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冷杉梢斑螟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布及为害状况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Denis et Schiffermiiller)又名红松球果螟、松梢螟、红松梢果螟。国内分布于黑、吉、辽、京、陕、苏、浙、鄂、湘、奥、川;国外分布于捷克、波兰、芬兰、苏联、美国、加拿大、朝鲜、日本等。为害树种有红松、冷杉、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云杉、西伯利亚红松、太平洋银杉、加勒比松、银杉等。它是以幼虫进行为害,为害状况如下: 1、嫩梢被害的两种状况  相似文献   

2.
红松种实害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种实害虫危害红松的球果及种子,造成种子产量下降、质量低劣,严重的可导致红松种子绝产。在黑龙江省牡丹江林区,直接危害红松种实的害虫主要有赤松梢斑螟、冷杉梢斑螟、松梢螟、红松球果种蝇、红松球果种小蜂等。其中冷杉梢斑螟为原始红松林果梢的重要害虫,赤松梢斑螟主要以幼虫危害红松幼树的球果、嫩梢及干部,是该地区危害红松种实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3.
赤松梢斑螟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松梢斑螟(D ioryctria sylvestrellaRatzeburg)主要以幼虫危害红松幼林的球果、嫩梢和干部,造成红松种子产量下降、质量低劣,严重的可导致红松种子绝产。为了解决红松种子严重短缺的问题,利用2.5%溴氰菊酯、20%速灭杀丁、50%辛硫磷和40%氧化乐果等化学药剂,在黑龙江省苇河林业局林木种子园进行了赤松梢斑螟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球果被害率可减少20%~85%,种子被害率减少25%~45%。  相似文献   

4.
赤松梢斑螟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赤松梢斑螟是红松幼林主要害虫之一,危害红松的嫩梢(主梢为主)及球果,平均被害率嫩梢为20.3%、球果为22.7%。1991~1995年,对其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1研究方法1.1赤松梢斑螟幼虫调查方法调查地海拔高度为250m,坡度为低山缓坡(8~9°),坡向东南,土壤为暗棕壤,土层厚度为45~50cm。林地为红松纯林,树高10~12m、胸径8~12cm,1960~1970年造林。调查是结合1993年10周鹤岗市红旗林场红松幼林疏伐抚育进行的,调查前先选择好样地,即59林班6小班、60林班20小班、75林班2小班。在样地内每隔2株间伐1株,并对伐倒木进行逐株调…  相似文献   

5.
赤松梢斑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文敏  任贞 《林业科技》1993,13(3):23-27
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 Ratzeburg为危害红松幼树嫩梢、球果及干部的重要害虫。中国只分布于黑龙江省。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后形成的松瘤包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幼虫开始活动,幼虫期长达330天,在韧皮部蛀食为害达110多天,引起主梢枯死,主干分叉。幼虫共5龄,5月下旬老熟化蛹,蛹期15天左右。6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交尾产卵。新幼虫6月下旬孵化,9月份越冬。栽针保阔,在透光抚育时,保持侧上方蔽荫0.3郁闭度,最后形成针阔混交林。它是避免红松幼树遭到害虫攻击的最好途径。化防以选择内吸剂并采取根部打孔注药为好。  相似文献   

