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黑龙江春小麦根腐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种研究证实,在叶面有水滴的条件下,根腐病菌分生孢子经4小时即完成侵染活动,侵染量与水滴持续时间、接种体密度呈正相关。温度25℃左右有利于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叶部病情发展呈S型曲线,流行速度与菌源量和气候环境有关。在小麦扬花期平均气温18℃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早而重,此后气候条件适宜,病害流行速度快,病害严重。根据病害流行速度,当地根腐叶枯可分为快速、中速与慢速三种流行类型。初菌源对叶期发病不仅有时间效应,还有一定的空间效应。因此,清除田间菌源以减少接种体数量,是防治根腐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试验表明,小麦成株期根腐叶枯病情指数,与小麦产量及其成产要素中的千粒重、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病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发病越早,病情越重,减产越多。并根据防治效益等综合因素,提出在小麦抽穗扬花期病情指数达到4.4%时应进行防治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小麦叶枯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剂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8-10g,多菌灵有效成分50-75g,对以根腐叶枯为主的叶枯病防治效果分别在63.9%和55.5%以上,增产12.2%和9.3%以上。若气候条件有利于叶枯病发生,应于小麦灌浆初期和中期防治两次为宜。上述两种药剂混用还能兼治白粉病、锈病和赤霉病。  相似文献   

4.
甘肃临夏地区蚕豆叶部病害以轮斑病、普通赤斑病和灰葡孢赤斑病发生为主,损失惨重。病害均形成叶斑、叶枯以至落叶及整株枯死等症状。综合分析表明,病情指数的动态进程基本呈“S”型曲线,并与病情指数增长率曲线十分接近。此流行规律为指导大田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发病期的日均温、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温度是影响病指增长率的3个主要因子。各时期病指增长率的73.4%以上是由这3个因子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玉米小斑病田间消长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玉米品种和气象等环境因子报道了玉米小斑病(Helminthosporiummaydis)田间消长流行规律。结果表明:病害流行分为始发期、普发期和盛发期,分别历时10天、15天和30天;病叶分布由下向上扩展;菌量最大的叶层为4~6叶,占总菌量21.5%以上,菌量主要集中于4~9片植株的中下叶层;环境温、湿、光、雨等因子适宜病害流行,病害中等偏重发生,病情指数大于30的持续时间为20天,最高病指为44.45。提出了防治病害的四条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暴发原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等。在小麦的各生育阶段均能为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在田间以穗腐最为常见。穗腐通常在小麦扬花期发生,最初在小穗颖片基部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条件适宜时,病情扩展可达整个小穗或多个小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规律与予测方法尚未见报道。我们在1959—1982年通过系统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菌以子囊壳和菌丝体越冬,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率最高,侵染率与小麦扬花期相对湿度的相关值r=0.893。该省小麦赤霉病流行与越冬菌源间的相关性不大。在大面积栽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当年赤霉病流行强度直接受小麦抽穗扬花期的相对湿度,雨量、雨日和日照时数的影响。对有关因子进行相关性测定,得出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流行强度的中长期予测四元回归方程:早熟品种y=-26.61 0.28x_1 0.15x_2-0.2x_3 0.003x_4;中晚熟品种y=-27.27 0.12x_1 0.31x_2 1.122x_3 0.03x_4。并根据赤霉病流行与小麦抽穗期旬平均相对湿度、雨量和雨日的相关性,采用气象点聚图,提出小麦赤霉病点聚图短期予测法,制定出单因子短期予测方程y=1.1x-82.9。  相似文献   

