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针对千阳县蚕桑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千阳蚕桑产业从传统植桑养蚕向"采茶、摘果、养蚕"于一体的果桑多元化复合经营模式转型的有效路径,分析产业化发展的优势与果桑复合经营的生产效益及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夏德梅  王玉云 《蚕学通讯》2013,(1):35-36,39
蚕桑生产全过程都是手工操作,农村养蚕劳动力紧张,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为减少劳力投入,减少给桑次数,提高蚕桑经济效益,根据射阳县蚕桑生产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实践,探索出适合我县农村的家蚕全龄一日二回育省力化养蚕技术。  相似文献   

3.
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及其药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桑养蚕是我国农业的传统产业,曾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出口创汇做出过巨大的贡献,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蚕桑生产已开始突破传统的生产模式,发展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为这一古老的行业注入新活力,保持了行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蚕桑生产全过程基本是手工操作,农村养蚕劳动力紧张,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为减少劳力投入,减少给桑次数,提高蚕桑经济效益,根据射阳县蚕桑生产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的试验、反复实践,探索出家蚕全龄一日二回育是适合射阳县农村的省力化养蚕技术。  相似文献   

5.
蚕桑生产全过程都是手工操作,农村养蚕劳动力紧张,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为减少劳力投入,减少给桑次数,提高蚕桑经济效益,根据射阳县蚕桑生产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的试验、反复实践,探索出适合我县农村的省力化养蚕技术:家蚕全龄一日二回育。  相似文献   

6.
马志琴 《中国蚕业》2007,28(3):73-74
1沁水县蚕桑业的现状沁水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300年以前。据记载,1936年蚕茧产量150t。建国以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蚕桑生产有了长足发展。1965年农业部在沁水县召开了北方八省市植桑养蚕现场会,把沁水县端氏镇树为北方植桑  相似文献   

7.
蚕桑生产能否发展的中心问题,是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只有蚕桑的经济效益好,种桑养蚕才有生命力,才能发展和巩固。近几年来,肇庆市蚕茧生产能够稳步发展,除了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大力宣传贯彻茧价政策,采取积极扶持措施外,蚕户采取了科学的种养技术,提高种桑养蚕经济效益,调动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下面是笔者在生产指导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一、要有利于发展蚕桑生产的茧价政策,才能调动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大竹县具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蚕桑文化亦相当丰富。在家蚕饲养过程中会发生蚕病,尤其是在当前蚕桑产业的转型期,蚕桑的养殖由零星向规模发展,一旦发生蚕病就会给蚕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就大竹县对新时期家蚕脓病的综合防治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9.
正蚕桑生产以其宜于发展、适应性强等特性,成为大竹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大竹县蚕桑产业不但具有传统优势,与一般大宗农产品相比,更具有一定比较效益优势,是农民增收的良好载体,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当前,大竹县蚕桑产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正确分析与认识蚕桑产业的定位和作用,进一步调整发展思路,确保优质蚕桑基地快速建成,对产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1大竹县蚕业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我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有桑不养蚕、有桑少养蚕,弃桑不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为稳定荣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强了蚕桑基地建设,扶持培育栽桑养蚕大户,强化了蚕桑生产设施设备更新改造,使我县蚕桑生产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在向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翁源县蚕桑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目为止,全县桑地面积达七千二百七十三亩,春季播桑种五百二十五斤,育苗面积一百一十八亩。现有十五个公社和三个场镇种桑养蚕。我县蚕桑生产的特点是:蚕桑包产到户(人),新植桑多,新饲养员多,面积分布散,技术力量薄弱,普遍存在“种桑  相似文献   

12.
王荣利 《中国蚕业》2001,22(4):72-74
汉中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是蚕桑生产的最佳区.据汉中府志记载,古兴洲(今略阳县)植桑养蚕取丝换食盐,洋洲(今洋县)的"马畅绢"是贡品.南宋诗人陆游由长安入川路经汉中曾写下"平原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的诗句.由此可见,汉中农村栽桑养蚕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3.
要尽快把我省蚕桑生产搞上去,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首先要根据我省蚕桑生产特点和外贸出口、人民生活的需要,加强领导,制定有利于“巩固提高老区,积极发展新区”的蚕桑发展方针、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陸,是加快发展我省蚕桑生产的重要因素。其次,要靠科学技术,不  相似文献   

14.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1984年我县实现了“万担茧县”。但是,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由蚕桑专业队集体经营变为千家万户培桑养蚕,有些户由于不懂养蚕技术,单产低,经济效益低,无心经营蚕桑,以至出现毁桑改种。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技术推广工作,为蚕农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于  相似文献   

15.
蚕桑生产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栽桑养蚕与传统农业相比,投入少、见效快,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巩固和发展蚕桑生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当前存在着一系列制约蚕桑业发展的因素,如:农村劳动力外流、桑田布局不合理、重蚕轻桑、桑田软抛荒、生产与收购及加工环节脱节、市场行情不稳等等,严重影响着蚕桑生产的稳定和发展。笔者依据生产实际,就当前农村蚕桑生产如何适应形势、提高应变能办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稚蚕一回育壮蚕二回育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转移,蚕桑生产正朝着现代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当前,影响蚕桑生产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养蚕花工多,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低.因此采用省力化养蚕技术是目前发展蚕桑生产的一项势在必行的措施.全龄少回育试验实行稚蚕一日一回育、壮蚕一日二回育,试验结果表明:减少给桑回数是提高养蚕工效的一项可取措施.少回育与四回育相比,能节省养蚕用工43.1%,节省桑叶31.8%,取得与四回育相当的蚕茧产量与质量,从而达到低消耗、高工效、高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县渭河南(包括蜀仓、钓渭、天王,蟠溪、清溪、八鱼、马营等7个公社)沿渭河川道的45个大队,新发展了蚕桑生产,最近我们对这一地带的蚕桑生产作了调查,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这一地区土地资源、劳力资源、气象资源、资金资源和技术资源,均有利于发展植桑养蚕,建立我县桑蚕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养蚕共育劳力十分紧缺,广大蚕农迫切需求省力化养蚕新技术。小蚕一日二回育不但缓解了农村养蚕缺劳动的矛盾,而且节约了桑叶和消毒药物等,缩短了工期,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巩固蚕桑基地,促进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一项新型养蚕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正>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人口特别是中青年大量向城镇转移,传统的蚕桑生产面临不少新的问题与困难。在新形势下发展蚕桑生产,必须正确分析当前蚕桑生产存在的问题,寻找新的发展模式。1蚕桑生产面临的问题1.1养蚕劳力日渐老化目前农村养蚕人员主要是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妇女,不少人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接受能力弱,对扩大养蚕规模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文化、懂技  相似文献   

20.
刘坤太 《北方蚕业》2004,25(2):34-35
蚕桑作为我县农村的一项传统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因其兼有种、养两业的双重特性,生产程序多,见效周期长.由于大多为小规模零星地埂植桑、分散稀植迟效桑园、农户零星养蚕等,见效迟、收入低、工效低,削弱了蚕桑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其它各业的挤压下蚕桑日见萎缩.近年来,我县科技人员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在吸收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情况试验成功了适应不同类型桑园的密植快速丰产配套技术.有效地提前了桑园的收益期,增加了单位面积桑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