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鸭瘟(DP)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VE)是鸭、番鸭、鹅、雁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自1923年被荷兰学者Baudet首次报道以后,相继发现于法国(1949)、美国(1950)、印度(1963)、比利时(1964)、英国(1972)、泰国(1976)和加拿大(1976),其流行范围逐步扩展开来。1957年,黄引贤在我国广州报道发现了鸭瘟。1957~1965年,本病广泛流行于我国南部、中部和东部的一些省市,1983年,廖德惠报道了四川省存在鸭瘟,并且分离到鸭瘟病毒。至今,全国各地均有本病的报道。目前鸭瘟仍然是我国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2.
鸭瘟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瘟( duck plague,DP)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alenteritis,DVE),是由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引起的鸭、鹅等水禽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在我国有些地方俗称“大头瘟”.本病最早由Baudet (1923)报道在荷兰家鸭中暴发,随后1930年、1 942年、1952年和1959年多次暴发,但初期一些研究者误认为与鸡瘟有关,直到1942年Bos等通过进一步观察研究确证为一种新的独特的鸭病毒病,第一次提出鸭瘟的名称[1].  相似文献   

3.
<正>鸭瘟(Duck plape0)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enteritis,DVE),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是大雁、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鸭瘟的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1923年,Baudet氏在荷兰首次发现鸭瘟,直到1940年Bos氏首次提出鸭瘟的名称,并确认是一种不同于鸡瘟的新病毒病,以后在欧美各国均有关鸭瘟的报道。有关鸭瘟在我国流行的正式报  相似文献   

4.
谈谈鸭瘟     
鸭瘟俗称"大头瘟",是鸭的一种烈性病毒性传染病,常常引起鸭群的大批死亡.鹅感染鸭瘟病毒后,也会发病并引起严重死亡.1923年,荷兰首次报道鸭瘟流行,其后,相继发现于比利时、印度、英国、法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1957年,我国广东省首次提出本病的流行,但据一些鸭农反映,在抗战前就见过有鸭的"大头瘟".在1957~1965年期间,它广泛流行于我国的南部、中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来,四川地区也有发现.本病对各种鸭都能感染,在自然流行中,以产蛋盛期的母鸭和放牧的鸭群发病和死亡较为严重,而以舍饲为主的1月龄以下的雏鸭则少见  相似文献   

5.
鸭瘟(Duck plape0)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enteritis,DVE),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是大雁、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鸭瘟的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1923年,Baudet氏在荷兰首次发现鸭瘟,直到1940年Bos氏首次提出鸭瘟的名称,并确认是一种不同于鸡瘟的新病毒病,以后在欧美各国均有关鸭瘟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利用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检测小鹅瘟病毒抗原及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小鹅瘟自方定一(1956)在扬州发现以来,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对小鹅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但有关小鹅瘟病毒及抗体的实用、快速、有效的检测技术则尚少系统报道。一般都是应用鸭胚,鹅胚或鹅胚成纤维细胞进行中和试验,费时费事。Malkinson(1974)首先以琼扩试验检测小鹅瘟抗体,但敏感性不高。继后Бондарцнко(1982),R.H.Gough(1984),郑玉美(1986)也都先后报道了小鹅瘟的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我们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制备了小鹅瘟鸭胚组织尿囊液抗原与雏鹅组织抗原,并筛选出了配制凝胶板最适缓冲液及pH。成功地应用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检测小鹅瘟抗体,并初步对四川省部份市县小鹅瘟疫情进行调查。现将实验方法及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7.
叶健强 《兽医导刊》2008,(10):14-16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是继发现小鹅瘟(GPV)和鸭瘟病毒(DPV)能够引起雏鹅感染发病后,于1993年由四川农业大学程安春在四川省内首次发现且于1998年首次报道的新型病毒,是一种能引起30日龄以内的雏鹅感染发病的病毒,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综合病例)和病理变化(后期死亡雏鹅病变及其组织学变化)与小鹅瘟极相似的传染病,因而在实际生产中常常将其误诊为小鹅瘟.但其种鹅在开产前注射1次小鹅瘟疫苗,其下一代于3日龄开始仍然发病和死亡,用小鹅瘟高免血清治疗无效,其死亡率一般为25%~75%,严重的地区可达100%.  相似文献   

8.
(一)鸭瘟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不同品种、日龄及性别的鸭均可感染.成鸭发病及死亡较多,雏鸭较少大批发病.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环境条件、营养或疫病等因素均可引起种(蛋)鸭产蛋量下降、产异常蛋.在疫病方面,己知禽流感、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鸭瘟、减蛋综合征等可导致种(蛋)鸭产蛋异常,但鸭副黏病毒病引起种鸭产蛋异常的报道较少.该文就一例樱桃谷父母代种鸭发生产蛋异常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鸭瘟是由疱疹病毒属的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等水禽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其特征是侵害血管,组织出血,消化道粘膜糜烂,淋巴器官出现病变,实质器官有退行性的病变.1923年Baudet首次报道荷兰的家鸭暴发鸭瘟,现在各养鸭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和流行,是危害养鸭业的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鸭瘟主要引起鸭的死亡、淘汰和产蛋下降,给养鸭业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鸭瘟是由疱疹病毒科的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鸭业的二类传染病之一.前几年,很少爆发大型鸭瘟,而且及时的预防措施一般能防止鸭瘟的流行和发生.2000年以来,一种新型鸭瘟已在我省的几个地区流行,且呈爆发性,其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与传统鸭瘟相同,但该病主要侵害1月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很少发病,常规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该病的发生,且发病后用鸭瘟抗血清治疗无效.根据对这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可达70%~100%,死亡率高达50%~80%.由于目前对该病无有效的防治措施,因而给我省的养鸭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现就这一“新型鸭瘟”(暂命名)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原分离与培养、电镜观察及国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鹅等雁行目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传播快、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病死鸭食道和肠道黏膜严重出血或坏死。在我国,自1957年黄引贤报道广东发生鸭瘟后,全国各地陆续发生,曾是危害我国养鸭业的头号大敌。但随着鸭瘟弱毒疫苗在我国养鸭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鸭瘟得到有效控制。自1998年至  相似文献   

