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坡位对油松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冀西北不同坡位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位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结果表明:(1)冀西北油松林土壤容重在1.01~1.09 g/cm3之间变动,土壤容重坡上普遍高于坡下,二者差异显著;垂直梯度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2)土壤总孔隙度变化范围为43.48%~61.48%,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坡上与坡下差异显著,平均来看坡下高于坡上。(3)土壤持水能力坡上与坡下差异较大,坡下总体高于坡上,其土壤饱和持水量最大相差108 t/hm2。(4)土壤养分坡上和坡下总体差异显著,均呈现坡下>坡上;从土壤垂直梯度来看,全氮、全磷与有效磷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增加,全钾、碱解氮与速效钾在土层垂直梯度上变化不明显。有机碳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小,土壤pH值坡上与坡下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公园绿化种植土壤作为城市绿地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分析影响其渗滤性的因素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对重庆市主城区几个公园38个土壤样品检测,土壤稳定入渗率在0.18~145mm/h范围内,平均值为29.9mm/h。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稳定入渗率与土壤干容重、鲜样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田间最小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毛管孔隙度相关性较低。理论上土壤容重、土壤田间持水量都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有着关联,因此在考量公园绿化种植土壤渗滤性时可以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列为重点关注指标。  相似文献   

3.
以接坝地区3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其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研究,并运用熵权法对各林分类型水文效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枯落物总蓄积量与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规律一致,其大小排序为: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显著对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排序为: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26.04 t/hm2)>油松林(16.46 t/hm2)>华北落叶松林(11.36 t/hm2);土壤容重均值排序为:华北落叶松林(1.29 g/cm3)>油松林(1.24 g/cm3)>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1.05 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大小依次为: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1 441.4 t/hm2)>油松林(963.5 t/hm2)>华北落叶松林(829.9 t/hm2);对入渗时间和入渗速率进行拟合,呈较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对3种林分类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最强的为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  相似文献   

4.
以河北省黄土梁子林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不同经营措施(抚育间伐、天然更新幼林抚育、抚育+林冠下造林、更新采伐)人工林样地,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浸泡法,对样地内枯落物的现存量、持水量以及土壤物理性质等进行测定,并对其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研究,以期为冀北山地油松林分的森林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枯落物现存量变动范围在8.02~15.90 t/hm2,由大到小依次为:更新采伐>抚育间伐>天然更新幼林抚育>抚育+林冠下造林;更新采伐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高,为47.72 t/hm2,最大持水率最高,为219.10%;土壤容重均值变化范围在1.00~1.39 g/cm3,其中抚育+林冠下造林土壤容重最大为1.39 g/cm3,抚育间伐土壤容重最小为1.00 g/cm3;土壤总孔隙度变动范围在25.72%~61.41%,由大到小依次为:更新采伐>抚育间伐>天然更新幼林抚育>抚育+林冠下造林;最大持水量变动范围在273.56~896.21 t/hm2,由大到小依次为:更新采伐>天然更新幼林抚育>抚育间伐>抚育+林冠下造林,其中更新采伐下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是抚育+林冠下造林的1.84倍。综合表明,更新采伐措施下油松林分水源涵养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生草对南疆枣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及其演变特征,为极端干旱区改进果园土壤管理措施与推广生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南疆枣园为研究对象,在枣树行间间作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早熟禾(Poa annua L.),以清耕为对照(CK),于种植后第3年分别测定0~60 cm土壤容重、颗粒组成、持水量、贮水量、渗透速率与有机质、速效养分等性状,分析生草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1)生草栽培降低土壤容重,改变颗粒组成,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孔隙度与通气度,明显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影响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2)生草栽培提高土壤持水量和贮水量,降低最佳含水量下限和灌溉定额,土壤持水贮水性能及有效性水分供给、涵养水源功能得到显著提升。生草区最大、毛管、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吸持、滞留、饱和贮水量分别较清耕高4.02%、3.54%、3.49%和8.42mm、0.96 mm、9.42 mm,最佳含水量下限、灌溉定额则分别降低2.37 mm、3.84 mm。(3)生草栽培提高枣园土壤入渗性能,水分快速入渗转化为土壤水、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生草区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和渗透系数分别较清耕高0.73、0.29、0.32、0.10 mm·min~(-1)。(4)生草栽培提高枣园土壤品质,生草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清耕高4.10 g·kg~(-1)、18.48 mg·kg~(-1)、49.58 mg·kg~(-1)、61.12 mg·kg~(-1)。(5)早熟禾对0~20 cm土壤改良效应大于三叶草,其他层次三叶草优于早熟禾,种植三叶草更佳。【结论】人工生草能明显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入渗性能和有机质、养分含量,提升土壤品质。南疆枣园以种植三叶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李蕊 《北方园艺》2010,(17):16-20
对兰州市北山不同灌溉方式下人工林地50cm土壤深度以内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等指标做测定,探讨不同灌溉方式下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在喷灌地中土壤容重比无水灌溉地和大水漫灌均有所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比无水灌溉和大水漫灌均有所增加,非毛管孔隙度由于一些未知的原因没有呈现出预期的结果;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比无水灌溉和大水漫灌有所增加。喷灌能在一定条件下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状况,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从而改善了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而大水漫灌不但不能改善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还导致水的利用率降低。因此在林地灌溉中应首选喷灌方式。  相似文献   

