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省油桐林面积约20万公顷,而且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林地坡度一般较大。由于油桐林不耐荒芜,需要连年垦复、间种、加之缺乏保水保土措施,故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我们测定,油桐林地年平均冲刷量为6.855吨/公顷,是马尾松杂木混交林年平均冲刷量的3倍。为了探索油桐林保水保土方法,自1982年起,我们在开展油桐丰产试验的同时,结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油桐是长江流域各省主要经济林树种。由于油桐林不耐荒芜,需常年垦复、间种,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我们对油桐林自身保水效果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将油桐林冠截留量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群众虽有种桐的习惯,但管理极为粗放,唯一的措施只在部分桐林中进行垦复,结果又加剧了水土流失,致使油桐产量很低。目前,白河县平均亩产桐油10.8斤,单株产油0.18斤。为了利用现有桐林资源,发挥山区优势,增加广大群众收入,近几年来我们在桐油主产区进行了低产林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1.在桐林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采用有机肥、无机肥、微量元素相结合的施肥方法,减少大小年差距,增加桐果产量。在花期,每亩用0.5%硫酸锌、1ppm 的30—烷醇进行叶面喷雾;在果期,每亩用6~10斤尿  相似文献   

4.
油桐是长江流域各省主要经济林树种,由于不耐荒芜,需常年垦复、间种,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在探讨油桐林地水土保持有效方法的同时,对油桐林自身保水效果进行研究很有必要。现将油桐林冠截留雨量的试验结果总结如后。概况与方法试验地设在我省油桐主产区—石门县商溪乡木荫珰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和多雨;年降雨量1400—2600毫米;日照时数达1600小时左右;无霜期240天;主要成土母岩为页岩。这种气候、土壤条件,对油桐生长十分有利。但温差较大,降雨量大,暴雨多,变率大,为土壤侵蚀提供了条条。供试油桐林为7年生人工纯林,试验将  相似文献   

5.
<正> 油桐生产是山区开展多种经营的重要项目之一,是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组成部分。为此,全国油桐科研协作组于1983年7月4-8日在湖北省郧县召开了“全国山地油桐林经营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来自9个省区的林科所、林业厅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林所、4所农林院校及有关地、县林科所和林业局。会议共收到研究报告、论文15篇。大会就“环境资源利用与经济林栽培的若干问题”、“不同立地条件油桐林生长状况分析”“湖南山地油桐经营经验”、“湖北山地  相似文献   

6.
在沂蒙山区水土保持林的研究中,我们对重要水土保持灌木紫穗槐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充分证明在山区发展紫穗槐具有显著的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山丘水土流失地区,大力发展紫穗槐是改善山区造林绿化条件,加速山区开发的有效措施。 1 试验区概况  相似文献   

7.
油桐是我国的特产。我省陕南山区有25个市、县种植油桐,栽培历史悠久,栽培面积较大,是全国主要产区之一,1988年栽培面积达9.6ha,年产桐油569万kg,油桐产区桐油收入约占林业总收入的20%,白河等主产县桐油年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50%以上,长期以来陕南山区的桐油还是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栽培品种混杂,良莠不齐,栽培技术落后,单位面积产量低,平均亩产桐油仅3.9kg,只是全国亩产桐油7kg的55%。为了改变陕南山区油桐低产的面貌,我们自1986年~1990年五年间研究出一套油桐丰产栽培综合技术,应用于生产,使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8.
油桐是一种生长快,一般三四年就有收益的经济林木,但产量低。为了尽快地提高产量,我们从一九八五年起对油桐栽培技术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摸索,现简介如下: 一、造林地坡位的选择疏松、深厚、肥沃、湿润且排水良好的土壤,利于油桐生长。而土壤肥力与水分状况和一定的坡位、坡度等有关系。经调查,同一向阳的山凹地四年生油桐树,  相似文献   

9.
我们从1979年承担林业部与省林业厅联营的油桐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任务以来,针对低丘红壤有机质缺乏、土壤粘重、酸性强等不利于油桐生长的条件,进行了一系列速生丰产造林技术措施的探讨,初获成效。现已造林的900多亩桐林,二年生就开花结实,三年生平均亩产湿桐籽37.96公斤。其中浙林选5号品种20.9亩与浙林选8号品种17.89亩,平均亩产桐籽  相似文献   

