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雒珺瑜 《中国棉花》2010,37(1):9-11
在自然冷棚内,对用中棉所41、42和49三个棉花品种的棉子壳、棉子粕配置的培养基对平菇生长的影响及平菇成熟时外源Bt蛋白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抗虫棉棉子壳和棉子粕配置的培养基对平菇菌丝的生长有较大影响。双价棉和Bt棉对平菇菇蕾的形成时间有较大影响,双价棉的影响小于Bt棉;对平菇子实体形成的影响,10%的常规棉棉子粕培养基上平菇生长极其缓慢,明显低于不同含量的常规棉、双价棉和Bt棉棉子壳培养基;对头茬菇出菇时间的影响表现为双价棉、Bt棉处理出菇时间均迟于常规棉处理,但差异不显著。两种抗虫棉处理相比,双价棉处理出菇时间早于Bt棉处理。头茬平菇出菇时,不同处理的培养基上成菇中均未检测出Bt杀虫蛋白,0~1.0 cm深度培养基中也未检测出Bt杀虫蛋白。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生产上应用的抗虫棉,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苏云金杆菌(简称Bt)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植株体内,而产生抗虫作用。1抗虫棉的特性1.1抗虫机理。转Bt基因抗虫棉在棉花整个植株和整个生长季节都能不断产生杀虫蛋白,这种杀虫蛋白遍布植株各个部位,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取食抗虫棉后,其消化系统受到破坏而不能取食,全身软腐,最终死亡。1.2抗虫范围及效果。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具有较好的抗性。对棉花其它病虫、杂草均无抗性,且抗虫性随着棉花的生长而减弱,在棉花苗期和蕾期杀虫蛋白表达量较高,对二代棉铃虫的抗虫…  相似文献   

3.
鲁棉研16是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选育的转Bt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以中棉所12为母本,泗棉3号转Bt基因种质材料为父本杂交,经连续南繁加代和鉴定选择育成.1998~1999年参加山东省抗虫棉区域试验,2000年参加生产试验.2001年5月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卡那霉素浓度和喷洒时间对鉴定转Bt基因棉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检测有两方面,一是对转Bt基因抗虫棉抗棉铃虫性生物测定,一是对棉株体内Bt毒蛋白的检测。根据转Bt基因抗虫棉本身携带的含嵌合基因卡那霉素特性,国内李燕娥等人均进行了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检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卡那霉素的浓度以及喷洒卡那霉素的时间不同,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对其反应时间不同。为更有效地鉴定转Bt基因抗虫棉不耽误农时特作本试验。1浓度对鉴定转Bt基因棉花的影响2005年4月在安徽农业大学棉花实验基地进行了用喷洒卡那霉素法筛选转Bt基因抗虫棉的实验,品种是抗虫棉新棉33B,非抗虫棉中棉所35。以40…  相似文献   

