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研究甲基托布津对松针褐斑病的防治效果,采用不同浓度的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2000倍液、2500倍液、3000倍液、3500倍液、4000倍液)防治松针褐斑病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甲基托布津对松针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并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达到一定浓度后防治效果不再增强;甲基托布津防治松针褐斑病的最佳浓度为2000倍液。  相似文献   

2.
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松针褐斑病发生程度(发病率、感病指数)与立地因子(坡度、坡向、坡位)、林分状态(林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对松针褐斑病的发病率的影响大小排序为坡度>坡位>林龄>坡向>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对感病指数的影响大小排序为坡度>坡位>坡向>平均胸径>林龄>平均树高;对发生程度总的影响大小序列为坡度>坡位>坡向>林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  相似文献   

3.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是我国福建、广东等地区严重的松针病害,主要为害湿地松、火炬松、长叶松、日本黑松等。松树感病后,病情发展迅速,针叶大量枯黄脱落,松林成片死亡。我们对此病害选用了多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获得了  相似文献   

4.
在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兴宁市径南镇和平远县长田镇3片油茶林(Camellia oleifera)采果后调查主要叶部病害种类、病情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主要病害为炭疽病、软腐病、藻斑病、褐斑病,病情指数大小依次为:炭疽病(61.30)>软腐病(57.96)>藻斑病(41.36)>褐斑病(28.52),炭疽病、软腐病和藻斑病危害程度较重,褐斑病危害程度较轻;炭疽病、软腐病和藻斑病在油荼林皆呈均匀分布,而褐斑病呈聚集分布,聚集均数λ为4.635 1,大于2,该病由外界环境和其本身生物学特性相互共同作用引起.  相似文献   

5.
应用松针褐斑病菌菌丝对国外松松苗进行接种,以及应用脱脂棉吸附松针褐斑病菌孢子保温保存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菌丝接种的松苗一组没有出现褐斑病典型症状。用脱脂棉吸附孢子低温冷藏保存孢子有效时间不超过6d。  相似文献   

6.
松针褐斑病是马尾松的一种新的病害。调查发现在发病严重的湿地松林下及林缘的马尾松幼树已普遍感染松针褐斑病,发病率达67.1%,个别发病严重的植株已濒临死亡。而在马尾松纯林调查中未发现马尾松褐斑病。马尾松褐斑病发生规律是春季为发病盛期,秋季为新叶发病期;病菌潜育期比湿地松上长一个月以上,病菌子实体产生的数量也比湿地松上产生的数量少的多。可见,马尾松是抗褐斑病较强的树种。  相似文献   

7.
我国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地松松针褐斑病是我国南方松树上的重要病害,本文综合概述了我国自80年初开始的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的研究,重点介绍了湿地松松针褐斑病的抗病选择和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研究作了分析评述,122株抗病单株已被收集,4hm^2抗病湿地松种子园已在省建立,松针褐斑病的抗病机制也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松针褐斑病的发生规律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发现在发病严重的湿地松林下及林缘的马尾松幼树已普遍感染松针褐斑病,发病严重的个别植株已濒临死亡。通过对标准株观察,4-5月为发病盛期,5-6月为发病高峰期,7-9月为新叶发病期,10月以后病菌扩展缓慢。感病...  相似文献   

9.
基于浙江景宁草鱼塘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1 hm2)群落的调查数据,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等,以径级替代年龄层次,研究样地内优势树种黄山松与马褂木不同年龄段在样地的分布情况和空间关联性.结果显示:(1)黄山松和马褂木种群的径级分布均呈反"J"型.(2)样地中整个黄山松种群主要呈聚集分布,且聚集程度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加,表现出相应的减弱趋势.黄山松种群中树、小树在大尺度上显现出随机分布;样地中不同年龄段的马褂木种群均表现出随机分布的趋势.(3)小尺度上,黄山松种群大树对小树、大树对中树出现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小尺度上,马褂木种群中树对小树、大树对小树表现为空间正相关.(4)黄山松各径级个体在小尺度上均对马褂木个体呈显著负相关,随着尺度的增加,转变成无显著相关性.小尺度上,马褂木种群中树对黄山松种群小树、中树表现为空间负相关,马褂木大树对黄山松种群中树和大树在任何尺度上表现为无显著相关性.发现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通过密度制约、化感作用和生态适应性对策来形成特定的空间分布格局,实现物种间的共存和竞争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承担的林业部重点科研项目松针褐斑病研究课题于1985年11月在昆明通过鉴定。来自教学、科研的十位林病专家和参加该课题的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松针褐斑病是近年来我园松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经四年的系统调查和深入地研  相似文献   

11.
谢菲  梁军 《林业科学研究》2019,32(3):121-126
[目的]研究毛竹林的立地条件和枯梢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江西省不同立地条件的60块毛竹样地开展了监测调查,分析了坡度、坡位、坡向、海拔高度和土壤层厚度5个立地因子对毛竹林枯梢病感病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在不同坡度、不同海拔、不同土层厚度下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且感病指数与坡度及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层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感病指数与坡向呈负相关关系;坡位对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无显著影响。同时,为了探究这5个立地因子对毛竹枯梢病感病指数的综合影响,利用数量化理论,以这5个立地条件为自变量,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方程,该预测方程复相关系数R=0.854,复相关系数的F检验得F=10.432F_(0.01)(11.48)=2.64,经T检验,与毛竹枯梢病感病指数关系最大的立地因子是土层厚度,其次是海拔高度和坡度,这3个因子是影响毛竹枯梢病的主导因子。[结论]综合分析得出,在急险坡、上坡位、阳坡面、高海拔、薄土层的立地条件下,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最大;在平缓坡、下坡位、阴坡面、丘原、肥土层的立地条件下,毛竹枯梢病的感病指数最小。  相似文献   

