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草莓一般在秋季定植,冬春季采收,生长前期高温强光照、生长后期低温寡照的环境条件极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为提高草莓病虫害防治效果,作者依托上海颀望草莓专业合作社《草莓生态化栽培技术集成推广》项目的实施,总结了草莓绿色安全生产技术。该文从品种选择、壮苗繁育、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介绍了草莓绿色安全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2.
鲜食草莓与草莓酸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鲜食草莓与草莓酸奶尹克林(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重庆630716)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草莓年产量为1.1~1.5万t,仅占世界总产量(近200万t)的0.5%,远远落后于欧州(94万t)的法国草莓产量(9.2万t)。较大面积的草莓栽培仍在北方(保定、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形态学特征与分子标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对绿色草莓与凤梨草莓杂交后代进行种间杂种真实性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以八倍体栽培草莓品种‘宁玉’为母本、二倍体野生绿色草莓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30个F1代株系,从40对SSR标记引物中筛选出父母本有差异条带的引物进行后代杂种真实性鉴定。采用UPGAM聚类法进行亲本与子代的聚类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比较,评价子代遗传特征。【结果】对父母本、F1代主要形态学特征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F1代所有植株的长势强于父本,偏母本;对数量性状中亲优势值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后代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用筛选出的20对引物鉴别父母本,二者有差异,利用其进行后代分析,其中12对引物鉴定出30个后代均具有父本扩增片段,结果表明,30个杂交后代均为绿色草莓与栽培草莓的真杂种。同时,从杂种扩增的谱带来看,某些后代出现了变异,主要表现为新谱带的出现或某些谱带的消失。进一步对亲本与子代之间遗传关系进行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与UPGMA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子代分为3个大类。【结论】通过形态学与SSR标记技术鉴定出所有杂交后代均为种间真杂种,聚类分析表明了后代具有遗传多样性,筛选出的12对SSR引物为二倍体野生绿色草莓资源杂交后代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筛选标记。  相似文献   

4.
从设施草莓病虫害防治原则与策略、产地要求、防治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赣榆区设施草莓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为设施草莓的优质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草莓栽培生产过程中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草莓果品农药残留,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果品品质安全的需求,并提高草莓病虫害防治效率,降低防治成本,采用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方法,对草莓炭疽病、斜纹夜蛾、灰霉病及红蜘蛛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总结了杭州地区发生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供广大草莓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6.
草莓膨大剂提高草莓品质和产量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莓膨大剂主要成份是吡效隆 ( CPPU) ,它是一种生理活性较高的细胞分裂素类生长调节物质 ,属苯脲类衍生物。近年来 ,国内外在苹果、梨、柿、葡萄等果树上对吡效隆广泛进行了喷施试验 ,结果表明 ,吡效隆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和膨大 ,提高酶的活性 ,促进叶绿素合成 ,提高光合效率 ,增加产量 ,改善品质的作用。但尚未见到有关吡效隆在草莓上的应用报道。 2 0 0 0年春季我们在草莓上喷施用了草莓膨大剂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园林系草莓园进行。供试品种为丹东鸡冠和因都卡。丹东鸡冠采用露…  相似文献   

7.
该文按照草莓生长进程介绍了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包括土壤处理、定植前草莓苗处理、草莓生长发育期间病虫害的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出口草莓的绿色生产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选择品种、改良土壤、施用有机肥、生物肥提升草莓的品质,增加抗病性。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草莓的育苗、定植、越冬管理,在草莓生长期、结果期进行科学的肥、水等栽培管理。草莓的病、虫、杂草防治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应用物理、生物防治方法,尽量使用生物农药。最终生产出高质量、绿色、符合出口要求的草莓。  相似文献   