13.
鹅的鸭瘟和小鹅瘟是当前严重威胁养禽业的两种传染病,虽然已分别有了预防疫苗,但鸭瘟疫苗对鹅的鸭瘟效价较低,免疫期短,效果不一,特别是接种两种疫苗时,需多次注射,使用不便。根据鹅源鸭瘟病毒和小鹅瘟病毒可同时在同一鸭胚复制增殖,未发现干扰作用的存在,特进行二联疫苗的研制,以便提高疫苗质量和满足防疫需要。 研究结果显示,二联苗对成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免疫鹅对鸭瘟强毒攻击的半数有效免疫剂量(10~(6.5)ED_(50)/1ml)、免疫鹅血清对小鹅瘟病毒的中和指数(NI=7586)分别略高于鸭瘟疫苗(10~(6.5)ED_(50)/1ml)和小鹅瘟疫苗(NI=3163),免疫鹅的鸭瘟中和抗体反应和小鹅瘟沉淀抗体反应与相应的鸭瘟疫苗和小鹅瘟疫苗基本相同,从而初步研制成功二联弱毒疫苗。二联苗免疫鹅对鸭瘟有免疫力,其后代可免遭小鹅瘟侵袭,具有双重作用,由于使用同一鸭胚生产二联苗,可简化制苗工艺,降低成本,便于现场应用,减少对鹅的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14.
鸭瘟的流行、诊断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早在1923年有人在荷兰首次发现本病,直到1940年有人首次提出鸭瘟的名称,并确认是不同于鸡瘟的新病毒病。以后在欧、美各国均有本病发生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鸭瘟(DP)是一种严重危害养鸭业的传染病。目前,对该病已经进行了细致的研究(Jansen1961,Toth,1969)。据Leibovitz(1968)报道,在1959年初的鸭瘟暴发中,死亡率达100%。近年暴发中的死亡率为60-70%(Sarker,1982)。自1964年以来,尽管有效的鸡胚  相似文献   

16.
1998年10月 ,我市某新建鸭场7月龄蛋鸭(高邮鸭)发生了以瘫痪、拉白色稀粪、难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发病率5% ,病死率82.6%。经临床检查和人工复制疾病确诊为鸭瘟。初诊后 ,立即用鸭瘟弱毒苗进行紧急免疫 ,5d后疫情被控制。1980年后 ,我市未见鸭瘟报道 ,这次疫情实属突然 ,现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1998年10月2日 ,该场7月龄蛋鸭部分发生脚软、流泪、排白色稀粪、泄殖腔突出 ,病鸭多因难产死亡。10月2~19日共发病132只 ,死亡109只。由于该场认为是新建场 ,加之本地多年来未发现鸭瘟 ,因而鸭群没有用鸭…  相似文献   

17.
新型鸭瘟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鸭瘟(new duck plague)是一种由新型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同鸭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都极为相似,使用已有的鸭瘟疫苗、高免血清、高免卵黄抗体及药物均不能有效防治该病,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山东省某养鸭场发病症状比较明显的病鸭采取临床剖检、病理组织学观察、病毒的分离鉴定以及血清学检查等诊断措施,确诊该鸭场病鸭感染的疾病是新型鸭瘟.详细介绍了该次新型鸭瘟的诊断过程,旨在为生产中新型鸭瘟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鸭瘟(Duck plague,DP)是由疱疹病毒科a-疱疹病毒亚科鸭瘟病毒引起鸭、鹅及多种雁形目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本病常在我国广大养鸭群中暴发流行或散在发病,且主要侵害种鸭群或蛋鸭群.但近年来,随着养鹅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该病对商品鹅的感染发病呈现上升趋势,且在不同日龄的鹅群中传播,给养鹅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2005年6~7月间,本地区某一养鹅户饲养的鹅群发生了一种发病急、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传染病,经本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鸭瘟病毒感染所致.现将诊断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鸭瘟、鸭病毒性肝炎是发生于鸭的急性传染病,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由这两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给养鸭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已有鸭瘟疫苗和鸭肝炎病毒疫苗,但未见有鸭瘟、鸭肝炎二联苗研究的相关报道,此二联苗  相似文献   

20.
蔡宝祥 《中国家禽》2003,25(11):25-26
1 鸭瘟 鸭瘟(Duck plaque)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