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VA菌根改善植物磷素营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VA菌根(Vesicular-arbuscularmycorrhizal,简称VAM)是分布最广的一种内生菌根[1]。VAM真菌能和绝大多数农作物、园艺作物、蔬菜作物和牧草等共生,从而促进这些植物对多种矿质养分,尤其是磷(P)的吸收。笔者主要就VA菌根改善植物磷素营养的研究进展,作以简要综述,并浅谈其今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VAM真菌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德锋  邓迎海 《作物学报》1998,24(6):1003-1005
泡囊丛枝菌根真菌(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VAM)是与农业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类菌根真菌。业已证实,VAM真菌对植物具有多种有益的效应。其中,VAM真菌改善植物对矿质元素特别是磷、锌和铜的吸收作用最大,而被誉为“生物肥料”。VAM真菌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国内外均有不少研究。然而,绝大多数试验是在室内或盆载条件下进行的,大田条件下VAM真菌对棉花影响方面的试验很少。另一方面,不同VAM真菌对促进作物生长的有效性不同。本试验目的是在大田及施磷肥条件下研究不同VAM真菌Glomus mosseae(G.m)、Glomus versifome(G.v)、Gigaspora rosea(Gi.r)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VA 菌根与植物水分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量研究表明,VA菌根能够改善水分运输,抵抗水分胁迫,提高抗旱性能。综述了VA菌根在正常水分状况下促进寄主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在水分胁迫条件下VA菌根有利于寄主植物生长、改善水分代谢、影响调节物质和提高苗木成活率。VA菌根改善植物水分答谢的可能机制:1菌根扩大了寄主根系的吸收面积;2刺激内源激素进行调节;3增强寄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4菌根菌丝形成的特殊水分运输通道;5菌根菌丝的直接吸收作用和菌根间接调节生理作用的双重机制。  相似文献   

4.
VA菌根是真菌和高等植物产生的共生体。真菌通过共生体对高等植物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许多研究报道已证明VA菌根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笔者报道了采自小麦根际的6种已鉴定VA菌根真菌。  相似文献   

5.
不同VA菌根真菌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功  旺庆  峥嵘  王瑞君 《华北农学报》2001,16(4):115-118
研究了 3种不同VA菌根真菌对盆栽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灭菌土壤中 ,分别接种 3种VA菌根真菌 ,对马铃薯苗根部都能发生侵染 ,但不同菌根真菌的侵染能力有差异 ,其中Glomusmosseae菌根真菌显著地提高了马铃薯的植株鲜、干重 ,块茎结实数和产量 ,并显著促进对磷素和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6.
桂阳  刘作易 《种子》2006,25(3):44-46
菌根是土壤真菌与植物相互交换物质而建立的互惠共生体。外生菌根在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外生菌根的宿主和真菌的多样性,菌根真菌在植物中的分布为基础,讨论外生菌根宿主的相对低多样性和真菌的高多样性及原因;分析探讨了外生菌根及真菌在四大植物门的进化及菌根进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丛枝菌根真菌和植物寄生线虫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枝菌根是土壤里的一类真菌和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本文综述了丛枝菌根真菌和植物寄生线虫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说来,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抑制植物寄生线虫的发生,而植物寄生线虫也会反过来影响丛枝菌根的侵染和产孢;并指出了丛枝菌根真菌在不同接种时间、不同接种势、是否土著、以及土壤环境中的磷水平均会对植物寄生线虫产生不同影响。深入研究这些相互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菌根抗线虫病的作用,从而为其用于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菌根是指植物与土壤中的菌根真菌形成的共生体,分布广泛,超过80%的陆生植物都能够与菌根真菌形成共生体。目前的研究表明,植物-菌根真菌共生是植物由水生向陆生植物进化所必须的,植物-菌根共生的建立在自然界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在植物-菌根共生中,真菌一方面从植物获得碳源等有  相似文献   

9.
丛枝菌根技术与优质茶的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枝菌根是土壤中某些真菌和宿主植物的互惠共生体。茶是菌根依赖性植物,茶苗接种菌根菌,可改善植物矿质营养,提高植物抗旱、抗逆能力,且有抗病、耐病和促生产的作用,同时提高茶叶品质,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
不同作物对VA菌根真菌的依赖性差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姚青  冯固  李晓林 《作物学报》2000,26(6):874-878
以玉米、 小麦、 大豆、 三叶草四种作物为试材, 在低和高两个施磷水平下接种或 不接种泡囊-丛枝菌根真菌(VAMF), 研究不同作物的菌根依赖性及其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 接种菌根真菌显著地促进了玉米、 大豆、 三叶草的生长, 但小麦无此效果, 菌根依 赖性的大小顺序为玉米>大豆>三叶草>小麦。 菌根真菌提高作物的叶绿  相似文献   

11.
棉豆瓜菜玉米等接种VA菌根真菌的生长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在佐治亚大学生态所温室用缺速效磷的灭菌河沙土,在328个无菌盆栽中研究了棉花等7种作物接种G.etunicutum等5种VAM真菌孢子混合液后的生长反应情况,每立方厘米无菌土中接入3个混合孢子为+VAM处理, 对照不接,对比法排列,生长期70多d.结果表明,+VAM处理的棉花、玉米、大豆、西红柿的苗干重分别比各自的对照高947%.74.2%,27.8%和124.9%,而西瓜和油菜则无显著反应(t检验);G.macrvcarpum菌种可能有较强的孢子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2.
非灭菌条件下VA菌根真菌促进玉米吸收磷,氮营养的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灭菌条件下在田间小区研究了潮土接种VA菌根真菌(Glomus sp)玉米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每公顷60kgP2O5的条件下接种VA菌根,植株含磷量,含氮量,生长状况、产量及品质均高于未接种的植株。石灰性土壤由于高pH值的缘故,使得磷矿粉+VAM处理的效果比VAM+过磷酸钙的处理稍差,无外加磷源公接种VA菌根的处理,其效果接近于施磷肥的对照。  相似文献   

