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地处晋南的临汾地区的平川县市粮棉产区,1992年和1993年棉铃虫大发生,全区50万亩棉田全部发生,其发生范围和为害程度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除棉花外,玉米、豆类、瓜类等作物也同时发生严重。1 发生情况据临汾柴村病虫区域测报站调查,1992年一代麦田平均千复网次有棉铃虫幼虫13头,二代棉田百株累计卵量1800粒,幼虫347头;1993年一代麦田千复网次有棉铃虫幼虫20头,二代棉田百株累计卵量1580粒。1992年襄汾、临汾春玉米,二代期平均百株有虫57头,三代期平均51头;1993年二  相似文献   

2.
1992年北方棉铃虫特大发生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2年棉铃虫在山东、河北、河南一带特大发生,广泛为害棉花、玉米、大豆、花生、辣椒等作物,发生程度历史罕见。例如:一代为害小麦亩均有虫6千头(历史平均28头);二代百株累积卵量达1.2万粒(历史最高868粒1986年,2400粒1991年聊城),个别棉田4.1万粒(德州),百株幼虫401头(历史最高154头1982年聊城),6月下旬就出现无头无蕾棉;  相似文献   

3.
利用苘麻诱集防治棉铃虫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苘麻是棉田中常见的一种杂草 ,与棉花同属锦葵科。调查中发现 ,苘麻对棉铃虫产卵有强的诱集作用。利用这一习性 ,1 999年在博乐垦区棉田大面积种植苘麻诱集带诱集棉铃虫产卵 ,取得良好效果。按照 1个标准条田 ( 6.67hm2 )两边种 2行苘麻 ,即苘麻与棉花的行数比 1 :1 1 0 ,或株数比 1 :4 0 0种植苘麻诱集带。在棉铃虫主害代第二代产卵高峰期调查 ,种植苘麻诱集带的棉田 ,百株棉花棉铃虫卵量一般 1~5粒 ,而百株苘麻卵量达 3 0~ 4 0粒 ,个别点高达 50粒以上 ,比棉花植株上的卵量高 86.7%。 1 998年棉田大面积种植的是玉米诱集带。在同一时…  相似文献   

4.
1992年棉铃虫在我市大发生,一类棉田一般百株累计卵、虫量1500—2000粒(头),高的达5000粒(头)以上,不仅为害棉花而且为害夏玉米、夏大豆等作物。笔者7月1-3日在丰县、铜山县等县调查,玉米百株平均有虫98.5头,受害株率90.4%。大豆百株平均有虫95.6头,受害株率88.7%。受害严重田  相似文献   

5.
小麦棉花套种有利于控制棉铃虫发生根据山东省植保总站在纹上县的调查,麦套棉区二代、三代棉铃虫发生程度均有减轻,1992、1993年全省二代棉铃虫特大暴发,平均百株累计卵量7000~8000粒,多的达2万多粒,纹上县两年平均2593粒,只占全省平均卵量的...  相似文献   

6.
王展 《植物保护》1992,18(3):54-54
多年来,棉铃虫在我县以二代危害为主,三代发生偏轻,四代常不必防治。但1991年二代棉铃虫发生偏轻,而三、四代危害严重,四代大发生为历年所未见。其特点:卵量大、孵化率高、夏播重于春播,晚发旺长田重于早发田块,1991年8月25-26日调查,县站定点田块百株当日卵量50粒,伯士乡定点田块当日百株卵量40粒,幼虫18头,同期大田普查,夏播棉百株卵量为140粒,最高达160粒。百株平均有幼虫28头,最高达50头。9月  相似文献   

