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遂昌县阔叶林经营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述遂昌县阔叶林资源现状,阐述次生阔叶林的成因和阔叶林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培育次生阔叶林的营林措施,以期提高当地的阔叶林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2.
该文探讨了不同的培育技术、林木密度以及经营措施对次生阔叶林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次生阔叶林的4种培育方式,即疏林地的补植、天然迹地下种、迹地散生复垦和留母树择伐,都较为有效,但以留母树择伐和疏林地补植更为合理。(2)适当的调整好林木密度,能够增进次生阔叶林林木的生长。(3)在次生阔叶林培育改造中,集约化经营措施能加快林木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3.
对迹地天然下种更新、迹地散生竹垦复更新、疏林地补植成林和留母树择伐更新4种次生阔叶林培育改造技术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迹地天然下种更新、迹地散生竹垦复更新、疏林地补植成林、留母树择伐更新等4种阔叶林采育更新方式是保护和发展阔叶树种的有效方式。从保护和发展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角度出发,采用疏林地补植成林和留母树择伐更新方式比较合理有效,保留密度以3 000~3 750株/hm2比较适宜。适时调整林分密度能够促进次生阔叶林的生长。不同经营措施对林木生长量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采取较集约经营能够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生产力,是有效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马尾松采伐迹地入侵种群结构及拟赤杨生长状况,对炼山后天然更新、不炼山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不炼山天然更新的树种组成、主要树种种群类型以及拟赤杨生长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过20年培育,马尾松采伐迹地由次生裸地演替为次生阔叶林。该次生阔叶林以拟赤杨、南酸枣、檫树等落叶树种占优势,中下层林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次生阔叶林处于落叶阔叶林向常绿阔叶林过渡阶段,为不稳定群落。不同处理树种组成及多度和丰富度存在差异。不炼山处理和不炼山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处理物种丰富度均高于炼山后天然更新处理,丰富度分别增加82.6%和60.9%;经方差分析发现,不炼山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处理与炼山后天然更新处理林木多度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炼山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处理与不炼山处理林木多度间存在显著差异。次生阔叶林中拟赤杨生长迅速,利用次生裸地发展拟赤杨资源是一种较好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地踏查法,对浙江景宁县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伯乐树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并从属地保护、种苗培育保护和回归保护3个方面提出了伯乐树的保护对策.结果表明:伯乐树分布于该保护区内海拔950~1500m的低山区域,在天然次生阔叶林分布最多;多呈单株散生状态,多为幼树或伐后萌株,为长成型种群.通过3年的种苗培育,将大苗种植至景宁县保护区、国有林场,扩大了伯乐树的种群规模.  相似文献   

6.
吴文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2):121-123
天然阔叶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很多树种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建筑、造纸等领域。同时,天然阔叶木材还是人民生活、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工业产品制造的重要原料。介绍了东至县天然次生阔叶林的现状、遭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及林分改造措施,以期为东至县进一步加强对天然次生阔叶林的保护力度以及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林分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根据朱溪镇次生常绿阔叶林幼龄林培育实践,对常绿阔叶林幼龄林的间伐抚育、林间空地和无乔木树种的灌木林地补植常绿阔叶树、郁闭度达0.8以上的间伐抚育及择伐利用等方面作初步的总结,并提出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8.
常绿次生天然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地带性相对稳定的植被类型,由于物种多、生境多、分布广、面积大、生产潜力大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它是江西省最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在江西省林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为提高常绿阔叶残次林的森林质量,提高常绿阔叶林的三大效益,保护这一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采用"次生常绿阔叶林定向培育技术"和"阔叶树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残次天然林改造及定向培育"技术,在德兴市进行残次天然林改造及定向培育示范林建设,对全省乃至周边省市常绿次生天然阔叶林的保护、恢复和发展提供相关经验,达到示范带动、典型引路、全面辐射、整体提高全省残次阔叶林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阔叶林在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远超过针叶林,然而目前浙西南阔叶林面积很小,针阔结构比例失调,带来诸多弊病,亟待扭转这一局面。阐述了培育阔叶林的重要性,分析了浙西南阔叶林经营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浙西南阔叶林经营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屏障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中心点四分法对大屏障次生常绿阔叶林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在大屏障常绿阔叶林的最小取样点数,分析了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外貌以及群落的结构,结果表明,群落以小叶青冈Cyd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和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为优势种,群落终年常绿,板根现象不明显,但层间植物比较丰富,体现了一定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特征.群落的结构比较简单,可明显地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大屏障次生常绿阔叶林对于该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加强对其的保护,促进森林的进展演替。  相似文献   

11.
