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豆感染SMV3后多酚类物质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SMV3抗性不同的四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分析其感染SMV后各生育阶段的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及变化。结果表明:抗感病品种未接种健株中总黄酮、总多酚含量,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接种SMV3后总黄酮、总多酚含量抗病品种变化不大,感病品种两指标含量明显提高,二者动态变化也明显不同。抗感病品种类黄酮配基组成相同,接种SMV3后,感病品种增加了P3配基,部分缺少了P4配基。大豆中总黄酮、总多酚的动态变化及黄酮配基的组成与增减均可作为鉴定抗感病品种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徐兆飞  刘亚光 《大豆科学》2006,25(3):234-238
利用大豆灰斑病菌不同致病力的生理小种接种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大豆叶片内总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与品种的抗病性呈明显正相关;感病品种叶片内总多酚含量变化显著降低,抗病品种总体变化不大.接种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能够大幅度提高抗病品种体内总黄酮含量,这一结果可以作为筛选和鉴定抗病品种的一种生化指标;大豆灰斑病菌弱毒菌株能够诱导感病品种体内总黄酮含量提高,进而提高大豆的抗病性,这一结果为大豆灰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豆品种对SMV不同毒株抗性反应与种粒斑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探讨了大豆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两个致病力不同的毒株(SMV-y51,SMV-82-11),田间成株抗性和种粒的抗性反应,指出大豆品种成株抗性与种粒抗性受不同基因所控制,此两种抗性对某些品种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在大豆抗花叶病育种中同时要注意这两个抗性,选择双抗型亲本。对黑龙江省来说,选育抗种粒斑驳的新品种,改善大豆商品品质更为迫切。提出铁6915,铁7105,梅里特,吉林1号,7588—13,东农35等品种是良好的抗种粒斑驳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4.
大豆种粒斑驳严重影响大豆商品性,选育抗病品种可有效控制大豆种粒斑驳。利用抗源东农93-046与品1246所衍生的F_(8∶9)代群体,对其进行种粒斑驳鉴定,同时利用分子标记对其抗性基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以斑驳率5%为界限划分抗感株系,F_(8∶9)代抗病株系数与感病株系数基本符合1∶1的比例,这表明东农93-046的种粒斑驳抗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根据前人构建的一个包括13个分子标记F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谱,结合单标记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将东农93-046抗性基因位点定位于SSR分子标记Satt114附近。  相似文献   

5.
对4个不同地理种源金线莲(‘三明尖叶’、‘三明圆叶’、‘漳州尖叶’及‘台湾AF’)种植满120 d时的生物量及活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单株鲜重和干重及多糖含量以‘漳州尖叶’金线莲品种最高,而总多酚及总黄酮含量则均以‘台湾AF’金线莲品种最高。同时对4个金线莲品种不同采集时间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除‘台湾AF’金线莲品种外,其余3个品种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即随着移栽时间的延长,总多酚及总黄酮含量缓慢增长,而多糖含量则递减。金线莲‘三明尖叶’与‘三明圆叶’品种中,总多酚及总黄酮含量均在种植满150 d达到最大值,此时,在‘三明尖叶’金线莲中,总多酚及总黄酮含量分别为(9.81±0.24)、(4.62±0.16) mg/g;在‘三明圆叶’金线莲中,总多酚及总黄酮含量分别为(9.27±0.22)、(4.60±0.17) mg/g。‘漳州尖叶’金线莲品种的总多酚及总黄酮含量均在种植满120 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74±0.05)、(4.63±0.04) mg/g。‘三明尖叶’、‘三明圆叶’以及‘漳州尖叶’金线莲品种的多糖含量分别于种植满90、0、120 d时达到最大值,多糖含量分别为(26.05±2.11)、(24.29±2.33)、(45.90±4.70) mg/g。此外,对‘三明尖叶’与‘三明圆叶’金线莲品种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分析发现,多酚与黄酮主要在叶片累积,而糖类物质则主要在茎段累积。  相似文献   

