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林业》2002,(10):13-13
继环北京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后,退耕还林工程于今年在多伦县全面展开。县委、政府和林业部门以提高造林“两率”为核心,开展了以造林。绿化和防沙治沙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春季造林已完成退耕整地11万亩,退耕地造林8万亩,完成通道工程建设3500亩,造林补植4.4万亩,营造黄柳沙障160万延长米。 提高“两率”,科学规划和设计是基础。多伦县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土地面积566.95万亩,人口10.3万人,人均土地占有量近55亩,水资源也较丰富,年降水量为385.5毫米,河流纵横,水淖遍布,水资源总量为2.75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2.
开鲁县地处西辽河冲积平原上游,总面积673.2万亩,属于科尔沁沙地的一部分。平原和坨沼相间分布为主要地貌特征,平原面积354.3万亩,坨沼面积318.9万亩。多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沙造林活动,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县森林面积145万亩,森林覆盖率21.6%。但从总体情况来看,生态环境还相当脆弱,近200万亩沙化土地尚未得到有效综合治理,农田林网化程度、公路绿化率和村屯绿化率较低。2005年至2007年,实施林业生态建设“333”工程:一是突出“三防林”建设,使150万亩基本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道路和村屯基本实现绿化;二是林业经济使农牧民人均增收300元;三是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综合治沙造林为核心,累计造林绿化56.6万亩.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省区之一。全区沙化土地面积6.24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5.2%。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同风沙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的颁布实施,使防沙治沙工作全面步入了法制化轨道,我区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5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6685万亩,完成草原建设15,070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764万亩。据国家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我区沙化土地面积2004年比1999年减少730万亩。在贯彻落实《防沙治沙法》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科左后旗,由于沙化面积急剧增加,流动沙丘四处为虐,无情的吞噬着良田。1979年春,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治沙造林运动拉开了序幕。在旗委、政府的领导下,全旗37万各族群众向沙化进军,治沙造林。80年代,该旗林业建设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从1982年开始,全旗每年造林以20万亩的速度向前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建设成绩斐然。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全旗有林地面积达633万亩,灌木林面积达60.5万亩,封沙育林面  相似文献   

5.
我旗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沙化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97%以上,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从1950年到1990年,全旗治沙造林保存面积265万亩,其中1980年到1990年造林保存面积就达204万亩.同时,我们还围建草库伦563万亩,人工种草65万亩,利用引水拉沙、打井配套等办法治沙造田11.74万亩,发展养鱼永面2.07万亩,种植果树1万多亩.  相似文献   

6.
徐文德 《国土绿化》2006,(11):24-25
内蒙古奈曼旗以治沙造林和森林保护为重点,以沙地综合治理为突破口,以“退耕还林”工程为载体,以林业资源调整为动力,采取多种措施发展林业生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5年综合治沙、“退耕还林”工程、商品用材林培育、低产林改造等6项工程,共完成人工造林32.3万亩,同比增加15.  相似文献   

7.
据悉,今年沈阳实施了规模空前的七大造林工程,打造绿色大沈阳。计划35万亩的造林作业面积,创下了沈阳市年造林面积之最。 ——退耕还林工程。总任务为2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为14万亩,荒山荒地造林为13万亩。其地区分布是:康平为9万亩,法库为10万亩,新民为5万亩,辽中为3万亩。国家对退耕还林农民实施相应的补助政策。 ——国家“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 ——防沙治沙工程。今年治沙造林任务为6万  相似文献   

8.
正工程期长达70年、地跨13个省(区、市),大型林业重大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行至今日,以"增绿增质增效"作为三北工程构建"生态美、百姓富"的新方向,5年来动能不断释放,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新贡献。不凡业绩年均造林育林千万亩据统计,2012年-2016年,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育林502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805万亩、封山育林2007万亩、飞播造林55.5万亩,工程建设以年均造林育林千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防沙治沙取得重大进展,沙化面积持续减少。5年来,工程区治理沙化土地近6万平方公里。据第五次沙化和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区土地沙  相似文献   

9.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全县现有林地面积183.3万亩,林地占全县总幅员面积19.8%。 “三北”防护林建设开始至1990年,我们重点开展了县南西部治沙造林大会战,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12万亩。使流动沙丘基本得以固定,植被开始恢复,沙害逐年减小。过去三刮四种、风沙肆虐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南部乡(镇)已经成为全县的主要粮食产  相似文献   

