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指出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打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可以有效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乡村景观作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在概述乡村景观的内涵及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对千金镇乡村景观类别进行了划分并探讨了乡村景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千金镇乡村景观存在农业生产景观衰退、自然景观利用不足和聚落景观布局混乱等问题。围绕公共景观、植物景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为地方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原风景是指人在幼年时期到青少年时期所处的生活环境在内心深处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景,它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景观的感知。以往在植物景观感知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原风景层面。本文旨在探讨原风景类型的不同对城市植物景观感知所产生的影响,为当下城镇化建设中植物景观营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原风景类型人群分为城市类型、城乡结合部类型、乡村类型。调查在以北亚热带绿化区植物景观为代表的南昌城市里进行。采用标准化问卷形式,分别让来自南方地区的120名大学生在5处城市植物景观环境实地中对植物景观的6类感知类型中的22种感知因子进行分级评价,对不同原风景类型人群间的感知评价结果进行偏好均值比较、因子间方差分析和类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1)评价均值表明:所有人群对植物场景偏好的评价与植物空间的大小正相关;城市类型人群对植物景观评价均值普遍偏高。2)通过感知因子层面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吸引力感知因子方面,城市类型的人群与城乡结合部类型人群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乡村类型的人群与其他类型人群没有明显差异;在舒畅度、生命力、宁静感、亮度的评价结果中,城市类型和乡村类型人群之间的评价结果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神秘性、熟悉感、宁静感、空间连续和亮度的感知因子中,城市类型人群的评价值与城乡结合部类型人群有明显差异。3)通过不同类型人群偏好与其他感知类型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人群性别和原风景类型二者对偏好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Sig.=0.253);从相关系数发现,影响城市类型人群植物景观偏好的感知类型排序为:心理感受(r=0.672)植物色彩(r=0.566)整体环境(r=0.473)植物空间(r=0.462)植物形态(r=0.414);影响城乡结合部类型人群植物景观偏好的感知类型排序为:心理感受(r=0.821)整体环境(r=0.636)植物色彩(r=0.626)植物空间(r=0.577)植物形态(r=0.527);影响乡村类型人群植物景观偏好的感知类型排序为:心理感受(r=0.760)植物形态(r=0.675)整体环境(r=0.658)植物色彩(r=0.619)植物空间(r=0.579)。【结论】通过不同原风景类型人群对城市植物景观的评价,城乡结合部类型人群在植物景观感知因子层面上与乡村类型人群较为相似,在植物景观感知类型对偏好影响程度的层面上与城市类型人群较为相似,说明城乡结合部类型人群对植物景观评价标准呈现出既有城市又有乡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景观是世界上出现最早并分布最广的一种景观类型,是乡村地域范围内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镶嵌体。国外研究集中在乡村土地利用、乡村景观资源保存和文化景观方面。国内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农业景观以及城乡交错带和生态脆弱区的乡村景观等,以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乡村景观生态学、乡村土地资源利用和乡村景观资源评价等研究居多。此外,运用3S技术和模型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国内外应用重点。而合理规划乡村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维护乡村人居环境安全,在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国内外对乡村景观的定义、类型、变化、景观感知、规划与评价以及乡村景观中的乡村文化景观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近年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生态乡村建设,要求全力推动乡村生态环境建构,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及品质居所,改变乡村生态风貌。从乡村旅游开发视角及生态乡村建设规划入手,探讨了植物要素在乡村生态人居环境中的应用,分析了当前生态乡村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乡村植物景观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林业资源管理》2017,(3):86-90
综合使用SBE,SD及AHP法,以中视距为研究尺度,结合游览者视觉、心理评分对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山地乡村背景林美学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几乎所有受访者(97.7%)都向往到乡村旅游观光,且大多数(67.4%)已经成行,83.5%受访者认为山体景观是乡村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影响乡村背景林美学质量的主导因素为建筑整齐度、建筑样式、视域内色彩数等8个要素;3)通过要素分解构建了福建省山地乡村背景林美学综合评价模型。将SBE,SD及AHP法用于乡村景观评价研究中,得出视觉、心理的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强,具有推广意义;构建的美学综合评价模型,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闽西乡村道路景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资源管理》2017,(3):98-103
综合SBE,SD及AHP法对闽西地区乡村道路景观进行美学质量评价分析,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闽西乡村,结合游览者视觉感观及心理感受,以期全面地评价闽西地区乡村道路景观美学质量并为乡村整体景观提升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多数受访者认为:道路景观是乡村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趋同化明显,急需改造提升;2)影响乡村道路景观美学质量的主导因素为:野趣程度(贡献率23.63%),其次依次为总体协调性(22.58%)、铺地形式(21.77%)、植物色彩(11.62%)、场景整洁度(11.2%),植物层次(9.2%);3)通过相关性分析,SD法评价要素中道路线条、铺地形式、协调性、愉悦感、留恋感、场景整洁度、总体协调性与美景度值呈极显著正相关,野趣程度与其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现阶段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并结合晋江市美丽乡村景观建设项目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几种类型,从景观建设的角度探讨了福建省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为今后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近期国内的美丽乡村建设,往往仅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忽略居民的情感需求,乡村景观出现都市化、同质化等问题。