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小麦品种冬春性、抗寒性与广适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我国冬小麦的冬、春性遗传改良提供参考,结合"济麦"系列小麦品种(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1、济麦22)及1996年以来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冬小麦品种的特性及作者多年育种经验,分析了目前小麦冬春性的分类、鉴定方法(常规田间鉴定方法及分子标记鉴定法)及与抗寒性、广适性的关系。小麦冬春性鉴定应将2种方法有机结合,冬春性与抗寒性无必然联系。冬小麦在其他特性相当的情况下,抗寒性强的偏春性品种往往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冬春麦杂交可作为提高小麦品种广适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小麦育种实践中,冬性小麦、半冬性小麦与春性小麦三种生态型之间进行远缘杂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种途径。一般认为冬小麦品种具有不同程度的耐寒、多穗、抗干热风、抗斑枯病和根腐病以及落黄好、品质优等一系列优良性状;春小麦品种则不同程度地具有抗条锈病、矮秆、大穗、生育期短等优良性状。利用冬性小麦与春性小麦进行杂交,可以扩大亲本的选择范围,充分利用种质资源;杂交后代分离幅度大,变异范围广而且杂交可育性也很高,  相似文献   

3.
材料和方法结果与讨论1.遗传力、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以上内容已载于1990年第6期)2.冬、春性小麦杂交的早熟性遗传分析小麦品种的成熟期取决于抽穗期、开花  相似文献   

4.
糯小麦研究初报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利用小麦玉米杂交技术,通过阶梯式复合杂交及异地、异季加代选育了一批综合农艺性状好的稳定糯小麦品系。这些品系多为弱春性,株高70-90cm,落黄好,白粒,蜡质,籽粒饱满,千粒重30-45g,产量水平达到或接近普通小麦大面积生产水平,对其品质性状的初步分析和挂面制作结果表明,糯小麦面粉粉质特性和拉伸特性明显地与普通小麦不同,而且在普通小麦面粉中加入一定量的糯小麦面粉可明显地改善面条的适口性。此外,还即将培育出陕354的8种不同基因型的糯性基因近等位基因系。  相似文献   

5.
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出了一个早熟、矮秆小麦新品系,其原系谱号为84S504,株高80cm,半春性,比小偃6号早熟5-7天,高抗条锈病,轻感白粉病、赤霉病.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学者对冬春性小麦在遗传、生理上的差异,对春化和光周期的反应,生长发育规律及生育阶段的划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研究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冬性、半冬性、春性小麦品种进行分期播种,对生育期、主茎叶片数、株高、穗长、实粒穗数、幼穗分化进程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就冬春性划分标准及生育阶段划分和光温效应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高产大穗小麦新品种绵阳28号绵阳28号小麦新品种系绵阳市农科所经15年杂交培育而成,1989年稳定成系,代号89—311;1995年冬进入长江流域冬麦组试验,代号绵阳311;1996年经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绵阳28号。1基本特征特性弱春性...  相似文献   

8.
先麦8号是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邓州市种子公司)以宛麦369为母本、郑麦9023为父本杂交育成的弱春性早熟大穗大粒小麦新品种。母本宛麦369为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培育,属弱春性中早熟品种,该品种高产、抗病、优质、适应性强,在河南西南部、湖北北部推广多年;父本郑麦9023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利用西农881/陕213杂交选育而成,春性,综合抗性好,已推广多年。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春性化趋势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秋播麦区小麦品种冬春性演变状况分析认为:遗传改良与生产力发展是小麦品种春性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其起点和程度又与地区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指出了小麦品种适度春性化并不是对原有地区主导生态型的否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丰富和发展。强调育种工作应实多类型、多元化思路,保证育种与服务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同步性或超前性。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春性化趋势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秋播麦区小麦品种冬春性演变状况分析认为:遗传改良与生产力发展是小麦品种春性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其起点和程度又与地区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指出了小麦品种适度春性化并不是对原有地区主导生态型的否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丰富和发展。强调育种工作应实行多类型、多元化思路,保证育种与服务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同步性或超前性。  相似文献   

