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垄作覆盖栽培对玉米生态生理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垄作覆盖栽培对玉米的作用,综述了垄作覆盖栽培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温度、水分、田间小气候的影响,以及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作用,垄作覆盖能改善土壤形状和田间小气候,促进玉米生长,增加玉米产量。但玉米垄作覆盖适宜地区、土壤类型以及玉米垄作覆盖关键技术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高寒区玉米套种高菜田间配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套种高菜是山西省高寒地区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为获得产量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于2013-2016年开展了玉米高菜套种的栽培试验(小区试验)和示范(规模化种植试验),研究了二者套作的田间最优配置模式。结果表明:5种处理模式对除穗行数和高菜产量以外的其他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处理3模式田间配置最优,即玉米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株行距分别为13.5cm、110cm,高菜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株行距分别为30cm、55cm;处理3的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3.
春玉米密植定额和种植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合分析了淮阴地区历年来有关春玉米密植定额和种植方式的试验资料。在密植定额问题上,研究了密度与产量、品种、生产水平间的关系,并从田间小气候、植株生长发育、光能利用、群体与个体关系等方面探索了密植增产的原因;在种植方式问题上,比较了不同生产水平和不同密度下,宽窄行和等行距的效果,并从根系发育、植株性状、田间小气候、光能利用等方面分析了宽窄行减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小麦花生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产量品质效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小麦花生玉米产量、品质、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花生和玉米间套作提高了小麦、玉米的产量,花生的产量有所降低,而且玉米的品质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对花生的品质没有显著的影响。综合全年作物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花生和玉米6:2的间作种植模式最好,说明小麦玉米花生间套作增产的关键在于田间带距和行比的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5.
改变玉米田间种植模式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大田试验条件下, 以耐密品种(郑单958)和中密品种(沈玉21)研究了三比空密疏密、大垄双行和等行距(CK) 3种种植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田间种植形式的改变可以显著影响玉米群体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特征。耐密品种以大垄双行种植模式为宜, 可以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 提高叶面积和光能利用率, 促进干物质积累, 两年平均产量为8882.36 kg hm-2, 比对照增加6.51%, 增产的原因是百粒重和穗行数的显著提高; 中密品种以大垄双行和三比空种植模式为宜, 两种种植模式均可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 提高叶面积和光能利用率, 促进干物质积累, 且与耐密品种表现不同, 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8294.58 kg hm-2和8188.30 kg hm-2, 比对照增加21.36%和19.81%, 增产的原因是行粒数的显著增加。因此, 笔者认为在辽西地区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大垄双行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
玉米纹枯病对种子产量及质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玉米繁、制种田在栽培管理上肥水较为充足,种植密度偏大湿度高,形成了特殊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近年来在玉米制、繁种田有加重的趋势;经定点定株系统调查和分级考种,对穗长、穗粒重和百粒重等主要产量性状指标进行测定,明确了不同发病级别对产量所造成的损失不同,尤其是达5级时间越早玉米种子减产损失越大.采取早期防治延迟发病时间,有降低产量损失提高种子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华劲松 《作物杂志》2012,28(5):131-135
研究了攀西地区玉米/芸豆间作种植方式下,种植密度对芸豆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芸豆中后期群体田间小气候有明显的影响,种植密度从低到高,群体内相对湿度逐渐升高,温度逐渐下降,冠层上层CO2浓度减小,下层CO2浓度增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群体下层透光率(T)减小,叶面积指数(LAI)增大,但密度过大LAI峰值出现较早,高值期持续时间变短,下降速度快;产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过大,产量反而下降。试验结果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15.6万株/hm2种植密度不仅能够保证个体生育状况和群体通风透光条件,而且能实现产量构成因素最佳配置,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获得高产,是攀西地区玉米/芸豆间作中适宜的芸豆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8.
