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垂鹤鸵(又名食火鸡)在圈养条件下自然繁殖十分困难,石家庄市动物园通过技术攻关已成功掌握双垂鹤鸵的人工孵化繁殖技术。2019—2020年石家庄市动物园澳洲食草区一对食火鸡成功合笼配对,2020年后开始产卵。2021年石家庄市动物园首次采用人工孵化方式孵化出食火鸡幼雏,并且成功人工育雏。文中主要总结了2021和2022年成功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的3只食火鸡的一些经验,通过控制体重监测调整饲料喂量,引导幼雏学习采食以及做好动物观察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双垂鹤鸵的孵化率和成活率,丰富动物种群,并加强对雏鸟常见疾病预防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食火鸡(Casuarius casurius)又称鹤鸵,隶属鹤鸵目鹤鸵科,分布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雨林中,能奔跑,善跳跃,性机警且凶猛,是国际动物园公认的难以繁殖的走禽。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在食火鸡的繁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将食火鸡的人工饲养繁殖技术报道如下。1种群来源及饲养环境  相似文献   

3.
结合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往年双垂鹤驼的饲养及繁殖记录,对影响人工饲养下双垂鹤驼繁殖的环境、饲料因素以及合笼交配操作,并通过监控记录自然孵化过程中双垂鹤驼的各项行为,总结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影响双垂鹤鸵繁殖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黄翠莲 《野生动物》1998,19(4):28-29
广州地处亚热带属于鹤类正常分布区之外、饲养和繁殖鹤类有一定难度。广州动物园利用饲养场内原有的水塘,填土改造以草胚、野芋、灌木等植物覆盖全场,并保持水土完好,使这一场地形成常年湿润,荫生植物繁茂,光照充足和遮阳合理的小气候环境,为鹤类的饲养繁殖创造了条件。经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等试验种鹤在此饲养、行为的观察及产卵结果表明,人工建造的这一湿地环境,符合鹤类生活要求。广州动物园的鹤类共有7种,一直在冈山的湖中岛饲养仅在80年代初有过一对丹顶鹤(Grusjoponensis)的两年繁殖史,获2仔其它鹤均无繁殖记…  相似文献   

5.
鹤鸵的繁殖     
鹤鸵Casuarius casuarius亦称食火鸡。产于澳大利亚北部伊里安岛和邻近各岛的热带森林地区。体大凶猛,禀性孤僻,是国际动物园中公认的难以繁殖的走禽。以下就我园一对鹤鸵的繁殖作一总结。笼养鹤鸵喂以软性水果及窝头,也食点鼠和鸟类。  相似文献   

6.
广州动物园饲养河马有30多年历史,1987年至今共繁殖了23头河马,成活率100%。人工圈养的河马在3-4岁性成熟,5岁左右体成熟并可繁衍。本文就广州动物园多年来河马的饲养、繁殖及育幼等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旨在为河马的保育及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大连森林动物园圈养条件下黑猩猩的饲养管理、繁殖及幼仔人工育幼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为黑猩猩在动物园的饲养繁殖,尤其在人工育幼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持,希望对黑猩猩的圈养繁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广州动物园和广州鹦鹉研究中心饲养的3对小金刚鹦鹉及其于2008-2013年间产下的72枚卵和孵化出的37只幼年鹦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成年小金刚鹦鹉在圈养条件下的饲养和繁殖过程,包括巢箱的设计制作、人工孵化、人工育雏、饲料配方等,并以收集自然育雏条件下雏鸟增重的资料为依据,对人育锥幼年鹦鹉的饲喂量和饲喂方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小金刚鹦鹉自然孵化的时间为28-30 d,种类丰富和营养均衡的日粮有利于小金刚鹦鹉的繁殖;繁殖巢箱的设计与挂置应满足亲鸟的繁殖需求,人工孵育可以提高小金刚鹦鹉繁殖率和成活率,可分别达300%和100%。  相似文献   

