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用单色软X射线木材密度计研究了11年生美洲黑杨×小叶杨新无性系年轮密度组成性状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年轮密度组成各性状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年轮密度、早材密度、最小密度、最大密度及木材密度梯度等性状遗传力比较高(h2=0.41—0.58),而晚材密度、早晚材密度比及密度变异幅度等性状遗传力比较低(h2=0.15—0.25);同时各性状遗传力因生长林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
对美洲黑杨×小叶杨新无性系木材性状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轮宽度与早材宽度、晚材宽度遗传相关比较密切;与晚材率之间相关很弱;而年轮密度与早材密度、晚材密度、最小密度及最大密度之间遗传相关密切(ry=0.84-0.95),与早晚材密度比及木材密度相关很弱;年轮密度与年轮宽度之间呈负弱相关。  相似文献   

3.
材性改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美洲黑杨×小叶杨新无性系木材密度性状遗传变异及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木材密度性状幼0成相关及早期选择研究。单性状总平均木材密度最佳早期选择林为5-6年,早期选择 为8.72-9.71%,早期选择的年效率为152.17-141.30%。多性状指数法早期选择的最适林龄为第5年;构建指数的主要性状为总平均木材密度、年轮密度及早材密度等3人木材密度性状;在第5年应用最佳选择指数I=2.2791ρC+1.  相似文献   

4.
在美洲黑杨×小叶杨新无性系木材密度性状遗传变异及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木材密度性状幼-成相关及早期选择研究。单性状总平均木材密度(ρc)最佳早期选择林龄为5~6年,早期选择的遗传增益为872%~971%,早期选择的年效率为15217%~14130%。多性状指数法早期选择的最适林龄为第5年;构建指数的主要性状为总平均木材密度(ρc)、年轮密度(ρr)及早材密度(ρe)等3个木材密度性状;在第5年应用最佳选择指数I=22791ρc+11088ρr+11589ρe进行选择时(i=206),早期选择的遗传增益为01142g/cm3,比成熟期第10年单性状直接选择的遗传增益高15165%。  相似文献   

5.
柳树杂种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柳属和钻天柳属种间、属间杂交15个杂种39个杂交组合151个无性系材料,对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变异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种间和无性系间,在木材基本密度上存在极显著(α=0.01)差异,其中属间杂种(旱柳×钻天柳)×旱柳平均木材基本密度达到0.488,显著(α=0.05)超过各杂种平均值;柳树杂种及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是受强遗传控制的,被研究群体的广义遗传力达到0.92 ̄0.98,遗传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6.
对河北、河南、山东、甘肃的4块毛白杨无性系测定林中约100个无性系进行了木材基本密度的测定,对木材基本密度在地点和无性系间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白杨无性系的木材基本密度平均值为0.4363g/cm3,木材基本密度在地点和无性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木材基本密度的无性系重复力为0.82~0.91,属于受遗传控制较强的材性性状.对生长和材性的相关研究表明,木材基本密度与生长性状(包括胸径、树高和材积)一般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不同地点上表现为不同的正或负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板栗木材密度和直径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本文通过对板栗木材密度与年轮宽度的研究表明,板栗木材年轮宽度较窄,为0.21cm,近髓心宽度较大,后期呈较平衡的下降趋势;年轮密度从髓心向外一直呈逐渐下降趋势;平均木密度为0.6164g/cm^3,最大密度为0.7785g/cm^3,最小密度为0.3774g/cm^2,早材密度0.4835g/cm^3,晚材密度0.6821g/cm^2,变异幅度0.439,密度梯度23.6978,木材面向密度为0.  相似文献   

