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用桑叶育蚕和人工饲料无菌蚕为供试材料,分别添食经表面消毒和未经表面消毒的中肠型脓病多角体(CPB)悬浮液,调查家蚕对中肠型脓病病毒(CPV)的感染抵抗性与蚕发育阶段和性别等生理因素的关系.明确了:(1)家蚕对CPV的感染抵抗性除5龄稍稍增强外,蚕龄间开差很小。这与笔者以前报道[1]的对NPV感染抵抗性不同;(2)同一龄不同发育时期对CPV的感染抵抗性随饷食后的发育而急速增强,饷食后经12小时已趋稳定,至将眠期又急趋下降,除5龄外,各龄将眠期的抵抗性还低于起蚕;(3)蚁蚕及各龄起蚕在25℃下经24小时饥饿后,对CPV感染抵抗性的减弱程度随蚕龄的发育而减小,蚁蚕饥饿后下降程度最大,5龄起蚕饥饿后下降很小,尤以桑叶育蚕更为明显.这一倾向,也与对NPV的感染抵抗性不同;(4)雌雄蚕间对CPV的感染抵抗性,雄蚕约为雌蚕的3倍。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用桑叶育蚕和人工饲料无菌育蚕为供试材料,分别添食经表面消毒和未经表面消毒的中肠型脓病多角体(CPB)悬浮液,调查家蚕对中肠型脓病病毒(CPV)的感染抵抗性与感染病毒前后饲育温度的关系。证实了:(1)温度对家蚕CPV感染抵抗性的影响主要是感染病毒前的温度,当温度达到33℃时,无论对稚蚕或壮蚕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在21—29℃范围内,尚看不到有什么明显的影响。但高温对家蚕CPV感染抵抗性影响程度无笔者以前研究报道的对NPV感染抵抗性影响大;(2)添食病毒后的不同饲育温度,对家蚕感染发病的影响不大,当置于33℃下饲育时,对CPV的感染发病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与此同时,却出现不少虚弱的软化症状蚕;(3)4眠眠中用高温保护,则使时间不长,但对家蚕CPV感染抵抗性却有明显影响;(4)4龄起蚕在25℃下经24小时饥饿后对CPV的感染抵抗性明显与饥饿中温度有关,25℃以上随温度的增高而明显下降,21℃与25℃间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把五种不同浓度的质型多角体病毒液,按0.1毫升均匀涂布在10平方厘米桑叶小片的背面,在二龄起蚕时添食30头,待带毒叶片食尽后,改为正常饲育,饲育在二重皿内。添毒后第10天逐头解剖中肠,检查并统计发病率。按Finney.D.J.机率值分析法求出半数发病率的对数浓度(logIC50)值,以衡量各品种及杂交后代抵抗性的大小,并进行品种间抵抗性差异调查、遗传特点及有关方面的分析研究。初步认为:(1)家蚕品种间对质型多角体病毒经口感染抵抗性差异显著;(2)同品种不同蛾区间及雌雄蚕间抵抗性差异显著,雄蚕较雌蚕抗病性强;(3)添毒蛾区的茧质平均成绩春季低于对照,夏季经变量分析无显著差异;(4)家蚕对经口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抵抗性有较明显的杂种优势;(5)抵抗性与茧层量、茧层率,在春季调查有极显著负相关,与全茧量无显著相关,但在夏季都无显著相关;(6)抵抗性受多对基因控制,无母体效应,有偏父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4.