5.
转Bt基因棉的抗虫性遗传及其生化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卡那霉素抗性鉴定、抗虫性鉴定Bt毒蛋白含量测定等三个方面对转Bt基因棉的抗虫性遗传及其生化基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美棉33B和GK-1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美棉33B、GK-12棉抹顶端叶片72h后,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6.8%、75.1%,对照TM-1、泗棉33号、苏棉12号三个常规品种(系)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0.9%、13.9%、9.2%。美棉33B、GK-12盛蕾期功能叶片Bt毒蛋白含量分别为每克鲜重836.68纳克、682.56纳克。饲喂美棉33B、GK-12与常规品种(系)杂种一代棉抹顶端叶片72h后。初孵棉铃虫幼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84.1%、77.2%,两个转Bt基因棉品种与常规棉品种(系)杂种一代功能叶片的Bt毒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为每克鲜重820.58纳克、683.77纳克。转Bt基因棉与常规棉杂种一代的抗虫性表现及其生化基础与转Bt基因棉非常接近,杂种二代群体抗、感虫植抹的分离比例符合3:1,回交世代BC1群体抗、感虫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1:1,转Bt基因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Bt基因与NPTⅡ基因是紧密连馈或完全连锁的。段毒蛋白表达量按照一对显性基因的表达方式在转Bt基因棉杂交后代中进行传递。不存在基因的剂量效应。三种鉴定方法都能对玫基因进行有效的追踪检测,且三者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对国产转Bt基因棉GK-12的抗虫性不及美棉33B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转Bt基因抗虫棉毒蛋白检测方法及其表达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文  陈金湘 《作物研究》2012,26(4):404-408
研究转Bt基因抗虫棉毒蛋白的表达规律及其对标靶害虫毒杀性,对评价Bt基因成功转化、转Bt基因抗虫棉选育和推广、目标害虫抗性预测以及生物安全评价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国内外转Bt基因棉毒蛋白检测方法及其表达变化规律,并提出引起Bt毒蛋白表达变化的原因及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7.
抗虫棉新品种鲁棉研27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棉研27号(原代号鲁9154)是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采用山东棉花研究中心选育的综合性状优良的鲁613系为母本、泗棉3号转Bt基因抗虫棉选系鲁55系(GK-12初始系)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转Bt基因抗虫棉新品种。2001-2002年参加全国黄河流域麦套棉新品种区域试验,2003年进行生产试验。2006年8月通过国家审定(国审棉2006013)。1特征特性鲁棉研27号为早中熟品种,黄河流域麦套棉区试全生育期132d,比对照豫668早4d,铃重5.3g,衣分41.8%,子指10.2g。该品种株高中等,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果枝上冲,株型较紧凑,前期发育快,…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苏杂6号对棉铃虫的抗性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3个方面分析了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苏杂6号对棉铃虫的抗性效果。结果显示:(1)苏杂6号的蕾铃被害率显著低于非抗虫棉对照苏棉12号,在田间对棉铃虫表现良好的抗虫效果。(2)ELISA检测显示,4个不同时期叶片中Cry1A杀虫蛋白的表达量存在差异,按时序分别为669.2、528.4、354.6及289.4ng.g^-1;其它组织杀虫毒蛋白的含量较低,蕾为181.3ng.g^-1,花为117.8ng.g^-1,铃为346.5ng.g^-1。(3)调查棉花生长发育4个不同时期的棉铃虫的校正死亡率:国产抗虫棉GK22依次为99.6%、99.6%、89.6%、86.7%;美国抗虫棉109B依次为100%、99.6%、92.2%、88.9%;非抗虫对照苏棉12号依次为9.6%、9.2%、7.6%、6.4%,而苏杂6号依次为100%、98.2%、100%、95.7%,显示出良好的抗性稳定性。纯合度的生物测定显示,苏杂6号的抗虫性纯合度高达100%。  相似文献   

9.
Bt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和抗虫性状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明了 Bt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这些效应具体表现为 :结铃性、纤维比强度和抗虫性提高 ;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棉铃长度、棉铃体积、棉铃经济系数、铃重、衣分、纤维长度和麦克隆值下降。 Bt基因导入引起的结铃性增强效应与铃重、衣分减弱效应相平衡 ,使转 Bt基因棉GK- 1 2与受体品种泗棉 3号的皮棉产量持平。同时棉铃外形由圆锥形突变为卵圆形 ,铃柄长度大幅度增加。 GK- 1 2与泗棉 3号的杂种一代在植株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和棉铃经济性状上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其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来源于生态型和选择方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转Bt基因抗虫棉根系的形成特征。结果表明,直播条件下苏抗310播种后20 d主根长度比泗棉3号短2.1 cm,一级侧根数少2.1条,二级侧根数少4.2条,而且根系分布相对较浅。杂交种泗抗3号主根长度比泗棉3号长1.8 cm,一、二级侧根数分别多2.9和3.6条,而且主要集中分布在地表下10~45 cm的土层。在地膜覆盖种植方式下,泗棉3号、苏抗310和泗抗3号播种20 d后,根系入土深度以抗虫棉杂交种泗抗3号最深,泗棉3号其次、苏抗310最浅。根系伤流量结果进一步表明,苏抗310在盛花期(7月20日)达到高峰期,以后明显下降。而杂交种在结铃盛期(8月15日)达到高峰。泗棉3号根系伤流量至8月5日达到高峰期,其后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