6.
在采用TCT-GC/MS对松果梢斑螟不同危害期红松挥发性物质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分析松果梢斑螟越冬幼虫对越冬幼虫转移危害期红松不同组织挥发性物质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松果梢斑螟不同危害期红松球果及越冬幼虫转移危害期红松不同组织挥发性物质的组成与含量均存在差异;红松健康球果、健康2年生枝和针叶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对越冬幼虫的引诱作用显著高于乙醇对照组,而红松健康球果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的引诱作用显著大于健康2年生枝与针叶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α-蒎烯、柠檬烯及α-蒎烯+β-蒎烯乙醇溶液对越冬幼虫的引诱作用明显强于红松健康球果主要挥发性物质标样乙醇溶液,且以α-蒎烯的引诱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梢斑螟是黑龙江省红松人工林的主要果梢害虫,研究了其成虫种群动态及未来种群变化趋势,为种群预测以及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在梢斑螟成虫发生期6月下旬—8月初,每天夜间19:00—23:00在红松林缘利用灯光诱捕梢斑螟成虫,结合幼虫鉴定种类,分析其种群动态。【结果】1)在牡丹江林口林业局的湖水、曙光和西北楞3个地点,诱捕到的种类均为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冷杉梢斑螟D.abietella和微红梢斑螟D.rubella。2)在湖水,梢斑螟的种群数量最多,平均每天诱捕111.38头;西北楞其次,平均每天诱捕79.625头;曙光最少,平均每天诱捕69.63头。微红梢斑螟在3个地点均是优势种。3)在整个诱捕期间,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成虫期为6月上旬—7月下旬,高峰期为6月下旬;微红梢斑螟成虫期为6月上旬—8月下旬,高峰期为6月下旬和7月中旬。4)3种梢斑螟都是在21:00—22:00诱捕的数量最多。5)3种梢斑螟的雌雄性比随着季节的推移波动较大,由开始的小于1,到接近于1,最终大于1,但总的性比接近1:1。【结论】梢斑螟的种群动态随时间和小生境的不同变化明显,6月下旬和7月中旬是其羽化高峰期,21:00—22:00是其最活跃时间。因此,对其防治应适时适地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辽宁东部地区危害红松的梢斑螟种类及发生规律,有效解决梢斑螟防治药剂少、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形态特征比对和DNA条形码分子技术对梢斑螟种类进行鉴定,并选用8%噻虫胺微囊悬浮剂(CS)、3%高效氯氰菊酯CS、5%杀铃脲悬浮剂(SC)、5%氟啶脲乳油(EC)进行无人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辽宁东部地区发生的梢斑螟种类主要为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冷杉梢斑螟D. abietella和芽梢斑螟D. yiai;微红梢斑螟在宽甸1 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次年4月初越冬幼虫开始活动,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中下旬为羽化高峰期;4种杀虫剂不同处理组的防治效果差异较大,药剂量600 mL/hm2的8%噻虫胺CS和橙皮精油助剂混用的效果最好,防治效果达93.62%。  相似文献   

