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谈造成奶牛受胎率低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虽然有些母牛的低受胎率是其本身生殖力的原因,但也存在许多其他原因而导致多次配种不孕。正常牛群中受胎率低的母牛只占繁殖母牛的10%左右,当牛群中有15%以上的母牛3次配种后还没能受孕就说明存在其他繁殖问题。这种情况应及时找出原因并予以解决。造成母牛受胎率低的因素可有以下几类。一是与发情鉴定有关的问题。如没有为处于发情期的母牛及时施行人工授精;错给未发情母牛施行人工授精;给发情盛期的母牛施行人工授精的时间不适当;由于搞错母牛标记,导致母牛发情记录错误。二是与公牛和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有关的繁殖问题。如精液来自繁殖力…  相似文献   

2.
人工授精技术在奶牛养殖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动了优秀种公牛遗传物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扩散。准确、及时的发情鉴定是奶牛人工授精的基础,然而,由于奶牛产后不发情、发情症状不明显以及发情鉴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发情鉴定方法不科学等,实际生产中母牛发情检出率较低,影响了产后母牛参配率和繁殖力。同期发情和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可减少母牛发情鉴定工作量,提高母牛发情检出率,甚至不用发情鉴定而直接定时输精,从而提高母牛参配率和繁殖力。本文综述了奶牛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原理,重点介绍了奶牛同期发情和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方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奶牛繁殖和管理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牛的养殖是以追求高产高效益为主要目标,然而牛群的高产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营养负平衡,繁殖能力下降繁殖性能低下,繁殖力的下降又影响正常的繁殖与生产,直接影响牛群的世代更新而影响牛群的长远发展。因此,奶牛的繁殖作为奶牛饲样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应得到足够重视。1母牛的发情与发情鉴定母牛出现初情期后,从一次发情之日起到下次发情开始的这段时间,称为一个发情周期,奶牛发情周期为(18~24天)平均21天。  相似文献   

4.
母牛受精率的高低是衡量养殖场母牛繁殖性能,影响养殖场养殖效益的关键。近些年,随着牛品种改良工作的开展,人工授精技术应用越来越多,但在该项工作开展过程中,有些地方的牛受精率一直较低,母牛繁殖效率和繁殖效益较差。在母牛人工授精过程中,影响受精率的因素很多,母牛发情鉴定不科学,人工授精过程中,卫生不合格,操作不规范等,均可以导致母牛受精率下降。因此,就需要重视提升牛人工授精技术,重视受精过程中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规避不良因素,提高母牛受精率。  相似文献   

5.
(一)影响母牛繁殖因素母牛不发情或发情不正常,难孕、流产、胎衣不下,死胎或产后弱犊等情况出现,往往严重影响牛群的繁殖力。1.营养。营养对母牛的发情、配种、受胎以及犊牛成活起决定性作用,其中以能量和蛋白质对繁殖影响最大。矿物质和维生素  相似文献   

6.
1 影响牛群繁殖力的因素及解决办法。1.1 营养因素。如果成乳牛长期营养不良、体况不达标,不但产奶牛会推迟产后发情、发情症状不明显或只排卵而不发情的病例增加,而且容易导致已妊娠母牛流产、死胎、分娩无力或生出软弱犊牛的比例上升。其直接后果是牛群的平均产犊间隔延长,牛群繁殖力低下。  相似文献   

7.
牦牛群的繁殖力是牦牛生产的基础。繁殖指标和犊牛成活率又是提高牛群质量、增加养牛效益的必要条件。在同等数量的基础母牛群中,繁殖力和犊牛成活率与养牛的效益呈正相关关系。1影响牛群繁殖力的主要因素1.1年龄母牦牛一般在5~10岁达到排卵高峰,繁殖力在此阶段最高,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因此,应合理调整牛群的年龄结构,以保持牛群的繁殖力。1.2营养与管理饲养管理水平对牛群的繁殖力影响很大。如果饲养管理水平低下,会直接影响到母牛膘情、情期受胎率和犊牛成活率,而且还能影响母牛发挥遗传潜力,降低生产性能。2提高牛群繁殖力的措施2.1提…  相似文献   

8.
正了解影响母牛繁殖力的主要因素,就可以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使母牛处于最佳繁殖状态,采用综合措施,努力提高母牛的繁殖力,实现多产犊、多成活,获得更多更好的牛产品。1加强母牛的饲养管理饲料的营养对母牛的发情、配种、受胎以及犊牛的成活起着决定性作用。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对母牛的繁殖力影响最大。营养不足会延迟青年母牛初情期和初配年龄,会造成成年母牛发情抑制、发情不规律、排卵率降低,甚至会增加早期胚胎死亡、流产、死  相似文献   