7.
1993年,棉铃虫在我县从第二代开始就在棉田大面积发生和危害,第三、四代发生程度并重,而且世代重叠严重,二代累计百株卵量16粒、三代为111.3粒、四代为260.7粒。全县植棉面积0.53万hm~2,全年各代累计发生面积1.27万hm~2次,其中二代0.27万hm~2、三代0.47hm~2、四代0.53万hm~2。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是我县棉花最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其具有暴发性和暴食性,因此对棉花产量影响极大。笔者对本县近30年来棉铃虫发生实况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该虫在我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暴发规律,即10—11年为一个大暴发周期。每次暴发后维持2—3年。如1959年、1961年我县棉铃虫大暴发,四代高峰日平均百株卵量分别为268.0粒和188.6粒;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是山东省棉花的主要害虫,1992年在全省特大暴发,发生范围之广,卵量之高,为害之重,是历史罕见的,现就大发生的原因初步剖析如下:1 山东棉铃虫发生演变情况五十年代,棉铃虫不是棉花的主要害虫,1965年前,只有四次发生较重。以后逐步上升为棉花的常发性害虫,七十年代成为棉花的重要害虫,发生程度越来越重,八十年代重于七十年代,九十年代重于八十年代。1992年特大暴发,为历史上最重的一年。以二代为例,德州、聊城等6个主产棉地市,百株累计卵量七十年代平均197.2粒,八十年代平均341.6粒,卵量增加73.23%。1991年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现行的二代棉铃虫防治指标为,二代百株累计卵量90粒。卵量调查是自各代的始卵前定点定株,到产卵终每天或隔一天调查一定数量棉株的着卵量累计而得,费工费时,在实际应用中,农民不易掌握,为寻找便于棉农掌握的调奄方法,自1986至1989年每年在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达到90粒左右时的当天,对部分乡(镇)的同类棉田进行普查5块,每块田对角线5点取样,查100株,统计一次调查百株卵(虫)量。  相似文献   

11.
辽宁朝阳市为中国北方特早熟棉区,棉花生育期只有140d左右,有时还少。常年棉花现蕾期为6月30日左右,7月20日前的棉蕾开花结铃后能在霜前吐絮,形成产量。此时如受棉铃虫为害而落蕾,会造成大幅度减产。常年第二代棉铃虫幼虫发生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幼虫为害早蕾,对棉花产量影响大。第三代幼虫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幼虫蛀食棉铃,可造成严重减产。分析比较近30a本地棉铃虫发生的历史资料,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1973~1991年,为轻发低发生阶段,常年田间百株累积卵量一般不超过40粒,田间落卵期一般只有七八天;1992年至今,为重发高发阶段,百株累…  相似文献   

12.
2000年棉铃虫在长江中游棉区空前大发生,尤其是四、五代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沿江棉区同时暴发,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是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最高和最重的一年,对当地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及其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了解棉铃虫的发生为害情况,探索其暴发的原因,提出治理对策对今后进行持续监测和有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1发生基本情况   1)二、三代发生早、为害重。 2000年棉铃虫从二代起在棉田造成为害,早、中发棉田受害比较严重,大部地区发生数量为历年均值的数倍。湖南省南县、安乡二代百株累计卵量 56~ 233粒,为历年最高值;…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是河北省黑龙港棉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4代,以二代集中危害棉花,一般发生年,百株卵量150—400粒,危害损失7—15%,大发生年损失35%以上。因此,二代期的有效控制对棉花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72—1973年在关中棉区调查分析表明:棉铃虫第二、三代卵在棉田里呈核心分布型,也符合负二项分布型,是成虫产卵对棉株有一定选择性和外界因子影响棉株状态不一致的综合表现。幼虫在棉田内也呈核心分布型,但随着幼虫长大转移,及天敌等自然因素和喷药防治的影响,虫口密度减少,可转变成波松分布型。幼虫为害的棉花蕾铃在田间也呈核心分布型,随着幼虫为害的发展,为害蕾铃与植株增多,转变成嵌纹分布型。着卵株在田间呈波松分布型,也符合嵌纹分布型。着卵株率(p)和百株卵量(m)呈p=3(?) 0.265m-3.6763的抛物线关系。根据反函数关系m=(?)可从着卵株率计算百株卵量。作者按此公式制定了从着卵株率(p)求百株卵量(m)的检索表。田间调查,采用检查着卵株率,查表即知百株卵量,可以节约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15.
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中黑盲蝽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南省南阳棉区,大面积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后,由于减少了棉田农药化防次数,原属兼治对象的中黑盲蝽上升为主要害虫。在大发生年,百株虫量高达500头以上,尤其多雨年份,因防治失时,中黑盲蝽为害造成棉花产量损失不亚于棉铃虫灾变发生年代。近年来,笔者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仅就转基因棉棉田中黑盲蝽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做一报道。1发生世代与生活习性据田间调查和百叶箱内饲养观察,中黑盲蝽在南阳棉区1年发生4代。以卵越冬。翌年3月下旬(暖冬年)4月上、中旬(一般年份)孵化。一代成虫盛期在5月上、中旬。二代卵于6月上、中旬孵化,6月中…  相似文献   