11.
黄淮北片主栽小麦品种冬春性与主要春化基因组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我国黄淮北片麦区冬小麦的冬春性与春化基因分布的关系,以该麦区的48个主导小麦品种为材料,依据不同小麦品种的低温春化需求来分析品种的冬春特性,同时分析了主要的春化基因分子标记在上述品种中的组成。结果表明,黄淮北片麦区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占75.0%,春性品种和冬性品种各占10.4%,弱春性品种占4.2%。春化基因检测结果显示,黄淮北片麦区的主栽小麦品种的主要基因型为vrnA1/vrn-B1/vrn-D1/vrn-B3,占77.1%,其余品种含有Vrn-D1基因(22.9%,11个),未发现携带显性基因VrnA1、Vrn-B1及Vrn-B3的品种。黄淮北片主栽品种调查结果显示,根据vrn-A1/vrn-B1/vrn-B3/vrn-D1全隐性基因型推测的品种的冬性和表现型的一致性高达97.3%,根据显性基因Vrn-D1推测的春性与表现型的一致性为54.5%。总的来说通过春化基因组成推测的冬春性与根据低温需求鉴定的冬春性的一致性为87.5%,表明可以通过检测春化基因分子标记来对品种的冬春性进行快速推测,实际工作中若能利用春化基因分子检测与田间观察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品种的冬春性。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小麦品质生态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河北省小麦优质生产提供依据,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参考《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所制定的依据和原则,借鉴其他省份的区划经验,把河北省划分为5个小麦品质生态区:Ⅰ,冀北强筋、中筋春性小麦生态区;Ⅱ,冀东强筋冬性小麦生态区;Ⅲ,冀中北强筋冬性小麦生态区;Ⅳ,冀中南强筋半冬性小麦生态区;V,冀南强筋、中筋半冬性小麦生态区.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小麦冬春性与氮素利用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以江苏省主栽的1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半冬性和春性小麦的氮效率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条件下,半冬性小麦的平均氮肥吸收效率(NUEa)和氮肥生产效率(NGPE)分别比春性小麦高12.19%和9.64%,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NUEa和NGPE最高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均为济麦22,春性小麦两个指标最高的品种均为扬麦15。半冬性小麦的平均氮肥表观利用率(NUR)、氮肥农学效率(NAE)、氮素生理效率(NPE)及氮收获指数亦高于春性小麦,但差异均不显著。半冬性或春性类型小麦中各指标都存在氮高效和氮低效的品种,且品种间差异均极显著;不同品种氮效率高或低的机制不同,使得对氮肥的吸收、利用、转运的能力存在差异,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品种氮效率机制特点采用不同的施肥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按小麦对低温的反应划分为冬性型和春性型,不能说明生育期长短不同的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间真正的生理差异.因而,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农业物理所在试验中搜集了40多个早熟(春性)和晚熟(冬性)小麦品种,栽培在人工气候室.其照明设备的玻璃顶棚上方每平方米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安徽省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在青海平安县夏繁自然加代的播期范围,于2013年在安徽省夏繁工作站(青海省平安县白家村,海拔为2 300m)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半冬偏冬小麦品种在3月20日前、半冬性小麦品种在3月30日前、半冬偏春性小麦品种在4月19日前、春性小麦品种在5月6日前、强春性小麦品种在5月20日前播种均能正常拔节抽穗,且能收获到成熟种子。在相同类型的小麦品种中,穗粒数对播期的响应一致,单株穗数、千粒重及株高对播期的响应不一致。根据供试品种的抽穗率及抽穗期推断出各品种冬性的强弱顺序为烟农19皖麦52(皖麦38、淮麦22、邯郸6172)济麦22泛麦5号偃展4110阿勃(CK)(扬麦158、宁麦13)。  相似文献   

