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天然生物可降解材料除具有良好的化学、生物、物理性能外,其来源十分丰富,并且一般都具有可再生性能,因此作为高科技产品和环保产品的原料成为了研究热点。本研究从天然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来源出发,分析了天然生物可降解性材料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说明了天然生物可降解材料在改良土壤,作为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一种淀粉基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结构、机械性能、降解性能等综合性能进行了测定分析。[方法]通过对生物可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内环境因子数据的采集,分析对比了可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内的气温、地温与光照强度等环境指标,并对所覆盖的蚕豆和大蒜2种作物的发芽率进行了测试。[结果]淀粉基可降解地膜的综合性能好于普通地膜。[结论]生物可降解地膜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建议在经济条件许可下大规模推广。  相似文献   

3.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疆农业生产,但随着地膜每年投入量的不断增加,又难以收回,"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残膜不仅阻碍作物根系发育,也影响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使土壤环境恶化,棉花生长和发育受到抑制,势必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棉花的产量。试验以"PBS"型、"PLA"型、"PBSA"型三种可降解材料的降解膜对比普通"PE"地膜,研究可降解地膜的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盐分及棉花产量等影响,为可降解地膜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可降解农用地膜应用效能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残膜对土地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残膜对农田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我们试验研究了国内主要可降解地膜生产厂家生产的可降解地膜,在田间的保水、保温和降解性能以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情况,分析评价了各产品的应用效能。结果表明,生物可降解地膜可在土壤中降解,但降解的速率有很大的差距。在试验中也有表现相对较好的可降解地膜,但是在生产使用中也还存在一定难度,比如韧性差容易断裂等。建议各厂家在生产可降解地膜时要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种植作物的种类、覆膜方式、机械化程度等,生产不同等级的可降解地膜,以适应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瓜类作物营养成分含量与瓜类抗棕榈蓟马特性间的相关性,为进行瓜类作物抗棕榈蓟马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5种瓜类作物(黄瓜、苦瓜、南瓜、丝瓜和节瓜)上棕榈蓟马的发生情况,采用蒽酮比色法、考马斯亮蓝法、索氏抽提法和茚三酮比色法等检测5种瓜类作物叶片的营养成分(氨基酸、粗脂肪、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分析不同瓜类叶片营养成分含量与棕榈蓟马发生量间的相关性.[结果]同时栽培5种瓜类作物,棕榈蓟马在其上的发生程度表现为黄瓜>节瓜>南瓜>丝瓜>苦瓜,其中黄瓜、节瓜和南瓜三者间的棕榈蓟马发生量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但均显著高于丝瓜(P<0.05,下同),苦瓜上未发现棕榈蓟马为害.5个黄瓜品种中,以黄瓜GH-16的棕榈蓟马发生量最大,为4.40头/叶,除与韩农-AF1的棕榈蓟马发生量差异不显著外,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4个南瓜品种中以超甜蜜本王的棕榈蓟马发生量最大,为2.20头/叶,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节瓜和丝瓜不同品种间的棕榈蓟马发生量无显著差异.在不同瓜类作物叶片营养成分含量中,氨基酸含量与棕榈蓟马发生量具有显著相关性(F=0.783,P=0.000);可溶性糖含量(F=0.0354,P=0.097)和C/N(F=0.338,P=0.115)与棕榈蓟马发生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未达显著水平;蛋白质(F=0.026,P=0.905)和粗脂肪含量(F=-0.005,P=0.982)与棕榈蓟马发生量无相关性.[结论]在5种瓜类作物中,棕榈蓟马最喜取食黄瓜,其余依次为节瓜、南瓜、丝瓜和苦瓜.氨基酸含量可作为评价瓜类作物对棕榈蓟马的抗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低温冷害致灾机理研究进展及东北抗冷害防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作物低温冷害研究,实现东北地区作物抗冷害减灾保产,探讨了低温对作物细胞分裂期到灌浆期的影响,以及不同生殖器官的冷害敏感程度。低温引起作物不孕,花粉和胚珠不孕,导致无法受精,进而影响籽粒灌浆。总结分析了低温胁迫的生理学原因,即:植物激素、糖类的变化。根据东北地区低温冷害的致灾机理,从筛选适宜作物品种、培肥地力、可降解地膜及秸秆覆盖、化学调控等方面入手,对东北地区作物抗冷害减损保产策略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7.