10.
大别山北坡油桐果实发育与气象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我国油桐栽培区域广,桐油品质好,但平均亩产很低(10斤油),而油桐果实生长期(6-9月)的环境条件及管理措施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年产量。我们从“七干球,八干油”的农谚出发,采用在河南省新县(大别山北坡)两个不同海拔高度(300m 和800m)测点于两年(84年和85年)中测定的油桐果径逐旬生长量与气象因子平行观测资料来揭示油桐果实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为如何调节气象条件(尤其是水分)提高油桐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大别山北坡低丘山区是我围油桐栽培的北缘地区,果实发育早期的增长特征与鄂湘川贵四省交界的中心产区有显著差异,我们认为通过气象因子向南平移,本文研究结果也将可应用到中心产区。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片麻岩低山区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流失规律是配置水土保持林的依据,也是进行山区治理和开发的基础。不同性质岩石发育形成的土壤其水土流失特点不同。根据试验观测数据和洪水灾害考察结果,结合历史统计资料,对河北太行山的主要类型岩石———片麻岩低山区的水土流失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坡面面蚀发生范围广,程度重,但强度不大;重力侵蚀的诱因是暴雨,多发生在坡度大于35°的陡坡坡面;水的流失是低山丘陵区坡面水土流失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不同基肥对油桐幼年期生长的影响,我们在1982年春营造油桐丰产试验林时,进行了不同基肥的试验。 一、立地条件与试验方法 试验地设在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试验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十堰市自今年起,将用5年时间,在全省建立1000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基地,西部山区将成为生物质能源主产区。湖北省西部山区发展油料林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鄂西金丝油桐和鄂西北景阳桐含油率分别高达59.7%和59.1%,经济寿命可达30年至40年。  相似文献   

14.
低温对油桐伤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油桐是亚热带地区主要的经济林木,在北亚热带地区油桐冻害是影响桐林丰产因素之一,研究低温对油桐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抗冻害因素分析,从而控制低温对油桐的伤害,使桐林达到丰产栽培的目的。1983—1985年我们在浙江富阳亚林所、城阳乡双江村油桐试验林和建德县新安江林场苗圃对油桐枝条抗寒性能周年变化,实生苗和无性系苗木抗寒性能,油桐挂果多寡枝条的抗寒性能、油桐施肥种类与抗寒性的关系,及油桐受低温伤害与树林营养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连续3年进行大范围油桐优树选择的基础上,于1985年营造了油桐无性系测定林。经过6年观测,从50个决选优树中,评选出19号、23号、36号和37号4个优良无性系。其产量比对照增产一倍以上。比所有参试无性系平均产量增加60%以上,比面上平均产量高4.5倍。可在低丘红壤区推广油桐无性系造林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山区共同的特点就是山场大、耕地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产力水平低,文化、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生活比较贫穷。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我们认为,开发治理山区,要着重坚守“以林为主”的原则,实现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与用材林、经济林以及灌木和草场的科学配置,形成结构合理的山区森林生态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山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7.
我县地处辽宁省西部,是个六山一水三分团的丘陵山区。全县共有32个乡(镇),5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0万。全县总面积729万亩,其中,山区面积占30.4%,丘陵面积占43.3%。自然气候特点是,地势高寒、无霜期短、土质瘠薄、风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所以农业生产水平低。为了改变这种恶劣环境,使山区脱贫致富,多年来,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大力开展以植树种草为重点的山区建设。为了治理风沙、防止水土流失,我们把沙棘作为先锋树种,大量栽植。到1986年末全县已有沙棘林45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8.75%,占全省沙棘面积的75%。  相似文献   

18.
油桐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目前产区主要经营方式有桐茶(油茶)间作、桐杉间作、桐农长期混种、油桐纯林和零星种植等。在上述桐林(农)混交经营中生产周期短,产量低而不稳的弊病较明显。而经营油桐要求每年垦复,势必导致水土流失严  相似文献   

19.
油桐是以结实为主的特用经济林,它生长快,收益早,增产潜力大,但由于管理粗放,产量往往低而不稳.针对这一情况,对油桐成林加强肥培管理,不断改善环境条件,仍然是我国当前大面积油桐成林进一步提高结实能力,高产稳产,积极挖掘现有成林油桐增产潜力的有效途径.三年来,我们对油桐成林增产措施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初步结果,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油桐丰产栽培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现有油桐林420万亩,但长期以来单产较低,仅产油5.0kg/亩。经过在正安县进行的油桐丰产栽培试验,采取优良家系及无性系直播及嫁接苗造林,配合施肥密度及品种等一系列试验,得出了选用良种、合理整地、重施底肥、种子处理等8项油桐直播造林丰产栽培技术措施,可使油桐产量提高到产油15.5~30.7kg/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