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1.劳动关系是否存在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双方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而发生的争议。原劳动保障部在《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指出,认定劳动关系应具备四项条件:当事人双方主体资格是否合法;用人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适用劳动者;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在举证责任上,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缴纳社会保险记录、招工招聘信息记录(招工表、招聘表)和考勤记录等主要证据均由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者只要提供用人单位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证件或工友的证言就可受理。  相似文献   

2.
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的建立是中央和谐劳动关系政策在地方的实践,力求形成可实施、可复制、可推广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新模式。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的政策试点,必须通过"企业"这个媒介运行。然而,试点政策并不是天然地被企业所接纳,试点政策进入企业往往要经历一个被企业所认可的"政策采纳"过程。必须通过分析企业的实际状况,构建企业与政府的正向平衡的运行机制,才能保障试点政策的顺利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争议不仅涉及劳资双方的利益,而且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及时、高效解决劳动争议、化解劳动纠纷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实施,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决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运营模式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崛起,相应的"互联网+"企业不断发展扩大,但这种扩大的后果就是互联网劳动关系纠纷日益剧烈。本文基于"互联网+"劳动争议背景下,自当下新型劳动关系的概念、特点、问题出发,分析互联网发展下新型劳动关系的适用、认定及弊端所在,挖掘劳动法律关系的影响因素,据此针对性提出破局之路。  相似文献   

5.
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研究发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对兼职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劳动权益提供保障,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对"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对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专门机制。  相似文献   

6.
严永 《湖南农业》2023,(9):52-53
<正>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依据法律运用劳动能力,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中一方是用人单位,一方是劳动者,用人单位必须是我国劳动法中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劳动者是指符合劳动年龄条件,具有劳动权利和劳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个人与个人之间是不可能存在劳动关系的。另外,劳动者的劳动行为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具体劳动并获得报酬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当前形势下,市场经济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导致林业企业的劳动关系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林业企业想要将自身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价值进行充分发挥,必须要建立起和谐的劳动关系,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机制创新,保证林业企业和职工之间实现互利共赢局面。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仅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和项目,还是一项微观化的管理机制,能够从根本上避免劳动关系的恶化,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来塑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林业企业的发展目标。本文就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产权关系决定着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单一的资本产权及由此所形成的生产关系是民营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的根本原因.调整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关键在于突破原有单一的资本产权制度,建立和完善全体生产要素所有者联合体与劳动者集体联合体有机结合的联合产权制度,形成以知识劳动者为代表的全体劳动者共享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成果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一、如何化解劳动争议在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上,我国实行的是"一裁二审"制度,即劳动关系发生争议后,当事人必须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申诉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应当提交申诉书,并按照被诉人数提交相应数量的副本。申诉书应当着重阐明仲裁请求和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并且提供相应的证据材料。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7日内做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劳动仲裁的办案期限为2个月,当事人双方或一方不服裁决可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起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9):115-116
基于2002~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政府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政府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稳定的促进作用,其存在动态均衡机制。(2)政府消费、投资和劳动三者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政府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大于资本和劳动。(3)由于政府消费是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政府消费支出扩大可以增加社会总需求;另外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将产生"挤入效益",提高消费率。  相似文献   

11.
信息快递     
《农家科技》2011,(5):6
<正>人社部:实现农民工零欠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全国劳动关系工作会议上透露,国家要努力实现职工工资增长15%,同时,人社部将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刑法中设立了"恶意欠薪罪",用"犯罪"规范了拖欠工资行为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分析了农民工劳动关系及其权益保障的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了从营造平等和谐的的社会氛围、创建公正合理的制度环境、形成健全完善的协调机制三个方面构建农民工的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任务。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各级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要把维权作为第一责任,在强化维权机制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夯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般情况下,企业劳动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隐性契约关系,"强资本弱劳动"是这种契约关系的常态。但劳资之间的谈判力差距会因雇员人力资本的增加而缩小。通用和专用人力资本存量越高的雇员拥有越强的"退出"能力和"岗位"能力,被替代的可能性也越低,所以与雇主之间的谈判力差距就越小,雇主不得不与该类雇员平等谈判,这是合作博弈劳动关系形成的基础。加快我国产业升级转型,促使企业重视人力资本竞争,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这将有利于这一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需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但更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互联网+"的新型用工异军突起的背景下,政府监管作用更应体现和发挥。一要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和超前引领作用,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及时出台符合河北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二要发挥政府的检查监督作用,采用督促、检查、惩处等多种手段确保相关主体落实劳动标准,防范劳动关系风险,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下坚实法治基础。三要发挥政府的教育与引导作用,打造和谐劳动关系的健康生态与环境。  相似文献   

16.
高校后勤社会化以来,后勤机构普遍采用了多种用工制度,导致后勤工作人员流动大、归属感弱。上海海洋大学后勤服务中心通过弱化身份,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成立二级工会,开展企业文化等举措,在构建后勤和谐劳动关系方面作了探索。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后勤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需要改革相应的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7.
天天"朝八晚九",连一分钱加班费都拿不到;工作数年,却从没享受过"带薪休假";不给订立劳动合同,天天面临"下岗"威胁……如果您也有这些烦恼,可以找劳动关系协调员帮忙解决。  相似文献   

18.
当前林业专业职称评聘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过度重视学历、专业、履历,劳动关系和劳动报酬分配不够公平等现象。进行职称改革,首先要修订劳动法,严厉禁止劳动歧视。其次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将现行公务员、参公管理人员、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人员全部合并为公务员,取消专业技术人员现行工资与职称挂钩制度,合并后的公务员全部实行"职级平行"工资制度,并对中专生适当调高2~4级以弥补前期学历歧视对中专生的损害。建立职称考评机制,按照不同的专业,建立精细化业绩评定标准和职称考试机制。  相似文献   

19.
《吉林农业》2015,(8):30-33
<正>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尧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事关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并作出工作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  相似文献   

20.
劳动关系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历史文献观察为研究方法,以公共政策为研究视角,从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劳动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争议与劳动仲裁为细分角度找寻我国劳动关系的历史轨迹.论证了近20年内公共政策对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促进.并预测,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进一步破除二元劳动结构,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者组织化程度以及对全国人力资源的规划将成为公共政策的特别关注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