8.
利用乔木柳12年生无性系对比试验林的材料,研究了13个柳树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株内径向和纵向的变异模式,并对密度选择的时期和取样位置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1.3m高度,乔木柳无性系各年轮组木材戏向变异多数为“M”型曲线,即从木芯向外第、至第3年轮组(1-6a)的木材密度逐渐增加,第4年轮组(7-8a)略有下降,第5年轮组(9-10a)又有明显增加,至最外侧年轮(11-12a)木材密度则显著下降,根据各无性系的变异特点,分成3种类型,其中无性系221的变异较为独特,为典型的“N”型;(2)乔木柳无性系生长期密度变化的规律为:1-2年生时木材基本密度相对较低,3-4a以后密度相对稳定并接近无性系加权平均密度,3-4年生时木材基本密度与5-12年生时的测定值相关系数为0.789-0.985,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α=0.01),5-12年生乔木柳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的变异为62.2%-97.0%与3-4年生时木材基本密度的值有关,3-4a作为5百木柳木材基本密度的选择年龄最为合适;(3)供试群体木材密度株内纵向变异模式大多也可用“M”型曲线加以描述,具典型的苴孔材绷向密度变异特征,根据各无性系的变异特点,分成4种变异类型;树干高1.3,3.6和7.2m处的木材基本密度与无性系平均密度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可以在树干1.3m处取样以推测无性系平均值;(4)在供试群体中,有的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纵向和径向变异的幅度均很小,木材较为均一,如苏柳791,表明在乔木柳杂种后代中选择木材均一的柳树新品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山杨木材性状及个体内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山杨主要分布区6省内,各抽样1个天然林分,每个林分随机抽样20株,其中5株伐倒木作标准材性试验;另15株钻取木芯条测试。试验结果:(1)胸径处木芯条的木材密度与纤维长度等与伐倒木测定结果具有一致性;(2)株内髓心向外水平方向年轮组之间,木材密度及纤维长度的差异都极显著(α=0.01),两性状随年龄增大而增长,符合“S曲线”与“Sanio规律”,木材密度与纤维长度的相对增长率的最高值分别在11~2  相似文献   

10.
幼龄材范围的确定及树木生长速率对幼龄材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元 《林业科学》1997,33(5):418-426
本文以杉木、日本落叶松的人上林和天然林木材为对象,选择y=a+blnx回归模式。利用其管胞特征因子随年轮数的变化,研究划分幼龄材年轮界限的最适因子,并就生长速率对幼龄材生长量的影响进入了探讨。结果表明:杉木和日本落叶松的人工林及天然林木的管胞特征值在径向水平上的变化均遵循y=a+blnx模式,尤其管胞长度与年轮数回归的相关系数R均达0.98以上;管胞长度与管胞宽度及纤丝用相比,遗传率最大,随年轮数变化的模式最稳定,是划分幼龄材界限的最佳因子,由此得出杉木人工林幼龄材界限年轮为20-22(距髓心距离为12.9-13.2cm)、天然林为16-18(4.1-4.5cm),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19-23(8.7-10.5cm)、天然林为23-24(2.9-3.1cm);幼龄材生长量与树木生长速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以群众杨无性系为材料,研究了F1代木材材性性状的杂种优势,用主成分遗传距离类平均法进行了无性系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抗性进行优良无性系选择。结果表明:(1)杨树木材性状F1代普遍存在杂种优势。(2)18个无性系可聚为明显不同的5类,第一类速生、纤维性状中等;第二类生长中等,密度较小,纤维较好;第三类纤维性状优良且生长良好;第四类亲本P15A生长快,纤维较好;第五类木材密度大,生长中等,纤维较好。(3)根据聚类结果,结合抗性和生长表现选出4个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4个地点的毛白杨无性系进行了木材纤维长度遗传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木材纤维长度在地点和无性系水平上均有显著的差异.木材纤维长度的无性系重复力估计为0.79,表明这一材性性状受到较强的遗传控制,可以通过遗传手段得到改良.本文还研究了木材纤维长度在株内的遗传变异.木材纤维长度以及其它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发现木材纤维长度和树木生长性状(包括材积、树高、胸径和树干通直度)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木材纤维长度和木材基本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论认为根据不同地点生长速率与材性的关系,可以进行以生长性状或木材材性性状为主的选择,也可以进行两方面的联合选择.  相似文献   

13.
杉木纸浆材无性系选择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16a对杉木无性系材积、单株干物质、单株纤维量、纤维长、纤维宽、纤维长宽比、纤维含量、木材密度的变异规律和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系间各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纤维长、宽不受立地影响。材积、纤维含量、木材密度对单株纤维量贡献率分别为61.7%、22.6%、15.7%。各性状遗传力0.51~0.68。选出了长纤维型造纸材优良无性系12个、中纤维型造纸材优良无性系4个、适合立地条件较差的造纸材优良无性系4个。  相似文献   

