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玉米田间栽培技术是保证和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都是玉米种植的主要技术方法,高效应用玉米田间栽培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玉米疫苗成活率,还能够促进玉米健康成长,最终提高玉米质量,为我国人民提供更多且质量更高的玉米,足以见得玉米田间栽培技术对玉米高效种植、农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育苗技术1.1查苗、补苗技术玉米田间栽培的前提是要有质量良好且生命力较强的玉米苗,所以在玉米出  相似文献   

2.
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产量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田间配置,设置不同种植带宽和玉米大豆行比的5种不同田间配置,对玉米产量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带宽与玉米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玉米吐丝后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形成呈显著正相关,最佳田间配置为2.0 m 2:2处理,即带宽2.0 m,行比2:2,玉米产量为9590.16 kg/hm2,大豆产量为1525.79 kg/hm2,其土地当量比为1.52,表现出较强的套作优势,套作模式下的系统产量高于净作模式,可以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高产的田间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田间杂草与春玉米产生竞争,且易发生病虫害,是影响辽宁地区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介绍了春玉米田间杂草的种类,对如何选择、使用除草剂进行田间杂草防治进行了说明,为辽宁地区玉米高产稳产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4.
陈福良 《吉林农业》2006,(11):13-13
一、田间降水1.田间降水的意义田间降水具有降水和促早熟的双重作用,玉米可以提早收获。另外,田间降水还可以缓解玉米收获入场急于扒皮的压力,避免玉米带皮入场造成的发霉现象。2.田间降水方法在玉米吐丝后45~50天,这时玉米已达到蜡熟,站秆扒开玉米苞叶晾晒促进玉米降水。值得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茎腐病在玉米生产中的发生和危害,本文总结了玉米茎腐病的种类、发病条件、发病机理、发病规律、危害症状和病源,玉米茎腐病抗性品种的鉴定和评价方法,玉米茎腐病的病情分级与抗性评价标准等内容,并提出了玉米茎腐病防治策略及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田间合理轮作,选育和栽培抗茎腐病玉米新品种,加强玉米田间栽培管理措施,改善田间生长...  相似文献   

6.
旨在明确玉米品种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及药剂防治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通过田间调查,分析27个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通过玉米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灌浆中期,供试27个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为58.33%~100%,平均91.42%;发病级别2.33~6.97,平均4.51。玉米蜡熟期所有供试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均为100%,平均发病级别6.89;玉米螟危害的被害株率23.33%~71.67%,平均45.74%;百株虫量20.00~88.33,平均51.94。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供试11个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较低,其中最低0%,最高10.57%,平均仅为5.37%。由此可见,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差异很大,且供试27个品种不同时期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强弱排序不同;大喇叭口期药剂整株喷雾防治玉米大斑病,供试11个药剂处理的田间防效均不理想,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玉米区域试验流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做好玉米区域试验的经验,包括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田间记载、田间收获等内容。通过区试,为实现杂交玉米品种更新换代,寻找可用于生产的高产优质玉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工作将针对现阶段我国田间玉米的病害防治技术应用做出相应的探索和阐述,并且会结合现阶段田间 玉米主要遇到的病害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与方法的提出,希望能够通过该方法的应用为后续的田间玉米病害防治工 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淮北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当地粮食的安全生产。本文分析了田间杂草对夏玉米生长的影响,阐述了淮北地区夏玉米田间发生的杂草类型及发生规律,并提出草害防除技术,以期为淮北地区夏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夏玉米生长季内所获取的田间气象资料,研究了田间气温、5 cm土层和20 cm土层土壤温度变化规律,以期为夏玉米生长季内栽培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季内田间气温呈正弦曲线变化;土壤温度与田间气温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土壤温度随着田间气温呈线性变化规律,20 cm土层土壤温度变化较5 cm土层土壤温度变化平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