文章以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四龙庙村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居民访谈等形式,提取该村乡愁景观载体元素,构建乡愁景观载体元素体系。以牛心柿、农具等乡愁景观元素为载体,对四龙庙村进行景观提升,希望能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自然-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发展对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与乡民福祉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性客观人居环境要素与主观感知反馈共同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发挥。文章以位于江南水网地区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乡村为例,通过InVEST与MaxENT模型进行多元数据融合的生态系统服务量化评估与空间映射,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自然与文化服务间的协调互动关系和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示范区乡村景观自然服务均值为0.505,文化服务均值为0.379,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均值为0.431,整体服务供给偏低;2)示范区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411,处于失调到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的过渡阶段,且村域空间分异明显;3)乡村人工建成环境、地方性景观格局风貌与乡村治理水平是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驱动因素。根据研究结果,从评价算法与实践指导层面,提出江南水网乡村地方性景观生态系统自然-文化服务耦合协调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以安阳市宗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构建以1个目标层、4个项目层、10个因素层和22个指标层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影响康养旅游视角下近郊型乡村景观的重要景观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康养旅游视角下,聚落景观和自然景观在近郊型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优先级较高,其次为农业景观和文化景观;影响近郊型乡村景观的3项重要因子分别为:聚落景观清洁度、植物季相变化、基础设施完善性;宗村乡村景观综合评价得分为3.050 7,评级为“良”。对村庄景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大对具有季相变化和康养功能植物的运用力度,注重驳岸与植物的结合,增加康养活动场地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合川区江北村美丽乡村道路景观现状调研结果,结合国内外乡村道路景观规划理论及合川区美丽乡村道路景观设计优劣,从植物景观、路面、路灯和围栏4个方面的设计原则出发,分析了合川区江北村道路景观改造方案,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期为美丽乡村道路景观营造提供借鉴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仍存在忽视乡村自然环境建设保护的迫切性、植物景观乡土性和地域性缺失、乡土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不够等问题,与外国尤其英国、德国存在明显差距。以粤东山区客家乡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提出以乡村山林田、公共建设区和村居房前屋后等植物景观建设为主,在保护乡村自然植物资源和生产性农田生态体系前提下,通过挖掘应用当地特色品种创新发展生产体系,依托当地植被营造乡土植物景观,优化村居植物环境特色,拓展乡村公园格局融入周围自然景观,以构建和重塑美丽乡村园林与自然植物生态体系,凸现地域性植物景观和文化风貌特色。  相似文献   

14.
以山西4个美丽乡村建设典型为例,分析了景观构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产要素、景观要素、植物要素和环境要素,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在1月4日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国家林业局启动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会议确定,将分两步走建成美丽宜居乡村,到2025年,使人居环境接近或达到城市水平;到2035年,乡村人居环境达到或优于城市水平,基本建成生态和谐、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据了解,根据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全国行政村有63.5万个,其中,平原区有24.2万个,丘陵区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方式,通过景观评价要素筛选和专家打分,确定各个景观要素影响因子的初步权重,并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分析汉回村作为长沙唯一的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的合理性,揭示汉回村景观特色主导元素,同时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地区乡村景观进行评价,旨在为乡村景观评价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汉回村乡村景观优势类型:民俗文化景观>自然生态景观>农业产业景观>建筑聚落景观,应保持与发展民俗文化景观优势,改善建筑聚落景观劣势。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已成为当下建设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从生态景观的内涵、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实践出发,探究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乡村水系生态景观、植被生态景观及道路生态景观的建设原则和模式,总结归纳了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以期为当下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建瓯市阳泽村为例,探讨了绿化树种的选择原则,筛选出适宜阳泽村绿化的主要树种,提出了不同绿化类型的配置模式,为美丽乡村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河北省积极响应号召进行建设,整体有了很大改观,重点片区改造效果显著,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该文从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入手,总结分析了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乡村景观的农村特色丢失,使农村城市化,流失当地传统文化等,并提出了景观建设突出地方特色、人文自然相融合、发展生态农业等建议与对策,以期为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浅谈城市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区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居住情况,而植物的景观状况往往直接决定其效果。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以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植物特性,融合生态理念,为人们创造出美丽的人居环境同时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