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为提升乡村旅游业服务功能,多元发展千岛湖旅游产业,推进千岛湖新农村建设。文章以淳安县云濛溪乡村旅游景区为例,根据自然地理和景区旅游资源及其空间分布待点,探讨了景区的总体布局,提出了植被景观的规划原则,分析了景区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湿地植物群落和人工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的组成与景观建设,并根据景源、景观及生态敏感程度划分生态保育等级,阐明不同生态保育等级的生态保育措施。  相似文献   

2.
选取高速公路坡面-亚粘土边坡的不同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探讨不同植物群落生态防护效果、地上生物量、覆盖度、灌木生长规律,为进一步巩固公路边坡植物群落结构和提高生态防护效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环境建设的主要原则,是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建设理念,模拟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及演替规律,科学营造人工植物群落,构建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的生态环境林建设模式,增加城市森林绿地和景观层次,提高人居生活环境质量,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医巫闾山植被特征,更好地发挥生态防护功能,文章根据山体的坡向生态因素,研究植物群落的空间组合特征,揭示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为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与建设等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霍妍  郑云龙 《防护林科技》2013,(1):15-17,20
以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典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方法,对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内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人工林植物群落按生长型可以划为明显的乔木层和草本层2层群落结构类型;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排序为:蒙古栎+蒙椴植物群落(Ⅱ)>山杏+黄榆植物群落(Ⅰ)>蒙古栎植物群落(Ⅲ)>油松+山杏混交植物群落(Ⅴ)>油松纯林植物群落(Ⅳ)>油松+沙棘混交植物群落(Ⅵ)>油松疏林植物群落(Ⅶ)。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要大于人工林植物群落。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由于远离人类活动区,长期以来受人为干扰较小,逐渐形成了相对比较发达的草本层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朝阳椴木头沟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的形成,更好地了解保护区内植物群落价值,在ArcGIS10.3支持下,运用地形因子和森林景观分布指数法对保护区的植物群落进行研究,探讨同一气候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分别将区域内植物群落的演替系列分为阳坡植物演替系列和阴坡植物演替系列,揭示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为同一生态类型区域进行纯林改造、新造林模型的建立和推广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周希  唐岱 《绿色科技》2013,(2):85-88
为了构建稳定合理的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采用取样方法对昆明市金棱河公园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金棱河公园植物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地域特色明显,植物群落类型较丰富,但乔木层常绿植物配置密度过大,部分植物的栽植不符合其生态习性,未能发挥出植物正常生长所营造的景观水平;灌木层植物种类稍显单一,要形成更稳定合理的植物群落仍需要发挥乡土植物优势及后期良好的养护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植物造景是运用乔灌藤本及草本植物为题材来创作景观,必须从丰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表现的形象汲取创作源泉。探讨了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的种植设计,分析了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樊萃 《绿色科技》2012,(2):59-61
指出了植物造景是运用乔灌藤本及草本植物为题材来创作景观,必须从丰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表现的形象汲取创作源泉。探讨了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的种植设计,分析了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红树林植物群落分布与演替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文章介绍了广东省红树林的资源现状,包括红树林的种类、群落类型、数量、分布、群落演替类型及生长环境等;分析了广东省红树林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及广东红树林植物群落的4个演替阶段;指出红树林演替系列是与生态序列相一致的演替特征。  相似文献   

11.
河南宝天曼植物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应用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无偏对应分析(DCA)对河南宝天曼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WINSPAN将植物群落分成了岩栎林、千金榆林、铁木刺楸林、栓皮栎化香林、栓皮栎林、栓皮栎茅栗林、茅栗林、锐龄槲栎化香林、短柄Fu锐龄槲栎林、山杨白桦林、锐齿栎林、化香漆树青榨槭林、青冈栎林、杜鹃林、杈叶槭水曲柳林、山茱萸林、栾树林、河楸枫杨林、飞蛾槭林、青檀林、黄荆灌丛、金钱槭银鹊树林和领春  相似文献   

12.
三峡地区河岸带植物群落的特征及其分类与排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长江三峡干流河岸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TWINSPAN和DCA对植物群落进行等级式划分。结果表明:河岸植物区系组成较为复杂,以温带成分为主,有着较高比率的世界分布成分。灌、草丛群落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部分草丛的不同层次间存在较大差异。TWINSPAN 和DCA分析显示,河岸植物群落呈现沿湿度梯度方向的分布格局。图2表3参8。  相似文献   