16.
为给安徽麦区旱播条件下小麦品种类型选择提供依据,通过2年多点(蒙城、阜南、濉溪)试验,比较分析了早播下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叶片光合性能及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早播下冬性品种烟农19和济麦20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半冬性品种皖麦52和周麦22次之,偏春性品种豫麦70-36和周麦23最低。冬性品种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重显著高于偏春性品种。相同类型小麦品种间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ETR和ΦpsII差异皆不显著,但冬性与偏春性品种间差异显著。冬性品种平均灌浆速率高于偏春性品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皆以冬性品种最高,其中蒙城点冬性品种烟农19产量比偏春性品种豫麦70-36和周麦23分别增加了37.6%和38.4%,济麦20的产量分别比豫麦70-36和周麦23增加了37.5%和38.3%。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新疆冬春麦区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分布特点,利用STS标记对185份品种(系)的重要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Vrn-B3和光周期基因Ppd-D1位点的等位变异组成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新疆小麦品种中,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位点显性等位变异分布频率不同。含有春化显性等位变异Vrn-A1的品种47个,占供试品种(系)的25.4%;Vrn-B1为43个,占23.3%;Vrn-D1为38个,占20.5%;Vrn-B3位点不存在显性等位变异。春化显性等位变异Vrn-A1、Vrn-B1和Vrn-D1在冬、春性小麦内的分布比例也不同。在春性小麦品种(系)中,显性等位变异Vrn-A1出现的频率较高(55.3%);其次为Vrn-B1,占50.6%;Vrn-D1占44.7%。在冬性小麦中,仅有显性等位变异Vrn-B1出现,占2.0%。在光周期基因Ppd-D1位点,80.0%的品种(系)携带光不敏感显性等位变异Ppd-D1a;其中在春性和冬性小麦品种(系)中,Ppd-D1a出现的频率分别为83.5%和77.0%。新疆小麦品种(系)中,存在11种春化和光周期基因显性等位变异组合。  相似文献   

18.
双单倍体(DH)技术可使杂合育种材料在一个世代纯合稳定,被广泛用于作物遗传育种。小麦×玉米杂交是产生小麦DH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小麦和玉米一般在不同季节种植,制约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春性和经春化处理的半冬性、冬性小麦材料在云南昆明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播种、收获,为每年4月至12月进行小麦×玉米杂交提供了便利条件。本团队前期建立了平均得胚率为25%(15%~70%)、成苗率为62%(50%~80%)以及加倍率为62%(50%~90%)的小麦DH批量生产技术规程。并于2015年以来,利用国内外共1 900余份不同遗传背景的春性、半冬性和冬性小麦材料进行验证,共获得10.5×104个小麦DH株系;构建了64个DH遗传群体;育成了云麦110、云麦112等小麦新品种;创制了24个优良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及一批抗病优良品系,初步实现了该DH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后续还需继续完善规模化DH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得胚率、成苗率、加倍率等关键技术指标和DH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该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更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19.
间套复种条件下.小麦的生态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品种选育目标要作相应地修正.应具有一些特殊性状.即耐晚播、早熟、半矮秆、抗病抗逆.优质高产。在亲本选配时.需有弱冬性品种参与.采用弱春性与半冬性品种杂交、南北地理远缘杂交、冬春杂交的方式.使遗传基础更加丰富.在选育方法上采用改良系谱法.即F_3、F_4代穴播、分离世代选穗.以扩大杂种各世代群体,扩大鉴定圃。早茬播种条件下.选择优良系统;晚茬播种条件下进行鉴定和品比。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小麦种植区域的生态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给进一步研究中国小麦种植区划提供依据,在大量调查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小麦种植区域分布、气候和土壤特点、种植制度以及品种类型.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分布地域辽阔,全国各省区均可完成小麦生活周期,目前除海南省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小麦统计面积.中国小麦种植区域气候因素多样,从寒温带逐步过渡到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小麦种植区域土壤类型复杂,土壤质地多为壤土,次为砂壤土和粉土,少有黏土和砂土.种植制度主要包括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三熟.中国小麦生产中主要以普通小麦品种种植为主,这些品种根据春化特性可分为春性、冬性和半冬性小麦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