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松阿扁叶蜂(Acantholgda Posticalis Matsumura)是近年来在陕西发生的重要食叶害虫。严重影响了林木旺盛生长和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创绿的效果。其成虫、卵和幼虫均在树上生活,防治难度较大,而其老熟幼虫和蛹从6月底到翌年3月在林地5-10cm的土层越冬,时间较长,有利于人工灭幼虫。为了探寻其无公害有效控制措施,自2000年以来我们在岐山县千山林区采用松土除草、人工捕杀越冬幼虫和蛹,地面撒毒土,覆膜阻止幼虫下树入土越冬和成虫上树产卵,结合修枝抚育人工剪除有卵、幼虫枝销毁,或用薄膜袋套幼虫枝等幼虫下树入袋取袋灭虫,挂粘虫纸粘杀成虫,树杆打孔孔内注药杀幼虫等等。结果显示成本低、工效高防效好、持久,而且无公害。为病虫害的生态控制提供了典例,也为我市创绿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措施,2007年经宝鸡市科技局组织专家评审达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美国白蛾下树化蛹的过程为昆虫病原真菌与之接触侵染提供了有利环境。从来源于河北、北京地区的22株球孢白僵菌和2株粉拟青霉菌中,筛选出对美国白蛾高致病力的球孢白僵菌菌株FD和粉拟青霉菌株SH9-4,通过爬行接触接种的方法,测定了它们对进入下树化蛹过程的美国白蛾老熟幼虫的侵染效果。研究表明,接种144 h后,白僵菌校正致死率92.4%,LT50为87.06 h;粉拟青霉校正致死率94.9%,LT50为92.34h;受感染的老熟幼虫多在预蛹阶段死亡。同时,对生产出的白僵菌和粉拟青霉的固体菌剂,通过在树干基部施菌的方法进行了小规模的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白僵菌和粉拟青霉对越冬代美国白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9%和83.5%,对第2代美国白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4%和87.0%。表明针对美国白蛾下树化蛹进行防治是用真菌防治美国白蛾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油松毛虫越冬幼虫上树下树历期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84~1986年对越冬幼虫的系统调查数据,分别求得油松毛虫越冬幼虫上树历期约为51d;下树历期约为87d;上树高峰期为每年的3月28日~4月19日;下树高峰期为每年的10月份。并同时对越冬幼虫上树过程中的物候学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油松毛虫幼虫转移生境的特性,将其越冬过程分解为上树阶段和下树阶段.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寻找出影响越冬幼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主要是越冬幼虫生境的温度和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回归建立数学模型,预测越冬幼虫种群数量,为制定油松毛虫防治策略提供准确的虫情报告.  相似文献   

5.
针对美国白蛾的主要特点和生活习性,运用综合防治手段对白蛾进行有效控制和预防,在白蛾的三个生长危害期和成虫网幕期及下树化蛹期等进行了观察,重点抓好越冬代蛹、成虫和第一代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黄缘阿扁叶蜂Acantholyda flavomarginata Maa是一种严重危害云南松针叶的害虫。1994年首次在越西县云南松林区发生。通过1997年至2000年长期野外定点观察、室内饲养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黄缘阿扁叶蜂的生物学特性为在该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入土作土室而以预蛹越冬。翌年4月初开始活动。5月中旬为产卵盛期。5月中旬幼虫孵出,幼虫5—7龄。6月下旬幼虫开始下树。7月下旬全部下树越冬。其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卫生伐、人工物理防治、喷施化学药剂。特别是当幼虫处在2—3龄期,是化防最佳时期,采用杀虫双、灭扫利等杀虫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7.
日本鞘瘿蚊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国内首次对严重为害马尾松的日本鞘瘿蚊害虫进行系统、全面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的研究,结果表明:1月及4月采取地面喷洒可湿性1605粉剂(22.5kg/hm2)或50%辛硫磷1000倍液防治下树入土越冬的老熟幼虫及羽化成虫,具有极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广西澳洲坚果木蠹蛾类害虫主要种类及其年生活史和习性,为澳洲坚果木蠹蛾类害虫的监测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3月~2016年12月,在广西澳洲坚果主产区果园设置定点标准地对木蠹蛾类害虫进行调查,并于每年3月上旬~4月上旬在澳洲坚果树上采集越冬代幼虫作为第1代虫源,在实验室内对第1代虫源进行饲养,以获得第2、第3代害虫,观察各虫态生活习性,结合野外调查,绘制年生活史.[结果]荔枝拟木蠹蛾(Arbela deaSwinboe)和相思拟木蠹蛾(A.baibarana Matsumura)在广西一年发生1代,前者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15~25 d,成虫见于4月初~6月初,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后者以大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4月上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约20 d,成虫出现在4月下旬~6月下旬,幼虫5月上旬开始孵化.咖啡豹蠹蛾(Zeuzers coffeae Niether)在广西一年发生2代,以第2代大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15~20 d,第1代成虫出现于4月上旬~6月上旬,第2代成虫出现于8月中旬~10月上旬,第1代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第2代幼虫于8月底开始孵化.[结论]荔枝拟木蠹蛾、相思拟木蠹蛾和咖啡豹蠹蛾是广西澳洲坚果树的主要蛀干类害虫,其以幼虫蛀人枝干为害,防治难度较大,生产中可采取剪除虫枝、药剂涂刷树干或灌注孔洞、诱杀成虫及利用天敌等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果树混栽区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调查了龙泉驿区果树混栽区内桃梨小食心虫的生物学特性,运用性诱剂预报法诱蛾测报虫情,筛选最佳防治措施。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龙泉驿区一年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根颈部粗裂皮缝里、专寸下落叶、土里结茧越冬,7月底至8月上旬幼虫为害枝梢最为严重,防治上采取成虫和幼虫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杨树吉丁虫是杨树人工林一种常见蛀干害虫,也是吉林省森林植物检疫对象之一。该虫1 a发生3代,以不同龄期幼虫在树干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越冬。4月中旬开始取食,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化蛹,5月下旬6月上中旬成虫羽化。采用营林措施、人工捕捉、药剂毒杀等综合防治方法,可有效控制害虫为害。  相似文献   