16.
1992年棉铃虫猖獗,麦田一代幼虫平均百复网775头;二代百株累计卵量4280~5950粒,对照未防田百株幼虫达417头。虫盛发期内每日产卵量都超过防治指标,常年二代卵量100—200粒,用药次数1—2次,而1992年相当于常年发生量的30—40倍。  相似文献   

17.
亚洲玉米螟为害棉花及其卵量与为害数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棉区亚洲玉米螟1年发生3代,各代均可为害棉花。由于耕作制度的不同,各代在棉田内发生为害程度不一。夏玉米—棉花混作区棉田一代发生量大,二、三代很少为害棉花;春玉米—棉花区主要以二、三代为害棉花;邻近玉米区的稻棉区棉田各代均发生为害,发生轻重与距玉米区远近有关,愈近发生愈重。一代幼虫为害棉花形成的被害数与其卵块在棉田内的密度呈线性关系,而二、三代的为害棉花各受害部位数量与卵块密度呈非线性关系。此外,被害量还与卵块在棉田内的分布有关,在一定的面积上,同样的卵块密度分布集中所引起的为害要轻于分布疏的。  相似文献   

18.
新疆南部棉区棉铃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分布及转移危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2001年对新疆南部棉区主栽作物棉花、小麦、套播玉米和夏播玉米的种植面积、种植密度、棉铃虫百株虫量以及这些作物田的杂草数量和杂草上的棉铃虫虫口密度等进行调查,以莎车县的调查数据为例计算各类作物田中各代棉铃虫的发生总量,比较得出各代棉铃虫在新疆南部棉区一年中的转移规律即:第1代棉铃虫发生于小麦田和棉田,第2代棉铃虫发生于棉田,第3、4代棉铃虫发生于套播玉米田和棉田上。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在鲁西北地区一年发生4代,一代主要在小麦上发生为害,一般每平方米有虫0.1—1.0头,形不成明显的为害,1992年大暴发,一般每平方米有虫10—15头,多的50头以上,小麦受害减产5%左右。二代主要在春棉上,百株累计落卵6000—10000粒,(往年500—700粒),多的达15000粒以上,寄主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为害程度之重,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棉花、玉米、大豆、花生、蔬菜、苹果、枣、梧桐、西瓜等均受为害,棉花顶心受害率86%-95%,有的拔了棉苗改种玉米等其他作物;玉米受害株率95.6%,大豆受害株率92.3%;苹果顶梢受害率90.2%;枣果受害率20%左右,造  相似文献   

20.
蠡县代庄大队,1979年以来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论点出发,综合治理棉花害虫,皮棉产量由每亩30来斤,逐年递增到120斤;而农药开支由每亩11.2元,下降到1.9元。如棉铃虫重点世代(二代)的百株累积卵量三年来(1979—1981)分别为627粒、361粒、114粒。棉蚜发生为害的持续时间,也缩短20多天。 群众也看到了综合治理棉虫带来的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