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芒果横线尾夜蛾又称蛀梢蛾、钻心虫,我区芒果产区均有分布,主要以幼虫蛀食芒果或扁桃的嫩梢和花穗,使受害部位枯萎,影响开花结果,降低产量。主要识别特征:成虫体长约11mm,体背黑褐包,腹面灰白色,胸、腹交界处有一白色“八”字形纹,前翅茶褐色,上有肾状、被状等斑纹;后翅灰褐色,斑纹少,仅在近后角有一条白色短横纹。幼虫体小,老熟幼虫体长约13-16mm,头部及前胸背板颜色较深,黑褐色或棕褐色,体色多为紫红色,各体节有不规则的淡绿色斑块。卵扁圆形,红褐色。蛹为被蛹,黄褐色。一般2月下旬果园就发现有卵和幼虫。卵散产于…  相似文献   

2.
1分布区域和危害白杨透翅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成虫体长11~21mm,翅展22~39mm,外形类似胡蜂,青黑色,头部和胸部之间有橙黄色鳞片环绕。腹部圆形,有5条橙黄色环带,触角近棍棒状,端部稍弯曲。触角上的栉齿雌雄不同,雌蛾触角栉齿不显著,表面呈黄褐色;雄蛾触角具有青黑色栉齿2列。前翅覆盖赭色鳞片,缘毛灰褐色;后翅透明,缘毛灰褐色。幼虫黄白色。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白蛾是一种农林有害杂食性昆虫,属麟翅目,灯蛾科,俗名幕白虫,网幕白虫,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也是我国唯一被农业、林业部门同时列为检疫对象的有害生物。1形态特征1.1卵球形,0.5毫米左右,表面有许多小刻点,初产时淡绿色,后变为灰褐色,卵块上常覆盖雌蛾的体毛。1.2幼虫初孵幼虫体长约1毫米,老熟幼虫体长22~37毫米,头黑发亮,体圆简形,体侧淡黄色。1.3成虫纯白色,雄虫体长9~12毫米,翅展25~35毫米;雌虫体长14~17毫米,翅展30~45毫米。  相似文献   

4.
松梢螟成虫体长10~16mm,翅灰褐色,翅面上有白色横纹4条,中央有明显大白斑1个。幼虫老熟时体长约25mm,暗赤色,各体节上有成对明显的黑褐色毛瘤,其上有白毛1根,5月中旬幼虫开始蛀入新梢髓部,先往尖端蛀食危害,到顶端后再往下蛀食。幼虫老熟时在虫道内化蛹。被害林木枝梢枯黄,弯垂,折断落地。  相似文献   

5.
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tler),鳞翅目,枯叶峨科,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危害赤松、油松、日本黑松和樟子松。 1 形态特征 成虫:雄体长22.5~32.6mm,翅展45.5~59.4mm。雌体长24.9~ 34.9mm,翅展51.0~75.3mm。前翅中横线与外横线白色是与油松毛虫最主要的区别。雌蛾亚外缘的斑列内侧和雄峨亚外缘斑列外侧有白斑。雌峨前翅较狭长,外缘较倾斜。 卵:翠绿色,精孔端淡绿,另一端红褐,或精孔端淡黄,另一端粉红。卵长1.53mm,宽1.28mm。幼虫:老熟幼虫体长70mm左右,深黑褐色。体侧有长毛,无显著花斑,以白色毛斑…  相似文献   

6.
栝楼透翅蛾是危害栝楼的毁灭性害虫,2001年首次在平山发现,在河北省尚无记载。为有效控制其为害,2002~2004年通过饲养和野外定点观察,对栝楼透翅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栝楼透翅蛾在冀西山区1a发生1代,食性单一,以幼虫危害栝楼茎蔓。其卵为半球形,直径约0.9~1mm;老熟幼虫体长28~32mm;蛹褐色,长19~24mm,宽6mm;茧外表土灰黑色,长22~31mm,宽8mm,圆柱形,顶端有圆形盖。成虫雌蛾体长20mm,翅展35~40mm,形似马蜂,球杆状触角;雄蛾体略小。栝楼透翅蛾的发生程度随栝楼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加重的趋势,其老熟幼虫在日均温度低于17℃进入休眠期,日均温度22℃时开始化蛹。田间相对湿度低,成虫羽化出土率也低,卵孵化率降低,反之则高。田间相对湿度在75%~90%之间,卵孵化率达85%~95%。可以人工捕捉幼虫和刨栝盘,或采用DDV乳油涂抹茎蔓、扦药棉球、灌根和喷雾等方法进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7.
侧柏毒蛾防治技术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寿县八公山林场现有侧柏纯林430 hm2,1997年春突发大面积虫害,被害树鳞叶尖端被幼虫啃食,且边缘呈缺刻,老熟幼虫体长15~25 mm,头部灰褐色,背线黑褐色,腹部第6、7节背面有淡红色的腺体;体节有白色的疣,上生褐色刚毛,尤以前胸气门前的刚毛最长,向侧前方伸出。经省、地、县专家鉴定为侧柏毒蛾。多次虫情调查发现,3月中旬越冬幼虫活动取食,4月上中旬取食加剧,5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出现;第1代幼虫6月上中旬出现, 6月下旬幼虫处于 1~3龄龄期。越冬代发生危害面积 110 hm2,严重受害树枝条枯…  相似文献   

