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县在养蚕布局上做过了几次调整。七十年代,夏秋季养四期蚕,即夏蚕、早秋蚕、中秋蚕、晚秋蚕。全县年亩产茧徘徊在18—31公斤之间。当时亩产茧不高的原因看来主要是夏秋蚕布局不合理,尤其是早秋蚕正值农田用药高峰,蚕儿易中毒。同时,与夏蚕间隔时间短,消毒难彻底,发病率高,加之气温高,龄期短,食桑少,产量低,有的户早秋蚕张单产只有几公斤,结果是桑叶用了,人工花了,效益太低。1985年,在布局上进行大胆调整,夏秋蚕四期改三期,压掉早秋蚕,适当提早养中秋蚕,并  相似文献   

2.
<正> 回顾我市蚕桑生产发展历程,养蚕布局曾进行过两次调整。1965年之前,由于都是利用农户家前屋后乔木桑养蚕,一般全年仅饲养春蚕、中秋(群众称之为桂花蚕)两期蚕。1966年开始,大力引种推广湖桑。为充分发挥其产叶量高的优势,第一次进行养蚕布局的调整。在饲养春蚕、中秋蚕基础上,增养夏蚕、早秋和晚秋蚕。逐步形成全年饲养5期蚕的养蚕布局。进入八十年代中期,秋蚕发种量最大的一批中秋蚕,由试养到基本全部实行春种秋养以后,为适应饲养蚕品种这一新的突破,确保稳产、高产,养蚕布局又一次进行了调整,由全年饲养5期蚕调整为饲养  相似文献   

3.
<正> 一、夏秋蚕主要成绩及其在蚕茧生产中的地位我县继50年代初开始养秋蚕,到70年代开始养夏蚕和晚秋蚕,实行四季养蚕布局。据记载,1964年我县正秋全县平均单产为20.81公斤,全年平均单产为26.84公斤:1974年正秋平均单产24.31公斤,四季平均单产24.10公斤;  相似文献   

4.
嘉兴市过去秋季只养一期蚕,为了提高效益,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推行早、中、晚三秋布局.早秋饲养量全市曾达到30余万张,占全年发种量的六分之一以上.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养蚕布局受到挑战,早秋蚕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早秋期间气温高,桑树病虫害多,叶质差,造成茧质差,丝绸部门对早秋茧逐渐失去兴趣,压级压价严重,从近10年的蚕茧收购价格看,早秋茧价仅1年高于中秋茧价,有8年的茧价与中秋茧价相比,减幅在10%以上,其中2002年和2003年的减幅分别达到34.77%和44.36%,而蚕农饲养早秋蚕中毒增多,风险也大,产量较低,效益更差.一年三期秋蚕,头尾相连,蚕病难防,蚕农辛苦,效率不高.通过对江苏省的考察取经,结合本市实际情况,于1992年开始提出调整秋蚕布局,实行三秋改二秋,不养早秋.  相似文献   

5.
张梅芬  赵晔 《江苏蚕业》1998,20(2):37-39
<正>随着养蚕布局的逐步调整,以及夏蚕、早秋蚕饲养量的减少,从1988年开始,宜兴市中秋蚕饲养量与春蚕种不相上下,成为全年蚕茧生产的重头。因此,其产茧量的高低和蚕茧质量的好坏,左右着全年的蚕茧产量与质量。但是,长期以来,宜兴市中秋蚕茧产量低而且质量不稳定。从全市的张产茧看,从1988年到1997年,中秋平均张产茧只有30.4公斤,比春蚕平均张产39.8公斤低9.4  相似文献   

6.
<正> “六五”期间,我县改革了养蚕布局,由通过一年养四次蚕改为春、夏、秋三次养蚕,调整养蚕布局后的几年中,蚕茧产量稳步上升。特别是抓好夏蚕生产,对全年计划的完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81年至1985年,全县共发夏蚕种81,830张,平均占春季发种量的72.8%,产茧178.8万公斤,占春茧产量的一半。对全年蚕茧的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1986年,由于我们对夏蚕生产形  相似文献   