11.
油松球果害虫的危害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油松球果生命表的研究表明 ,油松球果小卷蛾和松果梢斑螟是两种主要的油松球果害虫 ,其发生危害主要集中在 5 ,6两月。根据油松生殖生长的特点 ,对两种球果害虫随树龄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树龄的增加 ,油松结实量增加 ,雄花序增多 ,但由于松果梢斑螟的发生和危害与雄花序的多少直接相关 ,松果梢斑螟的虫量增大 ,危害加重 ;在同一林龄中 ,有少雄、中雄和多雄树之别 ,松果梢斑螟的虫量随之变化 ;每果内松果梢斑螟的幼虫数随树龄和雄梢率的增加而增加 ,而每果内油松球果小卷蛾的幼虫数随树龄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2.
松叶蜂在贵州省主要分布在凤冈、清镇、平坝、安顺、普定等县,松叶蜂以幼虫为害松树林木的针叶,影响林木生长,重度为害时,可造成林木零星或成片枯死。2007年下半年,松叶蜂(第2代)在凤冈县大面积发生,使凤冈县400hm^2的松林遭到危害。在凤冈县进行了松叶蜂生活史调查和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松叶蜂在凤冈县一年发生两代。第一代发生在4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2代在7月上旬至翌年的4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发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对松叶蜂的防治可在两个时期进行,即茧期和幼虫期,可分别采取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比物理防治更有效、彻底。化学防治的最佳时期为5月中旬和8月中旬,喷药防治的效果显著高于烟雾防治,可将灭幼脲和速灭杀丁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对长白山北坡5个林带9个植物群落25个样地84种鸟类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次生混交林带的红松阔叶林中鸟类种类最多,有48种,占57.14%。对6个鸟类类群分析结果表明,随海拔的升高,同一类群中的种类有替代现象。随海拔梯度的变化,鸟类的多样性、丰富度呈下降趋势,均匀度基本相似,鸟类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值在不同林带和不同植物群落中各不相同,以次生混交林带的红松阔叶林(多样性均在2.73以上,丰富度均在4.79以上)和针叶林带的山杨—白桦林(多样性均在2.41以上,丰富度均在3.73以上)最高。  相似文献   