9.
草莓原产欧洲 ,属温带果树 ,在欧美、日本广泛栽培。广东省属华南亚热带地区 ,冬季温和 ,也适宜草莓栽培 ,但仍停留在小规模自发生产水平上。为促进我省及华南地区草莓的生产和发展 ,特将近几年引种栽培草莓的配套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1 草莓对栽培环境条件的要求草莓原产温带 ,喜冷凉气候 ,忌高温 ,5℃以下和 30℃以上则生长停止 ,草莓植株生长最适宜温度为 1 8~ 2 3℃ ;而华南亚热带地区冬季非常温和 ,草莓苗秋冬引入后不会休眠 ,能继续生长、开花、座果 ;草莓属喜光果树 ,但也较耐荫 ,因此可在幼龄果园进行间作 ;草莓根系浅 ,多分布在 2 …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我国,特别是黑龙江省所栽培的草莓几乎都是一季结果型草莓品种。这些草莓品种结果期短。黑龙江省露地栽培一季结果型草莓,上市时间约为6月中、下旬,到7月来临之际,市场上难以见到鲜草莓上市,而四季结果型草莓品种结果期较长,只要外界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草莓属( Fragaria) 植物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是世界上野生草莓种类最丰富的国家。近20年来, 从国内外收集保存了103份野生草莓资源, 鉴定出我国自然分布有11个种, 约占世界草莓属植物20个种的一半。这11个种包括8个二倍体种: 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 L. ) 、黄毛草莓( F. nilgrrensis Schlecht. ) 、五叶草莓( F. pentaphylla Lozinsk. ) 、纤细草莓( F. gracilis Lozinsk. ) 、西藏草莓( F. nubicola Lindl. ) 、绿色草莓( F. viridis Duch. ) 、裂萼草莓( F. daltoniana Gay) 、东北草莓( F. m andschurica Staudt) 和3个四倍体种: 东方草莓( F. orientalis Lozinsk. ) 、西南草莓〔F. m oupinensis ( Franch. ) Card. 〕、伞房草莓( F. corymbosa Lozinsk. ) 。对我国原产野生草莓种类进行了较系统的性状描述和分类研究, 并列出了我国野生草莓分种检索表。提出我国分布有11个种的结论比以前记载的8个种更全面和完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分布四倍体野生草莓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草莓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世界上3个四倍体野生草莓种仅分布在我国或绝大部分分布在我国,分别是东方草莓(Fragariaorientalis Lozinsk.)、西南草莓[F.moupinensis(Franch.)Card.]、伞房草莓(F.corymbosa Lozinsk.)。对我国分布有四倍体野生草莓资源的东北、西北、西南地区进行了考察收集,从收集资源中鉴定出13份四倍体野生草莓,经鉴定分属上述3个种。对它们的叶片形状和大小、匍匐茎幼苗着生类型、茸毛着生状态、果实和种子特征等主要分类性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比较,使这些同倍性且分布区域又有交叉的种更易于区分。这3个四倍体均存在雌雄异株,并收集到它们的雌株和雄株标本,其中四倍体伞房草莓和西南草莓在国内是首次发现雄株并观察记载其性状。  相似文献   

13.
草莓属二倍体种东北草莓(Fragariamandschurica Staudt)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从中国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收集到5份形态相近的二倍体野生草莓,经多年植物分类学性状观察鉴定为东北草莓(FragariamandschuricaStaudt),该中文名为首次赋予,此前国内尚无该种的记载。“Manchuria”意为满州,是对中国东北的旧称。该种植株绒毛多少及其着生方式、花器官、种子等诸多性状明显不同于森林草莓(F.vescaL.)。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鉴定技术也对这一结果给予有力支持,而且表明二倍体东北草莓与四倍体东方草莓(F.orientalisLozinsk)、六倍体麝香草莓(F.moschataDuch.)的亲缘关系最近,东北草莓可能是它们的原始种。  相似文献   

14.
利用PCR技术检测草莓镶脉病毒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特异引物的PCR 扩增方法, 对30 个草莓品种进行了草莓镶脉病毒的检测, 同时用指示植物小叶嫁接法对被检植株进行了病毒检测, 两种方法结果一致。回收、克隆PCR 扩增出的特异DNA 片段,获得了携有草莓镶脉病毒CP 基因片段的载体。测序结果表明, 得到的特异DNA 片段同美国草莓镶脉病毒的株系ATCC 45058 CP 基因片段相比, 同源性为90. 94 %。  相似文献   