7.
<正> 一、我县夏、秋蚕的由来和发展我县夏、秋蚕生产,是在养蚕布局的演变和蚕桑技术的发展中,不断地巩固和提高了它在全年蚕茧生产中的战略地位。其产量不但居于全年之首,而且质量也较好,据资料1937年前,我县只养一季蚕。其后,我县开始由一年养一季春蚕改为一年养春、秋两季蚕。但秋蚕发种量,仅占全年发种量的30~40%。建国以后,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在养蚕布局上,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春蚕、夏蚕、秋蚕三季布局。夏、秋蚕的发种量,1981年以来,一般占全年发种量的57%以上,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大丰市新丰镇2013年秋蚕上蔟期部分养蚕农户发生大量不结茧蚕情况的调研,分析了发生不结茧蚕的原因,提出把握治虫节点、科学使用农药、强调划片治虫、变更采叶方法、弃用下部老叶、注重叶面消毒、调整养蚕布局等措施,防范不结茧蚕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通过调整养蚕布局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的作用越来越被行业同仁所重视,已成为蚕农增收、行业增效的重要措施。江苏省养蚕布局经历了春种秋养、“三秋改二秋”之后,对布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蚕种何时出库,桑园如何管理以及对单产的影响上。目前,全省各地养蚕布局呈多极化格式,没有一个主流。随着茧丝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蚕茧生产和茧丝绸市场联动性越来越强,茧质和丝质直接影响着鲜茧的收购价格,影响蚕农的收入,因此科学合理的养蚕布局对稳定和发展蚕桑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台市养蚕布局调整的做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东台市养蚕布局作出重大调整,实现秋蚕二秋改一秋,并获得成功。1999年全市投产桑园65,900亩(因修铁路、公路等而减少),比1998年的68,11亩减少3.2%。1999年秋蚕发种92,170张,比1998年的99,44D张减发种7.3%,秋蚕产茧3,410.2吨,比1998年的3,260.4吨增加4.3%,蚕茧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平均上车茧率提高5.3%,平均干壳量提高2个级,毛折下降15.3公斤,茧质跃居全省前列。1调整后的养蚕布局 我市调整后的养蚕布局是:春蚕适当推延,以5月…  相似文献   

11.
一般年份两秋蚕发种量是春蚕的1·6倍,蚕茧产量是春蚕1·4倍,因此,稳定秋蚕生产,提高秋蚕茧质量,是提高蚕桑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1秋蚕茧质下降的原因1·1养蚕布局是影响秋蚕生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县农村秋蚕主要以晚秋为主,中秋为辅,中秋出库时间是8月10日左右,饲养量是春蚕的0·3倍。晚秋蚕出库时间在9月10日左右,饲养量是春蚕1·2倍。这种布局存在着蚕期间隔时间短、大小蚕套养、无法彻底消毒、小蚕共育无适熟叶,桑园治虫难度大等问题,也是导致秋蚕产量不高茧质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1·2饲养管理粗放引发蚕病而影响茧质。秋蚕农村…  相似文献   

12.
淳安县种桑养蚕历史悠久,随着蚕桑生产的兴衰演变,其养蚕布局也不断地在进行着相应的调整和变化。1965年,该县根据本地气候特点、耕作制度、桑树生长等因素,借鉴嘉湖等主要蚕区的布局,提出了“多养春蚕,适量养夏蚕,合理养早秋蚕,养足养好中秋蚕,看叶养晚秋蚕”的布局原则,形成了全年饲养春蚕、夏蚕、三期秋蚕的5期生产布局。这一养蚕布局一直持续到1996年,历时30余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阳城县2007年晚春蚕不结茧蚕发生原因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调整调整养蚕布局、改善养蚕环境、加强桑园管理等技术措施,防止晚春蚕不结茧蚕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布局合理、措施到位、效益提高──建德市三河乡养蚕布局情况调查建德市农业局聂雪风,吴生泉三河乡是我市蚕桑生产重点乡,年产茧3000担,1987年跨入杭州市重点产茧乡行列。该乡在养蚕布局上,坚持“养足春、中秋蚕,适当增养夏、早秋蚕,看叶养晚秋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县夏、秋茧所占全年的比重越来越大。五十年代只养春、秋两季蚕;六十年代增养一季晚秋蚕;七十年代中期随着桑树剪伐形式的改变,又增养一季夏蚕,逐步形成了一年养四季蚕的布局。针对过去夏、秋蚕茧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不高的情况,我们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积极从养好夏、秋蚕,提高夏、秋蚕茧产量和茧质  相似文献   