9.
奶牛繁殖力是奶牛生产重要经济指标。奶牛繁殖是奶牛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与奶牛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疾病防治关系十分密切。奶牛繁殖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种公牛和种母牛的饲养量,增加生产奶牛群的饲养量,以提高乳产品产量和质量以及生产经济效益。因此,提高奶牛繁殖力的措施必须考虑上述因素,还必须从提高优秀公牛和良种母牛繁殖力两方面入手,充分利用现代繁殖新技术,挖掘优良奶牛的繁殖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和分析发情监测技术对繁殖母牛发情揭发率、受胎率及分娩率的作用。选择甘肃省平凉市某大型养殖场的300头母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穿戴牛项圈监测牛群生理数据来判断发情情况,比较和分析该牛项圈发情监测技术和人工直接观察法对繁殖母牛发情揭发率、受胎率及分娩率的作用差异显著性。结果可知,项圈检测法鉴定的发情经产母牛和育成母牛的发情揭发率、受胎率及分娩率均显著高于人工直接观察法(P>0.05)。与人工直接观察法对比,牛项圈监测法能够显著提高繁殖母牛的发情揭发率、受胎率及分娩率,这为今后优化和改善农牧场饲养管理条件和提高牛群生产性能奠定基础,也为促进我国养殖经济效益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1影响牛群繁殖力的因素及解决办法1.1营养因素如果成乳牛长期营养不良、体况不达标,不但产奶牛会推迟产后发情、发情症状不明显或只排卵而不发情的病例增加,而且容易导致已妊娠母牛流产、死胎、分娩无力或生出软弱犊牛的比例上升。其直接后果是牛群的平均产犊间隔延长,牛群繁殖力低下。但母牛营养过高,其生殖道容易被脂肪堵塞。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营养水平过高的母牛受胎率会明显的降低。为了确保牛群繁殖力提高,在饲养方面我们必须做到:①日粮配合必须满足奶牛各阶段生长、生产的需求;②有清洁的饮用水;③选择合理的饲喂方式及程度;④保证…  相似文献   

12.
母牛繁殖力直接影响肉牛养殖效益,而母牛饲养管理的科学性、发情乏情、产犊间隔和健康程度均对母牛繁殖能力具有一定影响。为此,本文从合理饲喂、日常管理、诱导发情、调整母牛产犊时间、防治母牛生殖类疾病等方面简述了提高母牛繁殖力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奶牛繁殖障碍及其防治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繁殖障碍是指奶牛不能正常发情、受孕或妊娠等现象。它是兽医临床上常遇到的问题,其妊娠母牛会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无活力的弱仔和畸形胎儿等一类疾病,直接影响着牛群的繁殖力。在国内,以产后6个月未能受孕,或产后发情  相似文献   

14.
微量元素是影响生殖力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在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来提高繁殖力。如:牛补饲Zn、Co、Cu等可以提高公牛的精液品质、母牛的受胎率和产犊率。微量元素在生殖力方面的作用,促进了人们对生殖器官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分布与含量在受精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兽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许多肉牛群的繁殖效率不够理想,妊娠率为85—90%,繁殖季节超过90天,产犊季节的头21天内的犊牛产量低于60%。研究人员认为,导致繁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不适当的营养,后备母牛发育不良,公牛繁殖力低下以及未淘汰低生育力的经产母牛。此外,急性传染源或地方性疫病亦倾向于被  相似文献   

16.
肉牛养殖中,养好母牛是提高养牛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提高母牛繁殖力是获得更多畜产品的基础,对于肉牛业来说,只有提高母牛受配率、受胎率、犊牛成活率才能提高养牛经济效益。按现养牛实际状况,由于不重视母牛的饲养管理,造成母牛不发情或发情不正常、难产、流产、胎衣不下或产弱犊等现象发生,严重影响牛群的繁殖力。笔者在多年的肉牛繁殖技术推广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母牛常见繁殖障碍的病情与治疗效果的经验,供养殖者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奶牛繁殖管理包括妊娠诊断、乏情牛的管理、牛群生育力监测、配种率和发情鉴定效率。奶牛妊娠诊断一般在人工授精后的6周后进行;乏情牛可通过直肠检查进行诊断;牛群生育力监测可应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配种率和发情鉴定效率的好坏直接影响奶牛牧场的生产。确定牛群未能达到繁殖性能关键指标的原因时,应仔细研究牛群管理状况。1妊娠诊断妊娠诊断的最初判断是牛未返情。由于人工授精时间持续较短,观察返情确实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没有观察到返情意  相似文献   

18.
在奶牛的繁殖生理机能中,正常发情和排卵是保持正常繁殖力的基础,因为没有正常的发情(排卵),母牛其他的生殖生理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在奶牛生产中,不发情的较常见。奶牛不发情时母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卵巢机能受到扰乱,卵泡发育受阻,性周期停止。它使母牛不能及时配种,使牛群残配率下降,进而降低牛场繁殖率,产犊间隔延长。繁殖人员对14月龄以上的后备牛不见发情症状的和产后60天不发情的母牛,应及时进行分析和生殖检查,并从改善饲养管理和应用生殖激素着手,使其恢复性周期。  相似文献   

19.
在奶牛的繁殖生理机能中,正常发情和排卵是保持正常繁殖力的基础,因为没有正常发情(排卵),母牛其他的生殖生理活动就失去了意义. 奶牛生产中,不发情较常见.不发情是母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卵巢机能受到扰乱,卵泡发育受阻,性周期停止.母牛不能及时配种,使牛群参配率下降,进而降低繁殖率,产犊间隔延长.饲养人员对14月龄以上后备牛不见发情症状的和产后60天不发情的母牛,应及时进行分析和生殖检查,并从改善饲养管理和应用生殖激素着手,使其恢复性周期.  相似文献   

20.
(一)选留良种母牛繁殖力受遗传的影响,品种之间存在差异,相同品种不同个体间也存在差异。在生产中可以选留繁殖能力强的母牛进行繁殖。凡失去繁殖力的母牛及牛群中其他的不良个体应及时淘汰。(二)合理分群管理好牛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