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旱地棉花育种产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讨了旱地棉花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各产量因素对皮棉产量的贡献和决定作用。通径分析表明,在干旱条件下,单位面积铃数与皮棉产量关系密切,对皮棉产量的贡献最大,决定程度(r2=0.6323)最高;在多雨条件下,衣分与皮棉产量关系密切,对皮棉产量的贡献最大,决定程度(r2=0.4462)最高。由此认为,水地棉花的主要育种目标应该是抗病、早熟和高衣分;耐旱棉花育种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结铃性、铃重和保全苗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水稻糯质基因对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云碧  申宋坦 《作物学报》1989,15(3):237-242
利用3对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研究了糯质基因(wx)对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3对糯与非糯品系均仅具有千粒谷重这一产量构成性状有极显著的差异,糯稻比非糯稻降低7.3—9.7%,降低的原因并非由于谷粒体积的减小而是由于糙米粒重和谷粒比重的降低。糯稻与非糯稻具有相同的同化产物库容,但由于灌浆不充实,米粒较小,导致糯稻谷壳内余留较  相似文献   

3.
试验表明,单瓜种子粒数、种子百粒重和种瓜重是西葫芦种子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三者与产种量均呈正相关,r在0.3168~0.6843之间,除百粒重外,其它均达极显著水平。种子粒数对产种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9619;百粒重作用次之(0.4403);种瓜重无直接正向作用,但通过种子粒数对产种量的间接作用较大(0.7204)。提高产种量,首先应着力增加单瓜种子粒数及种子百粒重,其次增加瓜重  相似文献   

4.
棉花烂铃的气象条件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烂铃所形成的僵黄花数量,与吐絮期间的气象条件关系极为密切。据1960~1987年统计:僵黄花率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极显著(r=0.5021),与雨日的相关系数达显著标准(r=0.4460*),与日照时数的相关系数为显著的负相关(r=-0.4106*)。复相关系数Ry·12的F值(F=4.1145)达0.05显著标准,复相关系数Ry·123的F值(F=2.673)达0.10显著标准。在防治烂铃对策中,以人工去早蕾的产量最高(1259.1kg/hm2),僵黄花率最低(10.65%)。  相似文献   

5.
水稻种质粒重的特性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的粒重在不同环境中较其他性状的变异性小。从粒重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中认为,谷粒千粒重小于40g的种质其粒重与其它性状无明显相关,千粒重大于40g的种质其粒重与着粒密度关系较密切,与生育期、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有些相关,而与株高和有效穗数关系不密切。对不同千粒重种质的粒重与粒形和米粒外观品质的分析认为,谷粒千粒重越大,米粒外观品质上等的种质较少,谷壳增厚,米粒腹白较大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代棉花品种产量构成、纤维品质及其系谱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对50年来我国自育的有代表性的棉花品种20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单产呈递增趋势,90年代棉花品种比50年代品种皮棉增产17.73%,平均每年增产皮棉3.384kg·hm-2,产量增加主要是衣分和单株结铃数增加所致,衣分呈递增趋势,年均递增0.1002个百分点;单株结铃数增加1.6个。新品种的子指变小,衣指变大;棉花衣分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7003**),衣分对棉花产量贡献最大( P3y=0.5810),单株铃数次之(P1y=0.2858),铃重最低(P2y=0.1326)。棉花纤维品质逐步得到改良,绒长变长,纤维强度变大;棉花遗传基础狭窄。  相似文献   

7.
间作对大豆荚粒性状及种子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镇林 《种子》1999,(5):25-27
间作大豆,五种荚粒性状的均数都小于各自的对照(单作),且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t=-3.667-^**_4.76^**),按下降幅度排列依次为:单株粒重-粒茎比-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除百粒重外,其余四性状相互音 高度显著正相关,(r=0.743^**-0.957^**),但偏相关分析,百粒重分别与粒数和粒茎比 ,那么对单株产量的相关也可达显著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8.
氮素营养水平对小麦后移栽棉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不同氮素营养水平下的小麦后移栽棉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棉株含氮量及叶片氨基酸含量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8月19日外,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93~0.9881);地上部各器官的含氮率和绝对含氮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且不同器官间呈同步增减的趋势,因而氮素分配比例的变化不大;提高氮素营养水平可显著增加小麦后移栽棉的叶片氨基酸总量和游离氨的含量(r=0.5316和0.5605),在17种氨基酸中,谷氨酸、脯氨酸等7种氨基酸的含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正相关(r=0.5256~0.6074)。虽然施氮量越高,棉株的氮素代谢越旺盛,但小麦后移栽棉的适宜施氮量约为205kg/hm2。  相似文献   

