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克氏原螯虾抱卵与非抱卵孵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了克氏原螯虾克氏原螯虾抱卵与非抱卵孵化过程。详细描述了两者卵色变化情况,并对抱卵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克氏原螯虾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3.
为了选取更适合本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品系,通过采购鄱阳湖、汉江、洞庭湖、淮河4个水系的克氏原螯虾亲本和苗种,在九江市彭泽县凯瑞温室大棚开展繁殖与生长性能对比。结果显示,鄱阳湖水系亲本抱卵率和繁殖率最高,生长速度最快,体重30g以上规格的数量也最多。表明克氏原螯虾在养殖过程中不同地理位置、运输距离长短和区域品系在同一地点繁殖、养殖效果不同,距离越近,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克氏原螯虾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克氏原螯虾工厂化育苗技术,2008年利用室内水泥池中进行了克氏原螯虾的人工繁育试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亲虾培育成活率84.3%;交配抱卵率81.6%;受精卵经孵化出苗率71.9%;平均每立方水体出苗数5593尾;平均每只亲虾出苗125尾;每只抱卵虾出苗182尾.  相似文献   

5.
栖息环境对克氏原螯虾抱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口池各放克氏原螯虾100尾,分别给予不同的栖息环境,对人工创造生态环境对克氏原螯虾抱卵量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认为池塘具备良好的土质洞穴环境可明显地提高克氏原螯虾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6.
克氏原螯虾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性成熟年龄为1年左右;雌虾最小体长为6.4 cm,最小体重为10 g;雄虾最小体长为7.1 cm,最小体重为20 g。5~9月为交配期,其中以6~8月为交配高峰期。克氏原螯虾交配后大约为30 d左右产卵。繁殖期为7~10月,高峰期为8~9月。10月底以后抱卵的虾由于水温逐步降低,一直延续到第2年春季才孵化。克氏原螯虾的繁殖行为与掘洞行为密切相关,繁殖期的掘洞数量较非繁殖期明显增多。7~10月,亲虾均栖息在洞内繁殖,洞穴深度为50~80 cm。卵巢为一次产卵类型。雌雄比例为1∶1。克氏原螯虾的个体绝对繁殖力的变动范围为172~1158粒,平均为517粒。个体相对繁殖力(F/W)的变动范围为2~41粒/g,平均为21粒。个体相对繁殖力(F/L)的变动范围为47~80粒/cm,平均为63粒。  相似文献   

7.
通过观察和测量270尾雌性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建立了不同规格克氏原螯虾生殖群体的平均体长、体重、性腺重及肝脏重的统计值,并利用抱卵量、抱卵指数等生态学参数建立性腺发育模型。结果表明,雌虾体长在6.5cm~11.4cm之间,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021L3.343;观察到最大抱卵量为6...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克氏原螯虾的人工繁殖、养殖模式及健康养殖技术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克氏原螯虾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克氏原螯虾苗种规模化供应短缺问题,以洪泽湖地区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掌握本地区克氏原螯虾繁殖习性的基础上,设计并建设了由700 m2大棚产卵池和50 m2加温孵化温室及若干特制网箱组成的苗种规模化繁育设施.2007年9月分批次将16 443只成熟的克氏原螯虾亲虾放入大棚产卵池特制网箱,通过降低光照、微孔增氧、循环流水等措施,先后获得抱卵虾6 053只,平均抱卵率为45.7%;抱卵虾移入温室后,在控温、流水条件下孵化,获得了平均体长0.88 cm的稚虾76.9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1.1%.  相似文献   

10.
人工诱导克氏原螯虾同步产卵试验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2005年在水泥池采用“控制光照、控制水温、控制水位、改善水质、加强投喂”的方法人工诱导克氏原螯虾(Procam barus clarkii)同步批量产卵。经诱导的虾在36 d的时间里共有1006尾雌虾产卵,平均抱卵率达81.0%,而未采用人工诱导的雌虾平均抱卵率只有30.6%。  相似文献   

