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稻免耕抛栽由于稻田未经翻犁.往往容易造成前季早稻掉落在田中的谷粒萌芽后长成秧苗,与晚稻禾苗争光争肥,影响晚稻正常生长,同时田间落粒谷秧苗与抛栽禾苗共生,导致密度大.极易诱发多种病虫,给田间管理造成麻烦,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晚稻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烟草-优质晚稻种植模式在我县发展较快。我县气候、土壤等均适宜烟草生产,目前已被确定为常德卷烟厂的烟草生产基地。全县烟草-优质晚稻种植面积在1000公顷左右,平均667平方米产值1447.5元,纯收入570.5元。烟草-优质晚稻种植模式667平方米平均纯收入比早稻-优质晚稻及稻-稻-油种植模式分别高262.5元、224.5元。  相似文献   

3.
“双超”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种搭配方式是双季稻生产技术体系的基础和核心。该项研究共设置了杂交早稻+杂交晚稻、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超级杂交早稻+杂交晚稻、常规晚稻+常规晚稻等4个双季稻品种搭配方式,结果表明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较其他品种搭配方式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平稳的叶面积动态.较高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搭配方式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早稻,晚稻,再生稻喷施1‰植物动力2003均能增产,其增幅早稻3.6%-12.75,晚稻14.04%-22.5%,再生稻17.6%-19.1%,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穗增粒,喷施时期、早,晚稻以秧苗2.5叶期,再生稻以始穗期最佳。集中在秧苗期喷,既简便又省本。  相似文献   

5.
春大豆//玉米-晚稻高效栽培模式.在水旱轮作的条件下.能改善稻田土壤和生态结构.春大豆相对早稻而言,省力、省工、成本低、价格高、效益好,晚稻病虫少、较易丰产。  相似文献   

6.
1.晚稻留高桩冬绿肥直播还田。在晚稻收获前将红花草、满园花、腊菜等种子均匀直插于晚稻田中,晚稻采用留高桩或机械收割还田。其中留桩高度40~45cm,约80%稻草还田;机械收割的100%稻草还田。及时排干田面水并维持湿润状态,掌握晚稻收割前7~10天直播种籽。晚稻收割后即开沟沥水,冬干期适当灌水为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直播晚稻在栽培过程中存在的施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氮磷钾比例失调等问题,笔者开展了直播单晚稻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适合桐乡市直播单季晚稻的最佳施肥配方为N15.19kg/667m^2、P2O32.02kg/667m^2、K204.71kg/667m^2。  相似文献   

8.
不同播种量对连作晚稻机插秧秧苗素质、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各不相同。试验结果表明.本地区连作晚稻机插最适播种量为125g,相应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达488.01kg。  相似文献   

9.
《福建农业》2013,(1):37-37
根据江西省农业厅农情调度,截止去年底,全省已完成晚稻收割1712.4万亩,占晚稻种植面积的71.1%,收割进度比年同期快3.8个百分点。据农情产量调查.晚稻单产375.7公斤,增加4.7公斤;总产将达到90.5亿公斤,增加1.7亿公斤,加上已收的早稻(85亿公斤)和中稻(23亿公斤),去年全年粮食又获得丰收.总产突破208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实现“九连丰”。这主要得益于“五个更加”。  相似文献   

10.
凌云县的早晚双季稻一直是以杂交稻发展为主.为了探讨并合理充分利用早晚双季稻的光、温资源.提高和增加粮食产量,进行了早晚双季超级稻的示范种植.合理搭配超级稻组合.合理安排早、晚稻的播种期,既解决了晚稻安全抽穗避过寒露风的危害,解决了栽培管理的技术问题。早稻667m^2产在600-650公斤左右,晚稻667m^2产在500-550公斤,年667斫产实现吨粮目标.全年实现两季超级稻获得丰收.  相似文献   

11.
准两优527是超级稻先锋组合之一,也是怀化市目前晚稻大田栽培的主要品种之一。2005年,洪江区用该品种作“西瓜一晚稻”栽培示范,面积为3.47公顷,晚稻成熟时抽样测产,平均每667平方米稻谷产量715.3公斤。我区高产栽培的经验是;  相似文献   

12.
辉锋 《湖南农业》2005,(9):15-15
1.晚稻留高桩冬绿肥直播还田 在晚稻收获前将红花草、满园花、腊菜等种子均匀直播于晚稻田中,晚稻采用留高桩或机械收割还田。其中留桩高度40厘米~45厘米,约80%稻草还田;机械收割的100%稻草还田。及时排干田面水并维持湿润状态,掌握晚稻收割前7天~10天直播种籽。晚稻收割后即开沟沥水,冬干期适当灌水为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3.
在1992~1993两个定位试验基础上,1994年选择粮经,粮饲和粮菜肥等3种多元复种模式继续开展定位验证,结果探明了粮经型的模式1(青菜-马铃薯-早稻-晚稻)粮饲型的模式2(绿肥-玉米-晚稻)每公倾产粮17.10t和15.61t,分别比粮粮型的CK1(小麦-早稻-晚稻)每公顷增产39.3%和27.3%,比粮肥型的CK2(绿肥-早稻-晚稻)每公顷增产45.9%和33.3%,纯收益分别3.41万元和  相似文献   

14.
糯稻:鄂粳糯437 是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常规中熟偏迟粳型晚稻.2009年通过湖北省审定.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双季晚稻种植。株型较紧凑,株高适中,生长势一般。  相似文献   

15.
单季晚稻免耕强化栽培技术是水稻强化栽培与免耕栽培两项技术在单季晚稻上应用的有机结合,在兰溪市生产中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应用。在总结试验示范及生产应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单季晚稻免耕强化栽培技术的优势及应用效果.并阐述了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红壤稻田氮素形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在湘南丘陵区红壤稻田上进行了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田间氮素动态、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及增产效应的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既能快速提高稻田有效氮含量,又能长久保持土壤氮素含量,提高氮素利用率。早稻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处理产量要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也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但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晚稻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单施化肥处理早、晚稻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3.50%、22.88%;单施有机肥处理早晚稻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1.04%、32.40%;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早晚稻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0.07%、3.5.60%。  相似文献   

17.
甬优6号系我国第1个通过农业部确认的籼粳杂交超级稻推广品种(农科办[2006]36号公告)。全国推广面积较大的籼粳亚种间三系杂交稻。经省级验收,每667m^2单季最高产量843.03kg,连作晚稻最高产量702.6kg。为2008年浙江省、福建省水稻主导品种(浙审稻2005020、闽审稻2007020)。适宜在浙江省南部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和温州地区作连作晚稻种植,福建省作单季和连作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8.
粒粒饱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研制的一种新型二元植物生长调节剂,我市1999年在早晚稻上共示范应用1.64万亩,其中旱稻0.75万亩,晚稻0.89万亩,累计增产稻谷52.11万kg,增产增收56.19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杂交晚稻施肥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杂交晚稻的需肥特点,提出了杂交水稻生育过程中的施肥技术.总结了施肥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稻田年内水旱轮作对晚稻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5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年内水旱轮作(二水一早的麦=玉米-稻)的晚稻产量比连作(一旱二水的麦-稻-稻)晚稻产量显著增加,增产幅度为6.54%~15.87%,平均为10.75%,其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稻田年内水旱轮作不仅可促进晚稻分蘖早、分蘖快、数量多,从而使有效穗明显增加;而且还促进叶面积的扩展并使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延缓后期衰老,使干物质积累明显增加,从而使每穗粒数明显增加,并能维持与连作晚稻相同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