9.
棉纤维品质性状与取向参数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陶灵虎  阮锡根 《作物学报》1998,24(2):221-224
应用SpinlabHVI900系统和X射线衍射强度-方位角扫描谱的多峰分离法测量了成熟棉纤维的初始模量M3.2mm隔距比强度T,2.5%跨矩长度L和微原纤螺旋角ψ微晶取向离散角α。M=3.73-0.04ψ-0.06α(N/tex)复相关关系r=0.762,T=58.08-0.30ψ-1.33α(gf/tex)r=0.876,L=63.23+0.57ψ-1.88α(mm)r=0.905。  相似文献   

10.
番茄种子衰老过程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以中蔬5号番茄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老化程度下,种子萌发初期的CAT活性与种子活力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活力指数与种子内CAT活性显著相关,r=0.995。同时,CAT标准液催化反应速度曲线显示,在有充足的H2O2,酶活性与O2产量(记录笔走纸高度)之间有极好的线性关系,r=0.997,因此,测定种子萌发初期的CAT活性,是间接评判种子活力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栽培条件对水稻粒重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应用3个水稻品种,设计氮、磷肥处理37个,从籽粒着生部位,谷粒体积,比重,灌浆过程,灌浆物质供应水平以及根系活力等方面,对不同栽培条件下饱粒千粒重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1)不同处理间全穗饱粒千粒重的极差汕优63为3.91g,Koganemasari为5.43g,9004为7.62g;(2)稻穗不同部位饱粒千粒重的提高幅度为下部枝梗籽粒大于中部枝梗籽粒,中部枝粳籽粒大于上部枝梗籽粒,一、二次枝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粒重对气候的反应和生态适应性,用2006年和2007年在南方稻区8个生态点29点次的田间种植试验资料,将粒重解析为谷粒长、宽、厚和比重4个因子,组建了谷粒面积(S)、厚度(H)和比重(ρ)的环境预测模型。相关分析表明,谷粒面积S的影响期在颖花分化期(III~IV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VI~VII期),温度是其主要影响因子,有利于谷粒长度和宽度发育的日平均气温( )为27~29℃,最高气温(Tmax) 34℃,最低气温(Tmin) 24℃。谷粒厚度H与抽穗后1~30 d的Tmax呈二次曲线关系,与 呈负相关。谷粒比重ρ与日照时数(SH)呈正相关,影响时期在抽穗后1~10 d;与Tmax呈负相关,影响时期在抽穗后1~30 d。有利于增加ρ的气象指标是SH达到8 h,Tmax低于30℃。用1951—2002年的气候资料模拟计算了95个地区的两优培九千粒重,按7个水稻生态区归纳,平均值变化在25.93~28.01 g之间。千粒重的区域分布明显随纬度而递增,由于地形影响,在湘、赣、粤北地区还表现出一定的经向影响。晚季稻的千粒重则比早季稻高1.39 g。幼穗分化期的温度和灌浆结实期的温度、日照时数是造成两优培九粒重区域和季节特征的主要生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水稻籽粒垩白程度与粒位的关系,选用具有不同垩白程度的3个粳稻品种,比较分析了不同品种同一穗上垩白粒分布及其与粒形和单粒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同一穗上垩白分布有所差异,垩白少的水稻品种玉丰垩白籽粒大部分分布在穗中下部和二次枝梗上,垩白相对多的武运粳7号穗上垩白粒分布比较均等,与穗上籽粒位置的关系不明显;垩白程度与粒长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粒重及粒长宽比品种间表现不一,武运粳7号和96-110品种的粒重与垩白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而玉丰品种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粒长宽比与垩白程度96-110品种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其他两个品种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水分条件下水稻籽粒形态及其与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机器视觉检测技术, 以普通杂交稻汕优63和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为材料, 在幼穗分化开始至分化后30 d分别设置不同的控水处理, 通过水分仪结合称重法控制土壤含水量, 研究了稻穗及穗上不同部位籽粒的形态性状, 并分析各性状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的籽粒面积、长度及千粒重对水分反应较明显, 水分亏缺对籽粒面积和粒重的影响引起比粒重(单位籽粒面积的重量)变化, 长宽比对水分也有一定反应, 宽度对水分的响应因品种而异。籽粒形态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随水分亏缺的加重而有不同程度下降, 穗生长发育全阶段的控水处理影响最大, 其次是中期的重度和中度控水处理以及前期、后期的重度控水处理, 各时段控水对不同部位籽粒形态的影响与穗分化发育的顺序历期基本吻合。除粒宽与其他形态性状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以外, 其余各籽粒形态性状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面积、长度及长宽比与千粒重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关系, 可以作为水稻抗旱性鉴定有效的籽粒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盐渍化水田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盐渍化水田进行水稻秸秆30%、50%和70%还田处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30%、50%和70%秸秆还田对拔节期水稻生长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没有显著影响,对灌浆成熟期影响显著。50%秸秆还田可提高灌浆期水稻有效叶片数和有效叶片面积,增加地上部干物重;30%秸秆还田的水稻产量比对照提高4.0%,差异不显著(P>0.05);50%秸秆还田的水稻产量比对照提高9.4%,差异显著(P<0.05);70%秸秆还田水稻产量比对照降低1.2%,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盐渍化水田秸秆还田时,秸秆还田量不能过多,控制在50%左右最佳,还田量过高不利于水稻生长发育,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6.
谢戎  黄富  李耘  吴丽君  刘兴义 《作物学报》2004,30(4):382-387
比较了水稻早熟恢复系402的体细胞无性系及其杂种F1的粒形及碾米品质的变异特点。结果表明,R3株系与供体亲本籽粒间及体细胞组培杂种R1F2与亲本杂种F2籽粒间米质性状的总体差异达极显著水平。R3的粒宽、粒厚、糙米率、精米率倾小值变异;R1F2的粒长、长/宽比、长/厚比及整精米率等指标倾大值变异。R3代的糙米率及精米率与整  相似文献   