赵国庆  金保丽 《中国农资》1999,(2):20-20,47
<正> 遮阳网也叫“凉爽网”、“寒冷纱”。是继农用地膜、棚膜之后又一新型覆盖材料。它是以聚乙烯或聚丙烯为原料,加入光屏制剂制成的黑色或银灰色的网状编织物,具有质轻耐用、体积小,柔软易收放,省时、省力且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遮阳网覆盖栽培蔬菜,一般可使蔬菜提早上市3~5天,提高产量20%~30%,增加经济效益15%~35%。因此在蔬菜生产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可降解地膜农田适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可降解地膜的农田适用性,为防治地膜污染寻求有效途径。[方法]选择山东主要覆膜作物春花生作为供试作物,通过设置覆膜栽培试验、暴晒试验和填埋试验,系统评价不同类型可降解地膜的农田适用性。[结果]参试的4种全生物降解地膜和2种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均能满足农机作业要求;以聚乙烯为主要原料的普通地膜和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的增温、保墒、抑草、增产效果优于全生物降解地膜,降解性能劣于全生物降解地膜。[结论]可降解地膜基本具备了聚乙烯地膜的功能和较好的降解性能,是防治地膜污染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东北农业大学和黑龙江一家农业科技公司以秸秆为原料,研发出可降解环保地膜,其成本与传统塑料地膜相当,可实现水田50~60天、旱田120天内完全生物降解还田,防止土肥流失,做到无残留、无污染。据介绍,这是全球首款以植物为原料的可降解环保地膜。产品以水稻、玉米、大豆等各类作物秸秆为原料,通过制取秸秆纤维原料加工制成。目前企业已计划在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申请专利,为下一步开拓国外市场做准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可降解地膜的应用效果,采用不同的农用可降解地膜对温室连栋大棚内栽培的樱桃番茄进行替代常规地膜试验,测定在设施栽培条件下可降解地膜对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及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判断可降解地膜的降解进程。结果表明:2种可降解地膜使用性能良好,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基本要求;在作物灭茬前达到大裂或无膜状态,不需要回收残膜;天壮牌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处理能明显使植株矮壮,增产4.28%,替代应用适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杉木幼林地水土流失与降雨特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连续三年定位研究,全面探讨降雨特性对炼山与不炼山的杉木幼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区年均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EI30)为1508.0mm和602.1[100J·cm/(m2·h)],侵蚀性降雨占全年降雨次数的34%~40%;杉木幼林地水土流失随降雨侵蚀力增大而增加;林地水土流失量主要由大雨和暴雨两种降雨类型所引起,充足的前期降雨会加剧林地水土流失,尤其是在旱季;炼山的杉木林地水土流失随降雨的年分布特点而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炼山林地水土流失均明显大于不炼山林地.因此增加地表覆盖和选择合适的营林作业方式和时间是防止炼山林地大量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野外土壤风蚀定量观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野外土壤风蚀定量观测的新方法。[方法]在综合分析土壤风蚀量评估主要方法和手段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野外土壤风蚀量定量观测的新方法———风蚀圈法。[结果]风蚀圈的最大优点是简单实用、容易携带,可长期放置在野外,实现土壤风蚀的定量观测;其镶嵌在土壤中,表面基本与地面持平,可防止局部微地形对风蚀过程的影响;底部尼龙布透水通气性好,可保持风蚀圈内土样与周围土壤状态一致,观测数据接近实际;最大弊端是放、取土时部分土样容易跑出圈外,影响观测值的准确性。[结论]风蚀圈法是野外观测比较实用的方法,可用于测定单位面积的土壤风蚀量,实现风沙区风蚀季节的定量连续监测。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砂页岩紫色土为对象,研究不同坡度下生态措施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与相应的裸露荒地相比,坡度5°时,坡改梯、横坡种植、杨梅林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降低10%、18%、37%和94%;10°时,坡改梯、刺槐、枫树和枣树林的地表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分别降低7%-60%和15%-86%,而林间除草的藤茶林增加30%和77%;15°时,草地恢复结合谷坊工程的地表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降低了30%和40%.坡改梯、横坡种植、经果林和水保林可在较低坡度(≤10°)降低水土流失,但须减少土壤扰动、增加林间或林下植被覆盖;人工或自然植被恢复结合谷坊工程可在较大坡度(15°)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砂页岩紫色土的地表径流系数与土壤侵蚀模数呈显著指数相关(R2=0.73-0.98,P<0.01),说明地表径流系数可用于指示和评价易分散岩性土壤的水土流失状况.  相似文献   

