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白鹤为大型涉禽,由于栖息地丧失,数量减少,已被CITES列为附录I,IUCN红皮书列为全球濒危物种,并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2010年5月,笔者在吉林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对白鹤春季迁徙停栖地生境进行了调查:采用GPS定位技术和直接观察法对白鹤栖息生境进行测定,共获取70个1 m×1 m的样方,测定其春季觅食地植物的类型、盖度、高度、植被密度等;结果显示:春季白鹤觅食地主要植被有扁杆蔗草、野稗、虎尾草、芦苇、荆三棱、水葱、酸模叶蓼、东方蓼等;植被平均高度52 cm,植被密度≥100棵/m~2,盖度≤75%。根据实地调查,春季迂徙季节,白鹤在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主要食物是扁杆蔗草,并且喜爱在植被密度低的地区觅食。  相似文献   

2.
湿地鸟类多样性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2018年4—8月,在贵州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研究了鸟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如下:1)共记录鸟类17目52科161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1种。2)湿地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为3. 220 8,均匀度指数为0. 696 4,优势种为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麻雀(Passer montanus)和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3)随着季节的更替,物种丰富度逐渐下降,多度夏季最大,春季次之,秋季和冬季相继减少,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优势度指数与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相反。鸟类多样性指数自然植被生境(3. 087 4)>水陆过渡区(2. 762 5)>人工生境(2. 442 5)>水域(1. 907 0),均匀度指数水陆过渡区(0. 765 0)>自然植被生境(0. 726 7)>水域(0. 687 8)>人工生境(0. 666 7),优势度指数水域(0. 204 9)>人工生境(0. 172 2)>水陆过渡区(0. 107 7)>自然植被生境(0. 078 3)。4)不同季节、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相似性存在差异,秋季和冬季鸟类相似性较高,相似系数为0. 651 2,春季和冬季相似性较低,相似系数为0. 464 6。自然植被生境和人工生境鸟类相似性较高,相似系数为0. 550 5,水域和自然植被生境相似性较低,相似系数为0. 139 5。  相似文献   

3.
兴凯湖秋季丹顶鹤觅食生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丹顶鹤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影响丹顶鹤种群的最重要原因是生境破坏,使丹顶鹤失去了生存基础,因湿地减少及人为干扰,丹顶鹤的野外种群已经极其稀少。本研究对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秋季丹顶鹤的觅食生境进行了研究。利用样方法对丹顶鹤觅食地的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盖度、水深进行了测量,得到丹顶鹤觅食生境数据。根据对野外调查数据用方差分析以及平均值比较等数学方法处理,获得丹顶鹤最佳觅食地的植被高度为60~120cm,植被盖度低于75%,植被密度低于600棵/m^2,人类干扰距离大于500m。  相似文献   

4.
本项研究依托吉林省镇赉县的WRSIS系统,分析了当地夏季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填补了人工湿地与动物群落间关系研究的空白。2011年8月进行鸟类群落调查,将研究区内的生境划分为人工湿地、稻田2种类型,记录观察到的鸟类种类、数量以及对生境的利用方式(觅食、停歇)。计算每种鸟类在不同生境中的总数量和遇见率。