14.
火炬松木质素合成中CAD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以美国南部重要的造纸工业用材树种火炬松为材料 ,利用Transgenomic公司最近推出的Wave DNA片段分析系统 ,快速检测肉桂醇脱氢酶 (CAD)基因在个体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首先利用Oligo5 .1软件对火炬松CAD基因全序列分区域进行引物设计 ,当设定每一区域能扩增出 10 0~ 2 0 0bp产物时 ,共在 8个碱基区域 (S1~S8)分别设计出了最佳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 ;以来自火炬松 12株优树自由授粉种子的胚乳中提取的DNA为材料 ,对CAD基因 8个碱基区域分别进行PCR扩增 ,有 5个碱基区域 (S3 ,S5 ,S6 ,S7,S8)得到了唯一的并且与预期碱基长度基本一致的PCR扩增产物 ,对其余 3个碱基区域进一步进行FailSafeTM PCR扩增 ,它们均在某些PCR缓冲液中得到了唯一的扩增产物 ;利用Wave DNA片段分析系统 ,对 6个碱基区域 (S2 ,S3,S5 ,S6 ,S7,S8)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 ,结果表明来自优树 2 2的种子与其它 11株优树的种子之间存在碱基序列变异 ,其中在S5 ,S6区域检测到了较大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这两个区域分别位于CAD基因的第 2和第 3内含子 (Intron2 ,Intron3) .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柿蒂虫(Stathmopoda masinissa Meyrick)生物学、发生规律作了观察记载。提出以垦复树盘、保墒施肥、合理修剪等营林措施为基础,实施“刮、诱、摘、喷”4项综合治理措施。通过3年大面积推广应用,使虫果率由治理前的23.8%下降到治理后的1.1%,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利用8000IU·滋L-1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对油松毛虫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松林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Bt悬浮剂对油松毛虫有很高致死作用。分别利用500,400和300倍稀释液喷雾松枝饲喂2龄幼虫,处理120h后,幼虫死亡率分别为32.50%,35.00%和62.50%。平均症状级别达1.625~2.575,致死作用迅速。林间施用Bt悬浮剂500,400和300倍稀释液,处理7d后,幼虫校正死亡率为74.68%~84.81%,10d后防治效果达85.00%~90.00%,显著高于25%灭幼脲三号悬浮剂的对照处理。  相似文献   

17.
南华松叶蜂Diprion nanhuaensis Xiao是云南松的重要害虫之一。除本省外,贵州也有分布。该虫在云南以为害云南松中幼林为主,对树木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在云南江川地区一年发生二代,以茧蛹越冬。越冬代成虫5月上旬,第一代成虫8月中旬开始羽化。幼虫进入三龄取食全叶为害加重;第一代7月,第二代(即越冬代)10月是幼虫为害盛期。本文提出了以营林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方法。由于成虫飞翔能力弱,喜产卵于两米以下松针叶肉内的习性,因此要求适树适地优质造林,加强幼林抚育,加快成林速度,使不利于成虫活动产卵;利用南华松叶蜂各虫态的发生与节令、物候及农林生产活动等的关系,进行虫情预测,适时采取人工捕杀幼虫,清除害虫茧蛹及必要的化学手段防治幼虫。  相似文献   

18.
Since its 2018 invasion of eastern Asia, the fall armyworm Spodoptera frugiperda(Lepidoptera: Noctuidae) has become a key pest in local maize production. Though pesticid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mitigate the initial S. frugiperda attack, biological control is receiving ample attention as a desirable, environmentally-sound alternative to chemical control. Hoverflies(Diptera: Syrphidae) are abundant natural enemies in Chinese maize fields and have been observed to consume S. frugiperda larvae. In this study, we use laboratory assays to study th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immature stages of S. frugiperda and the endemic syrphid Eupeodes corollae. To mimic natural conditions, assays were performed in the presence of fresh maize leaves. Those 2 nd or 3 rd instar larvae of E. corollae preyed on 1 st and 2 nd instar S. frugiperda larvae with a Holling type III response, consuming a respective theoretical maximum of 43.48 and 83.33 larvae over a 24-h period. Conversely, once S. frugiperda larvae reached 3 rd instar, they exhibited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equally preyed on syrphid larvae with a Holling type III response. Those 5 th and 6 th instar larvae of S. frugiperda consumed a respective 16.39–19.23, 6.02–19.61 and 6.76–8.26 of 1 st, 2 nd and 3 rd instar E. corollae larvae per day. Though our results await field-level validation, S. frugiperda agonistic(i.e., defensive) and consumptive behavior towards resident natural enemies such as E. corollae possibly degrades biotic resistance and raises its invasion potential. Our findings shine new light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epidopteran herbivores and their natural enemies, and can help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conservation biological control and othe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 strategies against S. frugiperda in China and abroad.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马尾松毛虫综合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省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森林害虫,大发生年份马尾松受害面积达20万公顷,经济损失约2000万元。综合治理主要开展了松毛虫发生类型的划分,并根据发生类型分类施策;采取封山护林、营造混交林,禁止强度打枝等营林技术措施;加强虫情调查和预测预报;预防为主,防治虫源基地等治理措施,使综防区内95%以上的松林达到有虫不成灾,综合治理的直接经济效益达4119.5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