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云南紫荆矮林的植物结构及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云南紫荆是1种良好的庭园绿化树种和石灰岩山地的造林树种。在对滇中云南紫荆集中分布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云南紫荆矮林群落的植物成分和生态特征,对该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习性,适宜的生境条件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为云南紫荆的引种驯化及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赤桉(Eucalyptuscamaldulensis)曾龄英(云南林业科学院昆明650204)赤桉是桉树中的一个重要树种,其用途最广泛,木材工业特性好,生长快,适应性强,是世界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在适宜条件下产量很高。本文对赤桉作了全面介...  相似文献   

3.
水蚀地造林树种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正科  张绮纹 《林业科学》1994,30(5):391-398
为了给水蚀地造林选择树种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北纬24°39'—30°08'东经108°47'-114°15'范围内的1386个标准地和12个树种的68株林木根系资料,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亚热带水蚀地上20个树种对土层厚度的生态适用极限值;极限为0—5cm的有Pinusmassaniana等11个树种,6—10cm的有Dalbergiahupeana等7个树种,21—30cm的有Cunninghamialanceolata等2个树种。极限值小的树种根系有较大的根幅和分布深度,并具匍匐于岩石表面浅土层和沿裂隙生长延伸的特性。土层、土层加母质层厚度和坡位对水蚀地生长的影响较大。各生态因子对不同树种的贡献虽有相似性,但仍有差别。生态因子对D5的影响全部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树种有Sassafrastzumu等,部分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树种有Pistaciachinensis等。  相似文献   

4.
浑善达克沙地小黄柳的生长状况与小红柳的演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黄柳(salixflavidachangetskv)与小红柳(salixmicrostachyaTurczvarbordensis)是浑善达克沙地的重要组成树种和主体植被,它的生长兴衰直接关系到该沙地的发展方向,文章对这两个树种的生长环境、分布、更新、竞争、消长变化及相互演替规律进行了调查探讨,掌握了沙丘与相应植被的变化特点,给造林治沙设计、施工、树种选择等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刊1999年第1期37页登载了刘金星先生《又说香港紫荆花》一文,初步将产于我国中部至北方的紫荆树CercisChinensis,与产于华南的洋紫荆类分别开来了。但是,该文谓香港的紫荆花又叫羊蹄甲,学名是BauhiniaVariegata,就仍然有欠...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云南巴西橡胶树(Heveabrasiliensis)上与红根病有关的6种灵芝,即橡胶树舌(GanodermaPhilippii)、南方树舌(G.australe)、叶黄树舌(G.luteicinctum)、四川灵芝(G.sichua-nense)、河口树舌(G.henkouense)和白边树舌(G.albomarginatum),其中后两种为新种,叶黄树舌为国内新记录。  相似文献   

7.
防风固沙林优化模式的树种选择及其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灌溉条件下建立的人工防护林不但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而且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花棒(HedySarumscoparum)、梭梭(Haxylonammodendron)、沙拐枣(Calligonummonglicum)为沙丘最佳造林树种。配置方式以沙拐枣与梭梭隔行混交和花棒、沙拐枣与梭梭隔行混交两种混交方式为宜,株行距为2×3m,沙棘、沙枣、柽柳在丘间低地有较高的生物量和很强的适应性,是丘间低地造林的最佳树种;杨树(Populusgansuensis和P.pyrambalis)、沙枣(Elaeagnusangustifolia)、沙棘、蒙古柳(Tamarixaustromongolica)等为疏透型防护林带的最佳树种;沙枣和柽柳(Tamarixramosissima)为紧密型防护林带的最佳树种,配置方式以隔行混交为宜。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地处寒温带,就植物区系而言属寒温带针阔混交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依树种的生态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林业生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目前吉林省造林树种主要有红松(Pinuskoraiensis)、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var.Cangpaisis)、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大青杨(Populusussuriensis)、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品种杨。由于林分上层高受密度的影响较小,能够较好地反映立地…  相似文献   

9.
国外森林鼠害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森林鼠害研究起步较早,19世纪中叶北欧一些国家已对林鼠的危害及主要害鼠的生物学进行了观察和研究。20世纪以来,北欧、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针对森林鼠害及其的防治开展了一系列多学科研究工作。1 主要害鼠及危害的主要树种欧洲森林害鼠分布有三种情况,①分布最广的是普通田鼠(Microtusarvalis),对苹果(Maluspamila)造成极大危害,也危害其它林木;②北欧,中欧及东欧主要林业害鼠有黑田鼠(Microtusagretis)、根田鼠(M.oeconomus)、欧鼠平(Clet…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盆栽对比试验,对酸性土和石灰土上生长的云南紫荆(Cercis yunnanensis)幼苗的生长和光合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个生长季节后,石灰土上云南紫荆的生长比酸性土上好,具有较高的生长量和生物量积累。云南紫荆对石灰岩土壤适应能力较强,可作为石灰岩山地的造林树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云南拟单性木兰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城市绿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云南拟单性木兰近 2 0年的调查研究结果 ,从物候特征、树种的结实及种子特性 ,林木的生长特点 ,生态习性等方面 ,介绍了该树种的生物及生态学特性 ;并从吸收大气污染物的能力 ,以及在城市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上表述了该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表明云南拟单性木兰具有园艺艺术视觉效果 ,适应于城市环境、吸收大气污染物的能力强 ,是优秀的城市园林绿化树种。  相似文献   

