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四川雅安的大叶黄杨炭疽病的病原菌Colletotrichun gloeos' porioides(Perz.)Sacc。在自然条件下和病叶保湿培养均不产生有性世代,但在PDA或C32N22平板上,条件适当时产生有性世代Glomerella cingulata。菌丝生长、分生孢了产生和萌发及附着胞形成都受温度、湿度、pH、光线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病菌在大叶黄杨的芽、叶、叶柄及茎的皮层中存在潜伏侵染。  相似文献   

2.
蛋鸡规模养殖环境评估及治理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畜禽规模养殖场(户)的环境问题及畜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蛋鸡为例,采用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蛋鸡规模养殖主体的角度评估了蛋鸡养殖环境以及治理的意愿和难题。研究结果表明:超过70%的蛋鸡规模养殖场(户)生产决策者认为养殖场环境较好,使得其对养殖环境的治理意愿不高,同时,养殖场的环境治理受到了技术、设备、资金以及污染物流通体系不健全等等难题的制约,以此分析得知,蛋鸡规模养殖场(户)在养殖污染治理上对技术、资金、政策和市场具有较高的需求。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蛋鸡规模养殖场(户)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选用中国春、云南铁壳麦、西藏半野生小麦、新疆稻麦、斯卑尔脱小麦等品种,对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脆穗性状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脆穗性状传递关系不是单因子,并非表现为脆穗性对坚穗性为显性对隐性的简单传递关系;该性状可能受几对基因控制,且基因间存在互作效应。普通小麦脆穗性状的遗传系统很可能直接来源于其供体祖先种——四倍体小麦。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作者提出的立地分类理论,系统及方法对四川柏木进行了系统的立地研究,将四川柏木的栽培区划分为三个分区、并进一步划分了立地类型组和立地类型,为四川柏木的科学培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甘蓝型油菜(B.napus L.)早熟品种的移栽叶龄。结果表明:在适期播种的前提下,增育小、中壮苗在4-6片叶、根颈粗4-6mm,苗高14-20cm时移栽,产量极显著高于7~8叶的大壮苗,并且,小、中壮苗移栽容易达到越冬、春发稳长,有利于早熟、早收。  相似文献   

6.
1986—1989年在四川盐源果场对不同粗度的金冠、红星、富士苹果苗木定植后的生长结果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定植时的苗木粗度与定植后的树体生长量及单株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培育1.5cm以上茎粗的苹果苗木有利于加速生长,早成形,早开花结果,提高早期产量。  相似文献   

7.
水稻籼粳杂种不育性的多基因遗传不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和讨论了水稻亚种间远缘杂种不育性的起源。就杂种不育性的遗传本质,作者提出了多基因遗传不平衡假说:远缘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属于孢子体——配子体的互作,且存在一个多基因系统支配下的一种特殊的配子体选择方式对不育性起作用。具有r个遗传分歧的基因位点(无论连锁或独立)的远缘品种杂交F_1产生的配子中分为平衡配子和不平衡配子。平衡配子的r个基因位点为亲本基因组合类型,拥有亲本之一的整套基因系统而能正常发育;而不平衡配子含有双亲的部分基因系统,由于遗传分歧双亲的基因系统在单倍性细胞中不能很好地配合协调或互补,发育过程的障碍就可能产生败育。在平衡配子和极不平衡配子之间存在各种中间类型,配子体选择按S~(r+u)进行。我们的试验结果结合过去的研究,说明水稻亚种的分化是自然选择作用于遗传变异的结果,生殖隔离是籼亚种和粳亚种连续积累的遗传分歧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生态学能量流的角度研究了简阳县不同时期农田系统能量投入量、投能结构,投能效率及能量投入产出关系。结果表明有机肥能的增产作用最大,有机肥能与化肥能之比应大于3.0,无机动力能投入的增加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联合方差和稳产性参数分析法研究了南充地区1986年麦/玉/薯地玉米间大豆配置方式中玉米、大豆、甘薯产量差异显著性、大豆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结果表明,大豆以亩植6000株、玉:豆为2:2、双行玉米两边靠宽行各种一行比对照亩增大豆24.0kg,玉、豆、薯合计增产3.33%,亩产值高24.91元,效果最佳,且对玉米和甘薯均无明显影响。找出了适宣的早、中、晚熟大豆品种,提出了玉米间大豆品种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0.
用四川本地猪28头、外种猪12头及其二元杂交猪86头和三元杂交猪头36共计162头,研究了胴体瘦肉率与胴体部分分离性状及胴体度量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应用胴体部分分离性状特别是三大块骨肉率及腿臀骨肉率,估测胴体瘦肉率的精确性极高(R>0.98,Sy.x<1.0),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胴体全分离法;应用胴体度量性状主要是最大膘皮厚、6-7肋膘皮厚及最后肋骨处距背中线6.5厘米的眼肌厚和膘皮厚估测胴体瘦肉率的精确性也高(R>0.9,Sy.x<2.3),且简单易测可用于实际估测;品种间性状的平均数、标准差以及间接性状与胴体瘦肉率的简单和复相关系数均存在显著差异。杂交猪的标准差及简单和复相关系数大于纯种猪。总群体的标准差及的简单和复相关系数均高于单一品种,品种效应显著,且在胴体度量性状与瘦肉率的相关中品种效应较大,在胴体部分分离性状与瘦肉率的相关中则较小。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Mandel二因子互作方差分析法的原理与方法,并应用1990年西南玉米区域试验资料详细说明共分析、计算方法。得到了一个估计试验资料的理论方程,用其估计的理论值与实际资料的吻合程度极高,是一种值得在G×E互作分析中广泛采用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我省旱坦地区,建立“种、养、加”相结合的农业生态系统,实行联产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物质能量循环合理,农田能量产投比达3.23,养分归还率在200%以上,旱地小麦亩产稳定在300公斤以上;商品生产发达,农民经济收益高,人均纯收入5000余元,能多层次吸收农村剩余劳力,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在同类地区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金尖茶渥堆色变的主导因素。发现物理、化学的“湿热”作用是主要因素,而酶促氧化和霉菌只起辅助作用。本文还讨论了金尖茶渥堆工序的影响因素,确认以叶温、叶含水量、氧气为渥堆形成金尖茶品质特征的主要因素。从而构成最佳品质的正交试验权数选择为“2·1·2·2”。  相似文献   

