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利用格尔木地区格尔木、小灶火2个气象站1961~2015年气温、积温及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分析了气温、积温及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55 a来格尔木地区气温和积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升温倾向率为0.6℃/10a,≥0℃、≥5℃、≥10℃的积温增加倾向率达125.6~167.8℃/10a。粮食和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减少倾向率分别为404.0 hm~2/10a、1.2 hm~2/10a;枸杞等其它作物种植面积呈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为595.0 hm~2/10a,其中粮食作物和枸杞等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变化明显;分析原因,气温升高,气候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对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复种指数的提高,同时有利于特色农作物推广和种植,格尔木地区种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有利于产量高、经济效益明显的枸杞等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所致,气温每升高1.0℃,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560.1 hm~2,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减少3.9 hm~2,枸杞和藜麦等其它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增加833.9 hm~2。  相似文献   

2.
福海县地处乌伦古河下游,属大陆性中温带干旱气候,夏季温和,冬季严寒,降水较少,蒸发强烈,空气干燥,光照充足。气温年日较差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4℃,1月份平均气温-20.3℃,7月份平均气温22.7℃;极端最低气温-42.7℃,极端最高气温39.6℃;作物生长期4—9月平均气温16.9℃,平均日较差15.1℃,最大日较差20℃以上。平原区≥0℃的积温3272.6℃,≥10℃的积温为2882.4℃,积温多,光照充足,利于生物光合产物的积累,因此,适宜于小麦、玉米、油葵、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流域牧草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青海湖流域3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分析了1961年以来青海湖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2003~2017年的牧草生育期观测数据,对返青、黄枯日期、生长季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近57a青海湖流域的年和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冬季的升温幅度最大;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增加,夏季降水量增加最多;年和四季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夏季日照时数下降最为明显。2)海晏牧草返青期以10d/10a趋势提前,刚察以9d/10a趋势显著推迟,天峻以4d/10a趋势推迟,在空间上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呈推迟趋势。黄枯期均表现为推迟趋势,推迟趋势海晏2d/10a、刚察10d/10a、天峻5d/10a,没有明显的经向和纬向特征。生长季均呈延长趋势,海晏11d/10a、刚察2d/10a、天峻1d/10a,在空间上表现出与返青期相同的走向。3)海晏牧草返青期主要受上年秋季(8~10月)降水量的影响,降水量每增加10mm,返青期提前2.4d;天峻与刚察牧草返青期与返青前≥0℃积温正相关,积温每增加10℃,返青期分别推迟1.2d和0.7d。4)牧草黄枯期主要受降水的影响,降水量每增加10mm,海晏、天峻、刚察黄枯期分别推迟1.3d、1.3d、0.5d。5)生长期受同期气温和降水增加的影响均呈延长趋势。  相似文献   

4.
根据三江源区河南县牧业试验站1994~2017年天然牧草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河南县地区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与天然牧草长势及其产量的关系,探讨了该地区牧草发育期、高度、覆盖度及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4a来,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3℃,气候倾向率以0.66℃/10a,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为566.2mm,气候倾向率以27.7mm/10 a,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59.8h,倾向率以58.9h/10a,呈增加趋势;年平均蒸发量为1193.0mm,气候倾向率以62.0mm/10a,呈下降趋势;干燥指数变化倾向率以0.2/10a,呈下降趋势;影响该地区牧草返青期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返青期出现时间与5d滑动日平均气温稳定≥3℃初日基本一致,黄枯期出现时间与5d滑动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终日相吻合;近24a来,随着温度升高,降水增多,光照条件充足,使该地区的牧草返青期提前,黃枯期推迟,生长期延长,高度有所增高,覆盖度有不明显减小,牧草产量有所增加。