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吉林省大豆食心虫分级多元回归预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宗岱  韩宇姝 《大豆科学》1989,8(4):400-402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是吉林省大豆的主要害虫。过去对该虫预测是采用田间各虫态发生量调查数据结合气象条件综合分析,不仅费工,准确性也差。为了提高大豆食心虫测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选用吉林省36个测报点的1975—1987年大豆食心虫测报调查数据与气象资料进行了预报要素分级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棉红铃虫是棉花上的主要害虫,田间调查程序多,方法复杂,劳动强度大。探讨准确可靠、简便易行的调查办法,是病虫测报工作急待研究的课题。为此,笔者利用本站1983~1990年红铃虫成虫观察资料,着手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小绿叶蝉消长规律及气象因子对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绿叶蝉是我国广大茶区为害茶树的一种重要害虫。该虫在浙江、安徽、广东等地的消长以前曾作过研究,测报方面的研究也有报导。本文系笔者于1978—1982年在杭州茶叶试验场定期、定园对小绿叶蝉进行田间自然消长调查的结果,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不同的气象因子对小绿叶蝉消长影响,为今后小绿叶蝉的测报提供了一参些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由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会组织的福建农业大学、宁德地区农校和农工党福安市委会及福安溪柄镇的有关科技人员参加的福建省科委97-2-130号课题”茶树病虫害科学治理研究”,于1999年12月15日~16日在福安市由省科委主持通过省级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课题组针对当前茶叶生产的农药残留问题,以闽东绿茶区条虫发生严重,用药频繁的福安溪柄等地为试验示范点,采取田间调查和室内研究相结合,进行了害虫普查、技术培训、系统测报、分期确定防治指导、筛选农药等工作。通过三年的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内的病虫危害逐年减轻,化学农药的使…  相似文献   

5.
基于图像的水稻灯诱害虫自动识别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灯光诱杀稻田害虫,并识别与计数这些害虫是水稻害虫的一种常规但非常重要的测报方法。在灯光诱杀的昆虫中,大多数昆虫是不需要测报的,因此,在人工识别灯诱测报害虫时,需要排除这些昆虫。这种人工识别与计数害虫的方法效率低、任务重、识别准确率差。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的水稻灯诱害虫自动识别方法。首先,根据测报害虫的形态特征对水稻灯诱昆虫图像进行初步分组,每组昆虫图像中包含一种测报害虫的背面图像、腹面图像和与其形态相似的非测报害虫图像,共3类;然后,提取组内每一张水稻昆虫图像的颜色、形态和纹理共31个特征参数;最后,利用带后验概率的SVM分类器对每组的3类昆虫图谱进行训练和测试,输出时同一种测报害虫的背面和腹面图像被视为同一种害虫。结果表明,3种较大个体的水稻灯诱测报害虫的平均识别准确率为97.4%。  相似文献   

6.
茶黑毒蛾越冬代防治适期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为茶树主要害虫之一,江南茶区每年发生4代,个别年份有不完全的第五代.第一代是全年的主害代,越冬代次之,抓好越冬代的防治可缓解第一代的防治压力,而准确掌握防治适期,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笔者通过1985~1992年的田间调查和分析,提出越冬代田间防治适期的预测方法,供各茶树病虫测报站及生产单位参考.材料及方法一、资料来源茶黑毒蛾田间防治适期资料系笔者在杭州茶叶试验场及余杭县茶树病虫测报站田间调查资料.调查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用振落法(塑料薄膜承接)或盆拍法,计数总幼虫量及3龄前幼虫量,计算3龄前幼虫占的百分率.当田间 3龄前幼虫占总虫量84%左右时定为田间开始施药日,即本文的防治适期.气象资料采用与调查地邻近的杭州茶科所气象哨的地面观察数据.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多年来在预测预报上普遍采用杨树枝把诱测成虫,结合田间系统调查,对指导防治收到了一定成效。随着测报方法的更新,昆虫性信息素的人工合成与应用,逐渐取代了杨树枝把诱蛾的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茶树病虫害在田间发生的相互关系,分析了茶树害虫的危害而招致了茶树病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利用综合防治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消灭虫害和病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茶树病虫害科学治理”课题在宁德市农校教学实习茶场,设立无公害茶园试验基地1.5bm^2。试验基地在虫情普查的基础上,设立了病虫测报网点,对茶树主要害虫进行了系统测报,分期研究制定防治指标,及其综合治理措施。几年来,宁德市农校教学茶园的病虫危害逐年减轻,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茶叶质量逐年提高,茶叶产品(1998~2004年)已达到农残未检出的无公害绿色食品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仅就农校教学实习茶场无公害茶园建设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茶尺蠖幼虫田间分布型及其在实践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进行茶尺蠖测报或防治工作中,要正确估计田间虫量,必须首先了解其田间分布型,根据分布型讨论出合理的抽样方法,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序贯抽样检定害虫防治指标,不仅使防治质量提高,还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但序贯抽样法是根据田间分布型来制订的。因此,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田间调查表明,二化螟在黑龙江省五常地区一般每年发生一代。在秋霜晚、有效积温高的年份能发生一代半。可根据黑光灯诱集的成虫数、二化螟低龄幼虫群居和转株的时间以及气候条件进行预报。确立了防治的原则、方针、指标、时期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水稻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志农  张玉烛 《作物研究》2006,20(4):297-307
针对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问题和农药污染造成的生态问题,从生态学观点出发,阐述了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形成及其理论基础。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实践中研究和探讨了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多项技术措施及其控害效果。结果表明:经济作物与高产优质水稻连作种植模式及其农田景观多样性耕作制,可显著的影响与它关联的害虫及其天敌在种群数量上的变动,并促使田间生物群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水稻主要害虫种群对稻田生态环境的非适应性减少,而蜘蛛等天敌种群则适应性增加,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与此同时,在水稻高产栽培中坚持合理施肥控制施氮量,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开展稻鸭生态种养,应用频振式杀虫灯等措施,都能显著减少稻田主要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板匹配的多目标水稻灯诱害虫识别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灯诱害虫的识别与计数在水稻田间害虫监测中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水稻害虫被黑光灯诱集后姿态各异,存在虫体残缺现象,增加了图像自动识别的难度。在获取水稻灯诱害虫非粘连图像基础上,利用模板匹配和K折交叉验证方法进行多目标水稻灯诱害虫的识别。首先,提取每个水稻害虫图像中包括颜色、形态和纹理共156个特征参数;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降维,选取前6个主成分作为害虫特征参数;最后,根据每种灯诱害虫的姿态确定模板数,通过模糊C均值获得聚类中心作为模板参数,分别利用单模板和多模板匹配方法进行水稻害虫的识别。结果表明,针对姿态各异且有虫体残缺的多目标水稻灯诱害虫,多模板和单模板匹配法的识别率分别为83.1%和59.9%。  相似文献   