7.
藏东南色季拉山迎风坡土壤物理性质垂直梯度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色季拉山迎风坡土壤物理性质垂直地带性空间差异,对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分析,以期更为精确地了解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潜在发生危险性。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总均值、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68~1.02 g·cm~(-3)、60.86%~68.52%、51.26%~59.45%和9.07%~11.19%。饱和含水率和毛管含水率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二者从大到小均依次为3 800、4 400、4 600、4 200、3 600、3 400、4 000 m,田间持水率随海拔变化大致呈M型变化趋势;2)在相同的海拔高度,容重随土层增加而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持水性则相反,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并未表现出规律;3)容重与总孔隙度、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以及土壤渗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色季拉山迎风坡土壤物理性质在不同海拔和不同土层均存在空间异质性,且表层土壤(0~10 cm)各物理指标基本优于深层土壤(10~30 cm)。植被覆盖度和人为干扰强度是导致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建设海绵城市需要良好的海绵体,公园绿地种植土壤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类海绵体”,其渗蓄水性强弱对海绵城市建设有着重要作用。以重庆市公园绿地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壤最大持水量作为表征土壤蓄水性强弱的指标,探讨其他物理指标对其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土壤最大持水量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显著程度排序为:干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鲜样容重田间持水量最大湿容重质量含水量,与毛管孔隙度相关性不强。经逐步回归分析,土壤干容重、总孔隙度是影响公园绿地土壤最大持水量的主要因子,回归方程为y=-311.241X1+8.392X9+390.681。  相似文献   