11.
克氏原螯虾繁殖行为生态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初次性成熟、生殖季节、交配体制、交配行为、掘洞行为、护幼抚育行为等独特的生殖对策和行为特性展开研究。在克氏原螯虾主要繁殖季节进行野外自然采集成虾样本进行交配产卵等实验观察统计, 每批次采集成虾样本为30尾以上, 体质量在15~40 g结果表明: 1) 克氏原鳌虾生长快速且性成熟早, 当年个体经6~12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2) 该虾属秋冬季产卵类型, 但交配季节宽泛, 繁殖期长, 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均有交配现象。7月份(1龄、2, 体质量22.4 g±2.56 g)交配率为20%, 产卵率为0; 8月份(1龄、2, 体质量26.7 g±2.98 g)交配率为45%, 产卵率为5%; 9月份(1龄、2, 体质量29.3 g±3.11 g)交配率达到60%以上, 产卵率为10%; 10月份(1龄、2, 体质量30.9 g±3.39 g)交配率为75%以上, 产卵率为35%, 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克氏原螯虾交配季节主要集中在8-10, 产卵高峰期主要集中在10-12月。3) 交配体制属于繁殖行为学中的乱交制, 雌雄性比较为松散, 存在普遍的重复交配现象。4) 具有明显的穴居性, 掘洞行为是克氏原螯虾一个显著突出的生态习性, 繁殖季节掘洞强度显著增强, 掘洞目的主要为雌虾产卵孵幼, 其他季节的掘洞目的则是为躲避不良的生态环境, 冬春季则几乎没有掘洞行为, 即不同季节克氏原螯虾的掘洞有着不同的生态功能。克氏原螯虾繁殖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可为其开展人工繁殖和生产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闫立君 《河北渔业》2019,(8):29-31,39
小龙虾又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龙虾病害少,耐低氧,能在池塘、河沟、湖泊、稻田、沼泽地等水体中生长繁殖,对不良环境的耐受力很强,因此逐渐形成养殖热潮,小龙虾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2018年石家庄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了河北省水产重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示范项目,开展小龙虾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发展本地的小龙虾产业,探索调整池塘养殖品种结构,发展生态、高效养殖。  相似文献   

13.
克氏原螯虾形态参数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594尾(体长1.75~10.6 cm)克氏原螯虾的全长、体长、头胸甲长和体重等进行了测量分析。着重研究了体重与体长的关系,得到的关系式为:W♂=0.0299×Lb3.4925(r2=0.9818),W♀=0.0438×Lb3.1697(r2=0.9869)。同时还推断得出体长6.0~6.5 cm是克氏原螯虾的最适捕捞规格。  相似文献   

14.
重金属对克氏原螯虾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在重金属对克氏原螯虾影响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提出了如何规避重金属对克氏原螯虾影响的加工及食用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克氏螯虾的人工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周 《河北渔业》2004,(6):27-27,36
克氏螯虾具有食性杂、繁殖力强、适应范围广、对环境条件要求低、生长快、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等特点。自然分布在河、沟、池塘、农田等水域中。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当前市场上克氏螯虾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并且价格不断上扬。因此,发展克氏螯虾人工养殖是当前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是淡水经济虾类,因可食部分较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高的优点深受人们的欢迎.其养殖业也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可以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人工建设的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正因为有这样的优点,很多地方都开展了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试验[1-3].  相似文献   

17.
在稻田中养两茬虾,形成一个水稻、淡水小龙虾互生共存的生态系统。所谓两茬是指一年中龙虾有两次高产收获。近几年,不少地区推广该模式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经过1年左右的克氏螯虾养殖试验,我们摸索出了一些克氏螯虾繁殖方面的生物学知识,现总结如下。 一.克氏螯虾繁殖季节 克氏螯虾在春、夏零星繁殖,在秋季进行集中繁殖。  相似文献   

19.
Fructooligosaccharides (FOS) are widely researched as prebiotics and immunostimulants in humans and terrestrial animals. However, limited researches on immune functions of FOS were reported in crustacean. In the present study, red swamp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 were f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FOS (2.0, 5.0, 8.0, 10.0 g kg?1 diet), and then the immunostimulatory effects of FOS were evaluated by measuring immune parameters and examining immune‐related gene expression. PO and SOD activ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groups fed with 8.0 or 10.0 g kg?1 of FO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control group. In addition, significant elevations of SOD and phagocytic activities were also observed in group fed with 5.0 g kg?1 of FOS. Among examined immune‐related genes, expressions of crustin1, lysozyme, SOD and pro‐PO were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by feeding with 8.0 or 10.0 g kg?1 of dietary FOS. Survival rates of crayfish challenged with Aeromonas hydrophila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feeding with 5.0, 8.0 or 10.0 g kg?1 of dietary FOS for 30 days. Phagocytic activities and bacterial clearance efficiencie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groups fed with 8.0 or 10.0 g kg?1 of FO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etary FOS effectively induced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of red swamp crayfish in a dose‐dependent way and could be used as potential immunostimulant in crustacean.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在克氏螯虾体内的释放与累积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首先将克氏鳌虾驯养在清水中6d,对其肌肉、肝、鳃进行重金属检测。结果显示:肌肉释放各种重金属能力最强,鳃次之,肝最弱。其次,将鳌虾培养于5mg/L的Cu^2 和0.1mg/L的Cd^2 的水溶液中。驯养20d后,对其肌肉、肝、鳃进行SOD酶活性测定及DNA分析。结果显示:受Cu^2 、Cd^2 影响,克氏鳌虾3种组织的SOD酶活性降低,DNA发生了明显的断裂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