17.
水、旱栽培条件下稻谷粒型和粒重的相关分析及其QTL定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了解水、旱栽培条件下水稻粒形和粒重的表型及QTL变化,以陆稻品种IRAT109和水稻品种越富构建的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系统分析了稻谷粒长、粒宽、粒重及长宽比在水、旱栽培条件下的相关性,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比较定位。结果表明,水、旱条件下,粒长与长宽比和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宽与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粒重极显著正相关,4个性状在水、旱条件间相关性都达极显著正相关。其中粒长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817,粒宽的相关系数最低,为0.457。表明粒长受水分影响最小而粒宽受水分影响较大。粒重、长宽比介于二者之间。两种条件下共检测到14个QTLs,分布于水稻1、5、6、7、10和12染色体上,其中控制粒长的5个,LOD值为1.93~5.11,贡献率为5.97%~28.85%;控制粒宽的1个,LOD值为2.39,贡献率为12.76%;控制长宽比的3个,LOD值为2.08~4.6,贡献率为7.78%~21.89%;控制粒重的5个,LOD值为2.68~9.45,贡献率为4.1%~14.8%。其中控制粒长的qGL-5及控制粒重的qGWt-1a和qGWt-1b在水、旱条件下均能检测到,在抗旱育种中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籽粒性状。QTL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表型分析结果,粒宽相对易受土壤水分影响,粒长、粒重和长宽比,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小,遗传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8.
水稻籽粒中内源多胺及其与籽粒充实和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杨建昌  朱庆森 《作物学报》1997,23(4):385-392
以8个水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籽粒发育期内源多胺的含量及其与籽粒充实和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中Put(腐胺)、Spd(亚精胺)和Spm(精胺)的含量,强势粒高于弱势糕卫粒充实好的品种(组合)高于籽粒充实差的品种(组合),尤以Spd和Spm更明显;籽闰中Spd和Spm的含量或浓度,以及Spd/Put和Spm/Put的比值与谷粒充实率和千粒軎于极显著正相关在花后3天喷施外源多胺(1m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本文用3个不育系与10个恢复系为供试材料,组成3×10NC II交配设计,对三系杂交稻谷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其结果,谷粒长、宽、长/宽和千粒重等四个性状均为加性基因效应起主导作用;谷粒的长/宽主要受母本(不育系)的影响,父本(恢复系)影响极小,未达显著水平;粒长、宽和千粒重三性状同时受父母本的影响,而且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曹淑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5):265-274
为了系统分析安徽省粮食生产情况,为政府制定粮食生产政策提供参考,保障安徽省和我国粮食安全,以1978-2012年为研究时段,对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玉米、小麦变化总体态势进行分析,并采用剩余法对安徽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波动态势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下降,小麦和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增加;安徽省粮食总量及稻谷、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的波动情况存在的共同特征,即波动频繁,周期短,波幅大,都属于古典型波动,但在波动周期、波动幅度方面还是有所差异。波动周期相比较而言,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1;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安徽省小麦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8,稻谷的波动周期最短,为3.77。波动幅度相比较而言,在平均波动古都中玉米产量的波动幅度最大,为61.89%,小麦产量的平均波动幅度次之,为40.24%,稻谷产量的平均幅度第3,为23.56%,粮食总量产波动幅度最小,仅为19.77%。古典型波动相比较而言,粮食总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82%;稻谷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小麦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8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77.78%;玉米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10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结合粮食生产波动情况,提出了从耕地资源、水资源、科技、政策、劳动力等方面保持安徽省粮食生产稳产增长,减少粮食生产波动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