为相关部门及单位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及退化草地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福海县基本情况福海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北距阿勒泰山西南坡,南至准噶尔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总面积为3.33万km2。属大陆性中温带气候区,气候资源丰富,平原区年平均气温3.4℃,作物生长期4~9月平均气温16.9℃,平均日较差15.1℃。平原区累计年≥0℃的积温3272.6℃,≥10℃的积温2882.4℃。全年日照时数为2873.5h,日照百分率为65%,全年无霜期117~176d,年平均无霜期150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14.1mm,水资源总量为41.09亿m3。水资源充沛,平原区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1959–2017年逐月的降水和平均气温数据,计算了张家口地区干旱化定量指标,分析了该地区年均、四季、植被生长期及非植被生长期的干湿状况。结果表明:1)年均降水量和温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干旱化趋势加重;2)植被生长期和非植被生长期降水量和温度呈上升趋势,但趋势不显著,植被生长期干旱化趋势加重,非植被生长期干旱化趋势减缓;3)春季和秋季降水量上升趋势不显著,温度显著上升,干旱化趋势加重,而夏季和冬季降水量显著上升,夏季温度显著上升,冬季温度上升不显著,干旱化趋势减缓;4)年均、四季、植被生长期和非植被生长期的降水量、温度、干旱化序列均无明显突变;5)冬季降水量、温度的变化对干旱化趋势影响最大;6)尽管研究区降水量在不同研究时段均呈上升趋势,但是同时段的温度也呈上升趋势,温度升高导致蒸发量增加,完全抵销了降水量增加,以致干旱化程度加剧;由于不同研究时段降水和温度的变化程度不同,干旱化程度在不同研究时段表现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牧草产量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连云 《草业科学》2013,30(10):1613-1618
对三江源区兴海高寒草地1999-2012年牧草产量与气候因子变化做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近14年来该地区牧草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牧草产量与生长季≥0 ℃积温和降水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牧草抽穗-开花期产量主要受气温和降水影响,14年来二者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成熟-枯黄期主要受≥0 ℃积温影响,14年来≥0 ℃积温极显著升高;开花-成熟期主要受平均风速影响,14年来平均风速显著降低。牧草生长中后期热量和水分的增加以及风速的减小均对增产有利。因此,随着未来区域气温的升高、降水增多,可减少土壤水分亏缺,暖湿的气候对该地区牧草产量的提高极有利。  相似文献   

8.
燕麦对生态条件的要求及我省种植区初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麦喜温凉,不耐高温。我省种植的燕麦全生育期需要≥0℃积温1350—1600℃,生长季内320mm降水基本上可以满足生长发育的要求。我省燕麦适宜的种植区应以气温≥10℃的天数不少于50天,生长期内降水320mm,无霜期50天为限,否则成熟不稳定或不能成熟。依此指标初步把我省分成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9.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青海省海南州共和温性草原草地植被生物量与气候因素的关联程度进行了相关分析,以牧草抽穗期和成熟期产量为对照列,以牧草生长期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月日照时数以及月≥0℃积温为对比列。经分析表明,对共和温性草原牧草抽穗期产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是4月、5月日照时数,4月、5月平均气温及5月≥0℃积温,低温、寡照是制约牧草抽穗期产量形成的气候条件;6~8月温度和积温是影响共和温性草原牧草成熟期产量的主要因子,每年6~8月的温度和积温高低、日照的强弱直接影响成熟期牧草产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内蒙古通辽市农业界限和积温的变化,为科学决策和气象业务、气象服务提供借鉴,利用通辽市境内7个气象站1959—2010年52年的气象资料,对该地区≥0℃、≥10℃、≥15℃积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述3种积温均呈递增趋势,变化速率分别达到0.001极显著水平或0.01、0.05显著水平;M-K检验的结论是分别在1994年和1996年发生了突变,突变年及其以后为积温偏多阶段,此前为积温偏少阶段,两阶段积温分别相差244.3、263.2、220.7℃·d;R/S分析表明,3种积温的H值均大于0.5,预示未来将呈持续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指导呼伦贝尔草原的开发利用,对其气象变化规律的研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陈巴尔虎旗1995~2017年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滑动平均法、累计距平分析等方法,从不同时间序列对研究区近23年的气象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均气温总体以0. 090℃/10a速率呈缓慢上升趋势,除冬季外,其余三个季节平均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尤其夏季增温速率最快;年降水量总体以-7. 82mm/10a速率呈减小趋势,枯水年出现的概率高于丰水年。一年中66. 4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尤其在7月份;经突变分析表明,陈巴尔虎旗可能于1998、2007、2013年附近发生过3次气温和降水的突变。  相似文献   

12.