10.
开鲁县委县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2005-2007年,实施林业生态建设“333”工程。2005年,从规划入手,把质量、机制和管理当作基础要素,真抓实干,打造了全县林业生态建设新优势。全县“双百万亩”综合治沙示范造林10万亩。农防路林、绿色通道和村屯绿化,“三防林”建设1980公里、98万株、8950亩,是去年同期的2倍。全县造林绿化达到15万亩,再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1.
中央宣传部29日向全社会发布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保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逬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军区是“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今年以来,内蒙古军区在抓部队营院绿化美化工作的同时,又重点抓了治沙造林、“万亩林场”及驻呼部队义务植树基地的建设,积极为绿化内蒙古做贡献.  相似文献   

13.
坚持治沙造林实现富民富县临泽县人民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防治并重,治用结合,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止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治沙造林45.9万亩,三个沙区外围形成了总长103...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林业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西部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西部林业生态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工程、黄河中游、珠江、沿海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这些工程建设减缓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三北”防护林已累计造林 2200多万公顷,“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6.62%;治沙造林保存面积 520万公顷,使 12%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有 4万多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得到绿化…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市走林业跨越式发展道路,今年一季完成飞播治沙造林258万亩,创下了该地区有史以来飞播治沙造林新纪录,向建设鄂尔多斯“绿色大市”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飞播治沙是一项快而有效的现代化治沙措施,是荒漠化土地植被重建与逆转的重要途径。因其成本低、速度快、效益明显而得到普遍推广。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人工造林因劳力不足进度缓慢。为探讨机械治理沙漠的新途径,这个盟早在60年代初,就开始尝试在库布其沙漠中、西段进行飞播种草,但由于经验不足及技术上的原因,首次飞播未获成功。…  相似文献   

16.
近日,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个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小地方一时间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的典型事迹经媒体播发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他们不畏艰苦、建设生态家园的奋斗精神,打动着干万人的心。20世纪80年代,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八步沙,沙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吞噬农田和村庄。面对黄沙漫卷的不毛之地,有的人选择了远离,有的人却选择了留下,并且改变它。为保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西部三大治沙工程造林树种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好造林的适宜树种,是我省白城地区“三北”防护林建设第二期工程建设的关键。本文根据三个治沙工程的自然条件,在总結多年造林治沙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供选用的十几个造林树种,对治沙造林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国解放后,榆林人民遵照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在党的领导下大搞治沙造林,在1977年底,造林保存面积达到500万亩,占宜林荒沙面积的40%,占沙漠总面积的17%。其中3条总长1900多华里的大型基干林带已造林100万亩,占设计面积的66%;受风沙危害严重的144万亩农田中,有100万亩实现林网化,沙漠腹地出现了万亩以上的成片林62块,其中10万亩的两块。治沙造林固定流沙300万亩,保护农田100万亩,恢复牧场100万亩;结合修建水库,引水拉沙,还从沙漠中新辟农田40多万亩,发展养鱼水面20多万亩。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逐步深入,治沙造林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榆林沙漠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变,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两倍多。治沙造林锻炼了人,也鼓午了人们的斗志,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从此,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开始了“人进沙退”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9.
绥江县林业局在总结前几年分散造林成效低的经验教训后,从1985年起,在中城镇回望村建立起林业服务体系,为家庭经营提供技术管理服务。调动了农民群众建设“两山”的积极性。在上级的支持下,全村三年来共造林10733亩,为开发经营“两山”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变分散造林为集中连片造林绥江县林业局于1984年在回望村调查中发现该村“两山”到户后,群众只愿在房前屋后造林,而二半山上的一万多亩宜林荒山却一直荒着。根据这一情况,县林业局决定抽调两名技术干部配合乡村干部和乡林业站干部组成三级服务组,到这个村组织农民群众集中连片造林。他们进村后,首先帮助农民群众对全村的20500亩荒山分三步进行规划设计:一是将原有的1000多亩残次竹林划作多种经营林地。  相似文献   

20.
2000年以来,乌兰浩特市人武部认真落实内蒙古军区提出的“建设北疆绿色屏障”要求,把乌兰哈达东山22座荒山作为生态基地,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广大民兵向荒山进军、向秃岭宣战,立足当地实际,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生态建设大会战。在建设中科学筹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采取按等高线布局、钻眼爆破掘坑、回填优质土、营养钵植树、三季造林、常年维护等措施,累计造林1.5万亩,投入民兵40余万人次,动用车辆3.6万台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