在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去除或者保留玉米分蘖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密度为2667~5333株/667m~2时,去除分蘖或保留分蘖,对玉米的生育期、生物学性状、产量无显著影响。明确了在玉米生产中,保留分蘖能降低田间管理成本,是玉米生产节本增效的技术措施之一。对提高该区域玉米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垄作模式和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垄作模式和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垄作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虽与种植密度无显著相关,但与玉米品种存在显著相关性。种植密度的提高也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但也与玉米品种关系很大。耐密型玉米品种采用大垄双行较之常规垄作能够在高种植密度下获得产量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玉米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等优点,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不同的影响。通过种植2种中熟玉米与2种晚熟玉米,研究其在不同密度下的产量,从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适合间作的大豆品种,用不同大豆品种(系)与玉米间作系统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大豆玉米间作的最适模式,为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的间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系)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量差异显著,周豆 33 、安豆 109 、周豆 34 、周豆 37 、安豆 203 、周豆 41 在 5 行大豆 2 行玉米带状种植( S5M2 )模式的产量显著高于 4 行大豆 2 行玉米带状种植( S4M2 )模式。不同大豆品种(系)与玉米带状种植的经济效益也不同, S4M2模式下濮豆 5136 的经济效益最高, S5M2 模式下安豆 203 的经济效益最高。 S5M2 模式下适合种植安豆 203 、周豆 37 、周豆 34 ;S4M2 模式下适合种植濮豆 5136 、周豆 41 、安豆 109 。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新疆北疆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大豆单作、玉米单作、豆玉间作3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模式作物根系形态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模式使各作物之间根系分布更为合理,间作种植大豆和玉米的SPAD值较单作的有所提高,缩短了大豆的生育期,节约土地资源,玉米与大豆间作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明该间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本文研究对新疆北疆滴灌地区推广发展豆玉间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龙成周 《种子科技》2019,(11):9-9,15
玉米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对其需求量也呈上涨趋势。由于种植密度之间的差异会对玉米的产量、光合性能及籽粒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的玉米品种之间也存在细微的差别。为此,研究玉米的种植密度对玉米种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郭然 《种子科技》2011,29(11):44-45
夏玉米是我市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年种植270万亩左右。近年来,由于玉米生长季节雨水偏多,时有大风暴雨天气,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对玉米产量有较大影响。为此,笔者经过田间调查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止玉米倒伏措施,以供农民种植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去除分蘖对产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向前 《中国种业》2015,(12):69-70
摘要:吉林省湿润冷凉区,通过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去除或者保留分蘖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密度2667-5333株/667m2时,去除分蘖或保留分蘖,对玉米的生育期、生物学性状、产量无显著影响。明确了在玉米生产中,保留分蘖能降低田间管理成本,是玉米生产节本增效的技术措施之一。对提高该区域玉米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徐守军 《种子科技》2023,(8):121-123
产量是评判玉米种植效果的重要指标,而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多种多样,如环境因素、种植策略等。地膜覆盖是一种调节种植区域温度、促进植物产量提高的种植技术,广泛应用于玉米种植领域中。现阶段,地膜类型多种多样,不同地膜对玉米种植的影响有所差异。为探究地膜技术在玉米种植领域中的应用效果,文章分别设立了3个试验区和1个对照区,选择3种不同的地膜应用于玉米种植中,并在玉米生长不同周期测定玉米各项指标,以此挑选最佳的地膜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以黄淮海地区玉米对照品种郑单958为试材,于2010和2011年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夏玉米收获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侧向施肥种植模式下,郑单958根系广度大,杭倒伏能力强,且产量高于正向施肥模式;(2)施肥方式对郑单958的机械收获效率影响不显著;(3)行距为60cm的种植模式下,郑单958的产量显著高于55cm和65cm的行距模式,且郑单958的机械收获效率在60cm模式下最高。  相似文献   

18.
玉米品种爱农007和爱农001间作种植新模式增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共设置4种种植模式处理,3次重复,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记录各处理玉米的生理性状,实收测产并比较各处理间的产量差异。通过对4种种植模式玉米产量进行比较,发现玉米品种爱农007和爱农001间作的玉米种植新模式有较高的增产潜力。大力推广玉米"一增四改"种植增产增收新技术,确保农户增产增收,将2个优良玉米品种间作的新型种植模式,能使玉米之间达到优势互补,田间表现均优于同等条件下单独种植。期待该新型种植模式能够促进玉米产业化发展,引领农业玉米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现有条件下玉米丰产增效。  相似文献   

19.
魏华 《种子科技》2023,(1):106-108
玉米种植过程中经常发生各种病害,导致玉米产量与质量严重受损,因此有关玉米病害防治技术的研究逐渐受到了更多关注。文章着重分析了田间玉米主要病害防治技术与种植技术,通过分析具体的病害类型、发生原因、防治方法,总结田间玉米种植技术要点,希望借此进一步提高田间玉米种植水平。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探明重庆地区玉米种植最佳密度,选有代表性的3个玉米品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渝青玉3号’在重庆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12506.25 kg/hm2‘渝单16号’在重庆地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52500~600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11255.7 kg/hm2,‘渝糯851’的最适种植密度在52500~600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9209.1 kg/hm2,同品种在不同密度下产量先增后减,说明重庆地区生产上的种植密度没有达到该品种发挥高产潜力的密度。因此,重庆地区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