蚕业人工饲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将母种经过人工饲料适应性驯化10代以上后进行S菁松×S皓月、SZ9601×929406正反交,对一代杂交种进行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饲养试验,调查蚕体质量和茧丝质量。结果表明:母种经过人工饲料适应性驯化的杂交种,眠蚕体质量显著提高,对饲料的摄食性增强; S菁松×S皓月的虫蛹生命率提高,但茧质降低,而SZ9601×929406变化相反;母种驯化对杂交种丝质无显著影响。表明,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和适应性不同,这为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家蚕品种间血液保护酶系统活力差异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家蚕血液保护酶系统活力在日本系统与中国系统间无明显差异,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保护酶系统活力具有强的杂种优势,杂交优势率达到30%以上,势能比值大于1,具有超显性效应。SOD,CAT活力的显性方向和显性度因品种而异,推测是支配SOD,CAT活力基因间的上位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京津冀主栽板栗品种可溶性糖成分及含量差异特征,综合评价果实甜度,为板栗产业高甜度品种选择、培育和特异资源利用提供依据。以32个京津冀主栽板栗品种为材料,采用“板栗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中的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其采后40 d可溶性糖相关的11个性状开展系统调查,并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品质评价。结果表明:1)京津冀主栽板栗品种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 content,SSC)均值为24.33%,总糖含量(Total soluble sugar,TSS)均值为20.80%,整体甜度较优。2)板栗果实11项甜度指标在主栽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可用于综合评价板栗甜度;其中可溶性总糖的变异程度显著低于各可溶性糖成分和生化甜度的变异程度,各个可溶性糖成分和含量间的差异是板栗品种多样甜度的主要来源。3)相关性分析中6种可溶性糖成分间无显著相关性,指标间较为独立。4)32个品种聚为3类不同甜度的等级,高甜类型(HS)有9个品种,D值为0.50以上;中甜类型(MS)有18个品种,D值为0.30~0.50;低甜类型(S)有5个品种,D值为0.30以下。本研究结果为京津冀主栽板栗品种甜度、等级划分与科学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结果表明:家蚕血液保护酶系统活力在日本系统与中国系统间无明显差异,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保护酶系统活力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杂交优势率达到30%以上,势能比值大于1,具有超显性效应.SOO,CA丁活力的显性方向和显性度因品种而异,推测是支配SOO,CAT活力基因间的上位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9.
我国家蚕品种的变迁及现行品种种质基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国内蚕茧主产区当家蚕品种的变迁及近 1 0多年来国家审定通过的新品种分析后认为 ,大面积推广的蚕品种已完全是杂交种 ;近 1 0余年来国内新育成蚕品种的综合经济性状不断提高 ,但与日本同期蚕品种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亲本利用趋于集中、品种亲缘关系相近、种质基础狭窄是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品种存在着遗传上的种质脆弱性和突发毁灭性病害的隐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全面掌握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的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能力,为挖掘具有特色的家蚕抗病材料及培育适应当地的抗病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三龄起蚕经口添食相同浓度病毒、逐日调查存活率的方法,对200个家蚕品种(品系)进行BmNPV抗性评价和筛选;并通过接种后每日存活数、各发育时期存活率等指标分析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对BmNPV的抗性水平、发病死亡规律、不同抗性品种的发病死亡时期及同一品种不同品系间抗性差异.[结果]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中抗BmNPV的品种有731、795、854B、872A、966B、B黄肉色茧、P50、山河B、选二甲白和竹印,感病品种包括955、242A、242B、963B、DW3、锦秀A、锦秀B、日、野乙和云夏A油.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首次出现死亡差异的时间截点分别是接种后96和48 h,二者相差48 h;部分抗病品种在秋季对BmNPV的抗性水平低于春季;同一家蚕品种A系和B系的抗病性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中大多数品种的抗BmNPV能力属于中等水平,其中P50为BmNPV抗性最强品种.对未知品种进行抗BmNPV测定时,可选择接种后168 h作为抗性评价的时间截点.  相似文献   

11.
黄白茧蚕的叶黄素及不同颜色蚕茧丝胶、丝素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家蚕食用桑叶后叶黄素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变化规律,以茧色限性品种为材料,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了大蚕期蚕体血液和丝腺中的叶黄素含量.结果表明:结黄茧的雌蚕血淋巴和丝腺中的叶黄素含量比结白茧的雄蚕高;白茧蚕血淋巴中的叶黄素含量约4μg/mL,丝腺的叶黄素含量约为5μg/mL,4~5龄全期无明显变化;黄血蚕血淋巴中的叶黄素含量随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多,在5龄的第3 d时最多(26.4μg/mL),丝腺中的叶黄素含量在5龄的第5 d时达到最大值,为228.4μg/g;不同颜色茧的丝胶含量顺序为黄茧>绿茧>白茧,脱胶率顺序为黄茧>绿茧>白茧.  相似文献   