6.
以抗大豆食心虫的6份基因型和3份感虫基因型为材料,分析比较其次生代谢产物及相关酶类的差异。结果表明,抗虫品种籽粒中类黄酮含量、荚皮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感虫品种,抗虫和感虫品种间,总酚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无明显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通过接种我国黄淮海及长江流域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3和SC7,对50份大豆品种(系)进行了成株抗性及种粒抗性(包括种粒斑驳抗性及种传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仅有2份大豆品种(SD1112和驻豆11)对SC3和SC7株系表现抗病。对SC3和SC7具有种粒斑驳抗性的材料分别为4和3份,接种两个株系后的大豆品种(系)的平均斑驳率分别为44.98%和49.42%,其中A3、SD1112和SD1108对SC3和SC7株系均具有种粒斑驳抗性。所选大豆品种(系)对SC3和SC7株系的平均种传率分别为1.47%和1.22%,对上述两个株系具有种传抗性的大豆品种(系)分别为19和29份。本研究首次鉴定了大豆品种对SC3和SC7株系的种粒抗性,为SMV种粒抗性育种工作拓展了种质抗源。  相似文献   

8.
1983—1985年采用田间人工病圃的办法,接种SMV的3号强毒株系,对不同来源的856份品种(品系)进行田间抗病性筛选,并调查其中356份品种(品系)病株上所产生种子斑驳粒的情况,筛选出田间植株抗病的材料158份,其中高度抗病的占15份,未发现田间免疫材料;抗种皮斑驳的材料有57份,其中未发现种子斑驳粒的占10份。在这些抗病材料中,有22份材料既表现田间植株抗病,也抗种皮斑驳,是抗SMV育种的良好抗源。  相似文献   

9.
大豆种质资源对东北SMV1号和3号株系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56份大豆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在2006和2007年连续两年分别接种SMV1号和3号株系,对其成株抗性和种粒斑驳抗性均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接种1号株系的成株抗病资源446份,占80.2%;抗种粒斑驳资源107份,占19.2%;对成株和种粒斑驳均表现抗性的资源103份,占18.5%。接种3号株系的成株抗病资源151份,占27.2%;抗种粒斑驳资源87份,占15.7%;对成株和种粒斑驳均表现为抗性的资源76份,占13.7%。对1号和3号株系,在成株和种粒抗性上均表现抗病的资源69份,占12.4%。以上资源特别是兼抗资源在大豆生产和抗病育种中应予以重视。研究还显示,来自辽宁和吉林的供试资源对1号和3号株系的成株和种粒抗性均较好;来自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黑龙江的供试资源对1号株系的成株抗性较好,但对1号和3号株系的种粒抗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
3种氧化酶与辣椒抗蚜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抗坏血酸氧化酶(AsA-POD)与辣椒抗蚜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叶组织内PPO,POD,AsA-POD活性在受蚜虫侵害后均明显提高,但高抗和抗蚜品种较高感和感蚜品种反应更灵敏,在接虫初期其POD,PPO和AsA-POD活性即上升到一个很高水平,活性增强远远高于高感和感蚜品种,且在受蚜虫侵害后保持稳定的高活性水平;高抗和抗蚜品种叶组织内的POD和PPO同工酶谱带在受蚜虫侵害前后均保持稳定不变,没有新谱带的出现,而高感和感蚜品种在受蚜虫侵害后POD和PPO同工酶谱带均有变化,蚜虫侵害前其POD和PPO同工酶谱带均与高抗和抗蚜品种相同,但受蚜虫侵害后分别减少2条和3条。相关分析表明,辣椒受蚜虫侵害后,叶组织内POD,PPO和AsA-POD活性的增强及POD和PPO同工酶谱的稳定性与辣椒抗蚜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大豆花叶病(SMV)若干抗性鉴定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40个大豆品种的抗大豆花叶病鉴定,阐述了种传率、褐斑率和成株抗性三个抗性鉴定指标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种传率、褐斑率、成株抗性分别受不同基因控制。植株感染病后,任一指标为抗性,三项指标间不存在相关性。病株种子出苗率(种子活力)下降主要受种传率影响,与褐斑率、病情指数关系不大。在田间自然传毒情况下,褐斑率、种传率均随成熟期的推迟而加重。这是原始病株(带毒种子产生的病苗)、蚜虫消长及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熟期品种生长发育期不同所致,不能反映品种本身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用TLC技术结合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以及其它化学定性方法,分析大豆因感染SMV产生物种粒斑驳的化学组成:有种粒斑驳的种皮和大豆健种皮含有花色素、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和它们的苷,也含有黄烷醇以及黄烷醇多聚物。种粒斑驳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在含量和组成上都可显著地区别于健株种皮,其积累与感染SMV相关。按种粒斑驳的颜色箱关的黄酮类化合物分类,斑驳可以分为有或无花色素苷两个类型。  相似文献   