8.
作者于1986-1989年连续4年在砀山果园场对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ragi Sacc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进行了研究.提出上年越冬病残体是当年茎枯病的主要初侵染源,采笋田在停采后10天左右即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为病害流行初盛期,7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为病害流行盛期.降雨是茎枯病的主要影响因子,6-9月间降雨量与同期发病率或病情指数呈明显正相关.通过药剂防治使翌年芦笋产量增加50%以上,并总结出芦笋茎枯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水稻条纹叶枯病害流行因子及其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条纹叶枯病害是以灰飞虱为主要传毒媒介的病毒病,发病历程长,高峰期明显,危害损失重,在江苏省每年都有失收田块。该病害的发生流行程度与媒介昆虫传毒有效性、病害的消长动态、水稻的抗逆性和人为干预强度等方面因子密切相关。研究该病害的流行因子,对其综合治理体系的研制与应用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小麦颖枯病在我市为害加重,常与其它叶枯性病害混合发生。2003年,在我市中度流行,发病盛期在5月中旬。据调查,病田率100%,病穗率一般为30%-40%,最高达80%,颖壳受害率10%-50%,造成小麦减产5%左右,严重影响了小麦品质与产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正在流行的非洲猪瘟疫情,分析了疫病流行带给我们的启示,同时对如何防控非洲猪瘟及其它外来疫病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制定非洲猪瘟根除计划及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建设现代化畜牧业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如何促进畜牧产业优势区域的建设,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品,品种的改良与疫病预防这几方面的介绍,阐述了建设现代化畜牧业所要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樟子松枯梢病流行因素及季节流行动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通过樟子松桔梢病调查和病害流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明确了樟子松桔梢病的发生与寄主和环境条件的关系,确定了病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即寄主感病性、林龄、造林密度、坡向、坡位及林位。结果表明:樟子松易感病,林龄大发病重,阳坡比阴坡发病重,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发病重,上坡、中坡、下坡发病程度由重到轻。林缘比林内重。随着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的增加,孢子飞散量增加。种子不带菌,该病的传播与种子无关。将2000年和2002年生长季节樟子松桔梢病病情逐月调查的数据,分别进行指数、韦布尔和理查德3种曲线的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病情随时间的进展曲线以韦布尔曲线为最优。同时,也说明了樟子松枯梢病属于多循环的复利病害,因此,在病害预测和防治上也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反刍兽疫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中国PPRV毒株分子演变特点和疫情传播路线,从NCBI下载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全部PPRV毒株N和F基因全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并结合疫情发生的地理位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西藏阿里地区PPRV毒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100%,其与西藏那曲地区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9%;中国毒株与其他国家毒株F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同源性为89.7%~98.8%,同源性最低的为科特迪瓦1989年毒株,同源性最高的为孟加拉国2010年毒株;N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同源性为69.5%~98.5%,同源性最低的为朝鲜2002年毒株,同源性最高的为印度1995年毒株;F和N基因系统进化关系分析均显示,中国西藏3株PPRV均属于基因Ⅳ系;截止2014年3月30日,中国由西至东9省份发生该疫情。更加全面的分析结果,有待于更多PPRV流行毒株N或F基因全序列在GenBank的公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河北省谷锈病逐年加重,给夏谷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尤其发病早的地块减产较重,甚至绝收。该病在夏价产区田间流行呈典型的“S”开曲线。病害流行与否阳决于夏谷生育期的雨量、雨次及其分布,夏谷品种抗病性和环境。防治技术为播种前处理还病谷草,大面积种植抗病品种,多雨年份在发病中心形成期喷药防治。  相似文献   

16.
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我国北方玉米种植区玉米粗缩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给玉米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详细阐述了玉米粗缩病的危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分析了玉米粗缩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7.
柑桔大食蝇疫情呈逐年加重趋势,由于其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疫区果实不准外销,给果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柑桔生产上的第一大虫害。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病毒疫情调查及马铃薯S病毒的检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河北省张家口市马铃薯病毒病害发生情况并对马铃薯S病毒(PVS)进行鉴定。[方法]对采自河北省张家口市的46份马铃薯样品进行生物学测定和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46份样品中有35份为马铃薯Y病毒(PVY)侵染,其中有6份是PVY与PVS混合侵染,其余29份为PVY单独侵染。用特异性引物扩增PVS外壳蛋白基因的部分序列,获得685bp的目的产物,该序列与已报道的PVS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0%以上,编码227个氨基酸,与已报道的PVS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0%以上。证明该样品中确实携带PVS。[结论]该研究为今后该地区马铃薯病毒病害的控制及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2004~2013年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辖区口岸进境线虫疫情截获的统计分析,旨在掌握进境线虫截获的种类和规律,为线虫检疫监管措施完善提供理论依据。统计表明,2004~2013年福建各口岸共送检项目为线虫类样品1 550批次,样品种类共计87种,主要包括植物种子、木片、木质包装、种苗等。检出线虫疫情352批次,检出率高达22.71%。截获线虫涵盖11个属,来自美国、越南、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说明进境线虫疫情复杂,应对进境植物种子、木片、木质包装等加强植物检疫监管,以防止线虫疫情随寄主携带入境。  相似文献   

20.
设施条件下微型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静  曹克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532-4535
[目的]对设施条件下微型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动态进行研究。[方法]在保护地微型马铃薯幼苗上人工接种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结合逐日天气变化和保护地内逐小时温湿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保护地微型马铃薯晚疫病侵染高峰日的日温度变化在11.5~24.0℃之间,日最低相对湿度高于95%,日降雨累积时间至少8 h以上。[结论]设施条件下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动态呈跳跃式发展,气象条件合适时,病原菌会在1 d之内大量产孢和严重侵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