12.
云南红豆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依据云南红豆杉的前期研究成果,从形态特征、物候学特性、种子特征、生长特性等方面论述了云南红豆杉的生物学特性,还从地理及垂直分布状况,适生环境条件,主要生态型等个体生态学特性方面阐明了云南红豆杉的生态学特性,为云南红豆杉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其有效发展、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项研究选取云南切梢小蠹寄主植物云南松的针叶和藏柏、樟树、滇青冈等20种非寄主树种的叶与云南松针叶混合物(质量比为1∶4),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其趋向行为,测试云南切梢小蠹对纯云南松针叶、混合样及空气间的趋向行为选择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以云南松针叶作参照,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藏柏、云南松+缅桂、云南松+滇朴、云南松+旱冬瓜的趋向率较低,分别为32.3%、33.4%、32.3%、31.5%;以空气作参照,混合样趋向率由小到大依次为云南松+藏柏、云南松+缅桂、云南松+滇朴、云南松+旱冬瓜,分别为38%、39%、40%、42%,均小于50%;藏柏、缅桂、滇朴、旱冬瓜4个树种对云南切梢小蠹表现较强的趋避作用,可作为营建抗云南切梢小蠹虫危害的混交树种.  相似文献   

14.
昆明市4种城市绿化树种的生态功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山杜英、云南拟单性木兰、天竺桂、云南樟4种昆明市常用的城市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林木的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放氧量、降低太阳光直射能力、滞尘能力、改善土壤质量能力和降低大气降水污染的能力进行了测定,以求比较其城市绿化的生态功能。研究结果表明,4种树种的林木都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但各树种林木的生态功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5.
2007年3月对滇中禄丰村林场具有代表性的3 hm2麻栎次生林的组成及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林分类型,主要乔木树种的径阶分布及其在群落中的重要值,进而对林分的生态效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麻栎次生林划分为麻栎—云南松和麻栎—云南松—滇油杉2种林分类型,林木株数分布分别集中于径阶8 cm和6 cm处,以麻栎为优势树种,云南松为伴生树种.麻栎林木的优势度达50.77,重要值为71.71.林分主要乔木树种麻栎、云南松及滇油杉的林木密度分别为1 825株/hm2、650株/hm2和325株/hm2,其中伴生树种云南松和滇油杉优势较为明显.林分中乔木层最大树高20.1 m,最大胸径40 cm,均为云南松植株.其群落结构简单,物种较少,生态功能差,为低质低效林分,急需改造.  相似文献   

16.
如今生态问题已上升到生态安全的高度,为建设"美丽中国",恢复由连年多代栽种桉树纯林所形成的生态环境,营建桉树人工混交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混交林对改善立地条件、增强森林防护作用、抗性能力和提高效益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大片栽植桉树人工纯林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和国内外桉树人工混交林的试验研究特点,指出我国过去对桉树人工混交林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提高经济效益,而对提高生态效益的研究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并提出了桉树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的要点,以期消除桉树纯林种植所带来的弊端,为营造混交林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根据生态学的边缘效应理论、天然林的自然稀疏结果、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以及水分平衡理论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是保证造林成效的关键。针对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采取相应的营林手段是发展草原林业的重要保证。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开展农林复合经营是保护生态平衡、摆脱贫困、发展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的绿化是公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满足未来生态公路建设的基本条件之一。黄塔桃高速公路主线及连接线用地范围内的主要绿化树种有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紫荆(Cercis chinensis)、茶梅(Camellia sasanqua)、红枫(Acer palmatum cv.Atropurpureum.)、木槿(Hibiscussyriacus)、夹竹桃(Nerium indicum)、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Hook.f))、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蜀桧(Sabina chinensis)等,这些树种不仅提供了很好的景观效果,而且也具有良好的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厦门市的总体绿化特色由其独特的自然气候特点、地理条件、自然植被等背景因素所决定。厦门市东环岛路的绿化配置更是突显南亚热带风情,不仅保留下一批很有价值的古树名木、自然的生态群落,而且利用厦门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生态优势,创作了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景点。文中对厦门环岛路植物配置特色各景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对环岛路绿化及日常维护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