采用鸟类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描述鸟类群落特征,对4个指标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鸟类数量和遇见率均高于稻田,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表明人工湿地鸟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显著高于稻田群落,其中丰富度、多样性的显著性高于均匀度,而鸟类个体数组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依据2012年4~5月在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对繁殖期鹭科鸟类种类、数量、巢位情况、觅食生境类型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理论,对5种鹭科鸟类的生态位分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漳江口地区繁殖的鹭科鸟类数量共计有2 439只,其中白鹭为该地区的优势种,数量1 422只,占到所有鹭科鸟类的58.29%;鹭科鸟类的巢位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分布规律和对红树树种的选择性,通过错开繁殖的高峰期,利用不同的食物资源,在不同的时间段觅食以及在不同的生境觅食4个方式,对食物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使不同鹭科鸟类都能够占据-定的繁殖空间.红树林的结构决定了鹭科鸟类的巢位空间分布.生境类型的多样性为鹭科鸟类提供了多样的食物来源,为生态位分离提供了保障.不同鹭科鸟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减弱了种间的竞争,提高了鸟类群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2011-2012年冬季中国鄱阳湖越冬鹤类的数量和分布(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是中国和东亚十分重要的鹤类越冬地。我们于2011/2012冬季对在鄱阳湖越冬的鹤类进行了两次调查,分别为2011年12月18–19日和2012年2月18–19日。本次调查覆盖了整个鄱阳湖区以及邻近的赛城湖和赤湖,共计调查了85个子湖泊,记录了4种鹤类。12月份的调查计数了4577只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主要在蚌湖、沙湖和大湖池)、302只白头鹤(G.monachus)、885只白枕鹤(G.vipio)和8408只灰鹤(G.grus)(主要在鄱阳湖区中部)。2月份的调查计数了3335只白鹤(主要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区)、110只白头鹤(主要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区)、283只白枕鹤(86%在蚌湖)和2205只灰鹤(主要在都昌和南矶山一带)。12月份计数的白鹤数量比2月份高1000多只。由于调查期间白鹤的大中群体都集中在相邻的子湖泊,因此很难排除重复计数;在1996–2009期间多年统计的白鹤平均数量是3019只(最低为1996年的2345只,最高为2002年的4004只),因此我们估计鄱阳湖的白鹤越冬种群大约为3800–4000只。对于白鹤全球种群数量的估测有待于更多的调查和监测。我们的调查同时也显示白枕鹤种群在近年来的持续下降和灰鹤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扎龙保护区春季黑翅长脚鹬觅食生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4~5月,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对黑翅长脚鹬的觅食生境进行了调查研究.利用定点观察法、样方法、因子测定法对黑翅长脚鹬觅食地的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盖度、觅食地水深等进行了测量,得到黑翅长脚鹬觅食生境数据.并对野外调查数据用方差分析以及平均值比较等数学方法处理,获得黑翅长脚鹬最佳觅食地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2005年7月中旬,通过对北戴河地区鸟类的环志、换羽和寄生虫栖息地的调查,统计了繁殖季节后北戴河网场地区鸟类数量,揭示了现阶段北戴河地区鸟类的生存状况,并通过与近年来其他时段调查结果的比较可知,7月中旬北戴河地区候鸟较少,留鸟活动频繁,另外网场地区植被面积大,生境多样,适宜鸟类的栖息和繁殖。  相似文献   

9.
骆岗机场鸟类多样性及鸟击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0月~2008年9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骆岗机场及周边地区不同生境的鸟类进行了调查,根据鸟类相对数量、遇见频率、生境利用率和飞行高度,对机场鸟类鸟击风险进行评价。调查共记录到鸟类84种,其中留鸟26种,夏候鸟26种(留鸟和夏候鸟有3种重叠),冬候鸟20种,旅鸟15种。繁殖鸟中东洋型27种,古北型20种,广布种2种。在机场外围,农田-鱼塘生境鸟类密度最高。机场围栏附近各生境鸟类密度均高于内部草坪。全年中,机场鸟类密度在秋季达到最高。春季优势种为白头鹎,夏季优势种包括麻雀、八哥、灰椋鸟和家燕,秋季优势种为麻雀和云雀,冬季优势种为黑水鸡。鸟击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白头鹎、麻雀、小白鹭、云雀、家燕等11种鸟类鸟击风险最高。建议采取生态环境治理与人工干扰相结合的方法防范鸟击。  相似文献   

10.
