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田林网建设是林业建设的一项蓖要内容,也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重要措施,农田林网在保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调节气候,改善水资源状况,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污染、改善水质,保护食品安全,护农增产、改善作物品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华县农田林网建设以创建林业牛态县为契机,以完善新建农田林网为总抓手,坚持防护、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并举,取得较高成效。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廓生态经济型农田林网模式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纯生态杨树林网作对照,分析研究了生态经济型农田林网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方面的优劣,寻找出了适宜酒泉地区营造的生态经济型农田林网模式,对河西走廓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网、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0年,我市上下紧紧抓住新时期国家对林业发展高度重视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以建设高效生态林业为目标,以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措施,林业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一)造林绿化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全市共完成成片造林面积5 707hm2,是完成省计划任务的428%;新建农田林网11 333hm2,完善农田林网17 333hm2,更新农田林网15 333hm2,分别是完成省计划任务的141%、962%和209%;育苗593hm2,是完成省计划任务的222%,四旁植树1 265万株,是完成省计划任务的1807%。(二)林业重…  相似文献   

4.
蒋静慧 《广东园林》2020,42(3):15-21
筏子溪位于我国台湾地区台中市区城市与乡镇结合的位置,有大面积的农田,常年多风害,农业生产环境不稳定。通过对农田林网的研究梳理及案例研究,归纳出林网的布局、林带的构成、树种的选择和作物的种植方式4个构建农田林网的要素。对筏子溪流域的农地从树种选择、林网构建、时序设计3个方面进行设计实践,完善农田林网景观的设计体系。最后,讨论了农田林网的生态效应、经济效益、文化服务3种景观服务功能。农田林网景观设计是农业生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农田林网是青海省湟中县林业资源主要组成部分,该县是青海省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十分重视农田林网的营造和发展。但由于现有农田林网结构不合理,存在问题较多,影响了农田林网防护效益的发挥和林木经济价值的提高,为此,对全县土地种类、面积、树种组成、林龄结构等诸多方面对农田林网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  相似文献   

6.
农田林网是平原林业的主体。随着平原绿化的发展和完善,农田林网建设已由防止自然灾害为主向建立稳定的多功能、高效益的农林复合经济系统发展,以获得最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农田林网的发展是振兴平原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合理选择农田林网责任制形式是加速平原林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经过长期的调查与研究,并通过对现有农田林网采取的不同责任制形式进行综合的利弊分析,从中探讨平原林业持续稳定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7.
针对农田林网采伐还林难的现状,对湖北省公安县农田林网建设情况进行了综合调研,调查涉及16个乡镇以及40多个行政村。调查结果显示:农田林网建设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如不采取有力措施,5年内农田林网将萎缩80%以上,花几十年时间、几代人精力精心构建的农田林网格局将不复存在,届时农业丰产稳产将得不到保障,后续生态灾难更是难以预料。  相似文献   

8.
浅议振兴平原地区农田林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林网是平原绿化的主体,也是农业生产的屏障。本文分析了农田林网的效益,指出了农田林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振兴平原区农田林网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纯生态杨树林网作对照 ,分析研究了生态经济型农田林网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方面的优劣 ,寻找出了适宜酒泉地区营造的生态经济型农田林网模式 ,对河西走廊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网、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枣树林网建设刍议陈振虎农田林网建设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标志着林业建设的成功与否,而且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年来,农田林网建设几起几落,主要原因是林网更新过快,病虫危害严重。因此,如何使农田林...  相似文献   

11.
从林业二次创业到建设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各级领导对林业工作都非常重视,然而,还存在死角死面,尤其是大面积的农田林网建设,还需要各级领导和广大干群再认识。一、再认识农田林网建设的作用营造农田林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广大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单一农业正向多元化农业发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治沙造林,荒滩荒地造林再掀高潮。营造农田林网具有多种作用,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亦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田林网能改变风向,树干、树叶与之摩擦,能降低风速,林网林带还改变气流结构,使空气的热量交换减弱,从而对其防护内的农作物温度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改善田间小气候。在林网防护范围内,春季土温一般能提高1~2℃,而在林网保护下的空气湿度也相对提高5~8%,夏季林网防治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农田林网范围内,小气候促进了田间作物生长,收获后的根、茎、叶残留在土壤里,增加了土壤腐殖质,提高了土壤肥力,扩大了土壤水分含量。农田林网还有保田增产作用,在林网庇护下的农作物一般可增产20%左右。此外,农田林网还有吸收大气中的有毒气体、放出氧气、吸收灰尘、杀死有害细菌、降低噪音、改变生态环境等作用。二...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博爱县农田林网形成后在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所产生的显著效益。总结了实现农田林网永续经营的具体方法。为平原地区农田林网的经营与管理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三、农田林网建设的技术问题珠江三角洲光、热、水、土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区。但由于热带季风和海洋气候的影响,使各个年际气候出现较显著的差异,也常有台风、寒露风和倒春寒等的袭击,农业产量不稳定。发展以农田林网为主的农田林网体系是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珠江三角洲一项十分迫切的农田基本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14.
农田林网化建设是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屏障。十年来我区的农田林网化建设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南疆好于北疆,农区好于半农半牧区。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1995年全疆实现林网化。北疆地区农田林网化的任务还很艰巨,特别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农田林网化建设尤为艰巨,现就加速林网化进程谈点我们的看法: 一、进一步提高北疆地区,特别是牧区  相似文献   

15.
苏北平原地区森林贡献与效率测算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苏北地区1991--2001年的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效率模型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农田林网和小片林对农业总产值、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的贡献程度进行计量并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林网对上述3个产值的生态贡献率为负值,小片林对上述3个产值的生态贡献率为正值,林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存在明显的联合生产效果。需要扩大小片林面积和对现有农田林网进行适当改造,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农田林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林网总体规模减小,发展不均衡。通过对河北省南部平原县市农田林网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农田林网控制率大约在65%左右,较上世纪70年代下降20%,而且发展水平也很不均衡。好的县市在85%以上,差的地方不足40%,极个别的地方几乎没有形成林网,形成了上万亩、甚至近10万亩的空旷地。我国北方平原绿化达标的标准是要求农田林网控制率是85%,平原绿化示范县的农田林网标准是90%,而且要想发挥良好的生态防护效能,林网控制率也不能低于90%。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农田林网化是绿化的主体,也是农业生产的有利保障。分析了滨湖镇农田林网化减小的原因,以及农田林网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及措施:扩大宣传,强化措施,确保农田林网化管护到位;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对成材的农田防护林采伐否,必须保证原址、原面积更新;出台政策,保证林业用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了哲盟西辽河平原的自然状况:威胁农、牧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有风沙、干旱、冰雹、洪涝等,使农业产量长期徘徊不前。农田林网的建设减免了区域性自然灾害,保护农牧业生产发展,促进了“三个效益”提高。并提出在西辽河平原,按照不同地形和自然特点,从防护角度出发,划分不同类型区,营造农田林网,是对区域性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徐淮平原区农田林网建设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及其应用推广梁波,葛成立(徐州市多管局徐州221003)农田林网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轻农业自然灾害,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有显著作用,在平原农区的林业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本文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了哲盟西辽河平原的自然状况:威胁农、牧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有风沙、干旱、冰雹、洪涝等,使农业产量长期徘徊不前。农田林网的建设减免了区域性自然灾害,保护农牧业生产发展,促进了“三个效益”提高。并提出在西辽河平原,按照不同地形和自然特点,从防护角度出发,划分不同类型区,营造农田林网,是对区域性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