家蚕品种对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抵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蚕中肠型脓病。是我国养蚕生产上危害最大的蚕病之一。为了从家蚕品种角度给本病防治提供基础资料,作者于1973—1974年初步研究了家蚕品种对细胞质多角体病毒(CPV)感染抵抗性测定方法;先后对50多个家蚕品种纯种和杂交组合的抵抗性作了测定和比较;估算了家蚕品种对CPV感染抵抗性同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是以人工饲料无菌育蚕和桑叶育蚕为材料,使其经受低温或微量毒物刺激,添食家蚕质型多角体(CPB)悬浮液,求出LD_(50)由此研究家蚕经受理化学刺激后所引起的对CPV感染抵抗性的变化.明确:(1)家蚕经低温处理后,对CPV感染抵抗性除蚁蚕外,均急剧下降,但3龄至5龄间下降变化值无大差异;(2)经受低温处理后对CPV感染抵抗性的变化与低温处理时间有关,12小时内,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急剧下降,12小时后已无明显差异;(3)经受低温处理后,若在常温下经一定时间绝食饥饿,对CPV感染抵抗性反有一定程度恢复,在饥饿12-18小时的范围内,时间愈长,恢复提高愈明显;(4)经受杀虫双、虫螨净等农药刺激的蚕,对CPV感染抵抗性下降,接触毒物量愈多,下降愈明显.中毒后给与良桑,感染抵抗性逐渐恢复提高;(5)长期食下氟化物污染桑,蚕生理上陷于虚弱,对CPV感染抵抗性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柞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部分生命力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是危害柞蚕的主要病原。以柞蚕部分现行品种、杂交种及引进品种为材料,研究柞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部分生命力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稚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普通孵化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而与5龄壮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及自然发病率无显著相关关系;5龄壮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5龄壮蚕感染ApNPV后的虫蛹统一生命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研究结果表明,柞蚕品种的抗ApNPV病毒性能应依据稚蚕期和5龄壮蚕期2个发育阶段对病毒感染的抵抗性进行综合鉴定。  相似文献   

7.
试验利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法,添食经表面消毒而无其他微生物污染的纯NPV,算出LD50值,以调查蚕体对NPV感染抵抗性与感染病毒前后饲育温度的关系。明确了接种病毒前,用33℃高温饲养,无论稚蚕期、壮蚕期,对NPV的感染抵抗性都有明显不良影响,而29℃较高温度在稚蚕期无甚影响,而在壮蚕期则有一定的影响。在5龄期经口接种病毒后的饲育温度,对蚕体的感染抵抗性也有影响,但没有接种病毒前的饲育温度影响大。壮蚕期眠中接触高温,次龄蚕对NPV感染抵抗性也会明显降低。另外,4龄起蚕在不同温度下行饥饿处理,其感染抵抗性的变化也随饥饿中温度的增高而增大,温度愈高,愈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8.
家蚕对病毒病的感染抵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忠康 《江苏蚕业》2001,23(3):10-13
病毒病是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传染性蚕病之一,该病的发生是病毒、环境、蚕体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蚕的体质对病毒病的感染抵抗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蚕体对疾病的抵抗性是对病原体主动而有力的防御反应能力,这种能力既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又受到发育过程中环境因子的作用。本文就有关方面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述。1 蚕品种与发病 不同系统的蚕品种由于其基因上的差异,对病毒病的抵抗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对NPV的经口感染抵抗性,一般含有多化性血统的抵抗性较强,如琼山、海南、高白、大造09、农42号等,二化性品种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
从蚕作安定的观点来看,主要的蚕病是软化病(F),脓病(N),中肠型多角体病(C)和硬化病(M)等,特别是前三者,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关于上述这些重要蚕病的防除,作者现把自己和同事们的研究结果,记述如下。第一、是选育对于上述蚕病抵抗性强的品种。从我们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上述蚕病的抵抗性是因蚕品种而异,并且有显著抵抗力强的品种,由此可见抵抗性强的品种的育成是可能的。在那些耐病性品种内,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浓核病毒(四川株DNV)为材料,研完了它对家蚕幼虫不同龄期的感染性和引起病征、病变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龄期蚕对四川株浓核病毒的感染性不同,小蚕期感染抵抗性最弱,随着蚕龄期增加,感染抵抗性增强;家蚕幼虫感染四川株浓核病毒后,表现出的典型症状是空头、空身,中肠组织病变为园筒型细胞核膨大,孚尔根反应为添毒后48小时呈阳性。  相似文献   

11.
<正> 国内外迄今为止从病蚕体内分离到的浓核病病毒(Densovirus,简称 DNV)已有六株,其中伊那株、松井株和古田株病毒在对不同蚕品种的感染性、病毒本身的理化性状和血清学性状方面完全一样,属于同一种病毒,而佐久株和山梨株则同属于另一种与前者不同的浓核病病毒(松井等,1977;川濑等,1982;渡部等,1986)。对于我国目前生产上流行的 DNV,在对蚕品种的感染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确立小蚕期人工饲料无菌饲育、大蚕期条桑育这一饲育法的基础研究,在春蚕、夏蚕以及秋蚕各蚕期,研究了关于1~3龄及1~4龄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以后用桑叶饲育的蚕儿对各种病毒的感染抵抗性。病毒用了核多角体病病毒、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及软化病病毒3种,接种是把各种病毒按10种浓度稀释,然后对用各种饲育  相似文献   

13.