13.
大豆对SMV数量抗性的育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证实潜育期长、病情发展缓慢、最终病情轻的数量抗性的利用价值,在接种SMV-Sa株系条件下,比较了同一遗传背景、不同发病时期、不同病情下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研究表明早期感染SMV对大豆产量、褐斑率等的影响显著大于花期感染;病情指数与大豆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存在显著负相关,病情指数越高,对产量等危害越大;通过比较SMV对质量抗性、数量抗性和感病3类大豆品种的影响,证实数量抗性品种在株高、单株粒数以及大豆产量等方面受SMV影响显著小于感病品种,与质量抗性品种接近.说明选育数量抗性品种对控制SMV危害有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滕冰  吴宗璞 《大豆科学》1999,18(1):42-46
本文报导了一个新的大豆斑驳粒微量“总黄酮”的分析方法,。采用Zr^4+与黄酮类化合物生成有荧光的络合物,借薄层色谱扫描技术,测定滤纸荧光斑点的峰面积积分值,用于定量分析。Zr^4+在酸性条件下与黄酮类化合物的络合作用可使类黄酮化合物定性,并有利于区别于黄烷醇类化合物。该方法应用盱大豆感染SMV产生斑驳的发生机理研究,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不同抗性亲本所配制的组合后代,采用早期世代混合株系接种鉴定、稳定世代分株系接种鉴定的方法进行选育,得到了优良抗病品系。研究表明:抗病育种关键,是亲本的抗性、丰产性水平。并明确了(SMV)三株系群的致病程度,及对大豆若干产量性状和籽粒斑驳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6.
Spet.  JE 孙志强 《大豆科学》1992,11(3):204-213
以25份克拉克和6份哈罗索近等基因系为试材,研究了播种时期,成熟期,结荚习性,抑制褐斑形成,抗病毒病及某些控制种皮颜色基因对大豆籽粒斑驳形成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裂区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时期对大豆的成熟期,大豆花叶病毒病及籽粒斑驳的严重度具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从苗期到成熟所需要的日数明显减少,病毒病、斑驳粒率(PMS)和斑驳指数(MI)明显减轻。基因替换效应分析表明,tE1,E2,E3,Im和Rsv1对减轻籽粒斑驳症状具有显著的效应。当上述基因被其隐性等位基因替换时,斑驳粒率和斑驳指数分别减少32.1%和0.205,8.8%和0.043,6.3%和0.031,27.1%和0.212,25.3%和0.156。TE1,i—k和iR对加重籽粒斑驳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效应,当这几个基因或基因组合被tel,i—i和Ir所替换时斑驳粒率和斑驳指数分别降低13.8%和0.126,28.7%和0.449,6.43%和0.115。虽然R和Dtl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症状表现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对籽粒斑驳的形成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大豆病毒病抗源种质创新及鉴定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怡  栾晓燕 《大豆科学》1999,18(1):32-36
通过有性杂交将高产与抗病进行有效重组,经人工接种主生化鉴定,创新出高抗SVM1号株系,且高抗种粒斑驳种质5份;哈83-201,哈88-7704,哈88-2499,哈88-2496和哈89-5896;创新出高抗SMV3号强毒株系种质,同时高抗种粒斑驳种质5份;哈91R3-182,哈91R3-188,哈91R3-232,哈91R3-244和哈91R3-310。并对抗源种质的抗性,丰产性及应用情况进行了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种皮黑色素、酪氨酸酶和游离酪氨酸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菜黑籽与黄籽种皮的黑色素、酪氨酸酶及游离酪氨酸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种子发育中期,黑籽种皮的黑色素含量逐渐增加,种子成熟时迅速增加,比黄籽增加6倍以上。种子发育后期黄籽种皮的酪氨酸酶活力下降,而黑籽酶活力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表明,种皮酪氨酸酶活力与黑色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游离酪氨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油菜黑籽和黄籽种皮色泽差异与黑色素含量有关,黑色素可能由游离酪氨酸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