9.
果园抗旱低限量供水及新型贮节水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果园解决好干旱季节灌溉问题十分重要,直接影响果树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提高。但灌溉需水量大,据资料介绍,当5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从12%提高到田间持水量的80%时,667m一次2灌水量=667m×根系深度0.5m×土壤容重21.2t/m×〔80%×田间持水量(25%)-灌前土壤含3水量(12%)〕=32t,按667m栽56株计算,株均灌2水量571kg,此为利用现代滴、喷灌设施所耗的理论水量,一般果农很难承担。在附近有水源的情况下,人们通常考虑漫灌和浇灌;而漫灌渗吸水量十分巨大,很难达到要求;抽水浇灌,受拉放水管长度和管径限制,耗工量大,且当果园地势超过水泵扬程时,须增加提…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冀西北森林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能力,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林场选择油松、华北落叶松、山杨、白桦4种林分类型,以撂荒地作为对照,进行了土壤入渗和贮水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饱和贮水量排序为:白桦林(373.24 mm)>油松林(352.72 mm)>山杨林(325.20 mm)>华北落叶松林(306.28 mm)>撂荒地(286.30 mm)。土壤容重均值排序为:白桦林(0.90 g/cm3)<油松林(0.95 g/cm3)<山杨林(0.99 g/cm3)<华北落叶松林(1.00 g/cm3)<撂荒地(1.27 g/cm3)。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现明显幂函数关系,林分的土壤渗透性能均高于撂荒地,其中白桦林稳渗速率最大(5.21 mm/min),水土保持能力最好。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贮水量呈负相关关系。森林对非毛管孔隙(滞留贮水)的改善作用要大于毛管孔隙(吸持贮水)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及产量的分析对比,研究深松40 cm对土壤耕层的物理性质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 cm深松与对照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土壤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在10~40 cm深松与对照的土壤容重、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玉米产量比对照增产8.0%。  相似文献   

12.
以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油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位气象因子、立地因子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内测定点温湿度均高于油松林,同一林分内温度差异不显著.落叶松林内照度随着海拔增加逐渐增大,油松群落内坡底照度最高.油松、落叶松群落随着海拔的增加,各样地相同土层间土壤质量含水量、饱和含水量、相对含水量逐渐减小,相同海拔落叶松林样地各土层水分指标均高于油松林.油松各样地内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海拔的增高,各样地相同土壤层次容重值增大.落叶松林变化均不显著.油松各样地土壤孔隙随着土层深度和海拔的增加均变小.落叶松林变化均不显著,但在相同土层上落叶松林土壤孔隙多于油松林.油松林地土壤颗粒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落叶松林则增大.油松及落叶松群落坡中样地土壤颗粒均较大.2个林分土壤pH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随着海拔增高,相同海拔落叶松林内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钾含量均高于油松林,而速效磷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
深翻和秸秆基质调控对设施黄瓜根系生长相关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云  李明  尹春 《北方园艺》2016,(8):45-48
以黄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深翻深度并添加秸秆基质对黄瓜根系生长相关因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深翻深度并添加秸秆可以提高黄瓜根系数、根体积、光合速率、20~40cm土层根比例和产量,降低20~40cm土壤容重;土壤深翻80cm并添加1.20kg/m2秸秆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根系数提高69.46%,光合速率提高65.79%,单株产量提高26.70%。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北京市密云县西沟林场封山育林地区不同封育措施灌木林地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渗透性能.结果表明:在封造、封禁、封育3种封育措施的灌木林地中,土壤容重为:封造灌木林地>封禁灌木林地>封育灌木林地,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蓄水量、有效涵蓄量、毛/饱和蓄水量的顺序为:封造灌木林地<封禁灌木林地<封育灌木林地.封育灌木林地土壤初始入渗速率是封禁灌木林地的1.45倍,是封造灌木林地的1.85倍.前30 min累积入渗量顺序为:封育灌木林地>封禁灌木林地>封造灌木林.从土壤物理性状和渗透性能来看,封育措施能更好的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和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提高灌木林土壤水源涵养和理水调洪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以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楠竹林为研究对象,并以广泛分布的常绿阔叶林作为对照,对楠竹林和常绿阔叶林内土壤第1层表土(A)0~5cm,第2层(B)20~30cm,第3层(C)50~60cm的土壤容重等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全氮、有效氮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土壤容重的增加,阔叶林的第2、3层高于楠竹林;土壤孔隙度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减小,楠竹林土壤孔隙度高于阔叶林;土壤毛管持水力、田间持水力、自然含水量阔叶林的表层大于楠竹林,楠竹林的第2、3层高于阔叶林;楠竹林的土壤质地较阔叶林疏松多孔,渗水、保水效果好;土壤全氮、有效性氮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小,阔叶林表土层稍高于楠竹林,楠竹林第2、3层高于阔叶林。  相似文献   