华南地区是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南部,简称“华南”,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和港澳地区。华南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10℃,极端最低气温≥-4℃,极端最高气温≤38.7℃,日平均气温≥10℃的天数在300天以上;多数地方年降水量为1400~2000毫米,是一个高温多雨、四季常绿的热带-亚热南带气候区域。  相似文献   

13.
沱沱河作为长江源区的主要径流,以此作为长江源区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利用沱沱河气象站1961~2020年气温、降水资料,1998~2020年沱沱河水文站径流量资料,分析了沱沱河地区降水、气温多年变化趋势和对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沱沱河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累计降水量均呈显著性上升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37℃/10 a、0.24℃/10 a、0.53℃/10 a、11.0 mm/10 a、10.5m^(3)/10 a,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最大,在进入21世纪后的近10 a中升温幅度显著;5~9月降水量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92.30%,7月是全年降水量最多月份;7~9月流量占全年均总流量的76.10%,8月是全年流量最大月份;降水量是影响流量的主要因素,气温的变化对流量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祁连山地区10个气象站1973~2016年最新气象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Morlet小波及M-K检验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并比较了东、中、西段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973~2016年,祁连山区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38℃/10a,其中在春季表现的尤为明显;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表现出升温的不对称性;近44a祁连山区降水明显增加,增加速率为9.7mm/10a,其中春季增加最多;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呈西少东多分布;年平均气温和降水有明显的8~10a的振荡周期,平均气温无明显转折点,降水量在2003年后明显增加;近44a东、中、西段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祁连山中段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暖湿化的趋势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近18年内蒙古赤峰地区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0—2017年4—9月MODIS的16d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合成产品和1961—2017年逐日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内蒙古赤峰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7年来赤峰地区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升温速度0.22℃/10a,降水量呈微弱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3.38mm/10a;气温和降水逐月变化呈单峰态分布,7月平均气温(22.4℃)和降水量(118.9mm)显著高于其他月份。近18年来,赤峰地区逐年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增加速率为0.0025/a,逐月NDVI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7月(0.7594)、8月(0.7262);赤峰地区NDVI与4—9月、6月、7月、8月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显著水平为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0.724、0.789、0.782,5月、9月降水量与NDVI呈正相关关系(显著水平为P<0.05);平均气温与NDVI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16.
依据称多县1961~2014年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称多县积雪期(上年10月~当年5月)、汛期(当年6月~9月)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称多县近54a年平均、积雪期和汛期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上升趋势显著;年平均气温在1969年发生突变,积雪期和汛期气温冷暖突变均发生在21世纪初;年平均气温存在18a尺度的年代际振荡和7a、3a尺度的年际振荡,积雪期气温存在20a尺度的年代际振荡和准5a、9a尺度的年际振荡,汛期气温存在19a尺度的年代际振荡和准10a、4a尺度的年际振荡。2)年、积雪期和汛期降水量也均呈现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和积雪期降水量突变均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汛期降水量在2006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存在准12a和准6a尺度的周期振荡,积雪期降水量存在准18a、13a和8a尺度的周期振荡,汛期降水量存在准11a和准6a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7.
郭文慧  顾润源  丁锋 《草业学报》2021,30(12):27-38
基于2000-2015年山东省对蒲公英和车前草物候及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正交经验函数、相关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了蒲公英及车前草在山东境内的春季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蒲公英与车前草春季萌动与展叶总体表现为推迟的趋势且半岛沿海站点表现更明显,开花始期的年际变化具有局地性。2)冬季平均气温、2月平均气温升高会极显著促进两种植物的萌动、展叶。1月累积降水量与两种植物的萌动、展叶、开花始期总体显著负相关。鲁东地区两种草本植物的萌动、展叶与冬季日照时长显著负相关。在开花始期,除了冬季热量累积之外,从鲁东到鲁西3月平均气温及活动积温的影响逐渐加强,车前草表现更为明显。3)蒲公英与车前草偏最小二乘物候回归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萌动、展叶始期,2月平均气温、冬季平均气温、冬季0 cm平均地表温度、冬季正积温VIP值均大于1。在开花始期, 3月平均气温、3月活动积温、冬季平均气温、冬季0 cm平均地表温度在所有地区VIP值均大于1。  相似文献   

18.