不同植被重建管理方式对沙质草地土壤及植被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北横山县雷龙湾乡恢复15年的退化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对未封育自然恢复、封育自然恢复、未封育人工恢复和封育人工恢复4种管理方式对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及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退化沙质草地筛选科学的植被恢复模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流动沙地对照组相比较,经过15年的植被恢复4种管理方式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退化草地土壤及植被性质,地表植被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分别提高0.12~1.03 m,12.70%~53.18%和7.27~29.08 g·m-2,土壤容重降低0.12~0.27 g·cm-3,土壤总孔隙度提高6.80%~17.01%,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也显著提高.封育管理方式下植被与土壤的恢复效果优于未封育方式,人工植被恢复优于自然植被恢复,采取封育与人工植被恢复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严重退化沙质草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特征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协调关系.为了促进农牧交错带退化沙质草地生态恢复,研究区应该采取封育与人工恢复相结合的植被恢复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扎龙湿地丹顶鹤种群数量调查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调查以及人工驯养繁育丹顶鹤的数量统计,研究了近30 a(1981~2010年)扎龙湿地丹顶鹤种群的变动。结果表明,扎龙保护区野生丹顶鹤数量维持在300只左右,是我国最大的野生丹顶鹤繁殖种群,占世界迁徙野生丹顶鹤总数的25%,而这些主要得益于扎龙保护区再建区30 a来,通过严格管护、科学研究、社区共建、环境教育及实施有效补水等一系列举措,使保护区核心区生态完整性和原始性得以保持,湿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5.7%,为丹顶鹤等珍稀濒危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同时保护区在人工饲养繁育丹顶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丹顶鹤人工驯养种群达到300多只,已成为中国丹顶鹤人工驯养繁育科学研究基地,保护区探索出的人工繁育丹顶鹤的野化途径和方法,对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的补充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2年杭州市政府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后,新增水域面积约0. 7 km2,2011年起,着重对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等湖区的水生植物进行整体优化,西湖的自然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掌握西湖水鸟组成与季节变化,2016—2017年对杭州西湖的水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西湖水鸟43种,隶属于8目10科,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Ⅱ级保护动物2种: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和鸳鸯(Aix galericulata)。从居留型来看,以迁徙鸟居多,冬候鸟占优势23种,占53. 5%;其次为夏候鸟9种,占20. 9%;旅鸟4种,占9. 3%;留鸟7种,占16. 3%。以古北界鸟类为主23种,占53. 5%;东洋界鸟类13种,占30. 2%;广布种7种,占16. 3%。鸟类生态类群主要为游禽和涉禽,游禽占物种总数的58. 1%、涉禽占物种总数的37. 2%,攀禽种类少,占物种总数的4. 7%。  相似文献   

13.
2018年4月24日,江西省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接收救护1只亚成体野生白鹤,体检发现白鹤疑似肠道感染,经过药物治疗、康复护理和野化训练,结果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放飞。通过鸟类环志进行放归后监测,发现白鹤在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越冬,证实白鹤救护放归成功。本文通过接收1只野生白鹤,总结了白鹤临床救治和护理经验,为日后国内开展白鹤保护和野生动物异地放归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兴凯湖中俄湿地鹤类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兴凯湖是亚太地区水鸟重要的迁飞区和栖息地,在鹤类保护中占有特殊的地位。2005年中俄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开展了兴甄湖鹤类资源联合调查。调查总面积达3255km^2。共记录到鹤类3346只,其中丹顶鹤799只,白枕鹤2523只,白头鹤14只,蓑羽鹤3只,白鹤7只。还对兴凯湖流域鹤类生存环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区域鹤类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4、2015和2016年春季鹤类迁徙期,在图牧吉保护区采用以定点观测为主,结合路线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对保护区内的鹤类进行了观察统计,结果表明:图牧吉保护区春季灰鹤(Grus grus)在3月中下旬至4月初开始迁来,5月初至5月中旬离开保护区,种群平均停留时长为(46. 00±7. 94) d。