8.
杨树主要虫害一类是食叶害虫,一类是蛀干害虫,其习性及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一、杨扇舟蛾属鳞翅目舟蛾科。雌蛾体长15~18毫米,翅展38~42毫米;雄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6~37毫米。虫体淡褐色,头顶有一近椭圆形黑斑。老熟幼虫体长32~39毫米,头部黑褐色,身体有白色细毛。蛹褐色,长13~18毫米,尾端尖削,分成两叉。茧椭圆形,灰白色。本地每年发生5代,以蛹在薄茧内越冬,翌年4月上旬羽化。5月下旬第一代成虫羽化。7月上旬、8月上旬、8月下旬第二、三、四代成虫相继羽化成灾;第五代卵期5~6天,…  相似文献   

9.
体灰褐色,头胸部背面有1条深红褐色宽纵带,前翅灰褐色,有4条淡色横条纹,中室端部有1条暗色圆形斑,中间有1条白色短线,把圆斑分割成两半。体长13~17mm。翅展30~50mm。  相似文献   

10.
二双斑唇瓢虫Chilocorus bijugus Mulsant是昆明地区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人工放养的白园内严重危害白蜡虫雄幼虫和蛹。该虫卵、老熟幼虫、蛹和成虫各有一明显的发生高峰期,依次为:卵,6月中旬;老熟幼虫,7月上旬,蛹,7月中旬;成虫,7月下旬。1-4龄幼虫和成虫平均每日捕食白蜡虫分别为7.6头,20.4头,122.3头,264.8头  相似文献   

11.
枣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是危害枣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主要危害枣树的嫩芽、嫩叶及花蕾。轻者因被害而不能正常展叶;重者将幼芽、幼叶吃光,严重影响枣树产量,甚至绝收。所以有效地防治和消灭枣尺蠖是广大枣农的迫切愿望。作者经多年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一套防治枣尺蠖的方法。1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无翅,体长12~17mm,灰褐色,触角丝状,腹部末端具灰色绒毛1丛。雄虫有翅,体长10~15mm,也呈灰褐色,触角羽毛状、棕色。前翅有黑色波状横纹2条,后翅有波状横纹1条,翅内有黑色斑点1个。 卵:椭圆形,初产时淡绿色…  相似文献   

12.
二双斑唇瓢虫ChilocorusbijugusMulsant是昆明地区白蜡虫EriceruspelaChavannes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人工放养的白蜡园内严重危害白蜡虫雄幼虫和蛹。该虫卵、老熟幼虫、蛹和成虫各有一明显的发生高峰期,依次为:卵,6月中旬;老熟幼虫,7月上旬;蛹,7月中旬;成虫,7月下旬。1~4龄幼虫和成虫平均每日捕食白蜡虫分别为76头,204头,1223头,2468头和2674头。整个幼虫期平均捕食蜡虫20943头,成虫期10000余头。危害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下旬,每头瓢虫一生可造成1384g的蜡花损失。一株2~3年生女贞树平均损失蜡花11043g,损失率为2653%。  相似文献   

13.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林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点小面积和大面积防治试验证明,由室内及林间增殖的NPV配制病毒制剂防治柳毒蛾幼虫是有效的。一旦将病毒引入林内,即可引起流行病发生并导致柳毒蛾密度锐减。其喷洒剂量在6.0×10^11-7.5×10^11PIB/hm^2,最高不超过1.5×10^12PIB/hm^2。防治适期应在3-4龄幼虫占80%左右时为宜,了可提前在2-3龄幼虫占85%左右时进行。喷洒时间在16:00以后为好。  相似文献   