15.
对草莓属植物13个种共34份试材的匍匐茎性状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和分类研究.根据匍匐茎幼苗着生方式可分为以下2类:第一类为除第一节外每节都着生幼苗,第二类为仅偶数节着生幼苗.根据匍匐茎是否抽生二次分枝可分为以下2类:第一类为抽生二次分枝,第二类为不抽生二次分枝.根据匍匐茎的绒毛着生方式可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为匍匐茎上被极稀直立绒毛,第二类为匍匐茎上被密集直立绒毛,第三类为匍匐茎上被极稀紧贴绒毛.根据匍匐茎颜色可分为红色、浅红色、绿色3类.匍匐茎幼苗着生方式、绒毛着生方式是草莓种分类的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16.
草莓种间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草莓2x与2x、2x 与4x、4x 与5x、5x 与8x 种间杂交结果表明, 同倍性种间杂交结实率较高,如绿色草莓(2x ) ×东北草莓(2x) 可达53. 3 % , 但正反交间不同。不同倍性种间杂交以低倍体为母本时结实很差或完全不能结实, 以高倍体为母本时杂交结实率较高, 如汤姬(8x ) ×黑龙江7 号(5x) 可达68. 4 %; 由汤姬(8x ) ×黑龙江7 号(5x) 得到1 株9x 实生苗, 根据其倍性及亲本减数分裂行为、花粉大小等现象推测草莓属植物中存在未减数配子; 草莓种间杂交后代变异大, 并出现了偏母实生苗, 它们可能来自无融合生殖; 从草莓种间杂交得到包括4x、5x、6x、7x、8x、9x 丰富的倍性试材, 这对草莓遗传变异及改良栽培草莓品质、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的研究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野生草莓资源的调查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10年来对长白山野生草莓资源进行了较深入考察, 共收集到野生资源20份。对其植物分类学性状进行观察记载、对比分析和分类研究, 鉴定它们分属于两种倍性的3个种, 即二倍体种东北草莓(Fragaria mandschurica Staudt) 、四倍体种东方草莓( F. orientals Lozinsk. ) 和伞房草莓( F. corymbosa Lozinsk. ) , 确认前人报道的长白山区分布有东方草莓的一个变种———绿叶东方草莓[ F. orientalis var. concolor(Kitag. ) Liou et C. Y. Li ] 实际为伞房草莓。首次报道长白山分布有伞房草莓。  相似文献   

18.
‘丰香’草莓叶片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草莓主栽品种丰香( Fragaria ×ananassa Duch ‘Toyonoka’) 叶片为外植体, 研究了影响组织培养的多个因素, 建立了高效再生体系。结果表明: MS + TDZ 1.5 mg·L - 1 + IBA 0.4 mg·L - 1培养基最适于不定芽分化。不同滤光膜(绿膜、红膜、蓝膜、黄膜) 对草莓不定芽的分化具显著效应, 绿膜和红膜对芽的分化有明显促进作用, 不定芽再生率达95%以上, 平均每个外植体再生芽数在25个以上; 而蓝膜和黄膜则不利于芽的分化。不同滤光膜光谱差异主要集中在300~700 nm, 红、绿膜在该波段光强较弱,而黄、蓝膜和荧光灯较强。暗处理4周比1、2、3周更有利于提高叶片的不定芽再生率, 此后转到光下培养, 获得的不定芽再生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9.
草莓属低倍性野生资源在育种中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鸿翔  陈佩度 《果树学报》2003,20(4):305-309
草莓低倍性野生种中蕴藏着丰富优良性状的基因资源,由于染色体倍性差异,将野生低倍性种质优良性状基因向栽培种凤梨草莓转移存在一定障碍。对采用有性杂交结合染色体加倍、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融合获得种间杂种的技术作了综述,并对种间杂交后代的鉴定作了简介,同时展望了我国原产草莓低倍性野生种质导入栽培品种的意义和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不同培养条件对幸香草莓离体叶片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周厚成  罗静  赵霞  王永清 《果树学报》2007,24(1):105-108
以草莓品种幸香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叶龄、暗培养、不同颜色的滤光膜、AgNO3、不同激素配比等对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影响,建立了高效再生体系。结果表明,5周的叶龄、暗培养5 ̄6周、附加AgNO31.0 ̄4.0mg/L利于不定芽的分化;不同颜色滤光膜对草莓分化不定芽的效应不同,红膜、黄膜、绿膜能显著提高再生频率,红膜处理能滤去紫外光、蓝紫光、绿光,再生频率达最大,蓝膜对再生频率无影响,紫膜对再生频率起显著抑制作用;MS+TDZ4.0mg/L+NAA0.1mg/L暗培养6周最适于不定芽分化,再生频率达98.9%,平均再生不定芽3.8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