白鹤(Grus leucogeranus) 3月末至4月初开始陆续迁来,4月中下旬迁离保护区,种群平均停留时长为(23. 33±2. 08) d。白头鹤(Grus monacha) 3月末至4月初到达图牧吉保护区,4月下旬至5月中旬陆续离开保护区,种群平均停留时长为(36. 00±7. 94) d。白枕鹤(Grus vipio)在3月末至4月初到达图牧吉保护区,4月下旬至5月中旬离开保护区,种群平均停留时长为(30. 00±6. 56) d。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到达图牧吉保护区的时间为3月末至4月初,4月中旬离开保护区,种群平均停留时长为(14. 00±5. 66) d。保护区内的鹤主要分布在图牧吉泡子和三道泡子,偶尔会在农田发现灰鹤、白鹤和白头鹤。结合往年保护区内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每年保护区内5种鹤类停歇期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一些分析讨论。最后针对保护区内存在一些保护不当问题,给保护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于2003—2016年采用样线法对鄱阳湖越冬黑鹳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同步调查,调查范围包括鄱阳湖周边三市13县72个子湖泊及周边草洲。结果表明: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数量年平均值为(35. 5±38. 5)只,其中2005年数量最多,为145只。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数量年际波动较大。共在15个子湖泊记录到黑鹳,主要分布区域为鄱阳县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鄱阳县湖区黑鹳记录总数量为371只,占鄱阳湖区历年黑鹳分布数量总和的74. 6%。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呈聚集型分布,只有17. 3%的黑鹳分布在鄱阳湖区主要的候鸟保护区内。本研究表明鄱阳湖越冬黑鹳主要分布于鄱阳湖重要的候鸟保护区范围之外,为有效地保护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建议加强黑鹳种群监测,建立健全黑鹳种群就地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动物园圈养鹤类现状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中国动物园协会主要饲养鹤类会员单位的鹤类调查结果,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中国动物园圈养鹤类的种群数量及目前会员单位鹤类饲养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相关需求,从而提高鹤类饲养管理水平,最终形成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种群。本调查于2011年8月向中国动物园协会120家会员单位发出了调查问卷,截止到2011年10月11日共收到中国动物园协会主要饲养鹤类的56家会员单位(包括动物园、野生动物园与自然保护区)的回复(回收率为46.7%)。在回复的56家单位中共饲养鹤类12种1 836只(8只杂交鹤除外)。种群数量比1997年增加了58.4%。近一半的单位认为饲养设施处于一般水平。近80%的鹤类向游客展出,并且大部分都采用成群饲养的展出方式。有85%的单位能够实现个体识别,更多的单位选择脚环和芯片标识鹤类。在人工育雏过程中,雏鹤的腿病和由于混养引起打斗而造成的外伤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疾病是造成全国圈养鹤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由于外伤造成骨折引起的死亡。各会员单位希望今后能够开展鹤类性别鉴定、人工育雏、人工授精的培训。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提出了8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鹤类动物发生疾病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成林  刘燕  贾婷  郑常明  罗毅 《野生动物》2012,33(6):345-349
依据已有文献资料记载,分析了中国近25a来鹤类动物发生的疾病。丹项鹤、白鹤、黑颈鹤、白枕鹤、灰鹤、蓝鹤、蓑羽鹤、白头鹤,共8种鹤有发病资料,丹项鹤疾病占统计总数的64.12%。营养因素、寄生虫、细菌是引起鹤发病的主要原因,有机磷中毒是造成野生鹤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球虫病、血液原虫病是造成圈养鹤大批死亡的主要疾病。幼鹤腿部疾病和痛风是主要的营养性疾病,吸虫、球虫、住白细胞原虫是导致发病主要的寄生虫,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是引起发病的主要细菌,有机磷是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新城疫病毒、马立克病毒、疱疹病毒亦可引起鹤发病。加强饲养管理与合作,改善环境条件,提高饲养人员的业务素质,完善保护法律和落实措施,是减少疾病发生和死亡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09年3月,采用样线法、样点法对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内迁徙停歇的丹顶鹤进行观察监测,确认并用GPS定位其停歇地;通过样方法、因子测定法进行对其停歇生境进行实地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1)芦苇沼泽是丹顶鹤主选的停歇生境,占到96.4%;(2)丹顶鹤停歇地与火烧地的距离小于25 m,在火烧地边缘活动,或者停在火烧地中;(3)丹顶鹤一般会选择油井距离大于1 km处作为停歇地(100%);(4)丹顶鹤距明水面的距离较近,便于获取食物与水等;(5)频繁区对丹顶鹤影响明显。影响丹顶鹤的停歇地选择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如植被环境和明水面,也有人为因素如火烧和油井乃至道路。针对不同因素的空间分布,丹顶鹤的迁徙停歇地选择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