9.
中国动物园圈养鹤类现状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中国动物园协会主要饲养鹤类会员单位的鹤类调查结果,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中国动物园圈养鹤类的种群数量及目前会员单位鹤类饲养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相关需求,从而提高鹤类饲养管理水平,最终形成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种群。本调查于2011年8月向中国动物园协会120家会员单位发出了调查问卷,截止到2011年10月11日共收到中国动物园协会主要饲养鹤类的56家会员单位(包括动物园、野生动物园与自然保护区)的回复(回收率为46.7%)。在回复的56家单位中共饲养鹤类12种1 836只(8只杂交鹤除外)。种群数量比1997年增加了58.4%。近一半的单位认为饲养设施处于一般水平。近80%的鹤类向游客展出,并且大部分都采用成群饲养的展出方式。有85%的单位能够实现个体识别,更多的单位选择脚环和芯片标识鹤类。在人工育雏过程中,雏鹤的腿病和由于混养引起打斗而造成的外伤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疾病是造成全国圈养鹤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由于外伤造成骨折引起的死亡。各会员单位希望今后能够开展鹤类性别鉴定、人工育雏、人工授精的培训。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提出了8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圈养条件下北极熊的饲养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延台  于淼  姚琳  韩晶晶 《野生动物》2010,31(3):121-123
对大连森林动物园圈养条件下北极熊的饲养管理、发情交配、繁殖及幼仔人工育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为北极熊在动物园的饲养与繁殖,尤其在人工育幼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希望对北极熊的圈养繁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广州动物园饲养的6匹成年斑马进行繁殖行为观察,并对1997年至2001年所出生的12匹斑马进行行为研究,分析了人工圈养条件下斑马的繁殖规律,为科学判断斑马受孕、产仔、育幼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人工饲养条件下丹顶鹤鸣声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玲  宋艳珠 《野生动物》2000,21(4):15-16
国内目前关于鸟类鸣声的研究多为雀形目和非雀形目,但关于鹤形目的鸣声分析与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在常规的语图分析基础上,于1998年对沈阳动物园人工饲养繁殖的成年丹顶鹤及雏鸟不同声行为和鸣声进行多参数的定量分析,为鸟类的声学研究提供新的资料或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火烈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国内繁殖成功的为数很少。无锡动物园于2009年引进一批火烈鸟进行养殖,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成功孵化出4只雏鸟,现将亲鸟自然育雏行为的观察情况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广州动物园大白鼻长尾猴在圈养条件下3例繁殖成功,笼舍环境、饲养管理以及雌猴自身哺育幼仔的能力是影响繁殖能否成功的因素。本文主要介绍大白鼻长尾猴在饲养繁殖、防寒保暖、环境丰容等方面的技术要点,为大白鼻长尾猴的保育及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小熊猫在中国的饲养历史及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36年英国人史密斯在上海兆丰公园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小熊猫.1953年2月成都动物园首次饲养了水熊猫.1954年6月29日,北京动物园的小熊猫首先创下圈养繁殖记录,一胎产下2仔,但未能成活.1961年,上海动物园创下成功繁殖小熊猫并成活的先例.1977年6月1日,重庆动物园小熊猫成功繁殖出子二代.目前,小熊猫在中国的圈养种群为256只左右,分散在30家饲养单位,圈养种群已初具规模,基本不需要野捕捉补充种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动物园冠鹤圈养种群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军英 《野生动物》2013,34(2):115-119
中国动物园灰冠鹤与黑冠鹤圈养种群分别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杂交冠鹤出现于1991年。根据2012年冠鹤谱系记录,截止到2012年10月31日,灰冠鹤圈养种群共有158只存活个体;黑冠鹤圈养种群共有25只存活个体;杂交冠鹤圈养种群共有34只存活个体。灰冠鹤是中国动物园圈养冠鹤种群中的优势物种,2005~2012年该种群的平均增长率λ=0.941,呈下降趋势。灰冠鹤圈养种群中育龄个体充足,但幼龄个体数量不足。灰冠鹤与黑冠鹤种群都是以圈养出生个体为主。灰冠鹤种群有6只建立者,5只潜在建立者。黑冠鹤种群有1只建立者,9只潜在建立者。灰冠鹤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75.13%的基因多样性,平均近亲系数是0.150 6。黑冠鹤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47.5%的基因多样性,平均近亲系数为0.5,是个高度近交的种群。目前2种冠鹤的圈养种群都存在着未知性别个体过多、近亲繁殖、建立者贡献值不均衡的问题。根据种群现状分析结果,建议尽快对未知性别个体开展性别鉴定工作;为灰冠鹤种群引进新的建立者;为黑冠鹤种群中的潜在建立者提供繁殖条件,从而有效改善这2种冠鹤圈养种群的遗传现状。今后应该加强冠鹤种群的管理,避免再次出现冠鹤杂交现象,禁止杂交冠鹤参与繁殖。  相似文献   

17.
花冠皱盔犀鸟在动物园人工圈养的圈舍面积有限,在昆明自然环境下繁殖颇有难度。2014年云南野生动物园对饲养的1对花冠犀鸟圈养笼舍改造,人工模拟原生环境,并通过犀鸟对人工环境的适应,经过2年的研究成功繁殖2次花冠皱盔犀鸟。  相似文献   

18.
疣鼻天鹅是著名的观赏游禽之一。在动物园圈养的过程中,生活环境的改变会对疣鼻天鹅生活习性、繁殖等造成一定影响,给饲养和疾病的治疗也带来了难度。笔者对太原动物园疣鼻天鹅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圈养疣鼻天鹅在馆舍设置、饲料配比、繁殖等方面的饲养管理经验;着重介绍了在饲养过程中常见疾病的防治及日常疫苗免疫、驱虫等情况,以期为疣鼻天鹅的饲养管理及疾病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2006~2010年,对石家庄市动物园古巴火烈乌的饲养繁殖情况进行了研究。主要从古巴火烈鸟的饲养环境、日粮配制、繁殖行为、自然育幼、人工育幼以及各阶段的注意事项等,对于圈养条件下火烈鸟的饲养繁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同时提出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对饲养繁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旋角羚(学名:Addax nasomaculatus)是一种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的羚羊,目前野外的旋角羚处于极度濒危的状况,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级保护动物。广州动物园从1995年开始圈养旋角羚,通过饲养繁殖及与其他动物园进行血统交换等措施,种群至今得到了可持续性的壮大。本文就饲养过程中旋角羚常发病作一概述。1旋角羚的常见内科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