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在凌海市实施,即保护性耕作技术,它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保护性耕作技术由4个部分组成,其中秸秆残茬覆盖技术是主要一项技术。凌海市从2001年开始进行了保护性耕作实验项目,200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保护性耕作项目示范区。通过几年来的推广实践,它的优越性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本文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
长春地区从2007年开始研究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从近十年的推广实践来看,最难解决的是玉米秸秆覆盖量对播种、出苗的影响问题,这里既有播种机的问题也有农艺问题。该文探讨了玉米秸秆覆盖量对播种及出苗效果的影响,介绍了秸秆覆盖还田后腐烂情况,推荐了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作业方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为解决农民过多施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有机质减少,农业生产效益下降的突出问题,都江堰市从1999年开始,在石羊镇、胥家镇和崇义镇等成功示范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将秸秆覆盖与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相结合,大力推广稻草覆盖种植川芎、洋芋等,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种植效益,增强了农民实施秸秆覆盖积极性。至2012年,全市累计推广以秸秆还田为主的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100余万亩,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全市农民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4.
<正>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项增产工程和生态工程,一直都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在最近五年中央刚下达的中央1号文件明显的提出了"要大力度发展保护性耕作"。此项工作在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中推广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被列为重要的工作。近几年各个地方都在认真的组织开展保护性耕作示范和推广,加大对保护性耕作的研究指导与沟通,总结出秸秆粉碎还田全覆盖保护性耕作、秸秆粉碎还田部分覆盖保护性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深松及病虫草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2007年开始在湟源县进行试验推广,根据试验情况分析,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效益,具有较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通过分析常见的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措施,如秸秆覆盖技术、免耕少耕耕作技术、等高耕作技术等,并对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与分析,为广泛推广该项技术奠定基础,旨在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土保持效益。按照国外的定义,保护性耕作是指利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的程度,同时利用农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而按照我国农业部所给的定义,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更、秸秆覆盖及等高耕作等措施,达到保护耕地,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土流失的一种措施,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秸秆残茬覆盖、秸秆残茬处理等环节详细论述了保护性耕作农田秸秆残茬管理技术,对我国当前保护性耕作实施地区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记者:高教授,你是怎么接触到“保护性耕作”。并把这项技术率先介绍到国内的? 高焕文:我是1981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接触到保护性耕作的。当时看到美国人在坡地上种作物,没有像国内流行的修梯田。感到很奇怪,他们不怕水土流失吗?询问才知道,原来这叫“免耕法”,就是用秸秆覆盖来控制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对黑钙土水分及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黑龙江省兰西县黑钙土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免耕、秸秆覆盖3种耕作处理下,研究了玉米田不同深度下土壤水分及温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可以增加土壤水分,以20 cm土层内效果明显.3种耕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差异不大,秸秆覆盖处理增加水分的效果最好,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略高于免耕处理,保护性耕作对增加20 cm以...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常规土壤耕作的新型旱地耕作法,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并利用作物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是深松、免耕播种、控制杂草及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等技术的集成,  相似文献   

11.
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农机农艺融合高效栽培技术,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先进技术,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文章介绍了秸秆覆盖还田的必要性,对秸秆处理的各种方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玉米秸秆集条覆盖免耕技术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吉林省农委和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耕地质量耕作生态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实施意见》(吉农机发[2018]22号),决定从2019年~2025年在全省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10月10日,省农委在农安县举办2019年全省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工作落实推进培训班,主要任务是深入扎实推进2019年全省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  相似文献   

13.
正4月23日,德惠市召开2018年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现场会。今年春季,德惠市开始推广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玉米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即上一年秋季玉米采取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覆盖地表,次年春季播种前,利用专用秸秆归行机械将覆盖地表的秸秆归行到休闲带,清理出播种带,以保证免耕播种作业质量。待气候条件适宜,利用免耕播种机进行一次性播种,并在五月末至六月中旬利用深松施肥机进行苗期深松深施肥,打破犁底层,提高肥  相似文献   

14.
豆麦轮作模式下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农田杂草群落的变化规律,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豆麦轮作模式下传统耕作、传统耕作+秸秆覆盖、旋耕+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秸秆覆盖5种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杂草种类、密度、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的杂草种类和总密度显著增加,泽漆密度显著降低,猪殃殃为不同耕作处理区的偶见杂草,荠菜和婆婆纳仅在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秸秆覆盖处理出现。保护性耕作显著降低了播娘蒿的综合优势度比,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泽漆的综合优势度比,旋耕+秸秆覆盖处理的夏至草综合优势度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杂草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物种多样性最大,保护性耕作的群落优势度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处理的群落优势度最低,均匀度最高。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我省农业农村紧扣促进农民增收,瞄准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突出强化科技支撑,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的新技术,为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充沛动力。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我省着力推广的新技术之一,这项技术是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并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的先进农耕技术。实行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要从前茬作物收获开始考虑,主要有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化学除草和农机深松等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阜阳市保护性耕作现状,针对阜阳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及农机具应用等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阜阳市保护性耕作的一些措施和建议。主要包括: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以松代翻,化学除草等。  相似文献   

17.
水蚀风蚀交错区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水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水温效应的研究,为水蚀风蚀交错区提供多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并为当地农田采用合理的耕作措施提供依据。运用定位监测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坡耕地传统耕作与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起垄地膜覆盖、套种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陡坡地的水温效应。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免耕、地膜覆盖都能够显著提高表层水分含量,而深层免耕水分含量较低,秸秆覆盖水分含量较高;各保护性耕作都有在气温低时保温和在高温时降温的作用。各保护性耕作对水温有正效应,其中秸秆覆盖更优于其他保护性耕作。  相似文献   

18.
<正>1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的概念和应用优势1.1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的概念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核心思想是保水保土、免耕少耕、防治土壤侵蚀,包含了免耕播种技术、秸秆残茬处理技术、深松技术、杂草控制技术等,在操作措施上融合了残茬覆盖、生物覆盖、作物轮作,可以加强对耕地的保护,解决土壤失墒严重、耕层变浅等问题,有利于提高玉米单产,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在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中,作物秸秆的残茬覆盖面积需要达到耕地总面积的30%,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的环境保护提出了对传统的耕作技术进行改革的问题。通过几十年的试验,以少免耕和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在黄河流域得到深入的研究和较为广泛的应用,丘陵沟壑区坡地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旱地的玉米整秸秆全程覆盖耕作和旱地小麦留高茬少耕全程覆盖技术基本成熟。以往的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耕地地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作物产量。虽然局部地区温度低阻碍农作物种子萌发、病虫草害发生严重、缺乏适合区域特点保护性耕作机械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黄河流域的应用推广,但从总体上看,该技术在黄河流域仍然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的环境保护提出了对传统的耕作技术进行改革的问题。通过几十年的试验,以少免耕和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在黄河流域得到深入的研究和较为广泛的应用,丘陵沟壑区坡地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旱地的玉米整秸秆全程覆盖耕作和旱地小麦留高茬少耕全程覆盖技术基本成熟。以往的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耕地地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作物产量。虽然局部地区温度低阻碍农作物种子萌发、病虫草害发生严重、缺乏适合区域特点保护性耕作机械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黄河流域的应用推广,但从总体上看,该技术在黄河流域仍然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