14.
杉木木材基本密度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设置在分布区北缘江苏宁镇丘陵(句容、江宁)的各种试验测定林所收集的24个种源、50个江苏当地种源优树半同胞子代、17个产地间杂交组合子代490株平均木选择材料,以及融水种源山洼、山谷、山坡3种栽植立地,3000、4950、6000株·hm-23种栽植密度,以及6、8、10、15、18a等5个年龄组林分275株样木材料研究杉木木材的基本密度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杉木全分布区试验不同种源,江苏种源优树自由受粉子代家系,江苏江宁×四川德昌种源产地杂交组合子代间有显著的遗传变异(依次为:F=6.71**>F0.01=2.40;F=3.87**>F0.01=2.19;F=2.63*>F0.05=2.36),具有选择改良潜力。栽植立地对融水种源幼龄材基本密度没有明显影响;林龄与栽植密度是引起木材基本密度变异的重要因素。供试测定材料基本密度与材积生长没有统计置信的负相关关系,性状间影响弱。杉木材性改良及生长与材性联合改良,可按“生长(材积)、材性(基本密度)两阶段独立选择法”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5.
杉木无性系生长和木材密度的遗传变异及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8年生杉木无性系试验林的树高、胸径、材积和木材密度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试验中各性状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差异,遗传变异系数树高为9.0%,胸径为13.7%,材积为30.0%,而木材密度只有6.7%,各性状均有较高的重复力,木材密度和胸径的重复力在90.0%以上。树高、胸径、材积3个生长性状间有较高的遗传正相关,而胸径、材 与木材密度间表现出中度的遗传负相关,树高与木材密度间则表现出弱度的遗  相似文献   

16.
材性改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美洲黑杨×小叶杨新无系木材性状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轮宽度与早材宽度、晚格宽度遗传相关比较密切,与晚材率之间相关很弱;而年轮密度与材密度,晚材密度,最小密度及最大密度霜关密切,晚材密度比及木材密度梯度相关很弱,年轮密度与年轮宽度之间呈负弱相关。  相似文献   

17.
《江西林业科技》1994,(3):138-140
对6年生幼林按随机区组模型估计了一组生长性状的遗传力,结果:h^2H>h^2D>h^2V>h^2K>h^2CB。种源的遗传力大于子代的遗传力,因此,种源选择提高了选择效果。各性状的遗传相关较表型相关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8.
杉木幼龄期种内杂种优势及遗传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杉木7个优良无性系3母本×4父本测交系交配设计幼龄期试验的初步结果:(1)杉木幼龄期的遗传力较小,苗期的遗传力低于定植1年后的遗传力,苗高h2N为21.04%,地径h2N为0;树高h2N为37.16%,h2B为41.53%,地径h2N为20.69%,h2B为45.91%。(2)杂种优势效应明显,最高达32.02%,杂种优势变幅大,为—33.39%—32.03%。(3)在第一代种子园亲本间再行控制杂交,能进一步获得具有显著效应的杂交组合,供高世代育种用。  相似文献   

19.
群众杨改良无性系材性的遗传及性状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群众杨改良无性系研究了木材材性性状的遗传及性状之间的相关,9个性状纤维长、纤维宽,长宽比,纤维壁厚,木材密度,年轮度,树高、胸径,材积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纤维长,长宽比和木材密度具有较高的重复力,较大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增益,三性状同性状3-4年与5-6年之间的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简单相关,典型相关、通径分析均表明木材密度与纤维性状、生长性状是独立的。通径分析表明纤维长,树高,  相似文献   

20.
对火炬松(PinustaedaL.)速生材5个高度木材的基本密度、年轮宽度、生长率、晚材率和管胞弦壁纤丝角进行系统测量、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木材基本密度随树干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各高度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生长率从髓心向外,南北方向都是随年轮数的增加而减小,在高度上是随树干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其差异性均不显著.晚材率与木材基本密度呈线性正相关,与纤丝角呈线性负相关;木材基本密度与纤丝角呈负相关;纤丝角与生长率呈正相关.其相关显著性均随树干高度的增加而减弱.这些规律,为火炬松速生材的有效利用和林木生长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