14.
刚竹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大部分省区,危害毛竹、刚竹、慈竹、淡竹等,是竹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幼虫危害竹叶,初孵幼虫体长1.5~2.5mm,灰黑色,体毛疏而长;老熟幼虫20~25mm,体灰褐色,被黄色和黑色长毛。食性较单一,大发生时,不但将当年竹叶食尽,使竹节  相似文献   

15.
应用灰色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以临安市1985~1999年森林资源消耗量为时间序列数据,建立GM(1,1)消耗预测模型为: 回测的最大误差为6.7%,平均误差4.7%,回测精度较高。预测模型经后验差比检验:C=0.0033<0.35,小误差频率检验:P=1>0.95,模型精度为Ⅰ级(表3参4)。  相似文献   

16.
竹螟诱蛾量与第1代幼虫发生量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越冬代竹螟点灯诱蛾量和第1代幼虫发生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从1979年占主要4种竹螟数量的86.68%下降到1991年的32.16%,竹金黄镰翅野螟和竹大黄绒野螟从1979年的3.03%、7.53%上升到1991年的40.13%和26.42%。6月中旬诱蛾量与幼虫发生量的直线方程r=5.7+0.2x(r=0.81)达到极显著水平,可考虑应用于预测第1代幼虫发生量。  相似文献   

17.
红云翅斑螟Salebriasemirubela(Scpoli)在鲁东南地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以幼虫危害柳梢,幼虫一生共转移危害3~4次,取食叶片60~80片。6月上旬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用25%灭幼脲Ⅲ号3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18.
榛实象为鞘翅目象甲科昆虫,为明确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特点,通过室内显微观察及野外调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榛实象在黑龙江省桦南地区大多2年1代,少数3年1代。榛实象的卵乳白色、长椭圆形。老熟幼虫体长8.65~11.06 mm,头部呈黄褐色,胸及腹部呈乳白色,疏生有浅黄色细毛,前胸背板较宽,浅黄褐色。蛹长7.24~8.62 mm,椭圆形,淡黄褐色,背部密生有黄色细绒毛。成虫体长7.92~8.86 mm,体黑灰色,呈长菱形,被有综褐色细毛和较粗长的黄褐色鳞毛,鞘翅上的鳞片组成波状纹。温度和降雨量是影响榛实象种群的主要因子。榛树树冠顶部或阳光充足的部位榛果被害严重,同一片榛林内,阳坡较阴坡危害重,背风阳光充足、长势良好及果实饱满的榛树危害严重,纯林较混交林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9.
杉木15个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102个从杉木“三优”中选出的无性系单行小区和块状组配造林小区试验株进行生长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分龄段逐步筛选法选优。造林后4-5年,林分平均树高4.5-6.0cm,胸径6.0-8.0cm时进行第一次筛选,淘汰60%的无性系后,中选无性系平均比对照增产55.7%。造林后6-7年,林分平均树高7.2-08.5m,胸径10.0-12.0cm时进行第二次筛选,淘汰40%无性系后,中选无性系平均比  相似文献   

20.
双条杉天牛是我国柏类植物的重要害虫,以幼虫在树皮下串食危害,造成树势衰弱,针叶渐枯。阜阳市1988年发现该虫危害,并呈蔓延扩散态势。一、形态特征雄成虫体长11~17.2毫米,雌成虫体长10.6~18.5毫米,体形扁阔,不同个体差异较大,头部黑色,口器朝向前下方。雌虫触角约为体长的1/2,雄虫触角略短于体长。前胸黑色,两侧缘呈弧形,具有淡黄色长毛,背板中部有5个光滑的小瘤突,排成梅花状,中后胸腹面均有黄色绒毛。鞘翅上有两条棕黄色或驼色横带,表面较光滑细腻,油浸状,色较暗,中部黑色横带常连成一片。雌虫鞘翅与前胸长度之比为1∶3.11。足黑褐色,被黄色竖毛。腹部棕色,被黄褐色毛。卵长2毫米,白色。幼虫扁圆形,老熟的幼虫体长22毫米,中等粗,初龄淡红色,老熟乳白色。头颅黄褐色,上唇横椭圆形,淡黄褐色,下唇舌小,被细绒毛。无侧单眼,触角3节。前胸扁平,背板有一个“小”字形凹陷及4块黄褐色斑纹,其上密生红褐色刚毛。前胸腹板中腹片分界不明,后方中部有一对圆形的光滑区,足长为光滑区的1.5倍,腿节与胫跗节约等长,前跗节端部尖,褐色。气门宽椭圆形,褐色,位于中胸的一对最大。肛部3裂。蛹长20~25毫米,谈黄色,头部下倾于前胸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