14.
根据自然资源保护理论和江苏省吴县东山湖羊保护区的实践,联系我国保种所存在的问题,对需要保护的品种,原始保种畜群的选择、结构和数量,选种方法和交配制度,保种的对策与管理等作出了评价,并对畜禽保种提出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5.
晋南是山西主要棉麦产区,现有耕地中低产田占很大的比例(50%左右),所以提高低产田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就成为提高农业总产量和总效益的关键问题。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单纯依靠低产田自身的物质循环,很难达到农作物高产优质。故我们于1988~1990年连续三年在山西省永济县于乡,省劳改局农牧研究所低产田中播置了小麦肥料用量的试验,探讨提高低产田肥力以达到小麦高产优质和提高施肥效益的合理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6.
渝西地区生态环境质量AHP综合评价研究--以璧山县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研究区的基本特点,确定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和基本评价单元。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然后对璧山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所有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最好,其次为自然因素,最差的为环境压力因素。  相似文献   

17.
氮肥施入深度对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内外对氮肥应用的研究,多数认为:氮肥施于土壤后,作物利用率仅达30~70%,10~40%残留在土壤中,淋洗损失占5—10%,气态损失10—30%。可见氮素利用潜力很大。为挖掘氮的有效利用,我们于1981、1982两年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分别采用不同深度(表施、1—2寸、3—4寸、5—6寸、7—8寸)追施氮肥(硫铵、硝铵)的试验,以明确对玉米经济产量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深施肥对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有明显效果。一、氮肥适当深施可增根、增叶,显著促进玉米的吸收和光合效能,导致提高产量构成因素,其中以穗粒数影响效应最大,千粒重次之。二、不同种类氮肥对施肥深度的反应是一致的,均为随施肥深度的增加产量增加,在追施3—8寸内,5—6寸为最佳施肥深度,3—4寸仅次于5—6寸。三、年际间增产效应一致,就两年施肥层次x(x=1时表示表施;x=2时表示1—2寸;x=3时表示3—4寸;x=4时表示5—6寸),与其相应产量y进行回归,F=145.66>F0.01=98.49(呈高度显著) y=1114.7+67.6x (x=1、2、3、4) 即施肥层次每增加两寸,产量相应提高67.6斤/亩,增产5.73%;若采用5—6寸深施,产量比表施提高202.8斤/亩,增产17.3%。  相似文献   

18.
夏玉米高产规律的研究 Ⅳ.高产玉米的肥料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通用旋转设计法,以氮、磷、钾用量为供试因子,玉米产量和净产值为目标函数,分析了高产玉米的肥料效应,用计算机模拟出夏玉米亩产≥900公斤的一套高产、低成本施肥方案:亩施纯氮(N)30.77~31.80公斤,纯磷(P_2O_5)10.46~10.77公斤,纯钾(K_2O)28.26~29.59公斤。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南方耕作制度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南方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近十年南方耕作制度研究和改革在以下三个方面有较大发展:1.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标的耕地资源的深度利用,如旱地以麦玉薯为主体的分带轮作多熟制改革;稻田三熟制的冬季轮作,冬水田、冬闲田、秋闲田等冬、秋季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2.以提高农田经济效益为重要目标的多类型、多功能种植和农作制度。3.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为目标的稻麦两熟耕作制度。通过对2000年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趋势分析,对今后进一步提高单产,提高投入与投入产出效率及提高总土地生产力与效益的要求与途径作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多效唑对桃树生长结果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条件下用多效唑处理12年生“大久保”桃,早春土施每株6克(原粉)或落花后2周叶面喷布500ppm、1000ppm、1500ppm。结果表明:各种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减少新梢生长,缩短节间长度,加大新梢分枝角度,增加中、长果枝比率,但对新梢枝粗无明显影响。无论土施或叶面喷布都增加了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了光合强度,有利于叶片光合产物的合成和积累,并且提高了桃开花座果率,增大果个,果实中总糖含量增加,含酸量降低,糖酸比明显增高,增进了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