9.
松果梢斑螟对油松球果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果梢斑螟(Dioryctria pryeri)是我国松属(Pinus)针叶树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属寡食性害虫,在我国北方主要危害油松(Pinus taebulaeformis)(李宽胜,1992;李新岗,2002).此虫1年1代,以2龄幼虫越冬,幼虫在5-6月份钻蛀球果及新梢,致使嫩梢枯萎,球果干瘪,影响油松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种子生产(袁荣兰等,1990;姚远等,1996),特别是结实期的油松种子园、母树林受害最为严重.松果梢斑螟可与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 margarotana)一起危害油松球果,在油松良种基地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李新岗等,2006;2007).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云杉梢斑螟种群密度与云杉主干新梢生长损失率关系的调查研究,建立了云杉主干新梢生长损失率与云杉梢斑螟幼虫种群密度的回归方程为:Y=24.98-0.39X(Y为主干生长损失率,X为云杉梢斑螟种群密度,头∕株),相关系数R为0.981 1;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价格与不同有效药剂防治云杉梢斑螟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1.
以梢斑螟属Dioryctria害虫的自然属性为主,构建我国梢斑螟属害虫经济重要性分析指标体系,明确各项指标间的叠加关系,确定每项指标的赋分标准.结果表明: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果梢斑螟D.pryeri Ragonot、冷杉梢斑螟D.abietella Denis et Sch...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杨树对美国白蛾幼虫中肠保护酶系统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转Bt基因欧洲黑杨(P.nigra L.)和转CpTI基因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叶片饲喂4-5龄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幼虫,对其体内保护酶系统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饲喂两种转基因杨树叶片的幼虫中肠保护酶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SOD、CAT和POD三种酶的活性在饲喂后数小时内逐渐增加,某一时刻达到最高值,此后突然下降。饲喂转Bt基因杨树叶片的幼虫,其中肠SOD、CAT活性峰值出现在饲喂后的24小时,POD活性峰值出现在饲喂后的12小时;饲喂转CpTI基因杨树叶片的幼虫,其中肠三种保护酶活性高峰出现时间均较前者滞后12小时。本文还比较了饲喂两种转基因叶片不同中毒程度的美国白蛾幼虫体内保护酶活性,发现不论饲喂那种转基因叶片,中毒较轻者其体内保护酶活性显著高于中毒较重者,这种差异在饲喂CpTI叶片的处理株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To study the insecticidal activity and toxicity mechanism of spinosad,we assayed bioactivity of spinosad by leaf membrane method and its effects on the activities of detoxifying and protective enzymes in 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larvae by spectrophotometr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inosad had an extremely high toxicity against the 4th and 5th instar larvae.The glutathione S-transfer (GST) activity in 4th and 5th instar larvae was firstly inhibited,then induced,and finally inhibited,while the mixed-functional oxidase(MFO) activity was inhibited and then enhanced.The induced effect on carboxylesterase(CarE),the induced and inhibited effect on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and peroxidase(POD),and the complicated effects on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and Catalase(CAT) were determined in 4th instar larvae with spinosad treatment.However,the obvious inhibition effects were found on the activities of CarE,AchE,SOD and POD in the 5th instar larvae whereas the catalase(CAT) activity was inhibited, then increased,and inhibited finally.Therefore, spinosad could effectively disrupt and interfere not only the detoxifying and protective enzymes but also normal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of M.neustria testacea and show extremely high toxicity against this pest.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多杀菌素对黄褐天幕毛虫的杀虫活性及作用机制,采用叶片药膜法测定多杀菌素对黄褐天幕毛虫幼虫的毒杀效力,并用分光光度法检测LC50剂量药剂处理后不同时间点幼虫体内各种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对4龄、5龄幼虫均表现出极高的杀虫活性,见效速度块;而且黄褐天幕毛虫4龄、5龄幼虫经过多杀菌素处理后,谷胱甘肽S-转移酶均表现为复杂的抑制-激活-再抑制作用,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则均表现为先抑制后激活的作用.多杀菌素对4龄幼虫羧酸酯酶活性具有激活作用,对乙酰胆碱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均具有先激活后抑制作用,对超氧化物歧化酶具有先激活再抑制后激活的作用,对过氧化氢酶则表现为复杂的先抑制再激活后抑制作用.对5龄幼虫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过氧化氢酶则表现为先抑制再激活后抑制的作用.因此,多杀菌素能有效干扰昆虫解毒和保护系统,扰乱其正常的生理代谢,从而起到较好的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甲氧虫酰肼(RH-2485)对舞毒蛾幼虫的杀虫活性,采用叶片药膜法测定该药剂对舞毒蛾不同龄期幼虫的生物活性及对其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并通过SDS-PAGE对舞毒蛾幼虫不同组织的蛋白质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甲氧虫酰肼对舞毒蛾2~6龄幼虫均表现出较高活性,其中对2,3龄幼虫毒性最强,说明甲氧虫酰肼对舞毒蛾幼虫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龄期差异。该药剂对2,4,6龄幼虫体内的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主要解毒酶存在显著影响,表现为诱导、抑制作用;在不同的处理时间,对这些酶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舞毒蛾4龄幼虫经甲氧虫酰肼处理后,血淋巴、中肠及表皮组织中均发现与对照组有差异的蛋白,其中处理12h和24h时,对血淋巴和中肠组织中的蛋白质影响比较明显,48h后,对表皮组织中的蛋白质表达的影响较为显著。甲氧虫酰肼作为非甾醇类蜕皮激素竞争物中的新型化合物,能干扰舞毒蛾幼虫体内主要解毒酶活性,诱导血淋巴、中肠和表皮组织中产生特异蛋白,从而影响舞毒蛾正常的生理代谢,起到毒杀作用,可有效防治舞毒蛾。  相似文献   

16.
果梢斑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果梢斑螟(Dioryctria pryeriRagonot)是蛀食类害虫,以幼虫危害红松当年生球果和先年生球果及嫩梢。在吉林省抚松县露水河林业局该虫1 a发生1代,以3~4龄幼虫在球果内、果痕处及嫩梢内越冬。翌年5月开始活动危害,5月末至6月下旬为蛹期。6月中旬始现成虫羽化,终见于7月上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卵期,6月末至7月中旬幼虫孵化,部分幼虫在球果采摘前转移至果痕附近、嫩梢、当年生球果内继续危害,于9月下旬进入越冬状态。  相似文献   

17.
滞育期间鞭角华扁叶蜂保护酶系统活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满囷  李周直 《林业科学》2002,38(4):100-104
用保护酶活性测试盒测定了鞭角华扁叶蜂幼虫期及预蛹滞育期间机体内保护酶系统的活力。结果表明 ,幼虫体内SOD和CAT活力与虫龄呈正相关 ,POD活力与虫龄呈负相关。同幼虫期比较 ,滞育预蛹体内 3种保护酶的活力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其中SOD和CAT活力的变化表现出与气温变化的相关性 ,而POD活力受气温的影响较大。雄性预蛹体内 3种保护酶的活力显著高于雌性 ,但总的代谢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