人促培育米槠大径材间伐技术与生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林森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133-135
以次生阔叶林为试验对象,研究培育米槠大径材的间伐技术,并分析其生长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的林分群落结构、林木生长和干形存在差异。培育米槠大径材,应该分阶段、多次抚育间伐,在第二次抚育间伐时,以强度间伐方式,通过低密度控制,为保留米槠树提供适宜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2.
以未采取恢复措施的林地做对照,对针叶林、阔叶林幼林、针阔混交林和次生裸地4种不同林地的生态恢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该4种林地分别采取了间伐、自然更新和移植等不同的恢复方法。通过重要值分析,发现阔叶林幼林的优势种是常绿阔叶树种;次生裸地的优势种是常绿阔叶树种幼苗,但群落简单,无乔木;针叶林中阔叶树种幼苗的重要值较高;针阔混交林中常绿阔叶树种的重要值相对较低。结果表明,各林地的恢复状况是阔叶林幼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裸地。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森林不同演替阶段采伐林隙幼苗更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白山地区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杨桦次生林、次生阔叶林和阔叶红松林采伐林隙内的更新幼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3种林型采伐林隙内更新幼苗的平均高、平均基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大于非林隙林分,生态优势度低于非林隙林分.处于过渡阶段的次生阔叶林非林隙林分内更新幼苗的组成更接近于先锋群落杨桦次生林,采伐林隙内更新幼苗的组成更接近于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这表明采伐林隙干扰促进次生阔叶林向阔叶红松林的演替.红松幼苗在阔叶红松林非林隙林分中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4.
车八岭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土壤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了广东省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生阔叶林,次生阔叶林,马尾松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及次生草坡等5个不同演替阶段植物落的土壤理化性质的特点。初步结果显示,不同演替类型的植被,其土壤理化性质有一定差异,原生林的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比较好,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都比较高;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生性阔叶林、次生性阔叶林、马尾松林及次生草坡等4种植物群落中20种植物的菌根感染率和土壤中内生菌根菌孢子的分布状况,除了2种植物;荒萁和瘟氏柿外,18种植物均可与真菌形成内生型或外生型菌根菌孢子的4种斗科植物和马尾松具有外生菌根,其它13种植物具有丛生-泡囊型内生菌根,外生菌根菌子实体在以壳斗科植物为优势种的原生性次生林中较多且种类丰富,在松林和次生阔叶林有少数种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石灰岩山区次生植被自然恢复技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行山石灰岩中山区天然次生植被分布特征、天然次生植被自然恢复的效果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分析认为,该区次生植被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植被能依据自身修复能力进行自然演替,并形成稳定的群落。针对人工恢复植被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次生植被恢复的策略与措施。包括:调整绿化工程规划,保护现有成果,增加自然恢复和自我修复比例,封山禁牧,加强管护力度;充分利用次生植被,营造天然——人工复合植被;加大次生植被恢复科研投资,培育次生植被恢复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根据红松阔叶林的演替规律,提出了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次一壮林抚育的基本原则是加速恢复红松阔叶林。主要方法在一个林型组内,对中高密度天然次生幼壮林进行抚地或无阔补针,对低密度天然次生幼壮林进行栽针(带状、团状、植生组)抚阔;按照森林持久能技术规程每公顷不同树种直径级必须保留的林木株数、用正方形图式配置法计算平均株间距离,并以此调控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18.
撂荒为采伐迹地树种提供了更新机会,但是撂荒在用材林向天然林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尚不清楚.该文比较分析了亚热带湖南会同林区,杉木采伐迹地撂荒10年而成的次生常绿 阔叶林、杉木人工林、老龄次生常绿阔叶林,3个演替阶段的维管植物多样性差别.结果显示,撂荒过程相对于杉木人工林过程有显著更高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和Srensenia 相似性距离,但是Pielou均匀度在乔木层、林下层以及各生长习性的比较中表现相似.NMS(非度量多元标度)排序揭示不同的演替阶段,无论乔木、灌木、草本还是藤本均有明显的分组现象,从杉木林林下植被演替到老龄常绿阔叶林,β多样性是增加的.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检验了灌木、草本和藤本的物种组成单独对树种的更新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其总的联合效应促进了本地树种的更新.实验证实,撂荒所致的物种变化不单纯是α多样性的改变同时还伴随了β多样性的增加,表明撂荒可作为多样性保护及天然林重建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我国南方食用菌发展迅速的内外因素以及食用菌生产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並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要有计划地引导和控制食用菌生产的发展,积极培育速生丰产的食用菌专用林,保护和恢复天然阔叶林,创造优质高产的新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20.
对阔叶林采伐迹地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培育阔叶林,幼苗成活率高,生长快,密度均匀适中。阔叶林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减轻了营林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避免了自然生态立地条件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