12.
糖转运蛋白运输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木糖等透过细胞膜为机体提供能量.根据GenBank已登陆的其他物种的糖转运蛋白序列与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和EST序列获得家蚕同源糖转运蛋白基因BmST1.基因编码区长1 392 bp(GenBank登录号:FJ373021),编码46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质量为51.635 kDa.序列分析显示基因有2个外显子,含有11个跨膜结构域.RT-PCR表明该基因仅在此文所检测的家蚕丝腺中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不同查新机构的查新报告质量的差异和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科技查新的经验,提炼科技查新质量管理的研究方法。方法:由22家查新机构统一完成同一查新项目,采用查新、科研管理与相关领域专家判读的方法,对所完成的22份查新报告的质量要素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查新机构出具的查新报告中的各要素如资源选择、检索策略、结果列举、查新结论等均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应提高科技查新咨询业务水平及其标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家蚕丝氨酸蛋白酶(SP)基因序列BmSP25及转录情况,明确其表达规律对防御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入侵的免疫应答机制,为揭示BmSPs在家蚕免疫应答方面的功能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克隆BmSP25基因序列,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子量、结构域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GeneDoc和MEGA 5.0对BmSP25氨基酸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采用半定量RT-PCR对家蚕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的BmSP25基因转录情况进行分析,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SP25基因在BmNPV感染家蚕中肠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结果]BmSP25基因的ORF全长885 bp,编码294个氨基酸,其中第1~17位氨基酸为信号肽,去信号肽的分子量为29.1 kD,理论等电点为7.8.BmSP25蛋白由4个α螺旋、15个β折叠和一些无规则卷曲构成;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BmSP25(BGIBMGA008514-PA)与蓓带夜蛾SP序列(GenBank登录号ADM35105)的同源性最高,为62.1%.BmSP25基因在家蚕中肠组织中特异表达,且在整个幼虫时期呈持续性表达.BmSP25基因在家蚕感染BmNPV后发生明显变化,至感染6 h时呈下调趋势,而在感染3、12和24 h时均呈明显上调表达.[结论]BmSP25在防御BmNPV入侵家蚕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鉴于昆虫SP具有高度保守的底物特异性位点,因此可利用底物类似物、基因定点突变等方式来预防农林害虫.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西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毒株gp64基因的保守性,并掌握其具体的突变位点,为研究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种内的微进化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西不同桑蚕产区的19株BmNPV毒株进行gp64基因克隆与测序,分析完整开放阅读框(ORF)序列的同源性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并构建基于gp64基因的遗传进化树.[结果]广西BmNPV毒株的gp64基因ORF序列不一致,存在1590、1593和1599 nt三种类型,是由于第94~96位缺失GCG或第97~102位插入GCGCCG所致,且插入核苷酸突变仅在广西BmNPV毒株中出现.仅GXSL毒株与T3毒株的核苷酸及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达100.0%,其余18株毒株与T3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8.5%~99.2%,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8.7%~99.6%.19株广西BmNPV毒株被分为两个亚群(cladeⅠ和cladeⅡ),其中11株独立形成cladeⅡ,7株独立形成cladeⅠ中的一个亚群;广西毒株在多个位点出现同义核苷酸突变,呈一定的规律性.[结论]广西BmNPV毒株的gp64基因具有遗传多样性,在遗传进化上较独立,插入突变显示出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16.
几家专业图书馆农业信息资源结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信息资源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在信息资源结构体系中的作用进行系统的分析,是构建合理信息资源的必要前提.以3个农业科技图书馆为例,根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综合评价层次结构体系模型,对其信息资源结构综合打分,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得出信息资源建设各项指标分值趋势图.从而从理论、方法上对优化农业图书馆的馆藏结构,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提供科学量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除虫脲在荔枝上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该药在荔枝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建立除虫脲在荔枝全果和果肉的前处理方法和液相色谱—二级管阵列紫外检测器的仪器方法,对除虫脲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年(2013~2014年)两地(广东、广西)的残留试验,研究除虫脲在荔枝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除虫脲在荔枝果肉和全果上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4.1%~84.8%和82.7%~84.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9%~4.3%和3.2%~4.2%,最小检出量为5×10-10 g,在荔枝全果和果肉上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 mg/kg。除虫脲在荔枝上的消解半衰期为3.5~4.9 d;以125.0~187.5 mg/kg剂量、施用3~4次,采收间隔期为7和10 d时,荔枝果肉上的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全果上的残留量分别为0.05~0.23和0.01~0.05 mg/kg。【结论】除虫脲在荔枝上防治荔枝蒂蛀虫时施用剂量以125.0 mg/kg为宜,施药次数3次,安全间隔期10 d。  相似文献   

18.
采用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的方法,对陕西省自然资源的特点与优势进行了审视,并对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再认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体现在查新委托人和查新员之间的项目内容的信息不对称和文献资源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客观存在,是干扰科技查新

客观公正性的主要原因。因此,查新委托人、查新员和报告使用者三者均坚持客观性原则,加强信息沟通和知识转换,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发生及其带来的不利后果,是提高查新报

告客观公正性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