基于乌鲁木齐市及其周边10个气象站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以日平均气温稳定≥5℃的初、终日分别作为天然草地青草期初、终日指标,使用线性趋势分析以及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对近56年乌鲁木齐市青草期初、终日、青草期日数、平均气温、≥5℃积温、降水量和干湿指数等水热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天然草地青草期初日的空间分布具有"平原荒漠类草地早、山地草原和草甸类草地晚"的特点;青草期终日与初日相反,呈现"平原荒漠类草地晚、山地草原和草甸类草地早"的特点;青草期日数、平均气温、≥5℃积温均为"平原荒漠类草地多(高)、山地草原和草甸类草地少(低)",青草期降水量表现为"山地草甸和山地草原多、高寒草甸和平原荒漠类草地少",青草期干湿指数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1961-2016年,乌鲁木齐市青草期初日以每10年-0.424d的倾向率呈不显著(P0.05)的提早趋势,青草期终日以1.455d·10a-1的倾向率呈显著(P0.01)的推迟趋势,青草期日数、平均气温、≥5℃积温、降水量以及干湿指数分别以每10年1.879d、0.16℃、61.14℃·d、6.93mm和0.015的倾向率呈显著(P0.05)的增多或上升趋势,但上述变化具有区域性差异。近26年(1991-2016年)较前30年(1961-1990年),除青草期初日提早幅度的空间差异不明显外,青草期终日的推迟幅度以及青草期日数、平均气温、≥5℃积温等要素的增多幅度表现出"平原荒漠类草地多、山地草原和草甸类草地少"的特点,青草期降水量和干湿指数增大幅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平原荒漠类草地少、山地草原和草甸类草地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河南县草地车前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青海省河南县牧业气象试验站1997~2018年草本植物车前物候观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观测数据,研究了气候变化对车前萌芽期、黄枯期及生长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县近22a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增多趋势,气候暖湿化特征明显;(2)车前萌芽期呈略提前趋势,平均每10a提前1.8d,车前萌芽期主要受3~4月平均气温和4月日照时数影响;(3)车前黄枯期呈极显著推迟趋势,平均每10a推迟约16.3d,8~9月平均气温升高和9月日照时数减少导致车前黄枯期明显推迟;(4)气候变暖变湿后,4~10月平均气温升高、夏季降水量增多及秋季日照时数减少是导致车前生长期延长的主要气候因子。说明气候暖湿化有利于植物物候期的延长和草地生态环境的好转,有利于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青南牧区和甘南牧区气候变化的统计分析表明,该地区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和蒸发量增大的明显趋势。两个牧区年平均气温升高的边际倾向分别为0 3℃/10年和0 5℃/10年,年降水量减少的边际倾向分别为-28 6mm/10年和-23 5mm/10年。90年代该地区主要牧业县多年平均气温普遍比60~70年代升高了0 4℃~0 8℃;多年平均降水量减少的趋势尤以甘南牧区明显,最多可减少87 5mm。同时牧草返青期和枯黄期气温升高,使牧草生长期天数增多。气温升高导致地面蒸发量增多,两个牧区气温升高1℃时,年蒸发量分别增多99mm和114mm。气候变暖干旱,造成天然草地产草量下降。曲麻莱县年降水量减少1mm时,0 0667hm2草地产草量将减少1 6kg;夏河县年平均气温升高1℃时,0 0667hm2草地产草量将减少122 6kg。气候暖干化,已经造成该地区干旱缺水,草地退化、沙化和鼠害猖獗,使草畜矛盾不断加剧,已严重威胁到牧区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到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