13.
云顶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W INSPAN多元分析方法将云顶山自然保护区58个群落样方划分为:华北落叶松+白桦-金银忍冬-披针苔草群丛;白杄+华北落叶松-土庄绣线菊+金花忍冬-披针苔草+小红菊群丛;白桦-土庄绣线菊-紫苞鸢尾群丛;白桦-美蔷薇+金花忍冬-小红菊群丛;油松+辽东栎-金花忍冬+黄刺玫-披针苔草+小红菊群丛等13个群丛。应用DCA排序的结果表明:DCA第一轴从左到右坡向的变化趋势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DCA第二轴从上到下海拔有逐渐升高的趋势。68个优势种的DCA排序图所反映出的结果与样方排序图所反映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汤旺河国家公园游憩价值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量化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也是指导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的决策及政策制定等管理实践的科学参考依据。汤旺河国家公园是我国花岗岩石林地质遗迹,拥有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对森林游憩价值的理论认识和评价方法的比较,选择目前较为可行且应用广泛的旅行费用法(TCM)对汤旺河国家公园游憩价值进行评价。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以经营成本为基础;二是以游客的费用为基础。通过对汤旺河国家公园的游客的问卷调查,求算出游客的消费者剩余,就是汤旺河国家公园的游憩价值,为10 197.03万元,并对评估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析得出,采用消费者剩余作为森林游憩资源的价值是可行的,所评估的游憩价值也基本反映了该景区资源的价值,与政府对该景区的投入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5.
房干村石灰岩山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落样方调查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莱芜房干村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TWINSPAN将20个样方分为7组,根据植被分类的原则划分为7个群落,论述了各群落的群落学特征。20个样方的DCA排序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表明影响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海拔高度和坡向。  相似文献   

16.
有关山地旅游的目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能满足山地旅游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针对山地旅游安全的研究更是远远落后于现实山地旅游发展的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调查四川山地景区的旅游者和景区从业人员对山地景区旅游安全的感知与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山地旅游景区安全事故主要体现在火灾、交通事故、迷路、自然灾害;部分游客安全意识不高、旅游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安全知识有待拓展是四川山地旅游安全隐患的突出问题;景区从业人员对旅游安全的态度以及安全意识的培育忧喜参半;山地旅游景区保障机制以人防为主,制度防为辅;而对于高科技的运用比较少。  相似文献   

17.
应用TWINSPAN和DCA对东山试验林场油松人工林的40个样地进行数量分类与排序。TWINSPAN将40个样地划分成10个群丛。10个群丛组从左到右的顺序揭示了油松人工林的演替进程及林下草本层的变化规律。DCA样方排序的第1轴反映了油松人工林生境中坡向的变化;第2轴反映了油松人工林的土壤和水分梯度变化。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都是间接梯度分析,这两种方法结合很好地揭示了人工林演替进程中林内生境异质性及下层植被盖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喀纳斯景区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旅行费用法对喀纳斯景区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进行了评价。在计算了喀纳斯景区万人旅游率、旅游成本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万人旅游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并据此构建了喀纳斯景区旅游人数与追加旅行费用之间的回归模型,从而得到旅游消费曲线。通过计算,喀纳斯景区游客的消费者剩余为5.817175亿元,2008年,喀纳斯景区旅游资源游憩价值为14.476亿元,远远高于其5.6亿元的旅游收入,反映出喀纳斯旅游资源巨大的价值潜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云水谣古镇为例,采用网络文本和IPA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携程网、蚂蜂窝、大众点评网、去哪儿网、同程网、TripAdvisor等旅游网站上获取游客对景区的评价数据,使用GooSeekerv9.0.4软件在高频词汇分析、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的结果中构建分析模型,评价游客景区体验要素结构和体验质量,剖析基于网络数据的历史古镇景区形象感知。结果表明:游客对该景区体验要素的关注度相对集中;游客对该景区体验要素的重要性感知度差异较大;未来历史古镇景区可从景区内外部环境、景区热门景点、历史文化背景、活动策划项目、基础服务设施5个方面进行改进提升,从而为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游览体验。  相似文献   

20.
The growth of nature-based tourism has raised the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ourists’ expectations towards outdoor recreation environments. There is little knowledge, however,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attitudes towards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ses or of their effect during winter.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w commercial forests correspond to the environmental expectations of international nature-based tourists and how the season affects tourists’ landscape preferences. Altogether 750 foreign visitors to Finnish Lapland responded to a survey and evaluated photographs presenting various types of forest landscapes in summer and winter. Beautiful scener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motive for the choice of travel destination and for participating in outdoor recreation.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strong impact of seasons on the perceived quality of the landscape in commercial forests. Seasonal differences are largest in regeneration areas as snow cover mitigates the effects of forestry operations. Even-aged, middle-aged and mature forest stands were considered to be suitable for tourism in both summer and winter. There is a demand for adapted management regimes in commercial forests targeting year-round nature-based tourism. In conclusion, forestry and tourism can coexist in the same area with good planning and with management actions that take visual quality and recreational values of the environment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