14.
遥感在水土流失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鑫鑫  李巧云  关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453-13454
阐述利用遥感技术对流域内进行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监测,能够实现流域水土流失定量评价及水土保持效益全面准确的实时、动态监测,从而可以掌握主要监测区内水土流失分布、面积与流失量的逐年变化情况的动态变化过程;如果地面遥感监系统能在水土流失定量评价中得到充分应用,将使部分监测工作自动化、数字化、高效化,使水土流失定量评价工作更加系统、完善。探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在水土流失定量评价中的应用、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橡胶幼龄林下间作菠萝不同种植和覆盖方式水土保持效应,为集成橡胶林间作菠萝种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2010年,在西双版纳橡胶更新林下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以菠萝种植方式为主区,设顺坡种植、横坡种植两个水平;以不同覆盖材料为副区,设行间稻草覆盖、地膜覆盖两个水平,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结果】横坡种植可减少5~8月的径流量、5~10月的侵蚀量、雨季(4~10月)的总径流量和总侵蚀量;稻草覆盖可减少4~9月的径流量;地膜覆盖可减少5、7~10月的侵蚀量;地膜覆盖的总径流量大于稻草覆盖,总侵蚀量小于稻草覆盖。【结论】在橡胶幼龄林下,采用横坡种植可以起到较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地膜覆盖在减少降雨对林地的侵蚀方面优于稻草覆盖。  相似文献   

16.
东北黑土区水力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水力侵蚀是我国东北黑土区主要土壤侵蚀类型,为更加有效地防治黑土区水力侵蚀,保护当地生态安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涉及到黑土区水力侵蚀发生机理、影响因素、预测预报技术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可观成果。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东北黑土区水力侵蚀的研究成果,认为目前黑土区水力侵蚀研究较为全面、深入,但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领域:水力侵蚀机理的定量化研究、水力侵蚀效应系统评价研究、黑土区水力侵蚀预测预报研究和黑土区水力侵蚀综合防治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橡胶幼龄林下间作菠萝不同种植和覆盖方式水土保持效应,为集成橡胶林间作菠萝种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2010年,在西双版纳橡胶更新林下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以菠萝种植方式为主区,设顺坡种植、横坡种植两个水平;以不同覆盖材料为副区,设行间稻草覆盖、地膜覆盖两个水平,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结果】横坡种植可减少5~8月的径流量、5~10月的侵蚀量、雨季(4~10月)的总径流量和总侵蚀量;稻草覆盖可减少4~9月的径流量;地膜覆盖可减少5、7~10月的侵蚀量;地膜覆盖的总径流量大于稻草覆盖,总侵蚀量小于稻草覆盖。【结论】在橡胶幼龄林下,采用横坡种植可以起到较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地膜覆盖在减少降雨对林地的侵蚀方面优于稻草覆盖。  相似文献   

18.
黄河淤区土壤质量及土地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黄河淤区土地的合理有效使用,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河南黄河南岸郑州至兰考段的放淤区进行了土地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淤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极差,并且土壤质地偏砂,土体构型不良,黏粒及有机质含量很低,其中,10个样点有机质含量为2.06~6.96g/kg,土壤速效氮含量为13.97~27.94mg/kg,也处于极低水平,使得农业生产力低、土壤保水保肥性差,而且容易引起周边地下和地表水体富营养化。该区土地适宜发展林业,可防止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地下水污染,而且能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更好地使用210Pbex示踪法测定土壤侵蚀速率提供依据。[方法]叙述210Pbex的来源、示踪原理与土壤中210Pbex的计算方法,探讨210Pbex在非耕作土壤中的深度分布及土壤侵蚀模型中的应用。[结果]210Pbex在非耕作土壤剖面中存在于0~16 cm处。从土壤表层自上而下,非耕作土壤和矮树林土壤中的210Pbex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指数降低。利用环境放射性核素210Pbex来研究土壤侵蚀和沉积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当核素随大气沉降到地表时,迅速被土壤颗粒吸附,通过其在土壤间的移动和有规律的分布模式可以示踪100年尺度上的土壤侵蚀速率。[结论]210Pbex示踪技术可以研究近100年的土壤再分配状况,在时间尺度上很好的弥补了示踪短周期的土壤再分配速率。  相似文献   

20.
张春娟  刘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70-15371,15390
以汉江(石泉段)流域生态修复为研究对象,对流域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可行性、方案、目标进行了探讨,为流域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牢固生态基础。该流域水保生态修复,不仅控制了区内水土流失,有效保护了水资源,为汉江干流下游提供优质无污染的一江清水,而且充分体现治理水土流失、农民增收、环境保护等多种效益,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