16.
对于山地果园,旱不能浇和有机肥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果树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提高。据资料介绍,当50厘米土层土壤含水量从12%提高到田间持水量的80%时,根据公式:灌水量=666.7×土壤容重(1.2)×根系深度(0.5)×[80%×田间持水量(25%)-灌前土壤含水量(12%)](吨/666.7平方米),可知1次  相似文献   

17.
连续两年的脐橙园生草栽培试验表明:利用秋季播种草种,夏季草体自然干枯形成的一层覆盖层,高温季节能显著地降低脐橙果园的地表、地下20 cm处的温度,能极显著地提高脐橙园田间持水量,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显著地改善脐橙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明黄土高原旱塬区不同覆盖措施(清耕、覆膜、覆草、覆沙)对苹果园土壤理化性状、根系分布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12 a生苹果树为试材,采用土壤剖面分层取样法,对不同径级根系(直径≤2 mm、2~5 mm、5~10mm及≥10 mm)进行空间分布调查,并对根系生物量、根长、表面积等进行详细分析;测定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等。【结果】对照(CK)根系主要分布在距干0~90 cm范围内的20~60 cm土层中;覆草、覆沙处理主要分布在距干0~120 cm水平范围内的0~100 cm深土层中,以20~40 cm根系最为密集;覆膜处理根系水平分布与CK相似,垂直方向使根系主要分布区域提升至0~20 cm土层,占根系总量的36.06%。各覆盖处理均可减小细根根径、增大比根长、减小大根径根系的下扎深度。覆盖处理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均与根系总根长、根系生物量、根系表面积、根长密度呈极显著相关。【结论】覆膜处理根系显著上浮,覆草与覆沙可有效增大根系水平分布范围及垂直深度,增大根系的水肥吸收空间;土壤理化性质与根系生长分布密切相关。综合分析根系分布、树体生长与果实产量品质,覆草处理是陇东旱塬区苹果园较为适宜的地表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不同农田土壤压实层深度对水分入渗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种土壤包括耕层土(SCK)和压实土(NCK)为研究对象,设置了3个土壤压实层深度5 cm(T1)、10 cm(T2)和15 cm(T3)进行一维入渗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水分入渗过程和水分剖面分布情况及土壤不同压实层深度对水分入渗的影响,以期为田间耕作保墒和节水灌溉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入渗过程中,初始入渗率较高,后呈幂函数式下降直至稳定入渗率,入渗相同深度时,SCK处理的入渗率显著大于NCK处理,其它处理随着压实层深度的增大,入渗率偏大,但达到稳定入渗率时,随压实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累积入渗量呈先快速增长后稳定增长的趋势,入渗相同深度时,SCK处理的累积入渗量显著大于NCK处理,入渗初期,相同入渗深度,累积入渗量随压实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如水分入渗至5 cm时,T1、T2和T3累积入渗量分别为13.7、13.8、14.1 cm,在入渗后期,相同入渗深度,累积入渗量随压实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如当水分入渗至15~20 cm时,以上处理的累积入渗量则分别为4.7、4.3、4.1 cm;入渗完成后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小,相对于耕层土对照(SCK),压实层的存在显著提高了上层土壤的含水量,并且随着压实土层深度的增加,促进了水分在上层的储存.  相似文献   

20.
蔡楠  孙旭  刘永宏 《北方园艺》2021,(10):80-87
以盐爪爪、扁秆蔗草、碱蓬、芦苇和冷蒿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探究包头黄河湿地5种植物群落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黄河湿地的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结果 表明:1)各植物群落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含水量与之相反;2)各植物群落下土壤pH和全盐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作用;3)各植物群落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而全钾无统一变化规律;4)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容重、含水量、pH、全盐量不利于土壤养分积累,土壤总孔隙度有利于土壤养分积累;5)各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处于缺或极缺状态,说明研究区土壤养分相对贫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