14.
稻米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2004~2006年3年的攻关研究与示范,在调查湖南重金属污染及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将湖南农田镉污染划分为6级;筛选了一批稻米重金属低积累的水稻品种资源,研究了镉向水稻中的迁移特征和控制技术,组装了稻田控制重金属吸收与积累的综合技术;进行了水稻直播栽培技术和施肥技术的研究,形成了水稻“节氮增苗”栽培技术;在应用和完善灯光杀虫、稻田养鸭和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水稻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2004~2006年在湘阴县浩河口镇兴隆村进行大面积示范。取得了良好的减氮减药增效、大幅度增加天敌数量和降低稻米农药残留的效果,初步建成绿色稻米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5.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小麦等作物病虫害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人工智能领域中发展迅速的信息处理技术之一。它能够处理高度非线性问题,具有跟踪性能好、适用面广、容错能力强等优点。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开始逐渐应用于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并对多种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取得了良好效果,已成为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一条新途径。本文简要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原理,对其在小麦等作物病虫害预测中的应用作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就人工神经网络在作物病虫害预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云南芒果病虫害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云南省芒果病虫害的种类及其发生危害情况,进而为防治云南省芒果病虫害提供依据,为芒果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于2008~2010年期间,根据芒果的种植分布、病虫害发生特点,采用定点调查、走访、询问和全面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芒果主产区病虫害分布、危害及种类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云南省芒果病虫害94种,其中病害23种,害虫71种。  相似文献   

17.
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及其种群田间消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目前辽宁省稻飞虱发生频繁、为害严重等现状,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稻飞虱不同种类的危害发生规律,以及稻飞虱天敌种类及其田间消长规律。这些调查研究,可为通过生态调节增强稻田天敌的作用和控制稻飞虱的为害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从而控制或减少稻飞虱的暴发。  相似文献   

18.
邴静静  高红梅  王誌达 《作物研究》2019,(5):482-486,510
近年来,农村电商发展迅猛,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后,产品品牌意识薄弱,产品综合质量不高.因此,中国农业需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创新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开拓农业新的发展方式,使农民从互联网中受益.基于此背景,以天津"小站稻"为例,从微观角度出发,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品牌价值来推广农产品.提出在电子商务视角下,推动天津"小站稻"品牌增值的建议,让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农村发展的新动力,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耀松 《杂交水稻》2006,21(5):73-76
介绍了中国杂交水稻种子进入印度尼西亚市场所应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性措施,主要包括市场准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非疫区生产基地建设、有害生物检测方法以及薰蒸和装船前检验等。这些措施使中国杂交水稻种子最终成功进入印度尼西亚市场。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为明确吉林省玉米穗期害虫种类、分布及发生情况,2013~2016年对吉林省9个地市,42个县(市/区),累计409个地点的玉米穗期害虫进行系统调查,为玉米穗期害虫的监测预警和制定合理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发现,吉林省玉米穗期有27种有害生物,隶属于3个纲,7个目,18个科。亚洲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叶螨和蚜虫的有虫田率均在80%以上,百株虫量和危害级别较高,是吉林省玉米的主要害虫。美洲黍潜叶蝇、古毒蛾、大青叶蝉、梨剑纹夜蛾、赤角盲蝽、白星花金龟等有虫田率在20%以下,且百株虫量<1头,尚未玉米生产造成威胁。此外,迁飞性害虫黏虫也是玉米穗期重要害虫,棉铃虫是潜在的玉米穗期重要害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