16.
何京 《四川蚕业》2003,31(1):38-38
养蚕应本着“前期想后期 ,期期想全年 ,今年想明年”的思想和“春蚕分批养 ,夏蚕适当养 ,秋蚕分期养”以及“酌情养早秋 ,足量养中秋 ,看叶养晚秋”的原则 ,根据当地的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桑树长势、劳力设备通盘考虑 ,合理安排 ,确定全年的养蚕品种、次数、时期和比例。正确估计桑叶的产量 ,是确定养蚕工作的主要依据。通常春蚕的公斤茧用桑量为 1 4~ 1 5公斤 ,张种用桑量为 650~ 750公斤 ;夏秋蚕公斤茧用桑量 1 3~ 1 4公斤 ,张种用桑量为 450~ 60 0公斤。预测当年春季桑叶的产量一般在 3月 1 5日左右进行。方法是 :根据桑树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17.
养蚕布局是以蚕儿自身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温湿度等主要生理特点为依据,以桑树剪伐形式、肥培管理状况为基础,以气象规律为条件来确定一年中养几季蚕.合理的养蚕布局是提高蚕茧单产、提高蚕茧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一、对我县几十年来养蚕布局的回顾1.年养蚕次数的变更.我县养蚕历史悠久,从前只养春蚕1季,1939年逐步推广改良品种,改每年饲养1季为春、秋2季,春季在5月上旬发种,发种量占全年的60%,秋季在8月中旬发种,发种量占全年的40%.1957~1976年普遍推行1年养蚕3季,增养晚秋蚕,发种时间大体在秋蚕上簇时,其发种量占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睢宁的养蚕布局是不养夏蚕,少养中秋,大养晚秋蚕,即全年三季蚕:春蚕、中秋、晚秋蚕。其比例为100:20:100,自然形成了两头大中间小。正因为有了这中间小批量的中秋蚕,而影响了大批晚秋蚕的饲养成绩,结果是中秋蚕数量小,产量低,质量差,工农业效益都不理想。据1999-2003年五年统计,中秋蚕张产茧均在15kg左右;中晚、秋蚕无法拉开时间差,蚕农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毒,造成病原积累,给晚秋蚕带来暴发蚕病的潜在危机,形成养了这小批量的中秋蚕,晚秋蚕不得不向后推迟的局面,导致晚秋蚕等黄了桑叶、等冷了气温,饲育中不得不加温。这样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用工量,还容易污染养蚕环境。中秋蚕饲养量小,经济效益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也不愿在高温气候条件下饲养中秋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正> 夏秋期养蚕布局的合理确定是增产蚕茧,提高茧质,增加效益的重要措施。布局的具体内容包括时间布局、数量布局和品种布局三个方面。我县夏秋蚕期的布局主要是从气候特点,桑树生长,合理利用桑叶,农事活动等角度考虑安排夏蚕、中秋、晚秋三期蚕的。以夏蚕6月16~18日,中秋蚕8月2~5日,晚秋蚕9月6~8日为合理出库时间。本文在品种布局确定,时间布局合理的前提下,通过对夏秋期有关因素的分析,对我县龙岗、上林二乡镇夏秋期  相似文献   

20.
秋蚕安全生产的风险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耀 《中国蚕业》2006,27(2):100-101
经过多年布局的调整、调优、兴化市秋蚕饲养次数已由原来的早、中、晚秋3期改为目前的晚秋(9月10日前后收蚁)1期。秋蚕效益约占全年养蚕效益的一半,对提高桑园效益,增强蚕桑业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蚕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但近3年来兴化市秋蚕生产连续减产歉收:2003年全市大面积减产,张产茧仅有18kg;2004年一重点乡镇发生大批家蚕见熟不结茧的现象,全镇有近1000张蚕种几乎绝收,近1500张蚕种张产茧只有23kg;2005年全市张产茧只有28kg,少数蚕农基本上粒茧未收。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本市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现有桑园保存有不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