12.
尤雯  张波  朱丽梅  徐敏 《江苏林业科技》2021,48(1):37-40,45
于2017年10月—2018年11月间,对银杏叶枯病的发生以及银杏叶枯病发病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银杏叶枯病在南京地区发生较为普遍。从5月开始发生(平均病情指数为7.28),7,8月病害达高发期(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4.15,41.57),10月病害发生较为严重,此时大量病树叶片枯黄脱落,平均病情指数达到62.35;对采集的银杏叶枯病病叶进行标本镜检,并参考相关的资料,认为叶枯病病原或致病因素包括真菌性病原、细菌性病原和环境因素,而真菌性病原包括链格孢菌、镰刀菌、盘多毛孢菌、盘圆孢和叶点霉菌;另有部分患病植株叶片,未发现和分离出相关病原。推测可能是由环境因素或营养条件所造成的非侵染性病害,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辽育3号杨等树种对水泡溃疡病抗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辽宁杨、辽育3号杨、鞍山小钻杨3个品种进行了水泡溃疡病抗性试验,通过野外调查、室内接种、树皮含水率和愈伤组织形成4方面的测试,认为辽宁杨抗病性略优于辽育3号,二者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这2个品种抗病性都优于小钻杨,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愈伤组织形成指数和1年生树皮含水率2个指标,都是辽宁杨>辽育3号杨>小钻杨。进一步分析表明,野外调查感病指数与室内接种感病指数、树皮含水率、愈伤组织形成指数呈现spearman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野外调查感病指数与室内接种感病指数呈正相关,野外调查感病指数与树皮含水率、愈伤组织形成指数分别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影响板栗膏药病发生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通过对板栗膏药病与有关因素关系的调查发现:板栗品种、树龄、地形、蚧虫数量等因素对病害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在不同品种中,粘底板感病最轻,感病指数为32.2%,而浅刺二水早感病最重,感病指数达88.9%;在不同树龄中,4年生以下的板栗膏药病发生程度较轻,感病指数为7.8%-17.7%,而13-20年生的板栗感病较重,感病指数高达88.9%;在不同地形中,山洼栗园感病较重,感病指数为49.23%,而山坡上感病较轻,感病指数为41.2%。此外,还研究了林分密度、管理方式等因素与板栗膏药病发生的相关性,该研究结果可为膏药病的科学、有效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福建、江西和江苏等省17个县(市)的松树枯梢病的危害程度及发病特点调查,把松树枯梢病的发生区域归纳为:轻(无)度病害区、中度病害区和重度病害区三大类.感病程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4、5月份的月平均湿度、月降水量和月降水天数,以及年平均湿度与病害发生关系较为密切.以上述气象因子为自变量,发病程度为因变量,建立了病害的回归预测模型:y = 98.60 13.54x1-9.33x2-3.62x3 0.07x4 0.07x5-11.97x6 3.26x7 (R=0.933 3).利用该模型对我国南方主要县(市)的病害进行了预测和划分,并提出了该病害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阳传和  杨旺 《林业科学》1992,28(2):122-127
根据杨树溃疡病的发生规律,在测报期间内,病情指数(Dis)与相应时期的菌量(F_1、F_2、F_3)、积温(CT)、温湿比(TH)、温雨比(TR)及湿雨比(HR)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Dis=19.0-2.8(F_3)~(1/2)+0.1F_1+0.0015(F_2)~3+4.15TH-0.042(CT)~(1/2)-0.4HR+3.5TR,可以预测一个月后的发病情况,模型经实际病情验证,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自年到年对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的澳洲坚果花疫病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观察,经鉴19982001定,病原菌为葡萄孢属真菌(Botrytis),最高的发病率达,病情指数为,发病高峰期在月底至 sp.65%14%12月初。病害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海南省尖峰岭地区营造的5-6年生海南红豆行道树,严重发生了由红锈藻引起的红锈病,在500株幼树中,发病株率高达97.5%,Ⅲ-Ⅳ级病株率80%,病情指数75.5,导致部分叶片干枯或脱落,嫩枝枯死,树势衰弱,生长严重受阻。文章对该病的症状、病原、危害及发生规律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20.
在麻竹地理种源试验基础上,研究其气候生态基础,生长性状、适应性状的地理变异模式及胸径、竹高、出笋量、单株叶面积、光合效率等13个数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麻竹地理变异的生态学基础是表现为较明显的南北地理变异。麻竹种源的生长具有南—北为主地理变异模式,表现为局部地区的地理变异特点。造林成活率受原产地纬度和经度的双重影响,冻害指标其变异模式为纬向渐变地理变异模式,病情指数在漳州点与纬度呈极显著性负相关,与经度呈显著性正相关的渐变地理变异模式,在永安点则与经度呈极显著性负相关,与纬度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主要性状胸径、出笋量、笋地径、单株叶面积、丛平均株数等之间相关性显著或极显著,在种源选育中可作为综合指标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