13.
A greenhouse trial was conducted with cassava inoculated with seven different VAM fungal species, i.e. Acaulospora longula, A. myriocarpa, Entrophospora colombiana, Glomus fasciculatum, G. manihotis, G. occultum and Scutellospora heterogama. A wet and a dry soil water regime wa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water stress on performance of these fungi with a drought tolerant cassava clone. At harvest, N, P and K concentration was analysed in leaves, petioles, stems and roots.
In unstressed plants, five endophytes were effective whereas in stressed plants only three fungi improved growth beyond the non-mycorrhizal control. These were E. colombiana, G. manihotis and G. occultum which were most effective for P uptake under stress.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VAM fungal species on root length and K. uptake were found. A. myriocarpa caused the greatest increase in length of feeder roots and G. occultum wa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for K uptake under both water regimes even though these fungi were not the most effective for dry matter production. Under each water regime, the concentration of N, P and K in leaves, petioles, stems and roots was influenced by the fungal species. Mycorrhizal endophytes differed in tolerance to dry soil conditions as found by root infection ratings. From the result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improved P nutrition the enhanced root length and K uptake by VAM fungi may be important for drought tolerance of cassava.  相似文献   

14.
VA真菌的分类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VA菌根及其真菌的分类是微生物学当前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本文综述了VA真菌分类的演变、属的特性及种的鉴定方法,系统介绍了内囊霉科真菌分类的新进展、新概念及鉴定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茄科作物青枯病原菌的脂肪酸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采用脂肪酸鉴定技术对茄科作物青枯病原菌进行鉴定,以期为青枯病的预防与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技术对茄子、番茄和辣椒病株进行青枯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而后对青枯病原菌进行脂肪酸鉴定。【结果】经选择性培养分离得到的36株青枯病原菌中,有33株鉴定为典型的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占91.67%;茄子、番茄和辣椒上的青枯病原菌被鉴定为青枯雷尔氏菌的比例分别为100%、90%和89.47%。【结论】脂肪酸鉴定技术具有快速性、准确性,并可通过计算机的运用使分类达到数据化、自动化,可在茄科作物青枯病的检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德州市土壤肥力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 要: 【研究目的】调查分析德州市土壤肥力变化规律,为黄淮海平原地区中低产土壤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方法】20年进行三次大规模土壤肥力分布状况调查,按照高中低和不同土壤类型分类布点,共采取土样63564个,监测化验8万多项次; 【结果】表明我市土壤养分结构发生了变化,有机质有所增加但含量偏低,氮素不足,含磷量虽然增加幅度较大,但施用磷肥仍然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速效钾含量由1982年以来的逐渐减少变为1998年以后的逐渐增加。部分土壤微量元素缺乏呈上升趋势。土壤肥力分布不均,范围较广,虽然经过人们的耕作、施肥和灌溉,土壤肥力有所提高,但高产土壤分布面积较少,中低产土壤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改良利用和培肥的潜力还很大; 【结论】根据各种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及肥料特性,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增施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本着稳氮、稳磷、补施钾及微肥和农作物缺什么肥料补什么,缺多少肥料补多少的原则,达到土壤供肥与农作物需肥的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7.
王兰  苏乔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20-24
本研究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根据本实验室克隆的AlHAK1及β-actin 碱基序列,分别设计了实时定量特异性引物,优化了反应的退火温度与引物浓度,并以优化的条件建立了相对定量标准曲线,同时对该方法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AlHAK1及β-actin基因的real-time PCR扩增效率分别为1.09和1.04,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和0.997,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 5 %。所建立的AlHAK1 real-time PCR定量方法操作简便、定量准确、重复性好,为进一步探索AlHAK1的功能、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及转AlHAK1农作物的检测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小麦新品种西科麦6号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邦发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200-205
西科麦6号是西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研究所,利用E?G?S?C选育技术,以抗病、白皮、大粒大穗的绵阳95-325号为母本,南京农业大学引进的具有6V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生态远缘材料92R-135为父本进行杂交组配,经多年多地培育成功的集优质、丰产、抗病、籽粒商品性好于一体的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四川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增产9.6%、9.7%。2008年9月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9.
环境因子对荔枝霜疫霉生长及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本文就环境因子对荔枝霜疫霉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孢子囊萌发及侵染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结果表明,该菌生长及产孢最适的温度为24℃,pH值为 7.0;菌丝生长最适的光照时间为20 h,产孢最适的光照时间为16 h;另外该菌孢子囊的致死温度为45℃,10min。另外,实验还明确了该菌在不同的温度条件、光照时间、pH值和营养成分下其萌发状态和萌发率不同。该菌pH值为7,光照时间为20h的PDA培养基上培养所产生的孢子囊,在24℃条件下萌发率最高。此外,该菌在24-28℃条件下最易侵染荔枝果实,其发病最为严重。实验结果加深了对该病菌的了解,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生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