以广西地区现有的84个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于2龄起蚕经口接种BmNPV,调查不同品种品系对BmN-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间对BmN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供试品种中7532(B)的发病率最低,为21.46%;Z6、中黄4、9497等品种的发病率高达100%;发病率55%以下的品种中绝大多数为日系品种;同一品种不同品系间的抵抗性也有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选育抗性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家蚕不同品种对浓核症病毒的抵抗性差异,抗病性能的稳定性,抗病性状遗传和抗病育种方法。结果表明:现有蚕品种对浓核病存在三种类型。A:敏感型;B:不感病型,C:A与B的杂合型。不感病型(特殊癌染抵抗性)受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这种特殊抗病性,不受环境因素和体质状况影响。还发现:家蚕对浓核病存在特殊抗病性的同时,不同感病品种间抗病力仍有差异。这种抗性差异,是一种发病抵抗性差异,受环境因素和体质状况的影响,与茧质性状存在负相关。用杂交育种方式进行家蚕抗浓核病育种尝试证明:能够迅速导入、固定不感病基因,同时也不会因此而引起经济性状的较大幅度下降,对育种材料组成杂交组合后的杂种优势效果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调查了家蚕对CPV的感染抵抗性与桑叶叶质、人工饲料组成以及饥饿等营养和生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秋期桑枝条中上部适熟叶饲育的蚕抵抗性最强.下部老叶次之,顶端未成熟嫩叶饲育的蚕最弱;用贮藏桑叶饲育的蚕抵抗性明显下降.人工饲料饲育时,其抵抗性在一定含量范围内.随桑叶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40%以上,反稍有下降趋势;饲料的加水量以1:2.2—2.4为宜;脱脂大豆粉含量在20-35%范围内随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蔗糖添加量以8%左右最适.各龄起蚕在常温下经受24小时饥饿后,对CPV抵抗性的变化程度因蚕龄而异,蚕龄愈小,影响愈大;同一龄中,经受饥饿时间愈长,下降愈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以一代杂交种为材料,研究了家蚕对于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经口感染的抵抗性(简称“C抗”)同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C抗”和茧质无关联,二者可以分别选择而互不影响。“C抗”和发育经过成负相关,和生命力成正相关,和丝质无相关。“C抗”和对浓核症病毒(DNV)经口感染抵抗性无关联,有可能育成兼抗这两种病毒病的蚕品种。实验结果为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蚕品种对浓核病抵抗性的差异关于蚕病的流行方面,蚕对病原的感受性,病原分布,病原性,是左右其流行的基本要因。特别是蚕感染浓核病与否,受一对隐性主基因所支配。所以养蚕农家浓核病的流行,为饲养的蚕品种是否具有纯合的抵抗性基因所最终决定。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家蚕害毒病的研究,在病理方面着重对病源的.特征、感染增殖机制、抗病机理及蚕体代谢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对家蚕感染病毒后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报道较少,远不能阐明家蚕病理生理的全貌,故系统测定病蚕生理生化指标,找出其变化规律,这对进一步研究蚕的发病机理和探索蚕病早期诊断的新途径是有一定意义的。为此,我们1984~1988年先后测定了三种病毒病蚕(血液型脓病、胃肠型脓病、浓核病)的呼吸强度;体液和消化液PH值、折射率;病蚕体温、体重的变化等生理指标。此外,还对体液中糖、蛋白质的含量变化及其与折射率的相关件和蚕粪浸出液PH值与发病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将呼吸强度的变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 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质型多角体病毒群(Cypovirus)。感染家蚕后,能在中肠圆筒形细胞的细胞质中形成多角体,这种蚕病就叫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1967年田中等发现一种寄生于中肠圆筒形细胞核中的大型多角体,其患病蚕中肠混浊、褐色、不象细胞质多角体病那样中肠呈乳白色。当时命名为中肠  相似文献   

20.
1 蚕室蚕具为什么要彻底消毒养蚕能否丰产,首先要看有无蚕病发生,无病才能高产,所以,消毒防病是养蚕的重要技术环节,是优质丰产的关键.养蚕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是传染性蚕病,造成的损失要占蚕病损失的70%以上.传染性蚕病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有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